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梗塞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60例经CT或MRI证实的脑梗塞患者和60例非脑梗塞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壁光滑程度和有无动脉粥样硬化。结果:60例脑梗塞患者中,43例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斑块形成,发生率71.7%;非脑梗塞组发生率36.7%,两组阃有显著性差异(P〈0.01)。脑梗塞病例中有25侧为多灶性脑梗塞,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为80.0%;单一病灶的脑梗塞35例,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为65.7%,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60例脑梗塞患者中首次发生脑梗塞39例,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为81.0%;复发性脑梗塞21例,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为67.7%,二者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塞发生率、脑梗塞病灶多寡以及复发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3月~2011年3月收治的6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记为观察组,选取同期60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对两组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及彩超的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密切相关,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性质及血流动力学,对指导临床诊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50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5服辛伐他汀及阿司匹林6个月,对照组仅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最大面积,比较治疗6个月内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颈动脉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变薄及斑块面积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10.3%,对照组为35.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能显著减轻或稳定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预防卒中再发,改善卒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60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阿托伐他汀钙及阿司匹林6个月,对照组仅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同时检测血脂,比较治疗6个月内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水平比治疗前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均P〈0.01);颈动脉IMT变薄及斑块面积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10.3%,对照组为35.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能不仅有调整血脂的作用,阿托伐他汀钙能明显降低血脂水平,并能显著减轻或稳定TIA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预防卒中再发。支持阿托伐他汀钙具有降脂以外的多效性作用,值得临床应用。并能消除或稳定TIA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阿托伐他汀钙可预防卒中再发,改善卒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参芪柔脉合剂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160例脑梗死并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给予参芪柔脉合剂结合辛伐他汀分散片,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分散片,观察两组患者服药前后颈动脉斑块的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和血脂的变化。结果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颈动脉IMT、斑块面积、血脂均有显著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芪柔脉合剂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曹晓玲  王燕 《四川中医》2013,(12):69-72
目的:观察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对照组予以拜阿斯匹林肠溶片100mg加瑞舒伐他汀片10rag,睡前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益气化痰活血中药汤剂,每日l荆;两组均治疗6个月后观察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分别测定两组患者颈动脉内径(CAD)、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血脂及中医临床症状等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颈动脉CAD增宽、IMT变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缩小,并且血清TC、TG、HDL-C、LDL-C、中医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颈动脉CAD较对照组增宽、IMT较对照组变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较对照组缩小,血清TC、TG、LDL-C、中医临床症状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时,在使颈动脉内径(CAD)增宽、颈动脉IMT变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缩小、改善血脂代谢异常方面起到协同作用,对中医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血瘀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将冠心病组58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通过中医辨证分为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73例非冠心病对象(门诊体检者)做为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和中医证候评价。结果冠心病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占91.4%,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占74.1%;对照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占71.2%,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是49-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冠心病血瘀证患者中92.5%有内中膜增厚,90.0%被发现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非血瘀证组内中膜增厚占88.9%。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占38.9%。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二元定序变量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为0.540,P=0.000,P〈0.01,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瘀证显著相关。结论 冠心病血瘀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关系,颈动脉超声检查有可能成为诊断冠心病血瘀证的依据之一。尽早在中医临床上干预治疗血瘀证,可能有助于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少急性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慢性脑供血不足的关系。方法分别对50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者及50例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确定斑块类型并测量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为52%,内膜粗糙率为26%,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00mm者占32%,颈动脉狭窄率为26%,而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6%、2%、6%、4%;脑梗死对照组分别为94%、54%、66%、48%,观察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脑梗死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也有显著差异(P〈0.01)。在检出斑块的观察组26例中扁平斑发生率为30.7%,软斑发生率为30.7%,硬斑发生率为15.4%,溃疡斑发生率为23.2%,而正常对照组8例中分别为25%,12.5%、62.5%、0%;脑梗死对照组47例中分别为34.1%、29.8%、8.5%、27.7%:观察组与正常对照组稳定斑块与不稳定斑块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稳定斑块与不稳定斑块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及硬化斑块的分型与慢性脑供血不足的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能较准确的评估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药清热养阴活血法对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脂联素的影响。方法:将病历完整的100例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予以口服辛伐他汀治疗;实验组(50例)采用中药清热养阴活血法干预治疗。2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脂联素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症反应及其逆转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为25.12±6.34ug/mL;对照组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为23.23±5.68ug/mL;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清热养阴活血法干预治疗颈动脉硬化斑块,能有效提高脂联素水平而达到减轻动脉硬化斑块炎症反应及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均呈积极影响,能中止或阻断脑卒中因素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前言近年来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已成为继心脏病和肿瘤之后人群三大死亡原因之一,颈动脉粥样硬化存在与否、严重程度、进展情况、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是否容易脱落成栓子等,在脑梗塞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本文目的探讨老年脑梗塞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分别对老年脑梗塞患者(脑梗塞组)和非脑梗塞患者(对照组)的颈动脉进行检测,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及与血糖、血脂、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关系。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可及早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对预防和治疗老年脑梗塞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对96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及正常对照组84例正常人进行颈动脉颅外段超声检查,观察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及超声特征情况。对2组斑块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85%,对照组为49%;2组颈动脉斑块均以混合斑块最多见,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组为64%,对照组为36%;2组混合斑块及不稳定型斑块(混合斑块+软斑)所占比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组为81%,对照组为42%;2组三项指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常见于颈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段,发生率分别为64%和36%。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斑块)与急性脑血管病有密切关系,可能为预测急性脑血管病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消斑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面积变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O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消斑胶囊,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面积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面积较治疗前均显著减少,观察组减少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消斑胶囊可显著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缩小的趋势,表明消斑胶囊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生鸡内金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改善效果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60例,以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钙片治疗,观察组予口服生鸡内金粉治疗,4周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3个疗程后,超声检查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面...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采集5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50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对所有1 000例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观察有无斑块形成,并探讨其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有380例(76.0%)患者检出颈总动脉内中膜(IMT)增厚伴斑块形成,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斑块与卒中部位存在同侧相关性,患者中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斑块与卒中部位存在同侧相关性;对照组中有55例(11.0%)发现颈总动脉内中膜(IMT)增厚伴斑块形成;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可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5.
脑梗塞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脑梗塞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中医血瘀证的相关性。方法:脑梗塞及其梗塞亚型的诊断采用1995年中华神经病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制定的标准,并经影像学证实。中医证候诊断采用《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研究对象年龄在40—80岁之间,发病时间在2周以内。采用ACUSON7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中心频率为7.0MHz。颈动脉超声从实时灰阶图像扫查开始,采用标准横切面、纵切面及连续扫查方法,记录颈内动脉斑块及其大小,以及内中膜厚度。结果:受试者151人中,脑梗塞组117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组34例。脑梗塞组中火热证51.0%,血瘀证48.0%,气虚证32.0%,肝风证27.0%,痰浊证23.0%,阴虚阳亢证66.0%。脑梗塞组血瘀证56例中有颈动脉斑块者44例(78.6%),脑梗塞组无血瘀证61例中有颈动脉斑块者35例(57.4%),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颈动脉斑块合并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病例的证候分布率最高为血瘀证(56.0%和51.0%)。应用二分类变量的多元Logistic回归方法对颈动脉斑块与证候的关系研究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瘀证有正相关性(P〈0.05,OR=2.7),与气虚证呈负相关性(P〈0.05,OR=0.33)。与其它四种证型没有相关性。结论:血瘀证的发生不仅因为脑梗塞,而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有更加密切的关系。本研究对运用活血化瘀疗法防治脑梗塞及动脉硬化粥样硬化斑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针灸联合普罗布考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普罗布考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通过治疗前后颈动脉彩超的测定,观察2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消退情况,并计算斑块的厚度和面积。结果:消退率治疗组为51.5%,对照组为19.3%,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斑块厚度明显降低,面积缩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对照组厚度也有减低(P〈0.05),但面积缩小不明显。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针药结合比单纯药物治疗可更好的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进而有助于减轻和防止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对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的影响。方法:选择162名腔隙性脑梗塞患者,进行神经心理检查和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VCI组(研究组)67名和认知功能正常组(对照组)95名,并对二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VCI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不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腔隙性脑梗塞患者,腔隙性脑梗塞VCI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明显高于认知功能正常的腔隙性脑梗塞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CA)者在MMSE、CDT评分上表现出更差的得分,与NCA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VCI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同期50例非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分析颈动脉粥样发生率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观察组颈动脉斑块形成率高达7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利用彩色超声检查仪器对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筛查,对预防脑梗死患者的发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高频探头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病变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为其防治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对91位临床确诊为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使用高频超声,观察颈动脉内径、颈动脉血管内膜中层厚度及有无斑块形成,与对照组60例非高血压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原发性高血压病组中内膜中层厚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粥样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高血压患者颈部血管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颈部动脉超声可直接显示动脉病变程度和斑块性质,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显像仪对12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同时作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结果: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分别与正常同型半胱氨酸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结论:高同型芈胱氨酸血症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作为脑梗死早期预测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