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保障广大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减少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提高合理用药的水平及医疗质量,笔者对2005-2008年12月我中心收集到的215例ADR报告进行汇总分析,以探讨ADR发生与患者年龄、药物品种、药物剂型等的关系及临床表现,为减少ADR的发生提供一定的依据,供临床用药参考之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临床表现及规律特点。方法对186例中、西药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患者从性别、年龄分布、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86例药品不良反应中,60岁以上患者发生率最高(占31.18%),10岁以下小儿次之(占20.43%)。涉及药品以抗感染药物最多(占25.8%),其次为中药制剂(占19.35%),再次为抗肿瘤药物(占13.44%)。静脉给药方式是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途径(占74.19%)。药品不良反应最常见的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46.79%)。结论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应合理用药,严格把握药理作用,对药品引起的不良反应引起高度重视,提高合理用药水平,避免或减少药品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为了进一步加强临床医护人员对ADR的重视,更进一步加深ADR监测报告工作的开展,给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信息反馈.根据相关文献,我们对2006年10月~2007年9月收集的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4.
为了全面了解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和上报质量,探讨ADR发生的易感因素,笔者对前2009—2010年间所收集的329例药品不良反应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009 ~2011年太仓市璜泾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报表情况.方法:根据2009~2011年太仓市璜泾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报表数,按照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类型、不良反应涉及系统等进行分析.结果:男女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相当,50岁和60岁以上的不良反应占28.95%和24.56%.静脉滴注给药造成ADR较多,占73.68%,占总数的63.16%.结论:提高医护人员对药物不良反应工作的认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6.
7.
为了全面了解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和上报质量,探讨ADR发生的易感因素,笔者对前2009-2010年间所收集的329例药品不良反应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推进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报告工作的开展。方法:对我院2003~2007年收集到的144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涉及ADR的药物76种,其中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占总例数的44.4%(64例),神经系统类和中药制剂及抗肿瘤类药物引起的ADR也较多;静脉途径给药的ADR占70.8%,是引起ADR的主要途径。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监测和报告工作,以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对医院临床药学室2005年~2008年收集并上报的780例ADR报告,从患者性别及年龄、引发ADR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80例ADR报告中,60岁以上者ADR发生率最高(35.51%),以抗感染药居多(68.97%),静脉给药方式是引发ADR的重要途径(86.28%),ADR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52.18%)。结论:应合理应用抗感染药,并重视ADR的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以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该院2006-01-07上报的90份不良反应从报告人、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94%是由药师报告的;78%的不良反应是由抗感染药物引起的;85%的不良反应是通过静脉滴注给药的;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最多,其次是消化系统的反应。结论不良反应的发生和很多因素有关:患者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等,必须加强药品规范使用的管理和完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收集的145例有效ADR报告进行分析。结果:145例ADR报告中,中老年发生率最高(26.19%);引起ADR的主要用药途径为静脉给药(67.59%);由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最多(72.41%);ADR临床表现主要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55.17%),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20.69%)。结论:应加强ADR监测工作,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使临床用药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ADR)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的100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0例ADR报告中,以儿童及中老年人群占比例较大。ADR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最常见,其次为消化系统。涉及药品45种,引起ADR例次最多的为抗茵药物,其次为中药。结论: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加强监测,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老年人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5月上报的557份老年人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ADR所累及的系统-器官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30.8%),消化系统(15.6%)及神经系统(14.7%)。共涉及179种药物,诱发ADR的药物主要是抗菌药物、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用药。472例(占84.7%)ADR由静脉给药途径所致。结论:老年人ADR发生率高,需要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本院2009年共收到的195例ADRs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5例ADR中,主要与抗感染药物使用、中药制剂的使用、静脉给药方式有关。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报告和检测工作,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1]。随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药品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为更好地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现将我院2006年1月-2006年12月监测到的121例ADR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以便及时准确向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不良反应情况,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方法:对我院2005--2010年收集到的669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669例ADR中,男性与女性比例为1:1.58,多发生于41-50岁的人群(占20.93%)。以静脉滴注和口服药为主,分别为457例(占68.31%)、180例(占26.91%)。抗菌药物发生例数最多,有368例(占55.0l%),其中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药分别为149例(占40.49%)、77例(占20.92%)、60例(占16.30%);其次为心脑血管系统药,有133例(占19.88%)。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和消化系统损害为主,分别占27.20%、23.32%。结论:临床应加强ADR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密切关注中药注射剂的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促进医院合理Ⅲ药。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2009年通过网络系统向国家及省ADR中心报告的330份ADR报表。从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临床表现、给药途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微生物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达73.33%。结论:发生不良反应最多的是抗微生物药,提示临床应加强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医院ADR上报情况,分析ADR报告,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9年上报至国家ADR监测系统的369例ADR报告。结果:369例ADR报告中,男女比为1.02:1;65岁及以上患者占比最高(132例,35.77 0%);怀疑药品主要为抗菌药物(146例,39.57%);静脉滴注引发的ADR最多(249例,67.48%);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189例,33.93%)。结论:完善ADR监测系统,对重点人群实施药学监护,及时统计分析ADR,确保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20.
席哲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2):81-8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深入开展ADR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月报告的ADR报告63例,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ADR因果关系评定与程度、ADR类型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年龄比例中,小于20岁和41~60岁人群发生ADR最多,分别占26.98%和38.10%;静脉给药途径ADR发生率最高,占84.12%;发生ADR药品种类中以抗感染药物比例最大,为65%;ADR累积器官多为皮肤及其附件,占55.56%。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出现,坚持合理用药,合理控制抗感染药物及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加强ADR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以保证药物在临床中安全有效的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