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的原因及处理的新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近年本院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早期脱位的原因及处理的新方法。结果:300例全髋关节置换病例中有3例发生术后早期脱位,无因假体位置不良行翻修术者,脱位病例经树脂绷带短腿髋关节外展支具固定3周未再发生脱位。结论:术后早期脱位是全髋关节置换术早期的第二大并发症。若假体位置安放正确,采用树脂绷带短腿髋关节外展支具固定髋关节是一种好方法,假体位置不正确,反复脱位是早期翻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调整宫缩下屈髋手转胎头在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0年3月~2012年2月165例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在调整宫缩下屈髋配以手转胎头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65例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产妇,在调整宫缩下屈髋配以手转胎头后经阴道自然分娩126例,胎吸助产11例,成功率为83%;经上述处理无效,剖宫产28例,占17%。所有新生儿均无死亡,产妇也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通过调整宫缩下屈髋配以手转胎头能有效缩短产程,减少产妇痛苦,对胎儿损伤小,降低剖宫产率,临床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蔡翔宇  吴焕卿 《河北医学》2006,12(9):891-893
目的:探讨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的经验。方法:对12例16髋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的患者进行了全髋关节置换术,重建髋臼及股骨的解剖结构,正确安装假体。结果:对12例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其中双侧置换4例,经6个月到5年的随访,患者均能自行行走,恢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关节功能采用Harris评分,平均由术前的35.82分恢复到术后6个月的88.37分。结论: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充分的软组织松解,重建髋臼和股骨近端的解剖结构,正确假体位置的安装是手术的关健。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侧卧位髋后外侧入路和仰卧位外侧入路在股骨粗隆骨折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为A、B两组,各15例,分别采取仰卧位外侧入路和侧卧位后外侧入路,用DCS内固定治疗。记录并比较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术后2周主动屈髋度数及内侧柱小粗隆复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术后2周主动屈髋度数及内侧柱小粗隆复位情况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术中采用侧卧位髋后外侧入路,可减少术中输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增加术后主动屈髋度数、促进内侧柱小粗隆复位.使得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柄周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4例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柄周围骨折患者使用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进行治疗。结果随访4~24个月(平均7个月),术后3~7个月骨折正常愈合,14例患者术后髋关节活动度、屈曲位均大于100°,X线片显示骨折均骨性愈合,肢体功能恢复良好,无1例出现假体松动。结论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柄周围骨折,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对骨折端破坏小、利于骨折愈合等优点,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8倒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的临床观察,提出了其受伤机制为:在髋关节半屈位受间接强大暴力所致.由于职业的原因,多发生于男性青壮年.治疗宜早期采用髋关节后外侧人路切开复位内固定.髋关节前入路复位及固定困难,不宜采用.本组8例中7例采用早期切开复位内固定,1例闭合复位.随访14月—46月,平均26月.疗效优良7例,差1例,效果较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和分析髋臼横韧带在全髋关节置换中的作用。方法自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对32例41髋的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术中重建髋臼和股骨近,所有病人均在真臼位置行全髋置换术,应用髋臼横韧带作为髋臼假体前倾的解剖参考标志,术后测量假体的前倾角。结果所有病例均于随访至6个月,均未发生脱位,术后髋臼假体的前倾角与正常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正确放置臼杯的位置,是减少术后脱位的关键,而在放置过程中出现臼杯放置错误也是常见的。髋臼横韧带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是确定臼杯前倾角的可靠标志。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循证医学探讨福利院中老年骨折的特点(原因、好发部位、骨折时骨骼的状态)。方法:在循证医学指导下对福利院369名老年人中3年间发生骨折的病人进行X线摄片和骨密度、骨生化代谢指标测定。结果:369人中有73人骨折,其中50人患中度以上骨质疏松症;骨生化测定仅骨钙素与骨密度呈正相关;骨折常见于髋、腕和脊柱等部位。结论:骨质疏松为老年骨折的主要原因,骨密度下降提示骨折的可能性增高;髋、腕和脊柱是老年骨折好发部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Graf超声检查法在诊断发育性髋关节异常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8月~2011年9月来我院就诊临床疑似发育性髋关节异常的婴幼儿108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73例;年龄28 d~6个月,平均年龄35 d;依据Graf常规超声检查法,评估双侧髋关节冠状面髋臼形态、股骨头位置及a、β角度并进行髋关节分型.结果:临床疑似病例中超声诊断为发育不成熟型(Ⅱa型和Ⅱb型)占7%,病理型(ⅡC型,Ⅲ型,Ⅳ型及D型)1.3%.结论:髋关节超声波检查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与临床体格检查法相比,Graf超声检查法能够准确地对小儿髋关节进行早期的定性、定量评估,减少过度治疗,降低晚期发育性髋关节异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发育性髋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hip, DDH)继发晚期骨关节炎的手术要点和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5月至2008年3月,我科对32例36髋DDH继发晚期骨关节炎患者施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髋臼均在真臼处重建,骨水泥固定16髋,非骨水泥固定20髋。术后平均随访31.3个月。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X线检查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术后肢体延长(3.4±1.3) cm。并发股骨骨折2例,坐骨神经牵拉症状1例;未出现感染、脱位、有症状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分别将术后第3天、第14天和最终随访时间的Harris评分与术前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期内X线照片未见异位骨化、假体松动、下沉等现象,无翻修病例。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发育性髋发育不良继发晚期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在真臼处重建髋臼和选择恰当假体置入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围术期康复治疗对骨盆恶性肿瘤半骨盆切除、组配式半骨盆+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2004年9月—2007年5月采用半骨盆切除、组配式半骨盆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骨盆恶性骨肿瘤8例。术后根据肿瘤切除范围、人工假体置换术后稳定性和骨盆髋周动力肌修复后的平衡程度,决定术后患肢体位、患髋活动范围、是否使用髋部支具,同时指导患者分阶段、渐进地进行患肢足踝、膝、髋关节的主被动训练,下床负重时间和步态调整。结果随访8~30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8个月患肢功能评定:优2例,良6例。ISOLS评分:15~26分,平均19.5分。结论①术后患者的合理体位和良好的支具保护能有效的防止髋关节早期脱位;②患肢各关节的分阶段有序的主动训练能提高骨盆和髋周肌肉肌力及其平衡度,对术后患者行走和步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髋关节暂时性滑膜炎合并滑膜疝的彩色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彩色超声诊断仪,频率9-4MHz、13-7MHz线阵探头,取平卧位、沿股骨颈长轴纵切和横切,二维观察髋关节前隐窝滑膜厚度、积液深度、疝囊的大小、位置、疝口直径,CDFI观察滑膜及疝囊周围软组织血供情况。结果检出髋关节暂时性滑膜炎合并滑膜疝21例,男16例,女5例;左侧17例,右侧4例;疝囊平均直径(5.17±1.54)mm,疝口平均直径(2.38±0.65)mm;血供0级11例、1级5例、2级3例、3级2例;其超声特征为患侧髋关节前隐窝滑膜不规则增厚,液性回声〉2mm且积液经前关节囊呈囊状向前突出。结论儿童髋关节暂时性滑膜炎合并滑膜疝具有典型超声声像图表现,超声具有检出率高、费用低、无辐射、假阴性率低、可重复等优势,在该病诊断、鉴别诊断及疗效评价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脱位与手术入路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脱位与手术入路的临床分析与比较。方法对我院240例髋关节置换病人采取不同手术入路易发髋关节脱位进行统计及分析。结果关节脱位原因很多,但手术入路针对不同适应证的选择及术中操作技巧以及假肢安放位置的不正确,可导致髋关节脱位的几率明显提高。结论髋关节后外侧入路针对不同疾病治疗确实存在着不同的脱位几率。另外,如假体因素等,也相应对术后脱位并发症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两种外展枕用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的效果。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0年10月行THA的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实验组使用引进的新技术梯形外展枕,对照组为改良后的外展枕。比较两组外展枕用于THA后的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翻身时间(5~10)min、侧卧耐受时间(10.0±1.3)min,舒适度(31.2%)和满意度(65.0%),与对照组[分别为(3~5)、(30.0±2.1)min、56.2%和9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后的外展枕更利于THA后的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发育性髋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hip,DDH)继发晚期骨关节炎的手术要点和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5月至2008年3月,我科对32例36髋DDH继发晚期骨关节炎患者施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髋臼均在真臼处重建,骨水泥固定16髋,非骨水泥固定20髋。术后平均随访31.3个月。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X线检查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术后肢体延长(3.4±1.3)cm。并发股骨骨折2例,坐骨神经牵拉症状1例;未出现感染、脱位、有症状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分别将术后第3天、第14天和最终随访时间的Harris评分与术前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期内X线照片未见异位骨化、假体松动、下沉等现象,无翻修病例。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发育性髋发育不良继发晚期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在真臼处重建髋臼和选择恰当假体置入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仿真的方法,研究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时3种不同髋臼假体位置与髋臼假体初始稳定的相关性,为临床手术操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专门的生物力学有限元网格划分器,从髋关节发育不良的CT扫描数据中,建立高度仿真的个性化髋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并模拟在真臼位置安放髋臼假体的解剖位重建、将髋臼内壁打磨穿透内移的中心化重建、和在真性髋臼上方假臼高位重建3种常见的临床手术方案,模拟不同臼杯假体位置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假体稳定的影响。结果髋臼假体在真臼位置安放的解剖重建,出现应力集中和大剪切应力的可能性最小,穿透内移安放的模拟应力分布略高于真臼重建,而在假体上移高位安放的模拟则出现预测应力大幅增加。结论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尽可能在真臼位置重建和安放臼杯假体,以达到最优的应力分布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改良莎氏术治疗先天性髋脱位的疗效及并发症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 自1992~2002年共行改良莎氏手术196例262髋。选择合适的髋臼锉扩大髋臼,加深至Y软骨。加深髋臼时,在尽可能保留软骨面的前提下向内、上后方加深,使髋臼能覆盖2/3股骨头即可。直视下测定股骨颈前倾角及股骨颈干角。据不同的畸形做相应的股骨粗隆下截骨,截骨1.5~3.0 cm,用115°钢板固定。保持前倾角5°~10°,颈干角115°。结果: 随访66例96髋,优53.1%,良30.2%,可10.4%,差6.3%,优良率83.3%。并发症:髋关节活动受限14髋,脱位或半脱位12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9髋,截骨处骨不连接1髋。结论: 改良莎氏手术治疗先天性髋脱位疗效确切,但该术式相应发生的并发症也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
邹宏恩  叶军  唐农轩  张明华 《医学争鸣》1999,20(10):892-894
目的:探索髋臼转盘截骨术对髋臼畸形的治疗效果。方法:E版画肋截骨 种病变引 髋臼畸形18例(20髋),纠正并重建髋臼拱形结构,增加髋臼对股骨头的覆盖,髋关节的生物力学效应,以获得无痛、稳定和下沉活动的髋关节,随访时间1a ̄5.5a,依据患者髋关节的疼痛、步态、功能、活动范围、X线结果进行疗效评估,结果:大部分口才术4后疼产能基本消失,关节活动度无减少,无固定性畸形,头臼关系正常,负重良好,Shen  相似文献   

19.
刘锋  王文修  张志峰  侯海涛  李桂莲  高红  翟秀英  李平 《中外医疗》2011,30(16):59+61-59,61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发生的原因,并探讨预防措施。方法统计228例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脱位的6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脱位发生在术后1~28d,由假体位置不当、髋部肌肉松弛和康复锻炼不当造成。结论正确安放假体,适当修复软组织,术后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能有效防止早期脱位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小儿髋关节结核作了术前、术中及术后十八年分析。发现术后X线可分三型,即头臼位置正常型、假关节型、骨性强直型。术前X线显示髋臼无破坏、关节间隙破坏轻微;术中股骨头破坏轻、髋臼基本正常时,术后可能发展成头臼位置正常型,否则发展成后两型。头臼位置正常型髋关节功能良好。注意术前上述X线表现,可以预测术后的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