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腮腺切除术的手术径路改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设计一种改良的腮腺切除术的手术径路,旨在改善术后的外形与功能。方法 10例患者采用了该改良手术径路,切口上端起自发际内沿耳屏前,沿纵向皮纹切开,绕过耳垂向后沿耳背后延至乳突根部的发际内。行腮腺全切术3例,腮腺浅叶切除术7例。结果 改良术手术切口,术野暴露清楚,所有病例均将肿瘤完整切除。经1-12个月随访,疗效满意。术后手术切口区基本见不到疤痕。无1例出现永久性面瘫。手术时间和采用“S”切口的手术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1)。结论 该手术径路,能充分暴露并完整切除腮腺及肿瘤,术后有较满意的面部外形,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上颌骨全切除术改良的手术径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根据上颌骨解剖学上的特点 ,结合各类手术径路的优点 ,设计一种改良的上颌骨全切除术的手术径路 ,旨在改善术后的外形与功能。方法 共有 17例患者采用了该上颌全切除术的手术径路 ,即 :切口设计在下唇 ,沿颏面沟与颌下、腮腺耳前切口连接至同侧发际。切口设计依据为避开上颌区 ,隐蔽切口位于面颌部正常的皮肤皱折区 ,术中对面神经下颌缘支、下颊支、颏神经、腮腺导管以及内眦部等均加以保存。其中行上颌骨全切除 14例 ,次全切除 3例。结果 经 1~ 12个月术后随访 ,疗效满意。其中 11例术后放疗患者均未出现任何皮肤坏死及下颌水肿。因保存了面神经下颌缘支和下唇肌支 ,仅 1例发生轻度口角歪斜畸形。结论 本文提出的上颌骨全切除术改良的径路 ,能充分暴露并完整切除上颌骨肿瘤 ,术后有较满意的外形及功能 ,可作为上颌骨全切除的一种常规手术径路。若病变超过上颌骨区的范围 ,则不应采用本文介绍的手术径路  相似文献   

4.
5.
6.
邱建平  刘思玉  郭爱军  谢乐 《口腔医学》2011,31(11):696-698
目的探讨腮腺深叶肿瘤的手术径路选择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09年在我院手术治疗的45例腮腺深叶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肿瘤术前常规CT检查以确定病变具体部位及初步判断肿瘤的良恶性,口内径路手术者5例,口外径路手术者40例。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通过1~12年随访观察,34例良性肿瘤患者均无复发;11例恶性肿瘤患者中4例复发,其中3例死亡。结论腮腺深叶肿瘤应根据肿瘤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类型采用不同手术径路:口内径路只适合突向咽侧、腭部的较小良性肿瘤;经耳屏前至颌后区"S"型切口径路适合突向咽旁间隙的较小良性肿瘤和低度恶性肿瘤;经颈-腮腺联合下颌角劈开主要用于腮腺深叶肿瘤巨大或较大的恶性肿瘤患者。腮腺深叶恶性肿瘤手术径路的选择会影响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良腮腺多形性腺瘤手术方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改良手术方式,切除腮腺多形性腺瘤62例,观察术后并发症。结果:62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面瘫,于术后2周~3个月内恢复正常,耳垂皮肤感觉减弱,于术后2月内恢复正常,无涎瘘发生,随访2~10年,Frey综合征2例,无肿瘤复发,术后术区无凹陷,切口疤痕隐蔽。结论:改良术式切除腮腺多形性腺瘤,与传统术式相比,能达到同样疗效,但具有保存耳大神经,胸锁乳突肌瓣修复术后缺损便利,术后Frey综合征发生率低,术区无凹陷畸形,切口隐蔽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正> 患儿张×,5个半月。因右耳下逐渐增大性紫红色肿物20天而收住院。患儿第一胎,足月顺产。生后家属发现患儿右耳下较对侧膨隆,表面见一黄豆大紫色外突斑块,后见逐渐增大。体检:左肩有1×1cm大紫红色斑块外,余全身情况良好。颌面检查:右腮腺区呈半球形隆起,皮表有7×7cm 大小软性紫红色肿块,深层触及边界清,约8×8×4cm 大小,质软,  相似文献   

9.
改良的腮腺切除术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40  
目的 介绍一种改良的腮腺切除术。方法 该改良术式的要点为:①采用隐蔽的面部除皱切口,避免了常规术式的耳前和颈部切口;②在SMAS筋膜下翻瓣,减少了术后Frey综合征的发生;③采有总干法解剖面神经,减少了面神经周围支损伤的机率;④暴露面神经总干后,根据肿瘤的位置,选择性解剖面神经颈面干而行腮腺部分切除术,保护腮腺的部分功能;⑤采用蒂在上方的胸锁乳突肌肌瓣填塞腮腺切除后的凹陷区,避免了常规术式后的面部畸形。结果 采用该术式对12例患者行腮腺切除术,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随访3-12个月,患者面部疤痕不明显,外形恢复良好,面神经损伤均完全恢复,且无1例出现Frey综合征。结论 改良的腮腺切除术克服了传统术式的缺陷,值得进一步、推广和普及。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穿腮腺手术径路治疗下颌骨髁突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31例(共36侧)下颌骨髁突骨折的患者,穿腮腺入路行下颌骨髁突骨折切开复位钛钉钛板坚固内固定术、髁突骨折碎片取出术并髁突成形术。术后观察面型、张口度、咬合关系、面神经损伤、有无唾液腺瘘及复查颌面部CT观察骨折段的复位情况等。 结果24例(共29侧)行下颌骨髁突骨折切开复位钛钉钛板坚固内固定术,7例(共7侧)髁突骨折碎片取出术并髁突成形术,术后随访6 ~ 18个月(平均11.3个月);通过穿腮腺手术径路骨折断端复位准确、固定良好、咬合功能恢复正常、面部外形均满意;4例患者早期出现Ⅰ~Ⅱ度张口受限,经过张闭口训练后恢复正常;5例患者出现面神经暂时性麻痹,8周后均恢复正常;1例患者出现唾液腺瘘,经过加压包2周后扎后创口愈合;4例患者出现创伤性关节紊乱症,有关节弹响、疼痛等。 结论穿腮腺手术径路治疗下颌骨髁突骨折安全有效,手术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腮腺切除改良术式治疗腮腺良性肿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腮腺切除改良术式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腮腺切除改良术式共治疗35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术式改良内容包括除皱术手术切口、解剖保留耳大神经后支、胸锁乳突肌肌瓣填塞术区、术后负压引流。结果本组35例患者术后出现Frey综合征者2例,发生涎瘘者1例,出现暂时性面神经功能减弱者7例,术侧耳垂和耳廓背部皮肤感觉均暂时性减弱,术后美容效果满意率100%。结论腮腺切除改良术式治疗腮腺良性肿瘤既可取得良好的美容效果,又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合成吸收缝线在外科临床的广泛应用是现代外科技术中的一重大技术革新。现常用的吸收合成线包括 :聚乳酸羟基乙酸线 ( polyglactin 91 0 )、聚二氧杂环己酮线 ( polydioxanone)、poliglecaprone 2 5等。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的结果表明 ,这类缝线具有满意的抗张力强度、良好的操作性能 ,材料具有均一性、稳定性、无毒性、无胶原性和无致癌性 ,对抗体组织反应小 ,且有较强的抗酸性及抗感染的作用 ,是外科手术缝合的好材料。 1 998年 5月 - 1 999年 1 0月 ,我们使用合成可吸收缝线——聚乳酸羟基乙酸线连续缝合深部组织加皮肤层的皮内缝合腮…  相似文献   

13.
改良式腮腺肿瘤切除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介绍一种改良式手术切除腮腺肿瘤的方法。方法:采用耳屏前隐蔽的面部除皱术切口及耳后延长入发际的内切口,在嚼肌筋膜下翻瓣;首先解剖暴露面神经总干后,根据肿瘤的位置,选择性解剖面神经颈面干而行腮腺部分切除术,保护腮腺的部分功能;并采用蒂在上方的胸锁乳突肌局部填塞以减少术后畸形。结果:应用改良术式的16例患者中,无1例出现涎瘘及面神经损伤,随访3~6个月无1例出现Frey’s综合征,并且局部凹陷轻微,面容美观。结论:改良式手术方法切口隐蔽,容易操作,不易损伤面神经周围支,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值得推荐的腮腺肿瘤切除术。  相似文献   

14.
我们自1973~1983年共手术治疗腮腺区海绵状血管瘤23例。其中腮腺海绵状血管瘤15例;腮腺—嚼肌区海绵状血管瘤5例:另外3例,1例侵犯咽旁,1例侵犯同侧颊部全层,1例涉及双侧颞部和同侧颊部。最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腮腺肿瘤切除术在腮腺良性肿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腮腺首发良性肿瘤146例,肿瘤直径≦3.0cm,采用保留腮腺咬肌筋膜、腮腺导管、耳大神经的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距肿瘤边缘0.5~1.0cm正常腺体组织内切除肿瘤。随访2~5年,观察术后并发症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全部患者术后面部畸形较轻,腮腺功能良好,耳垂无明显麻木,无永久性面神经损伤,肿瘤无复发。出现暂时性面瘫45例,Frey’s综合症23例。结论:改良腮腺肿瘤切除术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具有很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应用倒S形切口、保留耳大神经及腮腺咬肌筋膜重建的改良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式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40例术中明确诊断为腮腺良性肿瘤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18例)采用改良术式(倒S切口、保留耳大神经、重建腮腺咬肌筋膜),B组(22例)采用传统腮腺浅叶或全叶切除术式,术后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全部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均随访12~24月。A组患者均术后面部瘢痕隐蔽,面部无凹陷,未出现暂时性面瘫,有短期耳垂麻木感2例(11.1%)、味觉出汗综合征2例(11.1%)。而B组有耳垂麻木7例(31.8%),暂时性面瘫12例(54.5%),味觉出汗综合征14例(63.6%)。结论:改良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较传统术式操作简单,容易掌握,能够克服传统术式易导致面神经损伤以及面部瘢痕明显的问题,能较好地预防味觉出汗综合征。  相似文献   

17.
患者汪某,男性,35岁,因吞咽呼吸困难1年于1997年12月27日入院,曾于2年前在他院行左腮腺肿瘤部分切除术,术后即感左面部不能随意活动及左睑闭合困难,1年后又出现咽部肿物致吞咽呼吸困难,平睡时易憋醒。检查:左面部贝氏征(+),左腮腺区中等隆起,左...  相似文献   

18.
微波热凝手术治疗腮腺咬肌区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微波热凝手术治疗腮腺咬肌区海绵状血管瘤梁继宗彭玉田周中华杨振群刘理(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口腔科200433)微波热凝技术作为有效的止血和控制出血的手段,大大减少了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出血,同时简化了手术方法。我科自1988年应用此项技术至今,在115例...  相似文献   

19.
开放性颈横径路是切除颌下腺及其病变的标准术式,经该径路施术:术野显露充分、可直视重要的解剖结构、手术适应证广;但存在损伤面神经下颌缘支、舌下神经及舌神经的危险,术后颈部遗留瘢痕影响美观. 近年来各种改良的手术径路已有相继报导,包括开放性手术径路、内镜辅助切除颌下腺的手术径路以及机器人切除颌下腺的手术径路,旨在减少神经损伤,隐蔽手术瘢痕,避免美容受损. 本文对切除颌下腺的各种手术径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经腮腺前嚼肌径路(TMAP)进行下颌支骨折内固定术的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17例(24侧)下颌支骨折患者行患侧耳屏前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暴露腮腺嚼肌筋膜,向前分离皮瓣至腮腺前缘,解剖面神经颊支,沿嚼肌纹理方向钝性分离,切开下颌支骨膜,在直视下对骨断端行复位内固定,观察术后患者的咬合关系、面神经功能及其他并发症。结果 此手术径路暴露充分,视野较好,可直视下进行手术操作,术后患者咬合关系恢复良好,部分病例面神经轻瘫,术后3个月内均恢复正常。结论 经腮腺前嚼肌径路是治疗下颌支骨折复位内固定术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