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掌握该地区预手术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状况及其HBV血清标志物的表达状况.方法 随机抽取该院预手术者静脉血,以ELISA法检测HBV五种标志物.结果 在4 853例标本中,共发现十种HBV血清标志物阳性模式;HBsAg、抗-HBs的阳性率分别为2.25%、20.73%.结论 该地区预手术人群HBV的感染低于全国人口的整体感染水平.手术前HBV的血清学检测非常重要,为防范与化解医患纠纷提供了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下称乙肝)患者血清乙肝病毒(HBV)复制水平与肝纤维化血清标志物的关系。方法选择150例临床确诊为慢性乙肝的50例早期肝硬化患者,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血清HBVDNA水平,放射免疫法和酶免疫法检测肝纤维化血清标志物(透明质酸、层黏连蛋白、Ⅲ型前胶原和Ⅳ型胶原),对血清HBVDNA水平与肝纤维化标志物的关系进行分析,并与100例无肝硬化患者血清HBVDNA及肝纤维化标志物水平进行比较。结果慢性乙肝患者血清HBVDNA水平与肝纤维化标志物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肝硬化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水平显著高于无肝硬化患者,但HBVDNA水平却低于无肝硬化患者(P〈0.05)。结论慢性乙肝患者血清HBVDNA水平与肝纤维化标志物水平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病毒前S1蛋白与病毒复制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蛋白(preS1)与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以及HBV-DNA之间的关系;了解preS1在乙肝病毒感染及复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1254例preS1和HBV-M;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372例HBV-DNA。结果1254例中有573例preS1阳性,阳性率45.7%并且preS1阳性只存在于HBsAgHBeAgHBcAb(大三阳)、HBsAgHBeAbHBcAb(小三阳)、HBsAgHBcAb(小二阳)3种血清模式中,阳性率分别为96.0%、68.6%、81.4%,经χ2检验,3者之间差异极显著。分析372例HBV-DNA,有292例>1×104,其中preS1阳性268例,阳性符合率为91.8%,而HBeAg阳性符合率为53.4%;另外80例HBV-DNA<1×104病例中,preS1阳性率仍为50.0%,而HBeAg阳性率仅为2.5%。结论通过对preS1、HBeAg和HBV-DNA的检测分析,证实了preS1作为判断HBV病毒感染和复制的指标比单纯用HBeAg和HBV-DNA定量更敏感,更确切,更方便,是一项非常好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定量与血清标志物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与HBV DNA定量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荧光定量PCR(FQ-PCR)对391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血清进行检测,分析检出率及相关性。结果391例HBsAg阳性血清共检出7种模式,以HBV DNA含量大于5×10^2copy/mL为阳性。HBsAg阳性(+)、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模式的阳性检出率较高,为96.9%,HBV DNA含量也较高,其中大于10^7copy/mL的血清为53.8%。HBsAg(+)、抗-HBe(+)、抗-HBc(+)模式中阳性检出率为25.3%,171例(74.7%)HBV DNA含量小于5×10^2copy/mL。HBsAg(+)、抗-HBc(+)模式中阳性检出率为65.4%。结论HBsAg和HBV DNA联合检测,更能反映乙型肝炎患者HBV感染、传染性及体内复制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株洲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DNA与乙型肝炎(简称乙肝)六项指标检测的相互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HBV感染者进行HBV标志物测定,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血清HBV DNA水平.结果 乙肝e抗原(HBeAg)阳性组HBV DNA阳性率为71.2%;HBeAg阴性组中HBV DNA阳性率为37.0%.结论 HBV DNA能较好地反映HBV感染及复制情况,是评价抗病毒疗效的相关血清指标.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及其DNA定量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属嗜肝脱氧核糖核酸科不完全双链DNA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原。我国约有2亿人口感染HBV,而受HBV慢性感染的人群患原发性肝癌的相对危险性至少增加300倍。所以,对HBV感染的防治仍是我国健康与传染病控制中的首要问题[1]。目前临床多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某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情况及血清中HBV感染模式。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1294名在校学生进行血清HBV标志物[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检测。结果1294名在校学生的HBsAg总阳性率为6.57%,抗-HBs总阳性率为32.38%,HBeAg总阳性率为4.17%;单项抗-HBs阳性率为27.20%。HBsAg阳性的感染模式共6种,HBsAg阴性的恢复期模式共7种,以“大三阳”[HBsAg(+)、HBeAg(+)、抗-HBc(+)]、“小三阳”[HBsAg(+)、抗-HBe(+)、抗-HBc(+)]、“大二阳”[HB-sAg(+)、HBeAg(+)]、“抗-HBs(+)”、“抗-HBs(+)、抗-HBc(+)”、“抗-HBs(+)、抗-HBe(+)、抗-HBc(+)”模式为主,约占93.29%。结论HBsAg和HBeAg同时阳性的比例较高,易感者多;重视在校学生HBV感染情况及感染模式的检测,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免疫,对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在中等职业学校流行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是临床判断患者病情和传染性的重要依据之一,能够反映机体对HBV的免疫反应状态。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技术逐渐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其可以直接检测HBV-DNA的水平,反映HBV的感染活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高发地区.截止2009年,中国HBV携带者有1.3亿、感染者约9 300万、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患者约2 000万,肝癌发病数占全球的55%[1].提高乙肝的诊断和治疗水平迫切需要实验室检测指标的合理化选择和应用.目前,HBV标志物(HBV-M)主要有血清学标志物和核酸标志物两大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的血清前S1抗原(PreS1Ag)与HBV e抗原(HBeAg)的关系,分析PreS1Ag的检测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HBsAg和HBeAg及其他3项HBV血清标志物(HBV表面抗体、核心抗体、e抗体),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标本的PreS1Ag。结果 1 260例HBsAg阳性标本HBeAg阳性率为29.29%(369/1 260),显著低于PreS1Ag阳性率91.51%(1 153/1 260),PreS1Ag与HBeAg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eS1Ag检测较HBeAg更灵敏,能更准确地反映HBV在体内的复制情况。PreS1Ag是HBV复制和具有传染性的标志物,与HBV 5项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能更全面地反映HBV的复制、传染性及抗病毒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血清免疫学标志物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HBV-LP)、HBV-DNA及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的相关性,探讨HBV-LP对反映体内HBV复制的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9月深圳市龙岗区中医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患者540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患者的血清HBVDNA,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HBV-LP及HBV-M,对HBV-LP、HBV-M及HBV-DNA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患者的HBV-LP阳性率为96.39%,而HBV-DNA的阳性率为93.3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LP水平与HBV-DNA的拷贝数对数值呈正相关;而HBeAg阴性患者的HBV-LP阳性率为63.33%,HBV-DNA的阳性率为51.1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外膜大蛋白能够有效反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HBV复制情况,其灵敏度高于HBeAg,对于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而言,HBV-LP更能反映患者体内病毒的复制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外膜大蛋白(LHBs)与 HBV 复制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收集深圳市第四人民医院2013年8~11月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17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 LHBs ,电化学发光法检测 HBV 表面抗原(HBsAg)及 HBV e 抗原(HBeAg),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 HBV‐DNA 。按 HBeAg 结果分为 HBeAg 阳性组(58例)和 HBeAg 阴性组(112例)。比较 LHBs 和 HBV‐DNA 的阳性率,同时分析 LHBs 水平与 HBsAg 浓度及 HBV‐DNA 拷贝数的相关性。结果 HBeAg 阳性患者血清中,LHBs 阳性率与 HBV‐DNA 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2,P >0.05);HBeAg 阴性患者血清中,LHBs 阳性率与 HBV‐DNA 阳性率有统计学意义(χ2=5.349,P<0.05)。 LHBs 水平与 HBV‐DNA 拷贝数(r=0.979,P<0.05)、HBsAg 浓度(r=0.923,P<0.05)呈正相关。结论 LHBs 是从蛋白水平反映乙型肝炎患者体内病毒复制情况的可靠指标,尤其是对 HBeAg 阴性患者抗病毒治疗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血清大蛋白(HBV-LP)水平与HBV复制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血清HBV-LP进行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采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MEIA)检测;HBV DNA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结果 293份HBsAg阳性血清中HBV-LP阳性检出率(75.1%)与HBV DNA阳性检出率(7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BV-LP与HBV DNA水平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r=0.724),在HBeAg阳性患者中,HBeAg定量结果与HBV DNA水平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0.368).结论 HBV-LP较HBeAg能够更好地反映血清HBV DNA水平,HBeAg阳性患者HBeAg定量检测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血清HBV DNA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血清HBV基因型和病毒载量(HBV-DNA定量),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微板核酸杂交-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6种基因型,ELISA法检测血清HBV标记物,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血清HBV-DNA定量值,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59例标本中能检出基因型者115例,其中B型28例(24.3%),C型56例(48.7%),D型9例(7.8%),混合型22例(19.1%),没有发现A、E和F型。不同基因型的HBV-DNA定量对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1〉0.05)。不同基因型的HBeAg阳性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473〉0.05)。结论东莞部分地区HBV基因型以C型为主要检出型,混合型检出率偏高。HBV病毒复制与病毒基因型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中医证型与检验医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根据中医证型相关诊断标准,于2014年8月至2015年1月将符合入选标准的慢性乙肝患者分为血瘀证组、肝郁证组、湿热证组和肝胆湿热证组,分析各组间肝功能、肾功能及血脂指标水平。结果血瘀证组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水平低于湿热证组(P0.05)。肝郁证组间接胆红素(IBil)、Alb和PA水平低于湿热证组和肝胆湿热证组(P0.05)。肝郁证组清蛋白/球蛋白比值(A/G)低于湿热证组(P0.05)。湿热证组A/G水平低于肝胆湿热证组(P0.05)。湿热证组肌酐(CREA)水平高于血瘀证组、肝郁证组和肝胆湿热证组(P0.05)。湿热证组总胆红素(TBil)、IBil、Alb、PA、A/G水平高于肝郁证组,球蛋白(Glo)水平低于肝郁证组(P0.05)。结论血瘀证、肝郁证慢性乙肝患者肝脏代谢功能弱于湿热证患者。胆红素水平升高多见于湿热证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蛋白(Ⅳ.C)等肝纤维化指标,与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方法 乙型肝炎患者206例(汉族110例,维吾尔族96例),以诊断为急性肝炎32例、慢性肝炎87例、重型肝炎41例、肝炎肝硬化46例为试验组.以昌吉市第二人民医院健康体检者50例(汉族25例,维吾尔族25例)为对照组.用放射免疫试剂盒分析血清HA、LN、PCⅢ、Ⅳ.C水平,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PLT、MPV、PDW的检测.结果 各试验组患者肝纤维化指标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重型肝炎组、肝炎肝硬化组的HA、LN、PCⅢ、Ⅳ.C平均值较急性肝炎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试验组患者PLT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所降低,重型肝炎组、肝炎肝硬化组的PLT明显低于其余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急性肝炎组外各试验组患者MPV、PDW平均值均较对照组有所升高.且肝炎肝硬化组的MPV、PDW平均值较其他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分析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血小板参数,对乙型肝炎患者肝病进展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33(IL-33)和ST-2蛋白(ST2)在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ACHBLF)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水平差异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42例ACHBLF患者作为研究组A组,4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B组,另选取45例同期于该院行健康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血清IL-33和ST2水平进行检测,并对比检测结果。分别采用赖氏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溴甲酚绿法对3组研究对象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清蛋白(ALB)水平进行检测,并分析在研究A组和研究B组中血清IL-33和ST2分别与ALT、AST和ALB的临床关系。结果研究A组血清IL-33和ST2、ALT和AST水平较研究B组和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B组IL-33和ST2、ALT和AST水平也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A组血清ALB水平较研究B组和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B组ALB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A组血清IL-33和ST2与ALT、AST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与血清ALB呈显著负相关;研究B组血清IL-33和ST2与ALT、AST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与血清ALB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ACHBLF患者血清IL-33和ST2水平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显著升高,推测可能与加重炎性反应和肝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微小RNA-122(miR-122)在糖尿病(DM)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12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DM患者(DM组)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组)50例,DM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M合并HBV组)25例,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20例为对照组。提取所有受试者的单个核细胞总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miR-122水平,研究miR-122与各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DM合并HBV组miR-122水平高于HBV组、DM组和对照组(P<0.05)。HBV组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HBV-DNA)水平高于DM合并HBV组(P<0.05);HBV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高于对照组、DM组和DM合并HBV组(P<0.05)。DM合并HBV组miR-122水平与HBV-DNA、血糖(GLU)水平均呈正相关(r=0.238、0.231,P<0.05)。结论miR-122水平在DM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明显升高,并与HBV-DNA、GLU水平存在相关性,考虑其可能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肝星状细胞(HSC)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关系.方法检测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及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所有患者均进行了肝组织活检,其中S1 10例, S2 24例, S3 12例,S4 14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通过应用特殊的单克隆抗体(McAb)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石蜡切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阳性细胞(即HSC).结果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法胶原面积的百分比与肝纤维化分期有关(r=0.885,P<0.01);HSC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的纤维化分期呈正相关(r=0.761,P<0.01);HSC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法胶原面积的百分比正相关(r=0.854,P<0.01).结论 HSC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刘新钰  张汉荣  孙梅  曹利  谈国蕾 《临床荟萃》2005,20(16):905-907
目的 为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核心启动子(BCP)区和前核心(前C)区基因变异后的临床转归及其预后。方法 采用DNA序列分析法检测123例HBV D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BCP区(nt1762、nt1764)和前C区(nt1896)基因序列,并同步进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定量及肝功能检测。结果 123例患者HBV BCP区(A1762T、G1764A)和前C区(G1896A)基因变异检出率为76.42%;其中肝炎肝硬化(HLC)患者双变异(A1762T、G1764A)和联合变异(A1762T、G1764A、G1896A)率最高(52.94%与29.41%);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终止变异(G1896A)率最高(42.86%);HBeAg/抗HBe转换率分别为:双变异组23.91%,终止变异组75.00%,联合变异组84.00%,无变异组13.79%。结论 HBV BCP双变异、前C终止变异和联合变异均可引起慢性乙型肝炎病情加重及肝硬化的发生,但严重肝损伤与这3种变异之间可能无因果关系,只是HBV减少病毒蛋白的产生,逃避免疫监视的一种方式;推测BCP双变异和联合变异可能是引起HLC的重要病因之一;BCP区变异患者时干扰素治疗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