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下肢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患侧下肢支撑力量差,支撑相较短;下肢运动迟缓,协调性差。根据大脑的可塑性理论,早期康复训练有助于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下肢运动功能恢复。脑血管意外后肢体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期是发病后3个月内,而且康复治疗开始的时间越早,效果越好;一般在患生命体征稳定,病情不再发展48h后即可开始。  相似文献   

2.
早期应用起立床及电刺激对脑梗死患者康复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玉玲  林建强  何炜 《中国康复》2007,22(5):345-345
目的:观察电动起立床及功能性电刺激早期应用对脑梗死患者康复的疗效。方法:脑梗死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均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配合电动起立床站立训练及患侧下肢功能性电刺激。结果:治疗3周后,2组下肢运动和平衡功能及躯干控制能力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提高,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应用电动起立床及功能性电刺激对脑梗死患者的肢体功能的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脑梗死患者早期应用电动起立床站立训练对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于发病后2~3 d开始电动起立床站立训练.结果 两组在治疗后运动功能、ADL能力的改善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P <0.05),两组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应用电动起立床站立训练可明显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及ADL能力,对其功能恢复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神经网络重建治疗配合电动起立床强化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科常规药物治疗和传统的康复训练,如被动活动、针灸、按摩等,而试验组进行下肢神经网络重建治疗加电动起立床训练。分别于患者治疗前、治疗后4,8周时进行下肢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以及患者的康复治疗依从性的评定。结果:患者的下肢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平衡功能、康复治疗的依从性在治疗4,8周后,试验组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神经网络重建治疗配合电动起立床强化下肢训练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自理能力、平衡功能,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灸加康复疗法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97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45例。治疗组采用针灸加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用康复训练治疗,3个月后分别评价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评价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较对照组恢复得更好,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加康复训练治疗对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有良好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血管意外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及上不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68例脑血管意外(CVA)患者,分康复治疗组(37例)和常规治疗对照组(31例)。按照Bobath技术和Carr的运动再学习原理对康复组患者进行早期综合的康复治疗,平均治疗时间28d。采用Scandinavian中风量表(Scandinavian stroke scale,SSS)和Barthel指数量表进行运动和步行能力评价。结果 经康复治疗后偏瘫侧下肢运动及步行能力均明显提高,总的步行率达83.8%,较治疗前增加了51.4%。康复治疗组治疗前后和康复组与对照组治疗报比较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早期康复治疗能促进脑血管意外偏送信患者下肢运动及步行能力的恢复,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张帆  曹红  李华高  华强 《中国康复》2004,19(4):214-215
目的 :探讨运动疗法早期介入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指标(CVHI)的影响。方法 :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 6 0例 ,随机分为 2组 ,治疗用药基本相同 ,运动组早期介入运动疗法 ,治疗前后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 1个月后FMA评分及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指标 2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 ,但运动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1,P <0 .0 5 ) ;结论 :运动疗法早期介入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有着重要作用 ,同时能促进患者CVHI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电动床站立训练对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电动站立床对偏瘫患者下肢及平衡功能恢复的作用及站立训练时心血管反应的安全性。方法 将 60例Barthel指数评分小于 40分的 3个月内以卧床为主的偏瘫患者 ,随机分为站立床训练组 (治疗组 ,n =30 )和口服药物组 (对照组 ,n =30 ) ,采用自身对照及空白对照法 ,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 1周、2周时患肢负重能力、平衡能力、肌张力及躯干控制力的变化 ,以及站立过程中的心血管反应及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组患者患肢负重能力、躯干控制及平衡能力、下肢肌张力均有明显改善 ,差异有显著性(P <0 .0 1) ;2周训练后站立时的血压、脉搏波动减小 ,且在安全范围内。结论 电动站立床站立训练有助于早期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 ,且心血管反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运动再学习疗法,以期改善并证实偏瘫患者下肢活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方法:对40例脑血管意外患者偏瘫下肢应用运动再学习疗法(moterrelearningprogrammeMRP),根据神经肌肉运动的发育理论、通过Brunnstrom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六阶段量表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后能独立步行者由20%提高到62.5%。结论:日常生活能力比治疗前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穴位电刺激配合电动起立床训练对脑卒中偏瘫康复期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入住我院治疗100例脑卒中偏瘫康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穴位电刺激配合电动起立床训练。干预6周后,比较两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运动功能恢复效果。结果观察组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均好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改良Fugl-Mryer量表下肢部分(m FMA-LE)、综合痉挛量表(CSS)、步行相关改良Barthel指数(wr-MBI)、Brunel平衡量表评分均好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康复期患者实施穴位电刺激配合电动起立床训练可有效改善脑血流动力学,利于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远期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早期高压氧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恢复训练对其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采用早期高压氧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照组仅行早期常规康复训练;连续训练6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下肢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分、Holden步行能力分级量表评估两组患者的前后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同时测定NIHSS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下肢功能指标、Holden步行能力分级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早期高压氧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恢复训练方式,能更好的恢复其下肢功能、改善步行能力和生活质量,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不同时间介入康复治疗对脑血管意外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脑血管意外患者40例,发病后≤1个月进行康复治疗的20例为早期治疗组;>1个月的20例为对照组,均以物理治疗为主,结合中医传统疗法,治疗30 d后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Brunnstrom分级及行走能力。结果治疗30 d后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患者Brunnstrom运动分级无明显提高,χ2=3.6,P>0.05。治疗组患者Brunnstrom运动分级明显提高,χ2=17.36,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比对照组3种分类,χ2=6.88,P<0.05。治疗组独立步行率80%,与对照组40%比较,χ2=6.67,P<0.01。早期治疗组Brunnstrom运动分级及行走能力均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提高。结论脑血管意外患者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对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功能恢复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7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发病后早期接受3个月的康复治疗。我们对其疗效进行了分析。功能评定采用上田敏评价法和MAS运动能力评价法。结果显示:偏瘫患者患侧上肢的功能恢复比患侧下肢的功能恢复差,两者间有显著差异(P<0.05);整体运动能力的提高体现在躯干的控制能力和步行能力,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0.05),而上肢功能及能力恢复不明显,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说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较下肢功能的恢复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应用理疗、针灸、运动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法对40例脑血管意外所致偏瘫患者进行综合治疗,同时对40例脑血管意外所致偏瘫患者进行单纯运动治疗,应用fugl-meyer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定表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分级法比较疗效。结果综合疗法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运动疗法(t=7.6043,7.8409,P<0.01)。结论综合疗法为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最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运动再学习疗法对改善偏瘫下肢功能康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杨敏 《现代康复》1999,3(3):264-265
目的:通过运动再学习疗法.以期改善并证实偏瘫患下肢活动功能、提高日常生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方法:对40例脑血管意外患偏瘫下肢应用运动再学习疗法(moter relearning programme MRP),根据神经肌肉运动的发育理论、通过Brunnstrom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六阶段量表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后能独立步行由20%提高到62.5%。结论:日常生活能力比治疗前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6.
脑血管意外患者肢体功能的早期康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血管意外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 76例肢体功能障碍的脑血管意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康复组 (4 0例 )行常规治疗护理和早期康复护理 ;对照组 (36例 )行常规治疗护理和自我随意锻炼。分别评测患者入院和住院一个月时肢体运动功能情况。结果 :两组在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 ,康复组优于对照组 (P <0 .0 1 )。结论 :提示早期康复护理可促进脑血管意外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疗法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指标(CVDI)的影响。 方法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用药基本相同,康复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早期康复运动疗法,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FMA评分及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指标(Vmin、Qmin、DR升高,CP与R值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但康复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早期康复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有着重要作用,同时能促进患者CVDI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早期使用电动站立床是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长期卧床过渡到站立的方法,可以预防体位性低血压,提高下肢负重、平衡能力和躯干控制等[1]。由于偏瘫患者下肢力量不足、张力过高或模式异常等原因,常出现异常步态。许多偏瘫患者对下肢的恢复不仅满足于步行能力的提高,更希望改善步态以利于回归社会。我科在原有使用电动站立床的基础上,积极探讨新方法来进一步改善患者的步态,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合并早期康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及其安全性,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选择112例吉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确诊后转入康复科的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56例。治疗组采用Bobath和运动再学习法、作业疗法、功能性电刺激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训练,对照组只施行单纯的早期康复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后Fugl-Meyer的下肢运动功能积分为22.00±3.37,与治疗前5.82±2.33比较有显著提高(P<0.05),对照组治疗后Fugl-Meyer的下肢运动功能积分为14.43±3.21,与治疗前6.09±2.13比较也有一定的提高,但不如治疗组,治疗后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合并早期的康复治疗,对促进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积分的恢复,提高患者的步行和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预防继发损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朱红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2):4589-4589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应用理疗、针灸、运动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法对40例脑血管意外所致偏瘫患者进行综合治疗,同时对40例脑血管意外所致偏瘫患者进行单纯运动治疗,应用fugl-meyer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定表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分级法比较疗效。结果综合疗法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运动疗法(t=7.6043,7.8409,P&;lt;0.01)。结论综合疗法为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最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