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临床评估增殖性瘢痕硬度需要定量测量。本实验研究了两种瘢痕硬度测量方法,通过定标后,瘢痕硬度测量值实现标准化。材料与方法:研制高灵敏度压力传感器和瘢痕硬度测量仪,定标后开展临床测试。结果:测量仪定标后得到硬度转换关系,可标准化。结论:测量结果表明,测量仪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对瘢痕无创伤,使用方便,经鉴定后可供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2.
背景:在口腔烤瓷修复中应用维他经典比色板和维他三维能手比色板比色时不能完全覆盖所有天然牙颜色构成的空间范围,对氟斑牙色度的覆盖范围更少。
目的:分析贵州省氟斑牙色度值的分布规律和特征及与正常牙色度值分布的差别。
方法:从贵州省氟中毒人群中随机抽取氟斑牙患者317例作为实验组,共计634颗上颌中切牙;随机抽取204名健康人群的正常天然牙作为对照组,共记408颗上颌中切牙,采用国际照明委员会(CIE)推荐的CIE_1976(L*a*b*)表色系统,用Shade Eye-NCC电脑比色仪测定其色度学各要素(L*、a*、b*)值。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氟斑牙上颌中切牙色度值范围较对照组大,其中氟斑牙明度均值L*显著小于对照组(P < 0.05),a*、b*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实验组氟斑牙上颌中切牙9个区明度L*值在颈部Ⅱ区最高,切部Ⅸ区最低,从颈部、中部到切部逐渐降低;唇面近中1/3的a*、b*值均大于远中1/3,且同一受试者左右两侧中切牙的颜色参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表明与与天然牙相比,氟斑牙色度值分布较为松散,色度学各要素分布范围广,颜色较正常牙暗且偏红偏黄。 相似文献
3.
成像式光电容积描记技术能够实现低成本、非接触的远程生理参数检测与估计。其中,基于色度模型的视频图像心率估计算法计算简单、效率高,且具有较强的抗运动干扰能力,但并未考虑实验中光照变化产生的信号干扰。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色度模型的非接触心率估计算法,通过定义感兴趣(ROI)区域和背景区域的反射光模型,利用两种区域颜色通道信息的比值来消除光照干扰,从而得到消除光照干扰的色度模型,并进行脉搏波的提取与心率估计。对10名在校大学生采集到的人脸图像进行分析,发现该算法估计心率的相对误差为3.52%±2.53%,原始色度模型算法的相对误差为7.23%±2.82%,两者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该算法能有效抑制光照变化所引起的干扰,使所提取脉搏波信号的信噪比平均提高1.52 dB,这对更精确地进行非接触式心率估计与脉搏波信号提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增殖性外毛根鞘囊肿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增殖性外毛根鞘囊肿(proliferating trichilemmal cyst,PT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及组织发生。方法对9例良性、1例恶性和1例发生间变的PTC病例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光镜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9例良性PTC,女性8例,男性1例,年龄38—78岁,平均病程7.8年;2例恶性PTC年龄分别为82岁和47岁,平均病程为5年。良、恶性PTC共同特征为增生的鳞状上皮组成的瘤团中央突然角化,恶性PTC皮损迅速扩大,病理特征包括较多核分裂象、细胞异型性以及瘤组织侵犯周围正常组织。结论良、恶性PTC的区分应该依靠临床和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包括皮肤鳞状细胞癌和外毛根鞘癌等。 相似文献
5.
瘦素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瘦素及其受体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形成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增值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视网膜前膜及正常视网膜瘦素效应受体-长型受体的表达,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测定PDR患者玻璃体液及正常人玻璃体液瘦素浓度。将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PDR患者视网膜前膜组织有瘦素受体的表达,Ⅴ期,Ⅵ期表达的阳性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正常视网膜组织未见表达。PDR患者玻璃体液瘦素浓度比正常人显著性升高;Ⅴ期,Ⅵ期PDR患者玻璃体液瘦素浓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瘦素及其受体参与了DR的发病,并促进DR从非增殖期向增殖期进展。 相似文献
6.
7.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是烧伤或手术等创伤后创面异常愈合反应的结果,以过量的组织纤维化和胶原蛋白沉积为特征,是现代医学上仍未解决的难题。本文综述了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的组织病理学差别,Ⅰ,Ⅲ型胶原蛋白及其基因表达的改变以及TGFβ,ILⅠ,PDGF 等多种细胞因子与瘢痕形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9.
10.
目的探讨连接蛋白Cx26、Cx32、Cx43在皮肤病理性瘢痕及瘢痕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以皮肤病理性瘢痕、瘢痕癌组织为研究对象,以正常皮肤组织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Cx26、Cx32和Cx43蛋白的表达,采用核酸分子原位杂交法检测Cx26、Cx32、Cx43 mRNA的表达,结合图像分析,分别观测3组中所检各项指标的表达(平均光密度和阳性面积),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后运用SPSS 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在瘢痕癌组中,3项检测指标均呈弱阳性或阴性表达,低于病理性瘢痕组和正常皮肤组;(2)在病理性瘢痕组中,Cx26及其mRNA的表达比瘢痕癌组和正常皮肤组高;(3)Cx43及其mRNA在正常皮肤表皮、病理性瘢痕和瘢痕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和表达强度逐渐降低,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3种连接蛋白在瘢痕癌中低表达,可能与瘢痕癌的发生均有相关性。(2)Cx26及其mRNA在病理性瘢痕中的高表达可能参与了病理性瘢痕上皮细胞的增生。(3)与正常皮肤表皮相比较,病理性瘢痕上皮Cx43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降低,可能是瘢痕癌变的危险信号。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相结合,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 HPS)治疗过程中以激光治疗次数为自变量的力学模型,用以评估HPS的临床疗效。方法 利用CO2激光器建立兔耳早期HPS模型,随后进行了连续3次脉冲染料激光(pulsed dye laser, PDL)联合CO2点阵激光治疗,并在每次治疗恢复后测试HPS的单轴压缩力学性能,用以拟合Ogden超弹性本构模型,得到治疗过程中HPS力学参数,并通过LM最优化算法建立HPS力学参数与激光治疗次数之间的函数关系。结果 HPS力学参数随激光治疗次数的增加而增大,并逐渐趋于1个常数,即正常皮肤的力学参数;且随着激光治疗次数的增加,HPS力学参数的增幅逐渐减小,初始增幅为60%,3次治疗后降为4.09%。结论 激光治疗初始疗效最明显,随着症状的减轻,激光单次疗效不再显著。 相似文献
12.
增生性瘢痕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纤维增生性疾病,因伤口过度愈合而形成的。其从外观和机体功能方面均给患者带来心理和生理上的痛苦,严重者甚至影响患者自信心,使其产生自卑心理。增生性瘢痕的形成机制虽未完全清楚,但伴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化,目前关于该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已经进入到细胞、分子和基因水平。其中转化生长因子-β1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Hippo信号通路、Notch信号通路和Hedgehog信号通路参与了增生性瘢痕的形成过程,本文主要就上述信号通路在增生性瘢痕发病机制中的研究做一综述,旨在为进一步认识增生性瘢痕的发病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脱细胞异体真皮联合自体深二度烧伤瘢痕表皮移植与皮耐克联合深二度烧伤瘢痕表皮移植在烧伤瘢痕治疗中的疗效比较。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到我院治疗的烧伤瘢痕患者60例,进行随机分组,采用脱细胞异体真皮联合自体深二度烧伤瘢痕表皮移植治疗烧伤瘢痕患者(A组)30例,采用皮耐克联合深二度烧伤瘢痕表皮移植治疗烧伤瘢痕患者(B组)30例。分别比较两组的创面愈合时间,于创面愈合后6个月后进行随访并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价瘢痕情况以及参照ADL分级标准评定关节功能。结果 A组创面愈合时间为(12.07±4.30)d,短于B组的(22.00±3.8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VSS评分为(4.10±3.27)分,B组为(4.40±3.80)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ADL评分:优5例,良12例,中10例,差3例;B组ADL评分:优4例,良11例,中10例,差5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脱细胞异体真皮联合自体深二度烧伤瘢痕表皮移植治疗烧伤瘢痕疗效,与皮耐克联合深二度烧伤瘢痕表皮移植治疗烧伤瘢痕疗效无明显差异,但脱细胞异体真皮联合自体深二度烧伤瘢痕表皮移植较皮耐克联合深二度烧伤瘢痕表皮移植创面愈合时间短,在临床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牛蒡苷元对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形成的作用,并探讨其抑制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机制。方法新西兰大耳兔25只,将其分为对照组( A 组),模型组(B 组),牛蒡苷元治疗组(0.5 mg/ ml)(C 组),牛蒡苷元治疗组(2 mg/ ml)(D 组),牛蒡苷元治疗组(6 mg/ ml)(E 组),在兔耳腹侧面建立增生性瘢痕模型,术后按组别进行相应处理,观察创面愈合和瘢痕的增生情况。用药后在第6周取材,进行 HE 染色,天狼猩红染色和 Masson 染色,并用 Western 印迹检测 MMP-2, MMP-9表达情况。结果 HE 染色,天狼星红染色和 Masson 染色结果表明,牛蒡苷元治疗组(2 mg/ ml)可以明显抑制增生性瘢痕的形成。与模型组相比,牛蒡苷元治疗组的瘢痕较平坦,成纤维细胞的数量减少,胶原的密度降低。并且 Western 印迹的结果表明,牛蒡苷元治疗组(2 mg/ ml)能够使 MMP-2, MMP-9表达降低。结论牛蒡苷元能有效抑制增生性瘢痕的发展,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 MMP-2和 MMP-9的表达。牛蒡苷元可能具有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在剖宫产子宫疤痕妊娠中应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7年6月在我院就诊治疗的剖宫产子宫疤痕妊娠患者120例,均经临床病理学确诊,所有患者全部行经阴道和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记为观察组(阴道超声组)和对照组(腹部超声组),观察并对比两组的检查诊断结果和声像学分析结果。结果 观察组检查准确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8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切口处孕囊型26例,包块型21例,混合型9例,对照组患者中切口处孕囊型25例,包块型19例,混合型5例,两组间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剖宫产子宫疤痕妊娠中应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诊断,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对于临床确诊有更佳的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王丽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175-178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对面部烧伤瘢痕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87例面部烧伤瘢痕患者的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与抑郁情绪进行调查分析。结果:87例面部烧伤瘢痕患者中,有抑郁症状者64例,无抑郁症状者23例,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结果显示,有抑郁组为(55.50±5.06),无抑郁组为(32.43±3.86),两组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t=19.5891,P=0.001)。医学应对方式问卷评分结果显示,非抑郁组应对方式评定总分高于抑郁组(t=3.4036,P<0.05),非抑郁组以面对为主,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t=2.1044,P<0.05),抑郁组以屈服为主,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t=2.3704,P<0.05),而回避得分两组无显著性差异(t=0.9843,P>0.05),抑郁与患者的应对方式具有显著相关性(r=0.8432,P<0.05)。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评分结果显示,抑郁组患者的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总分均低于非抑郁组,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t=3.6075,2.521,4.611,;P<0.05),客观支持得分与抑郁无相关(r=0.1685,P>0.05),抑郁与患者的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具有显著相关性(r=0.4743,0.6617;P<0.05)。结论:面部烧伤瘢痕患者抑郁发生率较高,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是影响患者抑郁情绪的重要因素。建立良好社会支持系统和有效应对方式,对改善抑郁情绪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Hypertrophic scar form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number of epidermal Langerhans cells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The exact pathogenesis of hypertrophic scar and keloid formation is still unknown and a good therapy to prevent or treat these scars is lacking. Because immunological processes seem to be important in excessive scar formation, immunological cells and parameters were studied in a standardized breast reduction wound-healing model in the present study. Standardized scar samples were taken from infra-mammary breast reduction scars, 3 and 12 months following surgery. The samples were investigated for their number of mast cells, Langerhans cells, T-lymphocytes, and macrophages, and the presence of interleukin-4 (IL-4) and counter-regulating interferon-gamma (gamma-IFN), in relation to the scar's clinical appearance--normal or hypertrophic. In this study, hypertrophic scar formation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number of epidermal Langerhans cells (p=0.0001) and significantly (p<0.05)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epidermal IL-4. No relationship was found between mast cell, T-lymphocyte and macrophage numbers or gamma-IFN staining and the formation of normal or hypertrophic scars. These results, combined with previous observation of abnormal keratinocyte behaviour in this context, indicate that the epidermal immune barrie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hypertrophic scar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