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状态的作用.方法 将10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精神科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给予心理护理干预措施.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心理护理的效果进行评定.结果 心理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HAMD评分均有所改善,与干预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缓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抑郁状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分析心理护理干预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3年12月~2015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护理,对两组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干预前HAMD评分与对照组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干预后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护理干预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的临床疗效较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印章   《中国医学工程》2012,(9):53-53
目的探究心理干预改善冠心病病人抑郁症状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心理干预护理。以DAS、SDS标准分≥50分为发生率;干预2周后,DAS、SDS≥50分观察组干预前26例,干预后10例,干预前后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干预前27例,干预后25例,干预前后无显著变化,P〉0.05;且干预后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观察组对患者心理护理干预2周后,DAS和SDS评分值较入院前明显下降,P〈0.01;也明显低于2周后对照组。对照组入院前后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心理干预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抑郁症状的治疗,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有利于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72例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精神科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对照组患者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常规护理;而研究组患者则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人性化护理干预。于干预前、后,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评定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PANSS、PSP、NOSIE等量表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t=0.97、0.83、0.56,P>0.05)。而在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PANSS、PSP、NOSIE等量表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87、3.45、4.02,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在提高其住院期的生活质量和改善患者病情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的影响效果。方法:将2019年1月-2020年12月滕州市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62例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信封随机法分两组,各31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服务;观察组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前和护理后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精神分裂症护理前后阳性、阴性症状评分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病理症状和心理情况,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于敏 《中国民康医学》2014,(21):127-128
目的:观察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期间实施整体护理干预对其生活质量及体重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04例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2例。对照组按精神科常规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实施整体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体重变化情况。结果:经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评估发现,两组患者干预前的SQL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干预后观察组的社会心理得分、动力和精力得分、症状和不良反应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干预14周后对照组的体重明显重于观察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期间实施整体护理干预可改善其生活质量,有效缓解体重增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心理认知护理干预,探讨其对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状的改善效果.方法 在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随机选取2014年9月—2016年9月接收的68例精神分裂症抑郁患者,组间分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观察组心理认知护理干预,对照组常规护理,对比护理前后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2周(20.17±1.10)分、4周(13.25±1.56)分以及8周(7.56±2.01)分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均显著降低,护理后2周(71.24±3.58)分、4周(62.35±2.37)分以及8周(55.02±2.00)分,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评分显著降低,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7.06%)显著提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精神分裂症抑郁患者,心理认知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抑郁情绪,缓解患者精神分裂症症状,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实施心理干预对抑郁症状产生的临床干预效果。方法:以60例精神分裂症抑郁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值奇偶排列方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化护理模式,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技术上辅以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理指标评分、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优良率。结果:研究组的抑郁自评量表(SAS)、焦虑自评量表(SDS)评分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和护理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状患者中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可使患者的情绪趋于稳定,改善其抑郁以及焦虑症状,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精神分裂症家属焦虑抑郁情绪的效果。方法选取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进行为期4周的心理护理干预,对照组进行健康教育。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前和干预后分别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结果观察组60名患者家属经过4周心理护理干预后焦虑抑郁情绪明显好转,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家属的焦虑抑郁情绪的改善不明显(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焦虑抑郁情绪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家属焦虑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糖尿病精神抑郁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将72例糖尿病精神抑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降血糖、降血脂等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比较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抑郁评分及血糖变化情况。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2,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HAMD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87,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3,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空腹血糖较对照组明显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66,P<0.05)。结论:心理护理能够有效缓解糖尿病精神抑郁障碍患者的抑郁情绪,提高其治疗依从性,有效改善其血糖,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陆晓红 《吉林医学》2011,32(27):5825-5826
目的:探讨实施心理干预对老年住院患者抑郁症状的影响结果。方法:将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非干预组,两组完成试验的有效例数均为40例。干预组除常规的心理护理外还辅以心理行为综合干预,非干预组只给以常规的心理护理。两组均于2周、4周和6周评定抑郁指数。结果:干预分组:F=9.6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可认为心理干预对老年抑郁症状有降低意义;时间因素:F=136.169,P<0.001,即干预组和非干预组均随时间推移抑郁值逐渐降低,但干预组更明显。结论:心理干预能改善老年住院患者的抑郁症状,但需长期坚持。  相似文献   

12.
杨莉  吴卫东  李菁华 《当代医学》2016,(27):100-101
目的:探究心理护理干预对肿瘤老年患者的抑郁情绪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140例老年肿瘤并发抑郁情绪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0例。2组患者经常规肿瘤方面治疗并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则给予常规护理。对比2组患者护理前以及护理6周后的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值以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2组患者护理后均较护理前有所改善,但观察组较对照组抑郁情绪改善程度明显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方面,通过SF-36评分对比,观察组患者在一般健康状况、生理职能、精神健康方面均明显好于较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肿瘤患者在治疗期间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对于患者的抑郁情绪有着明显改善,对于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的改善有着很大帮助,值得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考虑并给予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回顾分析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的抑郁及焦虑心理,总结个体化心理护理的方法及效果,为临床防治糖尿病抑郁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院自2008年2月-2011年2月收治84例糖尿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及抑郁心理,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给予对照组(n=42)患者常规护理干预,给予观察组(n=42)系统化心理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的抑郁及焦虑改善情况。结果:心理护理前(入院时),两组患者不同程度的焦虑及抑郁所占的比例均无明显差异(P0.05);心理护理3个月后,观察组焦虑及抑郁症状正常范围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化心理护理方案有利于改善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的焦虑及抑郁心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护理干预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于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间在本院接受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所有入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则接受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精神病症状、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等评分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干预后的焦虑抑郁、活力缺乏、思维障碍、敌视猜疑等精神病症状评分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干预后的生活能力、社交情况、兴趣爱好等康复效果评分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干预后的心理社会、动机/精力、症状/副反应等生活质量评分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提升康复效果,最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在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方面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精神分裂症患者144例,随机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心理护理干预,进行两组患者抑郁评分的对比。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汉密尔顿量表评分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护理后观察组汉密尔顿量表评分为(7.1±2.2)分,对照组汉密尔顿量表评分为(9.8±3.2)分,观察组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抑郁症状,并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综合式家庭心理干预对于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的影响。方法:将80例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式家庭心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治疗后简明精神病量表、社会功能缺陷量表及症状自评量表较治疗前明显好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干预治疗后相关指标改善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干预治疗后,两组患者在相关指标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式家庭心理干预对于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明显提高患者心理健康,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症状复发的可能性,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刘威  汪莉  黄文迪 《广西医学》2008,30(4):600-601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抑郁状态(PSD)的影响。方法对61例首发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康复组31例采用康复护理和心理疏导;对照组30例为常规护理组。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抑郁状态的情况。结果两组SDS评分,入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2,P(0.05),而入院2周及4周时康复组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8,3.44,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能明显改善卒中患者的抑郁状态,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的临床效果。方法在统计学原理的指导下将我院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活动的对象。并将其分为例数均等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在两组患者治疗措施相同的基础上,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予以心理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抑郁症状改善效果。结果护理结果表明,所有患者接受护理后,抑郁评分、焦虑评分均有所降低,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评分下降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与此同时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接受常规化治疗措施的同时,给予其心理护理干预模式,可有效降低患者焦虑与抑郁症状,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团体心理咨询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60例康复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患者给予抗精神分裂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3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开展团体心理咨询治疗服务.对比2组疗效.结果 干预后,2组患者的BPRS、SSSI、SAS及SDS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改善,且干预后观察组各评分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明显(P<0.05).结论团体心理咨询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护理中治疗效果显著,可明显促进患者社会功能恢复,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焦虑及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进程的影响。方法:将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0例。经抗精神药物治疗后,均对两组实施疾病恢复期护理干预,对照组接受精神病科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心理干预,均持续干预10周。采用幸福进取者问卷(HEIQ)、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对两组患者护理前,护理后2、4、6、8、10周的积极心理品质、精神症状严重程度进行评价;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自尊量表(SES),评价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社会功能及自尊水平。结果:两组护理前、护理2周后的HEIQ、BP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4、6、8、10周后HEIQ评分高于对照组,BP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护理时间延续,研究组的HEIQ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更为显著,BPR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F=39.84、55.47,P<0.05)。两组患者护理后的SDSS评分均显著下降、SES评分显著上升(P<0.05);护理后,研究组的SDSS评分低于对照组、SE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护理干预有利于培养精神分裂症患者积极品质,改善精神症状与社会功能,提高自尊水平,加速患者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