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论针刺补泻与轻重刺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针刺补泻与轻重刺激210029南京中医学院针灸系徐兰凤针刺补泻手法是在补虚泻实原则的前提下施行的两种不同的操作方法,它是建立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之上,以不同的手法达到补虚泻实、调和阴阳的目的、从古到今,补泻手法不断发展,40年代末,有人提出进退补泻法,...  相似文献   

2.
中医针灸循经补泻法治疗失眠症有独到的疗效.对于失眠症,西医有西医的治法,中医有中医的疗法.但目前没有特别好的治疗方法来缩短病程以及减轻患者痛苦.文章运用《黄帝内经》中提到的针灸补泻法治疗失眠症,并循经"迎而泻之,随而补之",泻实补虚,调和阴阳.毫针循经迎随补泻法通过循经调理经脉和脏腑而治本,对于治疗失眠症效果显著.通过...  相似文献   

3.
针刺补泻效果的决定因素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针刺补泻的目的和原则 针对患者的病机虚实状况,通过合理选穴并运用特定手法通过针刺以达到补虚或泻实,就是针刺补泻的目的.<灵枢·经脉>曰:"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说明了针刺的基本原则.针刺治病和中药治病目的是一致的,即补虚泻实,调和阴阳.  相似文献   

4.
《内经》作为祖国传统医学最早的经典医籍 ,为针法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难经》在此针法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针法有手法补泻 ,穴位补泻以及四时分刺等内容 ,尤为突出的是穴位补泻。1 穴位补泻法  穴位补泻法 ,是在《内经》补虚泻实的治疗原则上 ,结合五行相生规律 ,提出“虚者补其母 ,实者泻其子”的补泻法 ,又称子母补泻法。正如六十九难所云 :“经言虚者补之 ,实者泻之 ,不虚不实以经取之。何谓也 ?然 :虚者补其母 ,实者泻其子……” ,其文出自《灵枢·经脉》篇及《灵枢·禁服》篇所载“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  相似文献   

5.
凡病皆有虚实之辨。所以针刺手法亦有补泻之别。补虚泻实是针灸治疗的基本法则,补泻适当在临床上确能效如桴鼓,其价值已为古今针灸家所公认,殆已毋可置疑了。《千金方》“凡用针之法,以补泻为先,”《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补泻反则病益笃。”《金针赋》的“须要明于补泻,方可起于倾危。”皆强调了针刺补泻在临床上的重要性。补是和虚证不足等情况联系起来的,泻是和实证有余等情况联系起来的。补和泻应该就治疗的结果而言,如果某些手法能起到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功能恢复正常的作用,不妨称之为补法,若某些手法能起到疏泄病邪…  相似文献   

6.
“泻南补北”的意义与腧穴配伍200080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张载义“泻南补北”是针刺的补泻方法之一,源于《难经·七十五难》,即“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泻南补北”的理论意义,历代诸家见仁见智,然今“东方实,西方虚”的病机,则涉猎者鲜,而“泻...  相似文献   

7.
针刺补泻最早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泻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灵枢·经脉》又曰:“盛则泻之,虚则补之”.这是针刺补泻的基本原则.针刺补虚泻实就是从临床具体情况出发,针对不同的病人、不同的病情、不同的时间,选择恰当的经络穴位,运用适当的补泻手法,对正气虚弱的病症,起到扶正的作用,对病邪偏盛的病症,起到祛邪的作用,掌握针刺补泻手法是针刺获效的关键[1].  相似文献   

8.
治脾胃补虚泻实处方药着眼升降江苏省靖江市肝病医院(214500)朱玉【关键词】脾胃病,补虚泻实,气机升降,理论研究脾胃为病,不越正虚与邪实两端。然升降逆乱是其病机之关键。自主治脾胃者,或以补虚,或以泻实,或以补虚泻实兼顾,其意均在恢复脾升胃降之生理功...  相似文献   

9.
文中探讨白塞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并辨证论治,认为本病属虚实夹杂之证,湿热互结、瘀血阻络为实,是其标;脾失健运、相火不位为虚,是其本。临床根据该病的病因病机特点运用补虚泻实法,采用具有清热利湿、活血通络、益气健脾、补虚伏火之功能的白塞补泻汤治疗。  相似文献   

10.
“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治则的发生学原理主要有五行相生规律、虚实补泻理论、经络学说与五腧穴理论、五行五腧穴配属与五行相生的人伦化说理(推理)5个方面。五行相生的人伦化说理(推理)是该治则赖以发生的肯綮所在,它将“母子”双向关系塞到五行相生这一单向不可逆的过程中,从而成为该治则理论诸般混乱的始作俑者。摒弃“母子”双向说理,以“‘我’病及‘我生’”“虚者补‘生我’,实者泻‘我生’”取而代之,还五行相生以单向不可逆性特征,乃该治则理论重建的出路之所在。  相似文献   

11.
《灵枢·经脉》提出的“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的治疗原则。补泻是其中最基本的原则,手法亦具有补虚泻实的作用,有文献报导“推上为热,推下为凉”及由里向外推叫  相似文献   

12.
郭朝印 《中医杂志》1990,31(3):24-26
按经络体征的表现而施用针刺补泻手法,在《内经》等古籍中论述较多。《灵枢·九针十二原》谓:“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泻之,宛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意思是说,用针刺治病,在经脉或经穴局部,如表现虚陷软缓等虚象时,当采用补的手法;如表现盛满、充实  相似文献   

13.
彭炼  王泽涛  刘美平  卢笛 《河南中医》2011,31(12):1345-1346
针刺补泻是针灸治病的基本法则,其原则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常用手法包括提插补泻、捻转补泻、徐疾补泻、开阖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平补平泻、烧山火和透天凉等。针刺补泻的机理不是直接补人体之不足,或泻人体之有余,而是通过不同的针刺方法,间接的经过经络的调整作用,产生补虚泻实的效果,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金春兰 《北京中医》2011,(10):760-761
补虚泻实是针灸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针灸治疗全过程包括理、法、方、穴、术几个环节,针刺手法是针灸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手法补泻亦是针灸补泻最为独特的一面,然而不能以偏概全。针灸补泻是贯穿于针灸治疗全过程的,即理、法、方、穴、术多个层面,全过程,应从针灸疗法、经脉与脏腑相关性、穴位特性及其配伍、针刺手法等方面综合考虑。临床常用的各种针灸疗法,在补虚泻实方面具备相对不同的特点及趋向,根据不同病证特点选择不同的针灸疗法,是实施针灸补泻的第一步。同时考虑经脉与脏腑相关性特点、常用腧穴的补泻特性及腧穴配伍对补泻的影响,再结合实施针刺或其他手法之补泻。临证时注意运用各环节的补泻,以提高针灸治疗效果,达到补虚泻实、调和阴阳的目的 。  相似文献   

15.
针刺补泻浅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孟云凤  冯涛 《中国针灸》2002,22(2):20-28
补泻方法的运用是为了达到理想的补泻效应,对于针刺补泻法的探求,应重视发挥针灸的无副作用,痛苦小的优势,应重视理,法,方,穴的,重视留针得气,手法倡用平补泻以补虚泻实。不应片面强求补泻手法对机体的作用,当悉心探究每用行之有效的远道刺法,输刺法,巨刺法及泻南补北法,刺井泻荥法等具体的辨证补泻配穴法。以平补平泻法制作之而“辅针导气,邪得淫溢,真气得导”。  相似文献   

16.
关于针刺补泻手法,目前学者意见颇不一致,值得讨论和研究。据前人之经验并结合个人的临床体会谈一些看法。谬误之处,欢迎批评指正。病有虚实之辨,针刺手法必有补泻之别《针灸大成》曰:“百病之生,皆有虚实,而补泻行焉。”说明古人早已认识到,一切疾病均有虚实之分,所以针刺治病就有补、泻之异。《灵枢·口问》篇云:“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祖国医学认为,人之所以得病,不外乎内因、外因或不内外因,其结果不是正虚,就是邪实,虚实偏胜。古代针灸学家根据这种病理状况,创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疗法则,运用针刺补泻手法,促使人体内在因素发生转化,以达到补虚泻实,调整  相似文献   

17.
《难经》中泻南补北法的应用与补母泻子法的关系探讨510407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炙系廖树荣《难经·七十五难》提出这样一种说法:“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后世称之为“泻南补北法”。这种方法是根据五行生克乘侮关系,指出对肝实肺虚之证,要用泻心火,补...  相似文献   

18.
《灵枢·官能》篇中强调“用针之服,必有法则”,而补泻是中医治病的基本法则,因百病有虚实,邪正有盛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故医者应据虚实而施补泻,“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正确施行补泻是针刺取得疗效的关键之一,若补泻不当,则会犯“虚虚实实,损不足...  相似文献   

19.
笔者就“虚不受补”进行了初步的历史考证并浅析之。认为:“虚不受补”是“延医”、“庸工”托理之词;是虚实不分,辨证不明,用法不当之误补益疾。历代大医家皆有明确之阐述,唐·孙思邈曰:是“不肯攻泻之祸也”;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子和曰:“岂有虚者不受补也”,是“庸工不识虚实之罪也”;明·张介滨称之为“虚不受补之证”;清·王清任认为,“虚不受补”是“延医”“不分别因弱生病,因病久致身弱”;清·吴瑭提出“虚不受补”是“俗传”。当今医家也明确释义了“虚不受补”是补不对证,补之不当;并不是虚不受补,是用温补法施温性补药产生的一个概念错误。  相似文献   

20.
"迎随补泻"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笑菲 《河南中医》2004,24(11):11-12
迎随补泻之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 :“逆而夺之 ,恶得无虚 ,追而济之 ,恶得无实 ,迎之随之 ,以意和之 ,针道毕矣。”此外 ,《灵枢·小针解》 :“迎而夺之者 ,泻也 ;追而济之者 ,补也。”更进一步指出了“迎泻”、“随补”之意。但由于《内经》成书年代久远 ,而且文字简练 ,至于具体操作时如何“迎” ,如何“泻”却无从得知。后世历代医家在《内经》的基础上 ,结合各自亲身实践体验 ,对此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认识 ,但究其所言“迎随补泻”之意 ,似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1 候时补泻 视“迎随补泻”为一种候经脉气血盛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