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诊断(附5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表现,评价CT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价值及限度。材料与方法:收集经手术证实的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56例,对它们的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诊断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符合率为85.7%;CT分型:中心后型,后外侧型,椎间孔内或外型;主要CT表现有:(1)腰椎间盘后缘局限性后突软组织密度块影,边缘光滑,硬膜囊受压、变形;(2)游离碎块形成;(3)神经根受压、水肿或湮没;(4)突出髓核部分钙化或骨化;此外,CT还能清楚显示椎管及侧隐窝狭窄、黄韧带肥厚、小关节病变以及椎间盘真空征等合并征象。结论:CT是诊断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首选检查方法,大部分病例经CT检查可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X线平片、CT检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和X线平片进行分析。结果本组7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X线平片能直观显示腰椎生理弧度、椎间隙改变情况,各椎间隙不等宽或狭窄,左右不等宽或前窄后宽,前后等宽,再有腰椎侧弯,生理曲度减少、平直或后突可以明确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但椎体后缘的唇样骨质增生及椎体缘后1/3的弧形凹陷及硬化、椎问孔变形等均对本病的诊断有辅助作用,CT能明确诊断,并有效的指导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与MRI表现,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方面的差异。方法:收集本院2016年1月~2020年10月之间经临床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0例,其中行CT检查26例,行MRI检查24例,分析并统计比较两种检查方法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相关影像征象及符合率。结果:以临床手术结果为金标准,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符合率为76.9%(20/26),MRI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符合率为91.7%(22/24),两者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在显示相关影像征象方面,CT检查对腰椎间盘真空征及钙化的检出率高于MRI检查;而MRI检查对腰椎间盘变性、硬膜囊、脊髓及神经根受压检出率高于CT检查,两者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的检出MRI具有优势,可做为首选检查方法;但联合CT与MRI检查,可优势互补,提高腰椎间盘突出诊断的符合率,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MSCT重建腰神经根受累分级与cT表现临床定位体征不相符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意义。方法42例cT表现(IA/5椎间盘突出)与临床定位体征不相符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观察组)及40例正常人(对照组)均行腰椎间盘常规MSCT检查,选择观察中央和旁中央矢状重组图上影像学突出节段及临床症状责任节段(侧)椎I'~-J隙高度、椎间孔大小及神经根受累情况。结果两组均获得了对应节段椎间盘、椎间孔及神经根的清晰图像。两组椎间隙高度、椎间孔大小及神经根受累分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MSCT重建图像能够充分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累及椎间孔区病例的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显微内窥镜椎间盘切除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神经根管狭窄症以探讨该手术技术要点和临床早期效果。方法:对19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及神经根管狭窄症病人,应用MED手术治疗,并对病人术前表现,CT所见和术后疗效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该组病人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d,除1例术后两周发生椎间隙感染外所有病人无手术并发症。全部病人获得随访,平均随访4个月,临床疗效优良率91%。术后CT检查显示突出间盘得以摘除,脊髓及神经根已充分减压。结论:MED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神经根狭窄症具有手术创伤小,病人术后恢复快,疗效肯定,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神经根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far lateral lumbar disc herniation,FLLDH)的CT、MRI影像表现,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00年3月至2005年5月经手术证实的FLLDH病人共15例,分析其CT、MRI影像表现。结果15例FLLDH中,根据椎间盘突出物的位置与椎弓根的关系可分为3种类型:椎间孔内侧型3例,占20%;椎间孔外侧型6例,占40%;混合型6例,占40%,包括椎间孔内外侧突出。CT显示FLLDH的特征为突入椎间孔内和椎间孔外的软组织块影,形态多呈丘状、圆形、不规则形或三角形。MRI显示同位节段脊神经受压、移位、增粗;T1加权像突出髓核的信号比脑脊液高,比硬膜外脂肪信号低,界限分明;T2加权像突出髓核可表现为高或低信号,信号强度比脑脊液低,比脊髓高。结论CT及MRI对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并为外科医师手术入路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对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神经根型颈椎病影像学特点,为基层放射诊断学医师提供合理的诊断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6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影像学特点。结果计算机摄影(CR)表现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及反弓畸形120例;骨赘、椎间隙变窄90例;椎间孔变小或狭窄85例;过伸过屈位显示椎体滑动或失稳44例。CT表现为Luschka关节及椎间关节骨赘72例;椎间盘突出及椎体后缘软骨结节及钙化79例。磁共振成像(MRI)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化112例,椎间盘变性113例,椎间盘突出102例,脊椎受压87例,合并颈椎脊髓水肿65例。结论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CT与MRI各有特点。在轴状位和矢状位,MRI能清楚地显示脊髓结构;CT可作为MRI的有力辅助手段以鉴别是椎间盘组织还是骨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64排CT和1.5T MRI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优势和不足。方法对20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64排CT及高场MRI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4排CT显示椎间盘膨出135个,突出86个,脱出17个;1.5T MRI显示椎间盘膨出166个,突出101个,脱出32个。结论64排CT和1.5T MRI均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检查方法,各有优势和限度,但1.5T MRI相对64排CT更有优势,MRI已成为腰椎间盘突出的首选检查方法,CT检查可作为必要时的补充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影像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诊断效果及影像学特点。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20年6月我院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3例为对象,均经手术最终确诊(金标准),术前行CT影像学检查及MRI检查,并将其检查结果与“金标准”进行比较,比较不同影像学方法检出率、影像学特点;绘制ROC曲线,分析CT影像、MRI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诊断效能。结果:CT、MRI检查硬膜囊受压检出率无统计意义(P>0.05);CT检查下钙化、积气检出率高于MRI(P<0.05);脊髓变形、神经根受压检出率低于MRI(P<0.05);ROC曲线结果表明:CT联合MRI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诊断灵敏度高于单一CT、MRI(P<0.05);特异度低于单一CT、MRI(P<0.05)。结论:C T影像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能获得较高的检出率,具有典型的影像学特点,且联合MRI检查诊断特异度较高,能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1996~1998年对57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了麻醉推拿治疗,其中无效87例,采用了手术治疗,现将术中病理所见及诊治情况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该组男49例,女38例,年龄20~56岁,平均37岁。全部患者术前、术后均行CT或MRI检查,见腰椎间盘突出的位置和大小形态与前一次检查无明显变化。术中所见:全部患者手术所见与影像学检查相符。术中见中央型突出10例;髓核组织呈大块游离于椎管内14例;呈“菜花状”突于椎管内23例;突出物与神经根紧密粘连26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钙化8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特点.方法 对2008年6月至2013年1月156例经手术证实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影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98例行CT检查,诊断腰椎间盘突出98例;其中单个椎间盘突出55例,两个椎间盘突出34例,多个椎间盘突出9例.58例行MRI检查,诊断腰椎间盘突出58例;其中单个椎间盘突出22例,两个椎间盘突出36例.结论 CT可以简单、快捷地显示椎间盘突出节段及程度,但对脊髓内情况显示欠佳;MRI能多方位成像,视野大,周围组织对比度好,矢状位能清晰显示椎间盘突出程度及突出间盘对脊髓的压迫及脊髓受压、缺血、变性情况,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MRI与CT联合诊断技术的实际效果。方法:选择经我医院在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进行诊断治疗的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共60例。所有纳入对象均进行CT和MRI诊断。以手术病理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对比分析MRI与CT检查后的征象表现,CT检查、MRI检查、CT联合MRI检查的诊断效能。结果:CT和MRI检查征象中的患者神经根受压占比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种检查方法在脊髓变性、椎间盘变性、钙化、积气、硬脊膜受压占比率比较存在差异性显著(P<0.05)。MRI与CT联合诊断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高于单一CT诊断和单一MRI诊断。结论:MRI和CT在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相较于单一MRI或CT诊断,联合诊断能进一步提升诊断效能,诊断价值更高,为后续临床治疗提供更为有力的参考依据,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小脊椎损伤中影像学检查的价值。材料与方法:46例脊椎损伤病例均进行X线平片,CT扫描。椎管受累者4例进行MRI检查。结果:X线平片,CT证实椎体骨折17例。颈椎4例(寰椎侧块2例,寰椎前结节1例。白椎体左侧横突骨折1例)。胸腰椎骨折13例。其中爆裂型T12L1骨折3例,L5椎体爆裂型骨折1例。前者椎管内有多个骨碎片,硬膜囊疝形成。椎管指数2-3。后者损伤累及脊椎前、中柱,椎管形态异常。②单纯椎体压缩性骨折9例。③40例检出腰椎间盘病。其中36例腰椎间盘膨出症,4例为腰椎间盘突出症。④4例疑似脊髓、神经损伤又进行了MRI检查。均显示脊髓信号异常。2例脊髓圆锥受压,硬膜囊疝形成。1例T12L1脊髓血肿,1例脊髓水肿、挫伤。结论:在小儿脊椎损伤中,影像学检查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2004~2005年间经临床和螺旋CT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100例,结合临床将普通X线平片与CT图像对照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根据椎间盘突出的位置可将腰椎间盘突出症分为两型突出于椎体后缘正中的中央型和偏于椎体后缘一侧的外侧型、外侧型包括超出椎间孔内口以外的远外侧型。结论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诊断有独特优势,诊断准确率达100%,具有定位定性诊断价值,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治疗随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联合MRI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诊断效果及ROC效能。方法:选择河池市人民医院2018年4月—2020年1月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6例为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检查确诊(金标准)。确诊前患者均行CT、MRI检查,并将CT、MRI检查结果与“金标准”进行比较;绘制ROC曲线,分析CT联合MRI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诊断效能。结果:CT检查诊断符合率为85.53%;MRI检查诊断符合率为93.42%;联合检查诊断符合率为98.68%;CT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诊断时影像学征象中积气、钙化检出率高于MRI(P<0.05);脊髓变形、椎间盘变性及硬膜囊受压检出率低于MRI(P<0.05);ROC曲线结果表明:CT联合MRI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诊断灵敏度高于单一CT和MRI(P<0.05)。结论:CT联合MRI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能获得较高的诊断符合率,且二者联合诊断灵敏度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MRI检查与手术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适应证的影响。方法为40例腰椎间盘患者实施微创开放式手术,术中用c型臂x线机定位,做3~3.5cm长的皮肤切口,剥离椎间的部分骶棘肌,咬除部分椎板上缘及小关节内侧缘后摘除髓核,并根据需要扩大神经根管。结果术后随访2—21(平均11.5)个月,按Nakai标准评定疗效:优28例占70%良,9例占22%,2例占5%,差1例占2.5%。结论影像学检查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适应证的选择上起重要作用。手术方法的改进,使创伤减小、手术适应证相对放宽,疗效也更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小切口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的疗效及适应症,讨论手术并发症及其预防并与自动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APLD)及脊柱后路显微内窥镜椎间盘摘除术(MED)比较。方法 采用小切口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2例,平均年龄39岁,病程平均16个月。全部病人都有腰痛和一侧或双侧下肢疼痛及麻木,部分病人有间歇性跛行。CT及MRI检查7例合并中央椎管狭窄症。结果 术后47例获得随访,平均时间16个月,按Nakai标准评定治疗优良率为94%。结论 认为小切口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与APLD、MED比较,具有适应证广泛、手术优良率高、后期并症少、不损害脊柱稳定性、价格经济等优点。不失为目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为有效可靠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背景: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r disk decompression,PLDD)是近年来开展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新介入疗法。它的穿刺路径常采用后外侧穿刺路径。过去使用应用解剖方法研究穿刺路径,而从薄层断面解剖与CT断面解剖对腰神经根在椎间隙平面的行程和三角工作区进行观测的报告较少。目的:阐明腰神经根在薄层断面和CT断面上椎间行程及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为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的穿刺路径提供解剖学依据。设计:以尸体和正常人为研究对象,观察性研究。单位:一所军医大学医院的放射科和一所军医大学解剖学教研室。对象:2002-10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部人体解剖学教研室(计算医学研究室)完成中国首例可视化人体的采集。2000-01/03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放射科对无明确椎体和椎间盘疾患及邻近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53例检查者进行CT检查和测量。干预:选取的中国首例可视化人体腰神经根在椎间隙平面的行程进行描述性观察。对53例正常人CT检查者的腰神经椎间的走行、形态、大小.周围结构和穿刺线与腰神经的距离进行观察和测量。主要观察指标:描述中国首例可视化人体和正常人腰神经根在椎间隙平面的行程。测量腰神经椎间的长度、宽度和穿刺线与腰神经的距离。结果:中国首例可视化人体腰椎间隙,共计48层,每层厚度为1.0mm,每层断面所显示的腰神经根椎间行程及其周围结构清晰;CT图像清晰显示腰神经根椎间行程大小、形态及周围结构结论:中国首例可视化人体腰神经根椎间行程部分为连续.完整的薄层断面标本。腰神经根椎问走行和形态变化较大,穿刺路径与毗邻的腰神经根、上关节突、髂骨翼和血管等结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仰卧及俯卧过屈位CT对腰椎间盘突出症 的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常规仰卧和俯卧过屈位CT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4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常规仰卧和俯卧过屈位CT的配对检查。结果 4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40例行手术治疗,5例行经皮穿刺腰椎间盘摘除术。两种治疗方法显示俯卧过屈位CT对揭示椎间盘突出物的大小,突出后缘的粘连程度及角度,黄韧带肥厚等均优于常规仰卧位CT。结论 俯卧过屈位CT能更多地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具体病理变化,对常规仰卧具有纠正和补充作用,有助于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股外侧皮神经炎的临床特点,分析误诊原因,以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9年12月—2011年10月收治的18例误诊为股外侧皮神经炎的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8例均以大腿外侧疼痛、麻木为主要表现,行腰椎间盘CT检查排除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后首诊为股外侧皮神经炎,经相关治疗无效,后行MRI检查确诊为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12例痊愈,6例症状明显好转。结论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低,症状与股外侧皮神经炎相似,CT检查存在缺陷,强调在诊治过程中应及时行MRI检查,以避免误漏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