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药食同源”的诠释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勇  肖伟  秦振娴  肖培根 《中国现代中药》2015,17(12):1250-1252
本文对中医基本理论之一的"药食同源"作了诠释,其中包括"药食同理"、"药食同用"以及"药食两用"等观点。"药食同源"的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正确指导药物和食品的摄入;作为重要的药食两用的物品将对调整机体的内稳态、防止退行性的慢性疾患以及抗衰老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药物和食品的相互渗透已成为国际上的大趋向,我们需要对此有所认识并作出政策上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2.
产后哺乳期药食调养疗法源于中医"药食同源"思想,产后疾病的病因主要包括失血伤津、血瘀气虚、纳食不当3个方面,其治则治法以凡病当先以食治之,以药为攻、以食为养以及勿拒于产后、勿忘于产后为主。产后哺乳期在药食调养过程中,产后缺乳较宜选择鲫鱼,猪蹄,芝麻,豌豆等食材,忌用寒凉或酸涩类及回乳之品;产妇哺乳期主要容易发生乳房、乳汁等方面的疾病,应选取对母婴无不良作用的药物,忌用具有回乳作用的药物,搭配合理的药食对产妇机体恢复及正常哺乳有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食药同源”是根植于我国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宝贵养生保健理念,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渐在国家大健康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指引作用,更与当前世界范围内食品、药品互相渗透的大趋势相吻合。食药物质类中药材作为这一产业方向的物质基础,近年来生产规模快速扩大,特别在当前药用领域药材数量需求逐渐趋于饱和,转向于对药材质量提升的背景下,食用领域成为此类中药材新增产能的主要市场方向,并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食、药不同应用方向上在药材原料质量标准、生产加工工艺、服用方式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导致了当前市场中存在以食用为目生产的药材不能满足药用方向的质量要求,而药用品又不能很好适应食用方向在口味、口感等方面的需求,进而在市场流通监管等方面造成了诸多困难。因此,该文在对食药物质品种的形成,食药物质与普通食品、保健食品等概念间的关系,食药物质类中药材在食、药不同方向的质量需求差异及其生产中品质形成因素等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着手布局实现从生产到监管各环节的食药物质类中药材在食、药不同方向分化发展的建议:(1)在品种审定登记中应根据药用为目的的中药材更关注活性成分含量,食用为目的的中药材则需优先满...  相似文献   

4.
从食郁的中医认识、食郁可促进冠心病的发生与转化、食郁与冠心病的防治等角度,探讨食郁与冠心病病因病机证治的关系,认识食郁在冠心病产生与病机演变中的重要作用。认为食郁常有脘腹胀满等症状,患者情志忧郁、精神不振,是冠心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合理采用节食、消食、散郁、清热、疏肝、化湿等治疗方法,对冠心病的预防与治疗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绍林 《中医杂志》2011,52(5):443-444
从文献学角度对"食晦"与"食亦"进行梳理与考证,以证实"食晦"与"食亦"属同病异名,为消渴范畴。  相似文献   

6.
从文献学角度对"食晦"与"食亦"两病名进行梳理与考证,提出"食晦"与"食亦"为同病异名,属消渴范畴。  相似文献   

7.
张蕾 《河南中医》2012,32(1):36-37
王孟英十分重视饮食在疾病中的预防、治疗及调护作用,认为饮食“处处皆有,人人可服,物异功优,久服无弊”,主张食疗防治疾病.在临证过程中,擅用饮食疗法,有以食为药者,有药食同用者,又有用食疗法治疗急症者,应用巧妙.  相似文献   

8.
预防食复是外感热病康复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中医食疗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医食复理论的“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提示了热病后要注意忌食腥膻肥甘、切莫骤然盲进,更强调了“贵得所宜”的原则,并提倡通过药食同源的思想进行“辨证施食”,其理论对外感热病康复中的饮食调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陈直《养老奉亲书》纪承先贤诸论,立足老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极力推崇食治以瓷气血为养老大法,并匠心独具地提出“治食”观。强调节食同源同性,食食与用药之法相同,只有深究食性,正确治食,才能准确食治。陈氏之说,鲜明而富于特色,丰富且创新了食疗与老年病学的理论与实践,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乐食宝胶囊调节胃肠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世伟  郑宏  张红敏  郑启仲 《中成药》2003,25(4):310-312
目的:探讨乐食宝(人参,苍术,海参等)调节胃肠功能的药理作用。方法:采用小肠推进试验及测定胃液量、胃蛋白酶活性及胃排空时间等方法。结果:乐食宝能增加胃液、胃蛋白酶的分泌,对胃肠的运动具有双向作用,即能拮抗新斯的明引起的胃肠蠕动亢进,还能抑制地芬诺酯或盐酸吗啡引起的胃肠蠕动减慢。结论:乐食宝具有调节胃肠功能、促进消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整理布依族常用的药食两用蕨类植物。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到贵州黔南、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顺地区和荔波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并进行资料的整理。结果:通过整理得出布依族常用的药食两用蕨类植物有20种。结论:布依族药食两用蕨类植物具有多种化学成分、微量元素及营养物质,对多种疾病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夏丽 《四川中医》2013,(11):22-23
《滇南本草》是一部很有特色和价值的地方性本草学专著,笔者通过对该书中食药的使用进行研究分析。整理和归纳《滇南本草》记载的食药用法,藉此以丰富民众日常医药保健,普及食疗保健方法,发挥食药在防治疾病.康复保健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本草纲目》中收载的服药食忌,初步按食物种类分为七类,并从药物性能、作用、疾病关系等方面认识到李时珍的服药食忌是运用中医药理论的结晶。同时呼呈同道们科学地继承发掘这一宝贵的遗产。  相似文献   

14.
维药没食子血清药化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维药没食子进行血清药物化学的初步研究.方法 建立维药没食子及口服没食子后大鼠血清指纹图谱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比较没食子水提取物、没食子常规的粉末含药血清、超微粉含药血清、提取物含药血清和空白血清HPLC指纹图谱,推断口服没食子后,大鼠血清中的原型成分及代谢产物.结果 口服没食子后,在大鼠血清中发现了4个入血成分,其中3个为没食子中的原型成分,1个可能为原型成分的代谢产物.结论 入血成分及移行成分可能成为没食子在体内的直接作用物质,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分离、鉴定,能更好地阐明没食子的作用物质.  相似文献   

15.
《食疗本草》之食忌分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姝 《北京中医药》2010,29(7):517-519
<食疗本草>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食疗学专著,不但收录了唐以前食药,在吸收<黄帝内经>食养思想的基础上,又发扬了<千金要方>中食治的精髓.食用药物禁忌是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分析透彻,内容丰富,很值得后人研究探讨;且"药食同源",书中食药多取自中药,食药禁忌也可以作为中药药性理论的有效补充,对中药临床应用具有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故结合<食疗本草>书中体例,从新的角度将其分类探析,旨在提高食药临床疗效,丰富中药理论.  相似文献   

16.
祖同医学认为,“医食同源,药食同用”。药膳是食品与药物的结晶,又称食疗,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药物和食物相配合,以食为主,具有防病保健的作用。它是几千年来祖国医学与饮食文化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7.
陈直《养老奉亲书》继承先贤诸论,立足老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极力推崇食治以资气血为养老大法,并匠心独具地提出“治食”观,强调药食同源同性,用食与用药之法相同,只有深究食性,正确治食,才能准确食治。陈氏之说,鲜明而富于特色,丰富且创新了食疗与老年病学的理论与实践,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没食子提取物小鼠急性毒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初步了解没食子提取物对小鼠急性毒性的强弱及特点,测定急性毒性的相关参数。方法小鼠观察检疫3 d,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没食子提取物组:3.25,4.25,5.75,7.5,10.0 g/kg.bw剂量组,灌胃给予没食子提取物,观察其毒性表现。结果没食子提取物组随着剂量的增加,毒性反应表现越明显,小鼠死亡只数也随之增加;空白对照组动物均无异常。结论没食子提取物小鼠口服急毒LD50为4.41 g/kg;没食子提取物可能对胃肠系统有一定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曹宁 《现代中医药》2005,3(3):14-15
中医素有药食同源之说,历代药食定义的界定颇多争议,今从仲景《伤寒论》中药食关系入手,探讨药食同异及其在中医药学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张海昀  赵发全  崔元璐 《天津中医药》2021,38(12):1621-1626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运动障碍,在老年群体中高发。近年来,PD患者的数量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增加,但是病理机制仍然不明确,目前临床上常用的PD治疗药物左旋多巴胺,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而药食同源类中药因为其低毒特性以及对PD的神经保护潜力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大量研究表明,某些药食同源类中药可以通过改善线粒体功能,减轻氧化应激和减少神经细胞凋亡发挥抗PD的作用。药食同源类中药可能是具有前景的抗PD药物,因此文章对PD常见的的实验模型、药食同源类中药的活性成分及其可能的治疗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