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完全闭塞冠状动脉病变(CTO)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并发症及相应有效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行PCI介入治疗后出现并发症情况的CTO患者临床资料,归纳、总结慢性完全闭塞冠状动脉介入术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及其处理措施.结果50例患者均好转出院,无1例死亡和加重病例.结论积极处理慢性完全闭塞冠状动脉病变PCI术中、术后的并发症,可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约占全部冠脉造影的1/3,但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者少于8%,仅占全部PCI病例的15%~30%.CTO病变行PCI的意义在于成功PCI可缓解患者心绞痛症状、改善心功能并减少冠状动脉搭桥(CABG)的需要.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的进步以及器械的改进,CTO病变介入治疗的成功率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介入治疗的效果及临床安全性。方法对2011年9月-2012年10月的129例CTO患者经桡动脉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观察不同指引导管成功率、靶病变导丝通过率、PCI治疗即刻成功率、微导管使用有效率、双侧造影有效率、术中及住院期间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临床症状及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129例患者人均CTO病变1.2处,人均置入支架1.34个,PCI成功率72.1%;使用微导管的成功率(70.7%)高于未使用(62.9%)者(P<0.05);使用双侧造影成功率(73.3%)高于非双向造影成功率(54.5%)(P<0.05);有1例心包穿孔处理后好转,无其他严重并发症;术后3、6、12个月射血分数为分别为(0.48±0.09)、(0.53±0.11)和(0.55±0.10),无死亡病例;未成功开通CTO患者32例,术后有12例3个月后二次手术,有7例行支架治疗,8例因病情复杂行冠脉搭桥手术,5例继续药物治疗。结论经桡动脉途径PCI治疗CTO安全可行,可明显改善患者心肌缺血及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0)病变是指冠状动脉冠脉造影血管狭窄程度为100%或几乎达100oA的病变,包括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0级或1级,前者称完全性闭塞,后者称功能性闭塞。CT0病变的临床资料分析有助于全面掌握CT0病变患者的临床病变规律,并有助于提高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CTO病变的成功率。但冠脉慢性闭塞病变的介入治疗,由于手术复杂、难度大、成功率低,成为PCI术最后一块难以攻克的堡垒。我们通过比较冠脉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患者,观察到冠脉介入治疗对慢性闭塞病变患者远期预后明显有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脉介入治疗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995.12-2002.9完成择期冠脉介入治疗569例,其中CTO病变126例。男性78例,女性48例。有心肌梗死病史者91例,合并糖尿病者43例。造影结果显示单支病变51例,双支病变49例,三支病变26例。CTO病变中,前降支病变73例,左回旋支病变17例,右冠状动脉病变36例。结果:冠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80.9%(102/126),其中闭塞时间小于3个月的成功率90.6%(48/53),闭塞时间大于3个月的成功率67.1%(49/73),影响介入治疗成功的因素依次为:闭塞的时间、闭塞段长度、桥侧支存在与否、闭塞末端的形态、闭塞血管近段弯曲度以及闭塞端有无边支血管开口等。失败原因分析:导丝不能通过闭塞病变或进入假腔82.7%(24/29);球囊不能到位或不能充分扩张病变10.3%(3/29);因操作时间过长、造影剂用量过大等致病人不能耐受,或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原因,被迫终止手术6.9%(2/29)。围手术期无死亡。结论:随着导管等介入器材的不断进步,操作技术及经验的积累,对CTO病变,只要严格选择适应证,操作得当,其介入治疗有较高的成功率,可作为完全血运重建或部分血运重建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蒋靖波  伍于斌  张伟  潘迪光 《医学综述》2009,15(10):1586-1588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05年3月至2008年5月经桡动脉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28例CTO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变特征和PCI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CTO靶血管共28支,平均闭塞时间为(8.7±4.2)个月,按Seldinger法穿刺右桡动脉后置入6F桡动脉鞘,之后再按标准方法行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结果24例患者成功完成了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共植入药物洗脱支架25枚。成功率为85.7%(24/28),与我院同期经股动脉途径PCI治疗的31例CTO病例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5%(3/4)的失败病例均是由于导丝无法通过闭塞段所致。所有病例住院期间均未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结论经桡动脉途径PCI治疗CTO安全可行,成功率并不低于经股动脉途径,不失为一个较理想的介入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7.
王涛  韩月  张广辉  李鹏 《安徽医学》2021,42(8):900-903
目的 分析CT血管成像(CTA)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阜阳市肿瘤医院确诊为CTO的患者359例,筛选经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前60 d内行CTA的患者50例,对比CAG和CTA诊断CTO价值.50例患者均行介入治疗,根据介入手术成功与否分为成功组(n=30)和失败组(n=20),采用logistic分析影响介入手术成功的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CT-CTO评分和日本CTO(J-CTO)评分对介入手术成功与否的预测效能.结果 CTA诊断CTO的准确性为94.00%,敏感度为94.59%,特异度为92.31%.失败组血管闭塞长度≥20 mm、重度钙化、闭塞血管严重扭曲、闭塞段近段分叉及闭塞段远端纤维帽不清晰比例高于成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管闭塞长度≥20 mm、重度钙化、闭塞血管严重扭曲、闭塞段近段分叉及闭塞段远端纤维帽不清晰为影响介入手术成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CT-CTO评分预测介入治疗是否成功的AUC为0.852,敏感度为92.00%,特异度为78.00%;J-CTO评分预测介入治疗是否成功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65,敏感度为85.00%,特异度为70.00%;CT-CTO评分预测介入治疗是否成功的AUC、敏感度及特异度高于J-CTO评分(P<0.05).结论 CTA诊断CTO的价值较高,可了解术前病变特征,并为预测CTO介入手术是否成功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8.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辅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对26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辅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术,观察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2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急诊冠脉介入及IABP治疗后,23例主动脉内舒张压、平均动脉压显著增高,分别由术前(33.86±3.14)mmHg和(47.14±5.17)mmHg,上升至术后(106.13±10.62)mmHg和(87.13±9.25)mmHg(P<0.001).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血流动力学显著改善.2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时,联合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可增加冠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降低病死率,减少血管再闭塞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TO)介入治疗效果影响因素及门控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技术(G-MPI)的评估价值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7年9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CTO的200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42例患者于术前2周及术后随访期内行G-MPI检查,比较PCI治疗成功及失败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G-MPI显像评价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变化及预后.结果 PCI失败患者近端血管中重度迂曲、闭塞长度≥20 mm、闭塞端缺如、病变重度钙化比例高于PCI成功患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靶血管中重度钙化、病变近端血管中重度迂曲、闭塞长度≥20mm及闭塞端缺如是手术失败的的独立危险因素;PCI术后患者心功能指标显著改善(P<0.05);G-MPI显示为可逆性缺损的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显像正常及固定性缺损患者,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靶血管中重度迂曲、闭塞长度≥20 mm、闭塞端缺如、病变中重度钙化是PCI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可采用G-MPI对PCI患者治... 更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心病中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介入治疗患者的最佳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了我科40例冠心病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结果:这40例患者护理措施恰当,收到了十分满意的效果,降低了并发症、缩短了住院日,减轻了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结论:做好患者术前护理、术中配合、加强术后的观察及护理,并做好出院指导,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缩短住院日,增加患者及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 (CTO)介入治疗后左室收缩功能变化。 方法 对 32例介入治疗成功的 CTO患者 ,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其左室整体和节段性收缩功能变化 ,分别测量术前、术后 1个月和术后 6个月左室射血分数 (EF)和左室室壁运动计分 (WMS)。 结果 术前、术后 1个月、术后 6个月 EF分别为 (44± 13) % ,(48± 12 ) %和 (49± 10 ) % ,WMS分别为 35± 10 ,2 8± 8和 2 5± 7。 结论 成功的介入治疗显著改善 CTO患者的左室整体及节段性收缩功能 ;在缺血性心脏病中 ,室壁运动计分法评价左室收缩功能变化优于射血分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分析慢性完全闭塞(CTO)冠状动脉病变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资料,总结CTO病变特征、PCI的技术方法和近、远期疗效。方法:对79例含有CTO病变的患者进行PCI治疗,共对98支CTO病变靶血管进行了PCI,CTO闭塞时间3~120(17.8±26.1)月,置入冠状动脉支架161枚。结果:共开通71例患者的CTO靶病变85处,术终达到TIMI3级血流的病例成功率为89.9%(71/79),病变成功率为86.7%(85/98),完全血运重建率36.7%(29/79)。其中CTO闭塞时间3~6个月及6个月以上者其PCI病变成功率分别为93.9%(62/66)和71.9%(23/32)(P<0.05)。有桥侧支存在者成功率低于无桥侧支者,56.3%(9/16)比93.9%(77/82)(P<0.05)。断端成刀切状成功率低于鼠尾状CTO,77.8%(14/18)比91.3%(21/23)(P<0.05),闭塞段>15mm的长CTO病变成功率低于短病变者,83.3%(55/66)比90.4%(30/32)(P<0.05)。随访患者78例(98.7%),随访时间4~48(16.7±10.9)个月,无事件生存率为79.7%,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为12.7%(10/79),血运重建率为8.9%(7/79)。结论:影响成功率的因素有血管闭塞时间、闭塞长度、闭塞末端形态、桥状侧支等,成功PCI治疗可改善CTO患者的临床症状、生活质量及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3.
王琦  马强  孟燕 《疑难病杂志》2012,11(7):519-521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48例(60条肢体),观察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术中血管再通及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48例患者60条肢体中共成功46例52条,成功率86.7%,死亡2例。46例患者术后随访3~24个月,显效25例(54.3%),稳定15例(32.6%),进展6例(13.1%)。术后踝肱指数为0.68~1.22(0.37±0.17),显著高于手术前的0.11~0.98(0.37±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可有效改善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下肢缺血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经间隔支逆向介入治疗术导丝通过失败的预测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6月辽宁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治疗中心行冠状动脉造影提示为CTO病变,并且接受经间隔支逆向PCI患者167例,以手术是否成功分为成功组138例,失败组29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单因素分析与...  相似文献   

15.
Han YL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14):937-939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s,CTO)病变是常见的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约占全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病例的15%~30%.成功开通CTO病变可改善闭塞远端供应区心肌缺血、复苏冬眠心肌,从而缓解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和改善其心功能,减少50%以上冠状动脉搭桥(CABG)的需要,且有益于患者的长期生存[1].但是,在过去的20年中,尽管大量新器械和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仍有近1/3的CTO初次PCI失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分支导丝技术在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变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 CTO病变,着重分析其采取分支锚定技术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CTO的方法和效果.结果共对45例冠状动脉 CTO病变的靶血管进行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所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采用分支血管锚定技术,成功开通CTO靶血管40例、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达到3级,成功率88.9%.2例患者术中出现靶血管夹层;2例患者球囊未能通过CTO病变部位;2例患者术中导丝穿出靶血管真腔而入心包,1例患者发生分支血管破例,采取球囊低压力堵塞后未见造影剂再渗漏;所有患者住院期间无死亡.结论 CTO介入治疗采取分支锚定技术能提高手术成功率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疾病介入治疗包括PTCA、支架置入术、冠脉成形术等的临床应用已广泛开展。介入治疗对临床症状的即刻改善效果显著,而术后远期再狭窄越来越受到关注。现就该院近2年来开展的51例成功冠脉支架置入术患者进行随访,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杨田 《西部医学》2012,24(12):2436-2438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的治疗包括药物保守治疗、介入治疗、外科治疗,其中药物治疗是基础,包括抗血小板药物、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他汀类药物、抗凝治疗等;进展最大的是介入治疗,开通CTO病变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及预后,但对术者要求高,成功率低,术后再闭塞和再狭窄的发生率较高,被介入心脏病学家称为"最后一块前沿阵地";外科治疗是早期治疗CTO病变的主要方法,经历了静脉桥、部分动脉桥及完全动脉桥3个阶段,本文就其治疗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TO)患者联合使用微导管和闭塞病变专用钢丝行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20例经桡动脉造影证实的冠状动脉CTO,且病变均有自身或对侧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前向送入软导丝致闭塞病变近端,将软导丝延长后送入微导管致闭塞病变近端,撤出软导丝后,利用微导管换用不同CTO专用导丝,精细调控导引导丝方向,调整导引导丝头端硬度以及利用微导管行高选择性造影.通过闭塞病变后,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术.结果:19例成功行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支架术,1例失败.术中无冠状动脉夹层及穿孔并发症情况.结论:联合使用微导管和闭塞病变专用导丝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开通冠状动脉(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对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冠脉慢性闭塞病变病人113例,据PCI治疗结果,将病人分为开通组(61例)和未开通组(52例)。院外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心绞痛与心功能分级、主要心脏不良(MACE)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开通组病人的心绞痛程度较未开通组明显减轻(t=-14.375,P<0.01),生活自理能力明显优于未开通组(t=6.089,P<0.01),心功能亦明显优于未开通组(t=-13.928,P<0.01),MACE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开通组(χ2=16.427,P<0.001)。结论成功开通CTO,可缓解心肌缺血症状,减少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需要,降低MACE事件的发生率,改善左心室功能,从而改善病人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