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持续发热冶验四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永昌 《河南中医》2001,21(2):45-46
1 甘温除热甘温除热 ,即以甘温之剂 ,培补生化之源 ,充裕气血 ,协和阴阳 ,使虚热自除的一种方法。如气虚之体 ,劳而发热 ,或手术之后气血两亏 ,加上节制饮食 ,脾胃受损而致发热 ,在治疗上应甘温除热 ,调和阴阳 ,阳和则虚火自熄。曾某 ,女 ,78岁 ,患子宫Ⅱ度脱垂 ,于 1996年 11月 12日行全子宫切除加阴道壁修补术。术后 14天 ,持续发热 ,曾用先锋霉素 6号、灭滴灵、力确兴静脉滴注后体温未降 ,持续在37.8℃~ 38.8℃之间 ,邀余会诊。刻下 :患者面色少华 ,怠惰嗜卧 ,语低气短 ,口干不欲饮 ,舌胖苔薄白 ,脉细数无力。体检 :胸片示两肺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2.
笔者在中医临床工作中,对外感发热病常采用通腑泻热与芳香化湿法治疗,取得良好疗效。今介绍病例2则如下。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12岁,学生,2009年5月20日入院,证见因腑气不通,发热腹胀呕吐,大便数日不解,经常口服通便灵,以行之,但每便后觉头晕,不思饮食,腹胀初似减轻,不久又复如故,数日后又便秘,如此反复不愈。近日烦热不分昼夜,遂来住院治疗,症见神疲少言,自汗,已5日未大便,腹胀不痛,苔薄白,舌质淡,脉虚大。中医辨证属脾胃气虚,阴火上升,浊气不降,  相似文献   

4.
女 ,2 6岁 ,1 998年 5月 2 6日初诊。产后 9d感受风寒 ,发热 ,体温 38℃ ,前医诊治。予以 :当归 9g,川芎 9g,白芍 9g,生地黄 9g,柴胡 9g,荆芥 1 0 g防风 1 0 g,甘草 6g,生姜为引水煎服。 2剂后热退 ,但汗出不止。再诊更方 :党参 30 g,黄芪 2 0 g,白术1 0 g,当归 1 0 g,川芎 1 0 g,白芍 1 0 g,熟地黄 1 0 g,茯苓 1 0 g,半夏 1 0 g,甘草 1 0 g,水煎服。服药 2剂后 ,不但汗未止反而心烦欲呕 ,夜不能寐。遂邀余诊治 ,产妇面色苍白 ,发如水洗 ,舌质红 ,大便自分娩至今未解 ,苔黄微腻 ,脉细弱。综观脉症及病史 ,患者产后气血虚弱 ,复感外邪 ,邪气…  相似文献   

5.
6.
甘温除大热是独特的“热以热治”的从治法。笔者30年来,灵活运用于临床,若辨证得法,每获捷效。现将其治验体会摭拾一二。例一、王某女30岁1978年5月7日初诊。患者产后发热20余天。自述产后3天,外感风邪,发热头昏。曾用西药消炎退热;效不显。近半月来,每天上午发热,高时达39℃。至晚渐退。刻下神疲肢困,气短懒言,头晕目眩,自汗畏风,不思饮食,口干不渴,大便溏薄。面皝无华,舌淡,苔薄白,脉虚无力,  相似文献   

7.
吴某,女,23岁,2007年8月31日入院,住院号:0147159.主诉:持续高热,伴头痛1月余.患者长期在空调环境内工作,平素饮食不规律,喜食冷饮凉食,7月25日受凉后出现畏寒、发热,未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
1病例资料1.1泻后发热万某,男性,64岁,农民。主因"解水样便7d,伴发热2d"于2009年12月1日就诊于笔者所在医院。患者解稀水样便,每日10次左右,并有全身乏力、纳呆、自汗出。刻诊:T39.1℃,神清,精神萎靡,气短声低,舌淡边有齿印,脉濡。血常规示:WBC1.1×109/L,N78%,L22%。大便常规示WBC(++)。  相似文献   

9.
10.
病例:王某,女,27岁。该患1984年2月7日,因早破水,足先露而行腹膜外剖腹产一男活婴。术中顺利,术后给予青霉素肌注、红霉素静点,抗感染治疗。术后第2天,开始发热,第3天夜里出现高热(体温40℃-41.1℃)。术后第4天患者全身轻度浮肿,双上肢及躯干前可见散在的红色针尖样皮疹,髋部可见片状荨麻疹,心肺未见异常。妇科检查:刀口处压痛,无渗出,宫底脐下一横指,阴道恶露血性,无臭味。化验血WBC 48500个/mm~3 (S_(53)、Sf_(42)、L_1E_2、晚幼粒_2),尿常规:尿蛋白( ),WBC 20-30个,  相似文献   

11.
韦毅 《江苏中医》1999,20(11):34-34
  相似文献   

12.
癌性发热是恶性肿瘤并发症之一,具有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的病理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后续治疗,目前并无针对性的治疗方法。癌性发热属于中医“内伤发热”范畴。该文从伏邪的角度分析,认为癌性发热的主要致病因素为毒、痰、瘀、虚,病机为邪实而正虚,以脏腑功能失衡、气血阴阳紊乱为本,以湿、痰、瘀、毒相互胶结为标,主要治法为化痰逐瘀、滋阴清热、甘温除热等。  相似文献   

13.
笔者在钱氏小儿脾胃学说的思想指导下,用甘温除热治疗小儿发效,效果良好,报告如下。例1:张××,男,4岁,住动力区幸福路。于91年3月初诊:主证,患儿午后发烧已十余天  相似文献   

14.
15.
气虚发热学说源流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代医家对气虚发热的论述颇多,究其源流,秦汉时期为理论的奠基时期,宋金元时期为其成熟和完善时期,明清以后为其补充和发展时期。探讨此源流对于目前治疗发热性病证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笔者自94年在我院开设“热病”专科门诊以来,接诊了大量的外感热病及内伤发热患者,其中也有不少局部发热的患者前来就诊、现将几例典型的病案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患者,男,49岁,主因左侧肢体活动不利伴言语不能2年余由门诊以重型颅脑损伤术后于2012年11月15日入院,患者2010年因车祸致大面积颅脑损伤,经开颅去骨瓣、脑室-腹腔引流术以及颅骨修补术等治疗。入院2天后患者出现体温升高,体温39.0℃,患者羸弱,面色无华,无汗,无恶寒、寒战,时有咳嗽咳痰,痰少质黏不易咳出,四末不温,腹部喜按,舌淡,苔薄白,脉沉。  相似文献   

18.
阴虚发热是内伤发热之一,发热多在午后或夜间,起病多缓,病程较长,多为低热。笔者在临床中以滋阴清热法,运用清骨散重加壮水平火之生地黄、元参治愈1例午后低热经治三月不愈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李杲始创的“甘温除热”之治法渊源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劳者温之”、“损者温之”之旨。且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之说,并灵活应用了“理中汤”、“建中汤”之类的方剂补益脾胃,养正祛邪以治疗虚劳烦热,这些治法均为李氏运用甘温药治热之先导  相似文献   

20.
甘温除热治法,临床用之较少,但若认证准确,断为内伤脾胃、元气不足的发热,投之效如桴鼓,往往三五剂病瘳.现把三年来的治验和体会简述于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