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肝性脑病又称为肝性昏迷或者肝脑综合征,是由严重的急慢性肝病引起的基础代谢紊乱,且伴有复杂的神经、精神症状的综合征.肝性脑病的发生和发展标志着肝功能的衰竭,死亡率较高.肝性脑病包括肝性昏迷先兆,肝性昏迷和慢性间隙性肝性脑病.小儿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与成人的肝病脑病存在差异性,但目前临床上对小儿肝性脑病的试验研究并不常见,因此在临床治疗中要多根据小儿肝性脑病的各种临床表现进行总结,并及时治疗,挽救患儿生命.  相似文献   

2.
肝性脑病,是肝功能衰竭的终末表现,可分急性和慢性.慢性肝性脑病是肝硬化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多数有明确的诱因.在肝性脑病前常出现先兆症状,若能早期发现、诊断,及时处理,预后较好.现将肝性脑病早期临床观察及护理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乳果糖预防肝性脑病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和亚临床型肝性脑病(subclinical hepatic encephalopathy,SHE),均为肝脏疾病的严重并发症.近年来文献报道乳果糖多用于HE和SHE的治疗,在急性肝损害过程中尽早应用乳果糖作为HE和SHE的预防性用药以减轻肝生脑病的发生的研究尚少.本研究在家兔急性肝衰竭的同时口服乳果糖,以探讨其对肝性脑病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药保留灌肠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慢性肝衰竭合并肝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肝衰竭合并肝性脑病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西医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保留灌肠,对照组仅给予西医内科综合治疗.结果:治疗组肝性脑病改善率为87.9%,对照组为71.8%.治疗组治疗后TBil、NH3下降,PTA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室指标临床疗效治疗组为84.8%,对照组为69.2%,组间对照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保留灌肠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慢性肝衰竭合并肝性脑病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5.
肝性脑病早期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6例肝性脑病早期患者的临床观察,总结出肝性脑病早期的观察方法及内容,并对肝性脑病的诱因进行了分析,表明了上消化道出血、高蛋白饮食、感染是引起肝性脑病的主要诱因,从而提出了肝性脑病早期患者的安全防护和预防肝性脑病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贺腊慧  吕婧 《内蒙古中医药》2009,28(23):114-115
目的:探讨在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护理中的早期干预措施,旨在提高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的救治护理水平,提高治愈好转率.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了57例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的护理,通过详细了解病史,严密观察,准确判断并早期采取干预措施去除诱因,预见性采取措施避免其他诱因,同时做好饮食护理、重症护理和消毒隔离等.结果:通过详细了解病史、严密观察病情供临床准确判断并尽快去除和避免诱因,提高了临床治愈好转率.结论:在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护理中应细心观察,准确判断并早期采取干预措施,去除和避免诱发因素,是提高肝性脑病治愈好转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肝性脑病是肝功能衰竭的终末表现,以意识障碍昏迷为主要表现形式,其发病机制复杂,大多数认为血氨升高为主要原因,临床上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肝性脑病多发于急性肝功能衰竭;而慢性肝性脑病多发于肝硬化或门脉高压。肝性脑病大多数有诱因,患者在发病前常出现先兆症状,若能早发现,早处理,预后较好。现将多年临床资料进行总结,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出现肝性脑病早期病状的观察及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药全结肠灌注透析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133例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在常规抗肝性脑病药物治疗基础上加食醋50mL,生理盐水100mL灌肠,治疗组在常规抗肝性脑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全结肠灌注透析。观察治疗前后肝性脑病的临床主要症状、体征和血氨指标改善情况,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氨下降水平。结果:中药全结肠灌注透析能够显著改善肝性脑病患者的计算力、扑翼样震颤等症状体征,对肝性脑病Ⅰ、Ⅱ级疗效优于对照组,并且能够降低患者血氨水平。结论:中药全结肠灌注透析对于肝性脑病Ⅰ、Ⅱ级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探讨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素分布规律。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中西医结合中心住院部收治82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对患者的中医证素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36例,占比43.9%,其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5例;非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46例,占比56.1%,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8例,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的黄疸水平明显增高(P0.05),白蛋白及血小板水平明显低下(P0.05),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PTA和血小板是轻微型肝性脑病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多发于中老年男性,多为肝硬化终末期,肝脏损害的严重程度直接影响轻微型肝性脑病的发生,气阴两虚证为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的最主要证素特征之一,轻微型肝性脑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0.
肝性脑病的中医证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从肝性脑病的中医古籍文献相关记载、肝性脑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肝性脑病的中医治疗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1.
肝性脑病(HE),亦称肝昏迷,是由重症肝病导致肝功能异常而引起的以代谢功能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失常、昏迷等。肝性脑病是肝病患者较常见的并发症和列亡原因。为了提高临床医务人员对肝性脑病的认知水平和诊疗、救治技能,现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我院感染性疾病科于2008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56例肝性脑病病例的临床特征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对肝性脑病高危患者的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干预等护理措施,提高护理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至2008年6月212例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措施.结果:缓解109例(51.4%),有效56例(26.4%),无效21例(9.9%),死亡26(12.3%)例.结论:通过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干预等护理措施,可以减少肝性脑病的发生,以及提高肝性脑病的缓解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全面康复护理对肝性脑病患者的影响。方法:对43例肝性脑病患者进行加强防范、临床护理和康复教育等全面护理。结果:患者生存率为89.88%,死亡率明显下降。结论:全面康复护理可提高肝性脑病患者生存率,降低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发病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候特点。方法对2017年6月—2018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中西医结合中心住院部收治的120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对患者的中医证候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52例,占43.3%,其中男32例,女20例;非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68例,占56.7%,其中男41例,女27例。与非轻微型肝性脑病组比较,轻微型肝性脑病组失代偿期患者明显增多(P0.05),child分级明显增高(P0.05),白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白蛋白和child分级是轻微型肝性脑病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肝肾阴虚证和瘀血阻络证为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的最主要证候。结论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多发于肝硬化失代偿期,肝脏损害越严重,轻微型肝性脑病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5.
轻微型肝性脑病中西医临床治疗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轻微型肝性脑病是肝性脑病的一个特殊类型,临床中缺少统一规范的治疗方法。作者对近年文献做出总结,就轻微型肝性脑病的中医与西医治疗情况作一综述。认为中西医治疗轻微型肝性脑病方面各有优势,在未来的医疗中,双方如能更好地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并最终形成统一可行的轻微型肝性脑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定能更好地提高轻微型肝性脑病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邓宝华 《北京中医药》2009,28(6):454-456
肝性脑病( Hepatic encephalopathy , HE) 是各种严重肝脏疾病所致的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综合征,以精神神经症状为主,临床表现为性格智能改变、行为失常、意识障碍和昏迷等.近年来,我们通过对地黄低聚糖进行一系列研究,发现该物质对肝硬化患者有改善临床症状、改善肝功、降低内毒素、降低血氨的作用.经动物实验证实地黄低聚糖具有预防大脑诱发电位异常的作用[1].从这些初步实验研究来看,地黄低聚糖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肝性脑病治疗药物.由于目前对肝性脑病发病机理的研究还不是十分透彻,尚没有成功的肝性脑病的模型,为了进一步证实地黄低聚糖抗肝性脑病的作用及机理,我们进行了地黄低聚糖对大鼠肝损伤造成的血氨升高和学习认知障碍影响的实验.  相似文献   

17.
肝性脑病、肝肾综合症、消化道出血、继发感染是重症肝炎的四大并发症,肝性脑病是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目前临床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他持续时间长短直接影响病人的存活率。因此,尽早消除肝性脑病是临床治疗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8.
<正> 肝性脑病(HE)是一组在进展性肝病基础上出现危及生命症状的临床综合征,其2/3见于病毒性肝炎。肝性脑病的早期症状如能及时治疗可明显提高其存活率,我们对23例慢性HE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疗效满意。现就其体会分述如下。 1 密切观察与早期诊断多年来,临床医生一般将肝昏迷视为肝性脑病,其实相当多的肝性脑病患者并无昏迷,故可认为肝昏迷仅是肝性脑病发展的一个危笃阶段或一个类型。广义的肝性脑病还包括昏迷前期、前驱期乃至症状表现隐匿的亚临床型。这个概念的提出对提高HE的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肝性脑病是肝脏功能高度衰竭所引起的神经精神综合征,予后极差。为了探讨本病的发病、治疗等方面问题,特别是祖国医学对肝性脑病证治的规律,本文就我院内科1972-1979年间收治的45例肝性脑病作一临床分析,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分析 (一)肝病背景: 引发肝性脑病的原发疾病,本组45例中以肝硬化为多,占36例;其次为原发性肝癌7例,亚急性肝坏死2例。此点与国内统计相差不多。根据近年来临床体会,  相似文献   

20.
轻微型肝性脑病是肝性脑病的一个特殊类型,归属于中医"神昏""郁证""失眠""便秘"等范畴,其关键病机为"痰、瘀、毒"互结,以致腑气不通,脑窍蒙蔽,瘀毒内积;使用通腑开窍,解毒导滞之法,可将肠道毒浊之气排出体外,以达开窍醒神之功。大黄煎剂(大黄30 g,乌梅30 g)具有通腑开窍,解毒导滞之功,使用大黄煎剂保留灌肠可清除内毒素、降低血氨,对轻微型肝性脑病有治疗作用。探讨大黄煎剂治疗轻微型肝性脑病的中医机制有利于评价中医药临床疗效,为临床诊治轻微型肝性脑病提供理论依据并拓宽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