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的首选治疗方法,目前,抗乙型肝炎病毒(HBV)药物主要有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两大类.近年来核苷(酸)类似物的发展很快,已成为继干扰素(IFN)之后的又一类用于抗HBV治疗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2.
李汝勇  吴翠萍 《医学综述》2003,9(6):364-365
干扰素 (IFN)临床研究已有近 30年的历史 ,目前仍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CHB)的重要药物[1 ] 。国内外报道IFN治疗结束时HBeAg和HBVDNA阴转率为 30 %~ 5 0 % ,停药 1年后为 2 0 %~ 2 5 % [2 ] 。提示IFN虽是公认的有效药物 ,但有许多局限性 ,联合治疗是CHB的一个重要方向[1 ] 。本文对近年IFN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进展综述如下。1 IFN的作用机制IFN主要分为α、β、γ三种 ,目前只有IFN α被FDA批准用于治疗HBV感染 ,其抗病毒机制包括免疫调节作用和直接抗病毒作用。IFN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主要是促进肝细胞表达HL…  相似文献   

3.
<正> 基因重组于扰素(IFN)是目前国际上唯一公认有效的抗HBV复制药物,但单用IFN治疗临床效果尚不够理想。据报告,IFN抗HBV复制的疗效约为40%左右。为提高IFN的疗效,我们自1993年2月至1995年7月,应用立陶苑生产的基因重组α—26 IFN联合小牛胸腺肽(南京比尔乐生化制品公司生产)治疗慢性乙肝57例,获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慢性乙肝患者105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7例,男性51例,女性6例;年龄19~58岁,平均35岁;其中2例合并有输血后丙肝。对照组48例,男性42例,女性6例;年龄18~53岁,平均  相似文献   

4.
对 41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在IFN治疗前、中、后采用ELISA法检测抗IFN、HBV -M ,用PCR法检测HBVDNA、HCVRNA ,结果 ,乙型肝炎抗IFN治后转阳性及治前后均阴性组 ,HBeAg阴转及HBVDNA的阴转均略优于治疗前抗IFN阳性组 ,但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丙型肝炎 ,ALT复常、HCVRNA的阴转 ,治前后均阴性组好于治后转为阳性组又好于治前阳性组 (P <0 .0 5 )。 78.3%的患者抗IFN出现高峰在 2~ 3个月。结果表明治疗前已存在有抗IFN者 ,对α-干扰素疗效的反应比治疗后诱生的干扰素抗体的病人差。  相似文献   

5.
慢性乙型肝炎 (CHB)目前仍无特殊药物治疗。采用a 干扰素 (IFN -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6 0例 ,观察到ALT复常率 6 3.3% ,HBeAg阴转率 53.3% ,HBV DNA阴转率 6 0 % ,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1,取得了明显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植物蛋白MAP30等药物抗HBV的体外实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体外观察植物蛋白MAP30 (Momordicaanti HIVproteinof 30ku)、α 干扰素 (α IFN)、无环鸟苷 (ACV)及叠氮胸苷 (AZT)的抗HBV作用 .方法 :以HepG2 .2 .15细胞为靶细胞 ,实验共进行 9d .采用ELISA法及荧光定量PCR法 ,测定药物对细胞培养上清HBsAg ,HBeAg及细胞内外HBVDNA的抑制作用 .结果 :MAP30具有明显抗HBV的作用 ,其抑制HBsAg,HBeAg及细胞内外HBVDNA的 5 0 %抑制浓度 (IC50 )分别为 0 .8,0 .6 ,0 .6及 0 .5 μmol·L-1,治疗指数 (TI) >4~ 7.α IFN也有抑制HBV的作用 ,但抑制作用较弱 ,而ACV及AZT对HBV无抑制作用 .结论 :抗HIV植物蛋白MAP30具有体外抑制HBV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干扰素α(IFNα)和单磷酸阿糖腺苷(ARa-AMP)抗乙型肝炎病毒(HBV)均有一定疗效,但IFNα引起的外周血白细胞与血小板减少和单磷酸阿糖腺苷引起的神经肌肉疼痛使2药临床长期使用受到限制.部分患者因其毒副作用持续存在或加重而被迫中断冶疗.1998年~2001年,作者用IFNα、ARa-AMP序贯疗法治疗慢性乙肝,克服了2药毒副作用对治疗的影响,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三氧化二砷及胸腺因子D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体外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三氧化二砷(As2O3)及胸腺因子D(TFD)以及干扰素α-2b(IFNα-2b)在体外对乙型肝炎病毒是否具有抑制作用,对该作用的分子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以HepG2.2.2.15细胞株为模型,应用酶联吸附法(ELISA)观察As2O3和TFD在不同浓度、不同作用时伺对HepG2.2.2.15细胞培养上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水平的影响,计算药物对HBsAg和HBeAg的抑制率。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细胞毒性作用,计算细胞的存活率和治疗指数(TI)。采用DNA斑点杂交技术检测HepG2.2.2.15细胞培养上清液的HBVDNA含量变化,初步探讨药物作用的分子机制。以临床治疗乙肝首选药物IFNα-2b为对照,综合评价As2O3和。TFD的体外抗HBV效果。结果 在As2O3、TFD以及IFNα-2b的分别作用下,HepG2.2.2.15细胞分泌的HbsAg、HBeAg量减少,与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呈正相关。DNA斑点杂交结果显示As2O3和IFNα-2b对HBVDNA的抑制呈剂量依赖关系,TFD对HBVDNA则无明显抑制。结论 As2O3、TFD及IFNα-2b在体外具有较显著的抗HBV作用,As2O3和IFNα-2b对HBV的抑制可能是通过抑制HBVDNA的复制实现,TFD则可能是作用于病毒的转录、翻译和蛋白合成环节。As2O3对HBV的抑制作用较TFD,IFNα-2b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IFN替换或加IFN两种方案治疗核苷(酸)类似物(NAs)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85例对NAs耐药的CHB患者,随机分为两组,IFNα-2b组(40例)肌肉或皮下注射600万U IFNα-2b,隔日1次;IFNα-2b+NAs组(45例)在原NAs治疗基础上,肌肉或皮下注射600万U IFNα-2b,隔日1次,疗程均为12个月。治疗前和治疗后3、6、12个月检测各组患者肝功能(AST、ALT、TBil、ALB)、血清HBV DNA和HBV标志物定量,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与IFNα-2b组比较,治疗3个月后,IFNα-2b+NAs组AST、ALT、TBil水平降低,治疗6个月和12个月后,AST、ALT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HBV DNA水平、ALT复常率、HBV DNA不可测率、HBe Ag阴转率和HBe Ag转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IFNα-2b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但不严重,安全性良好。结论:IFNα-2b对NAs耐药的CHB患者具有一定疗效,安全性好;与NAs联合在改善患者肝功能方面优于IFNα-2b单药。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迄今尚无治愈药物。干扰素(interferon,IFN)由于HBeAg/HBsAg血清转换清除率较高、获得疗效后复发率低,成为临床抗乙肝病毒药物之一,但由于仅约20%~40%的患者对IFN有较好应答,其临床应用受到很大阻碍。鉴于此,国内外学者近年来利用体外HBV复制感染细胞模型及动物模型与临床乙型肝炎患者队列,采用多种研究手段,一方面研究IFN及IFN诱导的细胞基因在抗HBV及信号传导途径中的作用及新机制,另一方面研究HBV复制和蛋白表达对天然免疫信号通路、IFN诱生和抗病毒效应的影响,同时以此为基础探索优化干扰素治疗及治愈慢性乙肝的新型措施和手段。本文重点介绍了作者所在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并对未来发展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干扰素联合胸腺肽α1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价值。方法:将8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治疗组;常规组40例,给予干扰素-α2b(IFNα-2b)5 MU,1次/d,2周后改隔日1次,肌肉注射;治疗组47例,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加用胸腺肤α1 1.6 mg,2次/周,皮下注射;疗程均为6个月。结果:常规组和治疗组在治疗结束及停药6个月后,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35.0%、63.8%和30.0%、55.3%(P<0.05),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40.0%、66.0%和32.5%、61.7%(P<0.05)。结论:干扰素与胸腺肽α1联合使用是临床抗乙肝病毒(HBV)治疗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干扰素α和恩替卡韦(ETV)治疗e抗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的48周临床疗效及其预测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共入组HBeAg阳性CHB患者129例,其中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PEG-IFNα-2a)组27例;普通干扰素α(IFNα)组51例;ETV组51例。记录基线、12周、24周及48周HBeAg定量、HBV DNA定量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采用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F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χ2检验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48周时,PEG-IFNα-2a组、IFNα组和ETV组HBV DNA检测不到率分别为55.6%、72.5%和8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G-IFNα-2a组、IFNα组和ETV组治疗48周时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33.3%、43.1%和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EG-IFNα-2a组与IFNα组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PEG-IFNα-2a组和ETV组在治疗48周时是否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与基线时的年龄、性别、HBeAg、HBV DNA定量和ALT水平无关;IFNα组在治疗48周时是否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与基线HBeAg水平相关(P=0.048),与基线时的年龄、性别、HBV DNA定量和ALT水平无关。依据基线时的年龄、HBeAg、HBV DNA定量及ALT水平,12周和24周HBeAg、HBV DNA定量、ALT水平及HBeAg较基线的下降率、24周HBeAg较12周的下降率获得的ROC曲线,在PEG-IFNα-2a治疗组,24周HBeAg较基线的下降大于97.81%(曲线下面积(AUC)=0.827,P=0.006),其48周时HBeAg血清学转换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778和0.889,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778和0.889;若24周HBeAg较12周下降大于42.75%(AUC=0.790,P=0.016),其48周时HBeAg血清学转换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889和0.722,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615和0.929。结论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48周,PEG-IFNα-2a和IFNα较ETV有更高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ETV较PEG-IFNα-2a和IFNα有更高的HBV DNA转阴率。24周HBeAg较基线下降大于97.81%可作为PEG-IFNα-2a组患者48周HBeAg血清学转换的最佳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清干扰素α(IFN α)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HBV GN)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ELISA方法检测实验组与对照组血清IFN α浓度 ,并用地依红及免疫组化ABC法检测肾组织HBsAg。 结果 :HBV GN患者血清IFN α浓度明显低于慢性HBV感染无肾损害组及正常对照组 (P <0 .0 1)。在HBV GN组中 ,当IFN α <70 pg/ml时 ,IFN α浓度与 2 4h尿蛋白量呈正相关 (r =0 .42 4,P <0 .0 5 ) ;当IFN α≥ 70 pg/ml时 ,IFN α浓度与 2 4h尿蛋白量呈负相关 (r =- 0 .2 93,P <0 .0 5 )。结论 :IFN α浓度降低HBV就可能引起肾损伤 ,所以HBV GN患者有应用IFN α治疗的必要。  相似文献   

14.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强,流行面广和发病率高的特点。目前广泛用于临床治疗HBV慢性感染的药物为干扰素(IFN)及核苷类药物。IFN是目前疗效较为肯定的抗HBV药物,但仅对20%~30%的病例有效。核苷类似药物拉米呋啶可抑制HBV—DNA多聚酶活性,治疗后患血清中HBV—DNA滴度明显下降,但易出现耐药变异病毒株,且停药后病毒复制易反弹。化学合成药物的毒副反应及耐药变异病毒株的出现,使人们更加关注传统中医药疗法,因此从中药复方中筛选出有确切疗效的抗HBV药物是当前中药研究的一个热点。笔就近年来有关中药复方抗HBV的实验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关键是抗病毒治疗。目前公认有效的抗乙型肝炎病毒(HBV)药物为干扰素-α(IFN-α)和拉米夫定。但单用任何一种抗病毒药物疗效往往不佳。苦参素是植物提取药,据文献报道有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作用[1]。为提高抗HBV疗效,我们采用了干扰素α-2b联合苦参素治疗慢  相似文献   

16.
探讨干扰素(IFNα-2b)单用及联合胸腺肽应用对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58例CHB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与干扰素组.联合组28例,采用IFNα -2b和胸腺肽联合治疗;干扰素组30例,单用IFNα-2b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联合组与干扰素组在治疗结束时和停药3个月时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 LT)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停药后3个月HBeAg/抗-HBe转换率分别为60.71%和33.33%(P<0.05),HBV-DNA阴转率分别为78.57%和53.33%(P<0.05).79.30%的患者注射IFNα-2b时出现短暂发热和流感样症状,两组不良反应无明显不同.结论:IFNα-2b单独或联合胸腺肽治疗CHB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联合治疗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IL-2并IFNα对老年急性白血病化疗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2 (IL 2 )并干扰素α(IFNα)对老年急性白血病化疗效果的影响。②方法采用联合化疗治疗老年急性白血病 18例 (Ⅰ组 ) ,化疗联合IL 2、IFNα治疗 14例 (Ⅱ组 ) ,IL 2并IFNα治疗 8例(Ⅲ组 ) ,比较 3组病人治疗后完全缓解率、有效率 ;观察治疗前后外周血白细胞 (WBC)、血小板计数 (BPC)、血红蛋白 (Hb)、骨髓幼稚细胞数的变化。③结果 Ⅰ~Ⅲ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38.8%、6 4 .2 %、2 5 .0 % ,各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Hc=4 .2 6 ,P >0 .0 5 ) ;Ⅰ、Ⅱ组治疗后外周血WBC、BPC及骨髓幼稚细胞数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t =2 .387~ 6 .0 15 ,P <0 .0 5 ) ;治疗后 3组WBC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F =4 .6 6 ,P <0 .0 5 ) ,Ⅰ、Ⅱ组均较Ⅲ组明显降低(q =3.34、4 .36 ,P <0 .0 5 ) ;其余各项观察指标 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F =1.5 6~ 2 .97,P >0 .0 5 )。药物副作用较少。④结论 化疗与IL 2、IFNα联合在老年急性白血病治疗中可能有协同作用。IL 2和IFNα的应用不增加化疗药物对骨髓的抑制作用 ,其副作用可耐受。  相似文献   

18.
张健  周元平  张艳茹  周斌  张浩  李威  陈金军 《广东医学》2012,33(13):1924-1927
目的 比较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ylated interferon,PEG-IFN)与普通干扰素(standard interferon,IFN)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不同时间点的疗效和对骨髓抑制程度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423例CHB患者接受PEG-IFN或IFN治疗时HBV DNA阴转,HBeAg、HBsAg阴转及骨髓抑制情况.结果 317例HBeAg阳性患者中,PEG-IFN组24周(35.0% vs 23.2%,P<0.05)、48周(69.6% vs 51.9%,P<0.05)时HBV DNA阴转率均高于IFN组;PEG-IFN组24、48周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和24周血小板中位数水平显著低于IFN组.106例HBeAg阴性患者中,PEG-IFN组与IFN组HBV 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和血清转换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4周时PEG-IFN组WBC和Neu中位数水平明显低于IFN组.PEG-IFN组中≥27岁患者HBV DNA阴转率高于IFN组(77.7% vs 57.4%,P<0.01),而<27岁患者HBsAg阴转率(16.0% vs 2.3%,P<0.01)和血清转换率(12.0% vs 2.3%,P<0.05)高于IFN组.结论 PEG-IFN治疗CHB时,在HBV DNA阴转率,HBsAg阴转率方面优于IFN,但骨髓抑制较明显.  相似文献   

19.
干扰素α(IFNα)和单磷酸阿糖腺苷(ARa-AMP)抗乙型肝炎病毒(HBV)均有一定疗效,但IFNα引起的外周血白细胞与血小板减少和单磷酸阿糖腺苷引起的神经肌肉疼痛使2药临床长期使用受到限制。部分患者因其毒副作用持续存在或加重而被迫中断冶疗。1998年~2001年,作者用IFNα、ARa-AMP序贯疗法治疗慢性乙肝,克服了2药毒副作用对治疗的影响,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α-干扰素(α-IFN)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根据治疗后HBV DNA和ALT水平,HBeAg是否转阴。将140例采用α-2b IFN治疗的CHB病人,分为应答组和无应答组。采用荧光PCR法定量检测HBV DNA,ELISA法检测乙肝病毒(HBV)和丁肝病毒(HDV)标志物,X^2检验分析IFN治疗CHB应答相关因素。结果应答组与无应答组间患者年龄和性别无统计学差异。但治疗前患者血清HBV DNA定量、ALT水平、HBeAg和是否重叠HDV感染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治疗前HBV DNA水平较低,ALT水平较高,HBeAg阳性和无重叠HDV感染的患者IFN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