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 自从1982年Marshall首次分离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y,HP)以来HP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 系一直是胃肠病学、微生物学、病理学,免疫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大量研究资料表明,HP是慢性胃炎的病原菌;在预先存在十二指肠胃化生的情况下,Hp可感染十二指肠引起十二指肠炎;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是消化性溃疡的高度危险因素;一旦根除了Hp,十二指肠溃疡的复发率明显降低。 1 HP与慢性胃炎 早先人们就注意到消化性溃疡常合并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与胃炎的相差性可以有三种解释:(1)胃炎仅是消化性溃疡的结果;(2)胃炎是消化性溃疡的致病  相似文献   

2.
幽门螺杆菌毒素相关蛋白A基因干扰细胞信息传导的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Qian KD  Zhu YL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4):1217-1218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诱因,Hp感染促进胃上皮的肠腺化生。但Hp感染与胃癌的关系尚未获得统一的认识。Hp感染与胃癌、胃黏膜相关性淋巴样组织淋巴瘤(MALT淋巴瘤)发生发展的相关机制是近年来研究的重点之一。尽管国内和日本及欧洲的多数流行病学研究均发现胃癌高发区人群中的Hp抗体和毒素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病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自1983年Warren和Mashall成功分离和培养出幽门螺杆菌(Hp)后,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Hp是慢性胃炎的病原菌,消化性溃疡重要致病因子,而且Hp与胃癌及胃癌前病变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cagA基因和血清CagA抗体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测定 62株由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患者感染HpcagA基因 ;用酶免疫方法测定同一患者血清CagA抗体。结果 :HpcagA基因阳性率为 5 6.45 %。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患者感染HpcagA基因阳性率分别为 5 5 .5 6%、5 4.17%和 63 .64 % ,三种疾病患者之间感染Hp的cagA基因阳性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患者血清CagA抗体阳性率分别为 70 .3 7%、79.17%和 40 .0 0 % ,血清CagA抗体总阳性率为 68.85 %。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患者之间血清CagA抗体阳性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HpcagA基因和血清CagA抗体与Hp感染个体发生的不同类型胃十二指肠疾病之间无关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与儿童胃十二指肠疾病的种类以及胃粘膜炎症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印迹法测定88例Hp相关性慢性胃炎、46例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患儿血清CagA抗体.结果 CagA抗体总检出率为85.1%,在慢性胃炎与消化性溃疡患儿中的检出率分别为84.1%与87.0%,两者差别无显著性意义(X2=0.20,P>0.05);胃粘膜中重度炎症患儿血清CagA抗体阳性率为90.9%,轻度炎症患儿血清CagA抗体阳性率为58.3%,两者差别有非常显著性意义(X2=14.00,P<0.01).结论 CagA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均有关,但不能作为区分Hp感染致不同胃十二指肠疾病的特异性标志物.CagA阳性Hp菌株感染能引起胃粘膜较重的炎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中幽门螺杆菌 (Hp) bab A2、cag A、vac A基因型的分布 ,探讨 Hpbab A2、cag A、vac A基因型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关系。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测定 5 8株从浙江省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分离的 Hp bab A2基因、cag A基因和 vac A基因亚型。结果 :5 8株 Hp中 bab A2、cag A、vac A s1a、vac A m1、vac A m2基因的阳性率分别为 87.9%、10 0 %、93.1%、1.7%、65 .5 %。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感染的Hp bab A2、vac A s1a、vac A m2基因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结论 :从浙江地区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分离的 Hp bab A2、cag A、vac A基因型均以 bab A2阳性、cag A阳性和 vac A s1a/ m2型为主 ,未发现 Hp bab A2、cag A和 vac A基因型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的螺旋状致病微生物.国内外的研究证明Hp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胃淋巴瘤密切相关,对感染Hp的消化性溃疡患者行Hp根除已达成共识.对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实施Hp根除治疗,同时进行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相关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 1983年发现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以来 ,Hp与慢性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目前已公认它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mucocaassociatedlymphoidtissue ,MALT)淋巴瘤的重要致病因子 ,并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一、Hp感染与慢性胃炎慢性胃炎的病因虽然很多 ,但是目前认为Hp感染是其最常见和最重要的病因。慢性胃炎患者的Hp感染率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 ,慢性活动性胃炎的Hp感染率高达 90 %以上。Hp感染者无论有无症状 ,其胃黏膜几乎 10 0 %有炎症反应。现已有足够的证据表明Hp是慢性胃…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Hp)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发病的重要病因,同时Hp感染与胃癌有共同的流行病学特点,胃癌高发区人群Hp感染率高;Hp抗体阳性人群发生胃癌的危险性高于阴性人群.因此我们应重视Hp感染.随着胃镜的普及和Hp检测的广泛开展,发现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与Hp感染的关系很密切,很多症状反复的胃炎、难治性溃疡、复发性溃疡均与Hp感染有关.我对我院消化科在2010年对有消化道症状并作胃镜检查的350例患者做了专门的统计.对他们进行Hp检测,以了解本地区Hp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Hp亦可能是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1,2],但是其直接关系尚难确定.为了探索Hp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本实验研究了Hp对慢性浅表性胃炎(CSG)、胃溃疡(GU)和胃腺癌(GAC)癌旁上皮细胞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以分析其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不同类型幽门螺杆菌与胃十二指肠疾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幽门螺杆菌(Hp)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116例已明确诊断的Hp感染患者血清中CagA、VacA和尿素酶抗体,并将Hp分为二个类型。结果Ⅰ型Hp在慢性胃炎(CG)、消化性溃疡(PU)和胃癌(GC)中阳性率分别为58.69%、95.45%和96.15%,显示CG组与PU、GC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PU和GC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Ⅰ型Hp是胃十二指肠疾病的主要因素,而且更易致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等严重的消化道疾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文从病理角度来进一步证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活动期的关系,观察在Hb感染的慢性胃炎中病理诊断为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与在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中病理诊断伴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之间的关系。方法:对胃镜诊断为慢性胃炎的416例及消化性溃疡的144例患者,分别在病变部位、溃疡周围及胃窦部处取活组织检查,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确定活动期。经改良Giemsa染色查Hp。结果: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活动期Hp感染阳性率与非活动期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由胃活组织检查中发现在Hp感染阳性者中浅表性胃炎显著多于萎缩性胃炎,分别为87.4%和12.6%;而在Hp感染的慢性胃炎中病理诊断为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与在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中病理诊断伴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Hp感染密切相关的萎缩性胃炎是浅表性胃炎发展的结果,是胃粘膜慢性炎症活动期的主要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丽珠胃三联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Hp阳性的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55例,给予丽珠胃三联治疗,均为2次/d,疗程7d。观察记录Hp根除率、胃炎及溃疡愈合情况、1周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48例完成治疗及复查,失访7例。Hp根除率分别为慢性胃炎93.3%,消化性溃疡94.4%,总根除率为93.8%。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慢性胃炎90.0%,消化性溃疡88.9%。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有轻微不良反应,但不影响治疗。结论:丙珠胃三联7d治疗方案具有药物剂量小、疗程短、Hp根除率高、炎症减轻和溃疡愈合迅速、副作用小等优点,是目前根除Hp、治疗Hp感染的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较为理想的方案。  相似文献   

14.
梅浙川  徐葆元 《四川医学》1993,14(8):472-473
自Marshall和Warren分离出幽门螺旋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其与慢性胃部疾病的关系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Hp在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中的致病机理虽仍不十分清楚,但与其发病、预后及复发都有着密切关系,已获普遍重视。本研究通过对346例有上消化道症状者进行胃窦粘膜病理活检及Hp检测,结合性别、年龄等因素,以进一步探讨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细胞毒素相关基因蛋白 (CagA)抗体与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的关系。方法 :对132例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Hp幽门螺杆菌阳性的 118例病例 ,用ELISA方法进行CagA抗体检测。结果 :10 9例消化性溃疡中 ,CagA抗体阳性 90例 ,阳性率 82 .6 % ;9例慢性胃炎中 ,CagA抗体阳性 5例 ,阳性率 5 5 .6 %。消化性溃疡组CagA阳性率明显高于慢性胃炎组 (P <0 .0 1)。结论 :CagA抗体检测在消化性溃疡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自从1982年澳大利亚学Marshall和Warren首先从人胃粘膜活体标本中培养和分离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成功以来,大量的研究已证明,Hp不但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病因之一,而且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黄金华  陆建荣 《浙江医学》2004,26(3):197-198
幽门螺杆菌(Hp)是消化道感染率最高的细菌,大量研究证明Hp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子.肝硬化患者门脉高压性胃病(PHG)发生率高,其发病机制异于一般人群的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笔者通过PHG患者Hp感染率分析以了解其Hp感染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是由Marshall在1982年从胃黏膜活检样本中发现的一种与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有关的病原菌。1 Hp的发现过程与临床意义1.1 Hp的发现过程1979年,澳大利亚病理学家Warren在给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窦黏膜做组织切片时,观察到一种弯曲状的细菌,并且发现这种细菌邻近的胃窦黏膜总是有炎症存在,因而联想到这种细菌可能和慢性胃炎有关系。由于胃内是强酸性,其他细菌在胃  相似文献   

19.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yi, Hp)是1983年Wmrren和Marshall新发现的一种微需氧革兰阴性细菌,具有传染性。它不但与消化系疾病关系密切,而且与许多胃肠道外疾病的发病有一定关系。目前,Hp感染已被明确列为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此外,它也被认为是胃恶性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已将Hp列为Ⅰ类生物致癌因子。作为新发现的传染病之一,Hp的感染过程和方式正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消化性溃疡与慢性胃炎关系密切,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慢性胃炎可能是消化性溃疡的病因之一,其发病机理的探讨亦初具端倪。一、慢性胃炎作为消化性溃疡病因的依据1.消化性溃疡几乎均伴有慢性胃炎,其中大多数为胃窦胃炎,小部分为胃体胃炎。慢性溃疡周围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