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33例高血压病患者和17例正常人的糖耐量、血清胰岛素水平、血脂及QTc间期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高血压组空腹血糖(FBS)、60min血糖、甘油三酯显著高于对照组,空腹胰岛素、葡萄糖曲线下面积及胰岛素曲线下面积(IAUC)及平均QTc间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高血压组QTc与FBS及IAUC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
运动试验对冠心病患者QTc间期的影响张建民韩汝贵王淑敏王艳华(德州市人民医院,德州市253014)关键词运动试验;冠心病;QTc间期笔者观察了冠心病患者次极量踏车运动试验阳性及正常人运动前后QTc间期的动态变化,现就其意义进行初步探讨。1临床资料1....  相似文献   

3.
齐拉西酮对心电图QTc间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齐拉西酮对心电图QTc间期的影响。方法:对170例使用齐拉西酮治疗患者的心电图进行了监测,比较用药前后QTc及心率的变化。结果:治疗前的QTc值为(398.69±27.45)ms,用药后的QTc值为(410.64±27.92)ms,平均延长11.78 ms,用药前后QT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P=0.033)。服用齐拉西酮后QTc≥450 ms者20例,占11.8%,无超过500 ms者。用齐拉西酮前平均心率为(88±19)次/分,用药后平均心率为(75±14)次/分,平均减缓13次/分,用药前后心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8,P=0.002)。结论:齐拉西酮与其他大多数抗精神病药一样,存在延长患者QTc的风险,在使用过程中,要密切观察QTc动态变化,QTc在500 ms以内,尤其是在450 ms以内,使用齐拉西酮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后QTc间期的变化与溶栓效果的关系。方法 56例AMI患者溶栓后分再通组33例,无再通组23例。测量2组溶栓前及溶栓后第1,2,4,6,8天QTc间期并进行比较。结果 溶栓前2组的QTc间期均延长,2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溶栓后2组间第1,2,4天之间亦无显著性差异,而第6.8天2组间均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且再通组QTc间期的最大峰值较无再通组提前2天出现。同时其再通后的QTc间期缩短速度较无再通组要快。结论 溶栓再通可使AMI患者QTc间期的最大峰值提前出现且迅速缩短,而这些变化对判断溶栓疗效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静脉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C间期的影响。方法 将 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溶栓再通组 (32例 )和未溶栓组 (36例 ) ,观察两组QTc的变化。结果 发病后两组的QTc间期均延长 ,分别为 (458± 46)ms、(457± 52 )ms,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溶栓再通组溶栓治疗后第 1、2、4天与未溶栓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并且溶栓再通组QTc间期的峰值较未溶栓组提前 2天出现 ,同时其再通后的QTc间期缩短速度较未溶栓组快。结论 溶栓治疗可以改变心肌梗死患者QTc的峰值出现时间  相似文献   

6.
戢秋明  程五福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1):1352-1353
目的:探讨齐拉西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钾和心电图QTc间期的影响。方法:12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齐拉西酮治疗前及治疗后第4、8、12周进行血清钾和心电图检查,比较治疗前后血清钾和心电图QTc间期的变化。结果:齐拉西酮治疗后第4、8、12周血清钾与治疗前相比较有所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齐拉西酮治疗后第4、8、12周心电图QTc间期与治疗前相比较有所延长,有显著性差异(P<0.05);齐拉西酮治疗后心电图异常率18.35%,以窦性心动过速较为常见。结论:齐拉西酮可降低血清钾浓度、延长心电图QTc间期,心电图改变主要为窦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2型糖尿病患者全麻诱导期QTc及Tp-e间期的影响。方法:60例拟行择期手术的2型糖尿病全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30)和右美托咪定组(D组,n=30)。D组在麻醉诱导前10 min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负荷量0.5μg/kg,之后以0.4μg/(kg·h)持续泵注至插管后3 min,C组用等剂量生理盐水以同样方法泵注。记录2组入室静息后(T_0)、插管前(T_1)、插管后1 min(T_2)、2 min(T_3)及3 min(T_4)时HR、MAP、QTc及Tp-e间期的变化。结果:与C组相比,D组QTc及Tp-e间期缩短,HR及MAP在T_2时降低(P<0.05)。与T_0比较,D组HR在T_1、T_3、T_4时及MAP在T_1~T_4时降低(P<0.05);C组HR在T_1、T_2、T_4时及MAP在T_1、T_3、T_4时降低(P<0.05)。与T_1比较,D组HR在T_2、T_3时及MAP在插管后均升高(P<0.05);C组中HR在插管后及MAP在T_2及T_3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全麻诱导期给予右美托咪定能够有效抑制患者插管反应,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抑制QTc及Tp-e间期延长,降低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成年1型糖尿病患者QTc间期延长检出率,并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07—2016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1型糖尿病患者166例。根据同步12导联心电图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QTc间期延长组(n=63,QTc间期>0.44 s)和QTc间期正常组(n=103,QTc间期≤0.44 s)。QTc间期采用Bazett公式计算。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测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QTc间期延长的影响因素。结果 1型糖尿病患者QTc间期延长的检出率为38.0%(63/166)。QTc间期延长组女性患者比例、年龄、病程、慢性并发症〔糖尿病肾病(DN)、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率高于QTc间期正常组,体质指数(BMI)低于QTc间期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吸烟率、饮酒率、腰臀比、血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Tc间期延长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高于QTc间期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UA)、肌酐(Cr)、尿素氮(BU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DPN、BMI、HbA1c是1型糖尿病患者QTc间期延长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成年1型糖尿病患者QTc间期延长发生率较高,女性、高龄、并发DPN、低BMI、高HbA1c是1型糖尿病患者QTc间期延长的危险因素。监控其危险因素,及时识别QTc间期延长,早期进行干预将有助于改善高危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孙宝红 《中原医刊》2011,(16):39-41
目的观测2型糖尿病有、无慢性并发症及其心率变异(HRV)、QTc间期的变化。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79例,根据临床检查区分各并发症,分为无并发症组(I组17例)、冠心病组(Ⅱ组17例)、糖尿病肾病组(Ⅲ组15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IV组17例)及多种并发症组(V组13例)进行24h动态心电图HRV分析及标准12导联心电图记录QTc间期。结果①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组QTe均〉0.44S,且以冠心病组最为显效,但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组其HRV时域及频域指标明显低于无并发症组(P〉0,01)。结论2型糖尿病各种慢性并发症组其QTc间期延长、HRV下降,尤其在冠心病组中更为显著,提示该组存在潜在的高猝死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及其合并冠心病QTc间期离散度(QTcd)的变化。方法:测量计算86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QTcd,并分为糖尿病1组(未合并冠心病)44例,糖尿病2组(合并冠心病)42例,并测量40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的QTcd及40例对照组的QTcd,进行组间对比。结果:糖尿病1组的QTcd较对照组显著增大(P〈0.01),糖尿病2组的QTcd较糖尿病1组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1组及冠心病组的QTcd均较对照组增大(P〈0.01),虽然糖尿病1组的QTcd较冠心病组略小,但该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2组与冠心病组比较,QTcd显著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测量QTcd对预测2型糖尿病心血管事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本文通过检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QTc间期离散度(QTcd)的变化,探讨其与病程和预后的关系,旨在预防室颤的发生、降低其病死率。资料和方法一、对象近2年收住我科的首发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具备:(1)心电图资料完整(呈急性心肌梗塞图形、且有特异性的演变过程);(2)除外电解质紊乱、束支传导阻滞及服用一受体阻滞剂、胺碘酮类等影响QT间期的药物者共18例。年龄52~69岁,平均60.60±8.50岁;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加亚急性肝衰竭(SACLF)患者QTc间期的变化意义。方法:测定132例SACLF患者的同步12导联心电图,分析QTc间期延长的临床意义。结果:SACLF患者QTc间期延长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慢性肝病组(P<0.01);中晚期SACLF患者QTc间期延长发生率明显高于早期(P<0.01);SACLF患者QTc间期比健康对照组和慢性肝病组长(P<0.01),中晚期SACLF患者长于早期患者(P<0.01),死亡患者QTc间期明显长于病情好转患者(P<0.01)。结论:SACLF患者QTc间期延长发生率高,可作为SACLF患者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王立  钟薇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21):2489-2490
目的:探讨齐拉西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QTc间期延长的影响。方法:将9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分别使用齐拉西酮及利培酮治疗,在用药前及用药后第1、2、4、8周分别检查心电图,比较两组的QTc间期。结果:(1)齐拉西酮组与利培酮组用药后的QTc间期都较基线有所延长,齐拉西酮显著高于基线(P〈0.01),而利培酮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映出齐拉西酮对QTc延长的影响强于利培酮;(2)两组内部用药后复查4次心电图,QTc结果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映出两种药物对QTc间期的影响与疗程关系并不明显;(3)两组QR间期均无达到异常标准的病例。结论:齐拉西酮使心电图QTc延长强于利培酮,虽然QTc延长的程度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仍需临床医生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17.
运动后QTc间期改变与冠心病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亚峰  李勇 《上海医学》1997,20(4):195-197
观察64例患者运动试验前后各时间QTc变化情况和ST标准结果,并与冠脉造影结果作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冠脉正常组与冠脉病变组运动前QTC无明显差异,冠脉正常组运动后即刻,2、4QTC较针对缩短(分别P〈0.01、P〈0.001、P〈0.05),运动后6分钟QTC与运动前无显著差异(P〈0.05),冠脉焦组运动后即记得、4、6分钟均较运动前明显延长(P均〈0.001)。两组间对照,运动后QTC的各时间均  相似文献   

18.
心率变异性(HRV)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但有关冠心病患者HRV改变与QT间期关系未见报道.本文对43例心绞痛患者HRV和QTc间期进行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血栓抽吸术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QTc间期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86例采用EXPORT导管血栓抽吸术治疗的前壁STEMI患者作为血栓抽吸组,并选择同期连续没有使用EXPORT导管血栓抽吸术的80例前壁STEMI患者作为非血栓抽吸组。对比分析两组STEMI患者TIMI血流分级,校正TIMI帧数,ST段抬高回落百分比,心电图QTc间期变化,血浆肌钙蛋白I峰值时间,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临床预后。结果与非血栓抽吸组比较,血栓抽吸组QTc间期和肌钙蛋白峰值时间明显缩短,峰值明显下降(P<0.05);PCI结束时TIMI血流明显改善(P<0.05);住院期间恶性心律失常略有减少(P<0.05)。结论血栓抽吸术可缩短STEMI患者QTc间期,但对住院期间和PCI术后6个月的心血管预后无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