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正>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hyperaldosteronism, PA)是继发性高血压较为常见的原因之一,主要临床表现为高血压,9%~37%的患者合并低钾血症。但妊娠合并PA比较少见,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挑战性,本文报道病例1则。1病例资料1.1 一般资料患者,女,45岁,2020年4月18日17:35因“停经20周+3 d,发现血压升高4个月,头晕、眼花10余天”转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我院)。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性 ,42岁 ,因发现血压升高 7年 ,四肢酸痛 6月加重 3天于 2 0 0 0年 2月 2 9日入院。门诊测血压 2 18/ 12 0mmHg(1mmHg =0 .133Kpa)。入院查体 :消瘦 ,以四肢明显 ,血压 16 0 / 110mmHg ,心率 86次 /分 ,律齐 ,各心脏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双侧腓肠肌压痛 ,无神经系统体征。常规生化检查发现血钾 2 .0mmol/L ,肌酸激酶 (CK) 2 0 35U/L ,心型肌酸激酶 (CK MB) 14U/L ,尿常规正常。血肌钙蛋白T阴性。追问病史曾不规律服用“洛汀新、心痛定、开博通” ,未服过降脂药。每日给予静滴和口服钾盐 7克 ,连续 …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疗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1955年Conn首次描述了以高血压、低钾血症、低肾素活性和高醛固酮分泌为特点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过去观点认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仅占高血压患者中的0.4%~2%,并且对其认识不足,因而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使大量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未得到正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本文将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筛查、诊断以及治疗等方面观点的更新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7.
对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3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进行了诊断分析,提示本症早期诊断以及其病因和病交部位的确定尚有一定困难,须努力提高对本症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原醛)近十余年由于诊断方法的改进,由过去占高血压发病率大约1%上升到10%,在难治性高血压中更高达17~23%,成为目前最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已证实醛固酮为独立于血压水平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更是肾脏中、小动脉受损及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一项6.4年随访原醛患者的肾脏功能损害情况,发现原醛患者的肾脏功能损害较原发性高血压(Primary Hypertension,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更严重。本文就原醛的醛固酮引起肾脏损伤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用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症)分型诊断检查方法的价值.方法 收集本院近7年来57例临床确诊的原醛症患者[醛固酮瘤22例,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特醛症)26例,原发性肾上腺增生9例],检测患者的血电解质、血浆肾素活性及血、尿醛固酮,将结果与1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对照.再通过肾上腺CT、体位激发试验及肾上腺静脉采血检查对原醛症患者分型并随访.结果 (1)醛固酮瘤患者血压及血、尿醛固酮较特醛症患者高,血钾及血浆肾素活性则低,而原发性肾上腺增生患者临床及生化改变介于两者之间.肾上腺CT检查在原醛症分型诊断中的符合率为醛固酮瘤86.4%,特醛症73.1%,原发性肾上腺增生22.2%;肾上腺静脉采血检查以两侧醛固酮之比作为判定标准时符合率为86.4%、80.8%和77.8%,以醛固酮与皮质醇之比为判定标准则符合率分别为95.5%、92.3%及100.0%.(2)醛固酮瘤及原发性肾上腺增生患者术后随访血醛固酮均下降,血压恢复正常者分别为22.7%及44.9%,血钾恢复正常者为83.3%及100.0%,而特醛症患者随访中各项测值无明显变化,另有33.3%诊断时血钾正常的患者随访中出现低血钾.结论 原醛症的分型诊断需依靠多种检查手段综合分析,单纯依赖影像学检查或体位激发试验并不可靠,肾上腺静脉采血检查可作为影像学检查的补充,用两侧醛固酮与皮质醇的比值分析较单纯比较两侧醛固酮之比更为可靠;醛固酮瘤及原发性肾上腺增生患者术后临床及生化测值均得以明显改善,而特醛症患者随访中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0.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91岁,主因“双下肢水肿2个月,乏力、纳差2周”,于2014年4月10日入院。查体:体温36.4℃,脉搏76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34/64mmHg(1mmHg=0.133kPa)。神志清,精神较差。心音低,心率76次/min,律齐,心界向左下扩大,腹部稍膨隆,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在高血压人群中患病率的争论持续存在,已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现基于近年来国内外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病率的研究,分析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病率争论的原因,探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筛查、诊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1995-2005年收治并经手术证实的67例P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血钾值与血浆醛固酮浓度(PAC)及病程长短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26、0.08,P分别为0.06、0.02;病灶大小与PAC及血浆醛固酮浓度血浆肾素活性比值(PAC/PRA)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53、0.09。B超、CT、MRI的对病灶的定位准确率分别为76.9%、100%、91.7%。结论 血钾值与PAC不具有相关性但与病程长短相关,病灶大小与PAC及PAC/PRA不具有相关性。病灶的定位优先考虑CT。目前手术治疗PA的主要手段是采用腹膜后腹腔镜手术。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低血钾患者肌酸激酶(CK)改变及其与低血钾的关系。方法将64例PA患者分为低血钾组30例和血钾正常组34例,检测其血钾、血清CK、血醛固酮及血浆肾素活性,观察血清CK改变与低血钾的关系。结果两组血钾、血醛固酮及血浆肾素活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低血钾组均有不同程度的肌肉症状,伴CK改变19例,严重低血钾诊断为横纹肌溶解2例(伴肌电图异常)。血钾正常组CK无明显异常。相关分析显示,CK升高程度与血钾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对PA患者要注意血钾水平,低血钾是引起CK升高的主要原因,重者可引起横纹肌溶解。 相似文献
15.
曹润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6)
目的 探讨诊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L)的有效方法.方法 取26例PAL患者和30例高血压(EH)患者的静脉血,用放射免疫法(RAI)测定患者卧位和立位醛固酮(ALD)、立位肾素(RN)和卧位血管紧张素Ⅱ(AⅡ)水平,并计算醛固酮/肾素比值(ARR),分析其在诊断PAL中的价值.结果 两组年龄、病程、体重指数(BMI)相近,但PAL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值明显高于EH组(P<0.01),而血K+明显低于EH组(P<0.05).PAL组ALD显著高于EH组(P<0.01),而RN则低于EH组(P<0.01).单纯立位ARR>20+卧位ALD>16 pg/mL为标准的敏感性为84.1%,而特异性为65.2%.ARR>50+卧位ALD>16 pg/mL为标准的敏感性为84.6%,而特异性为70.6%.结论 对于PAL患者的血压相对难以控制,并且PAL具有高ALD和低RN特征,以立位ARR>50+卧位ALD>16 pg/mL为标准对筛查PAL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警惕漏诊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血压杂志》2004,12(3):187-187
原醛是一个综合征,表现为:高血压、低肾素、血浆与尿中醛固酮增高。最常见的是:①单侧肾上腺产生醛固酮腺瘤(ADA);②双侧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HA)。过去诊断ADA占70%~80%,IHA只占20%~30%,由于生化检查的进步,现在IHA反而占多数。近年来,国际医学界对原醛的研究发展迅猛,有不少见解推翻了过去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18.
19.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4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证实的42例P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血钾值与血浆醛固酮(Ald)浓度及病程长短的决定系数,2分别为0.26、0.09(P分别为0.07、0.03),病灶大小与Ald、肾素(PRA)及ARR(血浆Ald/PRA比值)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56,0.48,0.09(P〉0.05)。B超、CT、MRI对病灶定位准确率分别为76.9%、96.2%、100%;定性准确率分别为53.5%、76.9%、93.8%。结论:血钾值与Ald浓度不具有相关性但与病程长短相关,病灶大小与血Ald,PRA及ARR不具有相关性。CT和MRI检查可提高疾病的诊断率。PA的病因决定其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一种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病因.研究发现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在高血压患者中的检出率可达10%,而且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心脏、脑、肾脏等靶器官的损伤更为严重.但目前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患病、诊断仍然不明确,现试图揭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病之谜以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