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6 毫秒
1.
目的 为提高早产儿肠外营养支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依据.方法 2006年8月至2010年8月两院收入NICU给予7 d以上静脉营养支持的符合入选条件的早产儿1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5例)和对照组(93例),治疗组为静脉营养联合微量喂养组(微量喂养以输液泵间歇输注法经鼻胃管输注早产儿配方奶 5-20 ml/(kg·d)),对照组为全静脉营养组;治疗组再分为肠外营养相关胆汁淤积组(PNAC组)7例和非PNAC组78例,对照组也分为PNAC组18例和非PNAC组75例.比较两组PNAC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结果 所研究的早产儿PNAC总发生率为14.04%,其中治疗组8.24%,对照组19.35%,治疗组发病率明显下降(OR值为0.260,95%CI为0.087-0.667).PNAC组的胎龄、出生体重均小于非PNAC组(其中胎龄30±3.2比33±4.1周,P=0.009;OR值为0.827,95%CI0.698-0.981.出生体重1450 g±450 g比1815 g±615 g,P=0.045;OR值1.001,95%CI0.999-1.002,而平均PN持续时间、PN热卡摄入量均大于非PNAC组(其中PN持续时间21.1 d±12.3 d比11.3 d±10.1 d,P=0.003;OR值为1.072,95%CI为1.032-1.112,PN热卡摄入量(302±56)kJ/(kg·d))比252±55 kJ/(kg·d)(1 kcal=4.184 kJ),P=0.022;OR值为1.067,95%CI为1.012-1.123.结论 PNAC的发生与胎龄、低出生体重、 PN持续时间长、高热卡有关,静脉营养联合微量喂养较全静脉营养PNAC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部分静脉营养在早产儿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方法9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治疗组给予小量的胃肠道喂养,同时从周围静脉给予一定量的氨基酸、脂肪乳、葡萄糖等;对照组单纯从胃肠道喂养,监测两组病例体重增长及合并症出现的情况。结果两周后治疗组的早产儿体重增至出生时体重或以上的例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多,两者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合并症的发生率较对照组少,两者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部分静脉营养可提高早产儿的治疗效果,使早产儿体重较快增长而明显减少合并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静脉营养是指当小儿不能耐受经肠道营养时,完全由静脉输入各种人体所需的营养素来满足机体代谢及生长发育需要的营养支持,又名肠道外营养(PN)[1]。我科自2003年1月~2004年3月在早产儿中应用静脉营养(PN)治疗,提高了早产儿的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给早产儿提供足够的营养,达到正常的生长发育[2]。营养液的配置采用“全和一”液经周围静脉途径输入的方法,收到良好的效果。1资料与方法1.1资料均为我科住院不能耐受胃肠道喂养的早产儿共67例。其中男39例,女28例。呼吸窘迫综合症37例,缺氧缺血性脑病17例,阵发性呼吸暂停13例。开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早期外周静脉营养联合微量喂养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very low birth weight,VLBW)中的应用及治疗效果。方法将本院收治的168例VLBW随机均分为两组,实验组全部给予早期外周静脉营养联合微量喂养,对照组均给予全静脉营养(TPN)。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血浆蛋白、电解质、血糖、血尿素氮变化等指标。结果在喂养7d之后,两组VLBW比较发现血钙、锌、铁、血清蛋白、总蛋白、血糖、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及血尿素氮的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电解质中,钾和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外周静脉营养联合微量喂养治疗VLBW取得的效果更为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探讨危重早产儿的营养管理,采用早期微量喂养(minimal enteral feeding,MEF)的方法,观察其对早产儿生长发育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64例危重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30例采用完全静脉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试验组34例在常规静脉营养的基础上早期微量喂养。观察患者体重变化、达到足量喂养的时间、喂养不耐受、低血糖、高胆红素血症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等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均未出现NEC,试验组低血糖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达到足量喂养的时间、喂养不耐受、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方面,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可以有效促进危重早产儿的病情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与肠外营养治疗早产儿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8年5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86例早产儿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单纯静脉喂养,观察组给予肠外营养与早期微量喂养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呕吐、腹胀消失时间,静脉营养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儿的总蛋白、血糖、总胆红素以及尿素氮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与肠外营养治疗早产儿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儿呕吐和腹胀症状,加快其康复的速度,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部分静脉营养(PPN)与全静脉营养(TPN)两种营养方法的疗效。方法对我院NICU收治的早产极低体质量儿(VLBW)38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静脉营养时间,黄疸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均缩短(P<0.05)。结论PPN与TPN均能明显增加VLBW的体质量,PPN使患儿尽快过渡到全胃肠喂养,有效减少了静脉营养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产儿早期静脉营养在其生理性体重下降恢复时间、体重增长、所需住院时间、达所需追赶生长总热量时间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3年10月我科收治的采用静脉营养治疗的73例早产儿作为治疗组,2010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未采用静脉营养治疗的73例早产儿作为对照组,治疗组出生24h内给予氨基酸.超过24h予以脂肪乳;观察两组早产儿生理性体重下降恢复时间、体重增长情况、所需住院时间、达所需追赶生长总热量时间。结果治疗组早产儿体重平均每日增加(22.27±7.44)g,对照组每日增加(19.56±7.17)g,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及生理性体重下降恢复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追赶生长所需总热量时间为(5.95±2.28)d,对照组为(7.25±2.03)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营养能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缩短住院时间,减少生理性体重下降,且临床应用较为安全.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9.
刘棋明 《江西医药》2011,46(11):1032-1033
目的评价早期大剂量氨基酸营养支持对早产儿的益处及安全性。方法对2008年1月-2011年3月在本科NICU住院,胎龄〈34周、出生体质量〈1500g,不能进食或进食量不足的早产儿,分成氨基酸静脉营养小剂量(19例)、大剂量(21例)、超大剂量组(18例)。均在生后12-24h内开始给予小儿氨基酸,小剂量从1.0g/(kg.d)开始,大剂量从1.6—2.5g/(kg.d)开始,超大剂量从2.6—3.0g/(kg·d)开始,每天增加0.5g/(kg·d),至总量3—3.5g/(kg·d)。观察各组人院后体质量情况,包括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所需时间及住院期间的体质量增长速度。结果用静脉营养后每天平均体质量增加:小剂量组为11.93±4.21mg,大剂量组为15.45±3.23mg.超大剂量组为24.45±1.68mg。小剂量组与大剂量组组间t值为2.98,大剂量组与超大剂量组组间t值为10.64.小剂量组与超大剂量组组间t值为11.76,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恢复至出生时体质量时间:小剂量组(8.2±1.7)d,大剂量组(6.5±1.3)d,超大剂量组(4.6±1.2)d。小剂量组与大剂量组组间t值为3.57,大剂量组与超大剂量组组间t值为4.78.小剂量组与超大剂量组组问t值为7.40,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未发生并发症、代谢紊乱及胆汁淤积之副作用。结论早期应用不同剂量氨基酸,随氨基酸剂量的增加患儿体质量亦明显增加.恢复至出生时体质量时间亦明显缩短并未见相关副作用。  相似文献   

10.
早产儿是指胎龄 <37周出生的新生儿。合理的营养对于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及存活质量至关重要。为探讨非脂肪乳静脉营养治疗对早产儿的临床意义 ,本文观察了非脂肪乳静脉营养治疗 2 5例早产儿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自 1 999年 6月至 2 0 0 2年 1 0月 ,我院新生儿病房共收治早产儿 52例 ,并符合以下条件 :①胎龄 <37周 ;②体重≤ 2 0 0 0 g ;③无先天缺陷 ;④无脏器功能衰竭 ;⑤无糖及氨基酸等代谢障碍。随机分为A、B两组。A组 2 5例为治疗组 ,胎龄平均为 33 6周 ,体重平均为 1 50 2g ;B组 2 7例为对照组 ,胎龄平均为 …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早产儿静脉营养处方设计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某院2013年1-12月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静脉营养处方及病例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4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治疗计划,存活出院。平均应用静脉营养5.2 d后患儿体质量开始稳步增长,应用静脉营养期间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静脉营养虽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但其处方设计仍存在问题有待改进。结论:该院早产儿静脉营养处方设计需改善,临床医生和药师可以共同合作提高临床静脉营养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黄国日 《中国当代医药》2011,(33):27+29-27,29
目的:对比研究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治疗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疗效。方法:将72例早产低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6例,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观察组治予胃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对照组用胃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平均每日体重增加量、住院时间以及治愈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平均每日体重增加量为(15.48±5.29)g,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1.31±4.90)g(P〈0.05);住院时间观察组为(18.58±7.26)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4.38±6.75)d(P〈0.05);治愈率观察组(93.33%)高于对照组(73.33%)(P〈0.05),两组患儿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出现。结论:PN可明显改善早产低体重儿营养状况,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治愈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外营养(TPN)与肠内营养(EN)的疗效。方法将因胃癌行全胃切除术的48例随机分为TPN组与EN组,每组24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手术前后各组血清蛋白的变化及免疫功能状况指标。结果 EN组与TPN组比较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早、并发症低、住院时间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14天,EN组的总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明显高于TPN组(P<0.05);术后第7天两组CD4+T细胞、NK细胞、IgM、IgG均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胃切除术后早期EN是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途径,可迅速恢复患者的免疫状态,缩短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外混合营养和单纯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0月收治的144例老年胃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肠内外混合营养组(82例)和肠外营养组(62例)。比较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及血清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F)和前白蛋白(PA)、淋巴细胞总数(TLC)等临床指标的变化。结果混合营养组肺部感染和咽部不适发生率低于肠外营养组(P<0.05);而在切口感染、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的比较上,两组数据没有显著性差别(P>0.05)。混合营养组的TLC、TF、PA等临床指标改善明显,与肠外营养组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术后应用肠内外混合营养支持具有改善营养状态提高机体免疫水平,有利于减少术后肺部感染及咽部不适等并发症,对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恢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治疗重症胰腺炎时的临床营养支持作为一种必要的治疗手段有着极重要的作用[1,2].本文就手术治疗重症胰腺炎后经空肠造瘘管行肠内营养32例(A组),与术后采用全胃肠外营养30例(B组)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血浆白蛋白含量、再手术率、死亡率等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A组术后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再手术率均比B组低(P<0.05),A组术后营养支持d 3、d 6、d 9血浆白蛋白含量较B组高(P<0.05),A组与B组死亡率相近似,综合两组比较A组明显优于B组.  相似文献   

16.
食管癌与贲门癌术后早期营养支持治疗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徐银样  张凤芹 《河北医药》2003,25(3):174-176
目的 研究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对食管癌,贲门癌病人术后营养支持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100例食管癌,贲门癌病人随机分成EN组和PN组,比较两组营养指标。免疫功能指标及病人耐受性情况。结果 治疗10d,两组病人均由负氮平衡转为正氮平衡,各营养指标及免疫功能指标均明显增高,EN组免疫功能指标增高更为明显;病人耐受性指标中,EN组无显著变化,PN组血糖增高明显,胰岛素用量大。结论 EN和PN均有改善食管癌,贲门癌病人营养,提高其机体免疫功能,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方面,EN优于PN,且病人耐受情况较好。  相似文献   

17.
郭琳 《现代医药卫生》2014,(5):674-675,678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预防早产儿发生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胎龄30~34周的早产儿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35例.两组患儿出生后24h内均接受静脉营养和相同的基础治疗,干预组从胃肠内喂养开始即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口服.14d后观察两组患儿血液生化指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结合胆红素(CB)、总胆汁酸(TAB)和y-谷氨酰转肽酶(y—GGT)]的变化差异及PNAC的发生率,并检测两组患儿发生PNAC的相关因素[全胃肠外营养(TPN)时间、量,胎龄和体质量]有无差异。结果治疗2周后,干预组患儿的血液生化指标AST、ALT、TB、CB、TAB和y-GGT以及PNAC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PNAC发生的相关因素(TPN时间、量,胎龄和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能有效预防早产儿PNAC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42例危重新生儿静脉营养临床观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丁晓燕 《儿科药学杂志》2006,12(6):45-45,50
目的:评价静脉营养在治疗危重新生儿中的作用。方法:42例危重新生儿均积极治疗原发病,并给予静脉输入营养液,同时对有关指标进行监测。结果:42例中2例死亡,死亡原因分别为重症感染和心跳呼吸骤停,其余40例均获满意结果。在静脉营养期间平均每日体重增长10-25g。结论:静脉营养对危重新生儿的体重增长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支持疗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静脉营养在治疗危重新生儿中的作用.方法 45例危重新生儿均积极治疗原发病,并给予静脉输入营养液,同时对有关指标进行监测.结果 45例患儿中2例死亡,死亡原因分别为重症感染和心跳呼吸骤停,其余均获得满意结果.在静脉营养期间平均体质量增长15/30 g/d.结论 静脉营养对危重新生儿的体质量增长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支持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