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肾同源”是中医脏腑学说的重要论点之一。“同源”主要是指肝藏血、肾藏精、精生血、血养精的肝肾生理功能,所以又有“精血同源”之说。脏腑配合天干,以甲乙属木,属肝;壬癸属水,属肾。故“肝肾同源”亦称“乙癸同源”。一、肝肾同源的生理形态生理形态下的肝肾同源,主要反应在水、血、火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施维 《陕西中医》2006,27(5):575-577
目的:探讨分析“肝肾同源”理论。方法:用中医理论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分析肝肾同源的理论根据,理论内涵。结论:“肝肾同源”理论根据为:肝肾母子相生,肝肾精血互化,肝肾经络相通、共隶奇经,肝肾各为先天,肝肾统司相火,肝肾阳气互温。本理论揭示了同居下焦的肝肾两脏生理、病理上存在着的相互滋生,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由此衍生出了“肾病治肝、“肝病治肾”、“肝肾同治”之法,此法在临床上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肝肾同源”是五脏关系的理论之一。在功能上,肾主藏精,肝主藏血;在运气学说里,肝属东方乙木,肾属北方癸水。所以,又称“肝肾同源”为“精血同源”或“乙癸同源”。“肝肾同源”理论的提出,主要是强调肝与肾之间关系的密切性。在生理上,肝肾同居下焦。肝血肾精同化于水谷精微之一源。肝肾之阴可以相互滋养,肝血肾精在生理活动中可以互相转化,即肾精可以化生肝血,肝血可以化养肾精。如《张氏医通》所云:“气不耗,归精于肾  相似文献   

4.
“肝肾同源于脑”与肝肾本质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相似文献   

5.
“肝肾同源于脑”与肝肾本质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在《内经》“肾生骨髓,髓生肝”的理论基础上,历代医家继有“肝肾与脑相关”的认识。现代国内学者对肝肾本质研究的主要一致性结论是将肾虚定位于下丘脑,和肝病证候的出现与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密切相关。我们首次建立了“左旋谷氨酸单钠—肝再生—大鼠模型”,观察了左归丸对该动物模型的影响及机理。结果表明,该动物模型的肝再生受到显著抑制,左归丸能显著促进该动物模型的肝再生;该动物模型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功能紊乱,左归丸治疗后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从而将“肝肾同源于精血”的认识推进到“肝肾同源于脑”,“肝肾同源于下丘脑—垂体—肝轴”,“肝肾同源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相似文献   

6.
朱俊楠  霍艳  高帅  吴悦靓  陈萍 《陕西中医》2023,(5):612-614,618
先兆流产在中医学体系对应“胎漏”“胎动不安”两种疾病范畴,普遍认为发病最常见原因是肾虚。女性平均生育年龄推迟,原来的治疗理论并不能完全适用。现代医学在不断深化对疾病认识的同时,逐渐发现“肝肾同源”的生理功能对女性妊娠影响较深。现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肝肾同源”理论,探讨了其与先兆流产的关系,以期为先兆流产的临床诊治决策附翼。  相似文献   

7.
8.
"五神学说"即"五脏神",是身体各项生理活动的基础。对于不寐,肝魂、肾志、心神起到巨大作用,精血充盈,气机调畅,五神内舍,则可安眠。本文主要以"肝肾同源"理论为重点,以物质基础、生理特点、气机升降等方面为切入点,以针灸等为治疗手段,探讨不寐新的治疗思路,为不寐的治疗提供丰富的理论基础,具有较好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青春期崩漏属于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丘脑一垂体一卵巢轴运行失调或子宫收缩不良所致。对于青春期的崩漏西医一般采取口服雌、孕激素来调整激素水平,但对于青春期少女来说.长期口服激素副作用大,病情反复不易控制。而中医中药治疗此病有很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肝肾同源理论为基础,结合特发性震颤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等,探讨特发性震颤的发病与肝肾的关系,为中医治疗特发性震颤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1.
以肝肾同源理论为基础,结合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病机,探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与肝肾两脏之间的关系,为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浅论肝肾同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何谓肝肾同源?概括前贤论述,不外三端,一日肝肾同居下焦,经络相连,阴阳互贯,共同维系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下焦病变又多为肝肾同病。二曰肝肾母子相生,精血互化。肝体的柔润及贮藏,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赖肾精的滋养,而肾精的充养又多借肝的藏血及疏泄而入藏于肾。精血相互转化,同盛同衰。三曰肝肾同寓相火,内藏为贵。肾为水脏,肝居阴位,同司相火,以维持阴阳平衡,相火潜而守位,则阴平阳秘,相火亢而无制,则妄动为害。前贤之说堪为灼见,然笔者认为,除以上三点外,肝肾同源还  相似文献   

13.
“乙癸同源,肝肾同治”说,出自明李中梓的《医宗必读》。“乙癸同源”亦即“肝肾同源”,古人把脏腑和天干相配合,则乙属肝属木,癸属肾属水,故此又有“水木同府”之说。实际意义相同,即肾藏阴精,又主命门相火,肝藏阴血又为刚脏(肝阳易亢),同时肝肾之阴精可以相互为用,肝肾之火又能相互影响,因此,肝肾之阴精与相火都是同源的。如果肝或肾的阴精不足,不但其间可以互为影响,而且都能造成相火偏亢,因而在治疗学上可同样采取养肝肾之阴,泻肝肾之火的方法,这就叫做“肝肾同  相似文献   

14.
肝为乙木,肾为癸水。二者在生理、病理、治疗上,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从生理上看:五行学说中,肾水与肝木具有相生的母子关系。肾水能滋生肝木,肾水充足则肝木得以滋养。肝体阴而用阳,体阴就是肝以阴血为本,以肾水为养;用阳就是肝具有疏泄  相似文献   

15.
<正>乙肝相关性肾炎(HBV-GN)是临床中常见疾病之一,主要是由于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而致病,HBV直接感染肾组织也起一定作用。临床可表现为肾病综合症、肾炎综合征、血尿、蛋白尿等,与相同病理类型的原发肾小球肾炎相似,其原发病为肝炎,故可出现肝功能损伤。目前对HBV-GN的治疗主要还是以抗病毒、增强机体抵抗力、中西医结合等方法  相似文献   

16.
郝端升 《河北中医》1993,15(6):13-13
1 摇头风症王某,女,63岁。1992年3月17日来诊,观其颜面潮红,舌黯嫩,苔薄白,独头动摇,身体宁静如常。自述眩晕、头痛,多梦少眠,胸闷食减,时已4月有余。候其脉象,  相似文献   

17.
简论肝肾阳同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肾同源”是五脏相关理论之一。一般只注意肝肾阴同源,很少注意肝肾阳同源;只注意“肝肾阴虚”的存在,很少注意“肝肾阳虚”的存在。为了明确“肝阳虚”“肝肾阳虚”的客观存在,更利于临床辨证施治,有必要对肝肾阳同源进行  相似文献   

18.
“肝肾同源”是明代医家李中梓著名论点,数百年来指导着中医各科辨证和治疗。随着对慢性病毒性肝炎病理生理认识的深入,结合对中医肝、肾本质的研究、免疫学进展,均为这一古老的论点增添了新证。临床上慢性肝病患者面色晦暗、青黑而枯槁不荣。《素问·五脏生成篇》:“青当肝,青如草兹者死,黑当肾,黑如炲者死”。出现肝肾之本色是病势沉重的外候。据现代研究其肤色的变化是继发于肝病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和肝脏对雌激素灭活能力减退、同时肝脏不能代谢垂体前叶分泌黑色细胞刺激素而导致的慢性肝病的肤色青黑晦暗。慢性肝病患者多见视力疲劳模糊,昏迷前可有复视、皮质盲、禽泪样外观等,维生素A的缺乏是原因之  相似文献   

19.
20.
以"肝肾同源"理论为基础,结合不宁腿综合征的病因病机,探讨不宁腿综合征的发病与肝肾两脏的关系,为中医药治疗不宁腿综合征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