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与分析高原地区开胸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动脉高压术后并发症,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对300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动脉高压开胸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影响原因及相应的护理手段进行分析,比较居住在不同海拔高度的病例术前、术后平均肺动脉压、氧饱和度及合并症发生率。结果:300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动脉高压术后死亡率为4%,存活病例中合并高血压病例达45%,肺部并发症15%,声音嘶哑19.3%,出血10%。患者居住地海拔越高,术后并发症的几率越高。术前充分准备,吸氧;术中注意心肌保护措施;术后严密监护与护理,可以减少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结论:对于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严格注意围术期的观察与护理,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经皮穿刺未闭动脉导管堵塞术是一种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非开胸新方法.1991年3月以来我科施行4例成功.该法简便、安全、损伤小、恢复快.但术后易出现低血压,应激性休克等并发症.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性1例,女性3例,年龄22~39岁,经体检、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右心导管及主动脉逆行造影证实为动脉导管未闭.动脉导管内径为6.3~7.8mm,平均为7.1mm.术前主肺动脉压为2.1~3.33kPa(15.7~25mmHg),平均为2.3kPa(17.2mmHg).采用局部麻醉,经股动、静脉置入导管,在电视X线透视下堵塞动脉导管后连续性心脏杂音即刻消失,主肺动脉压力平均下降0.92kPa(6.9mmHg),右室与肺动脉氧含量相同,无左向右分流.一周后胸片示栓子位置良好,心脏较前缩小,心功能检查恢复正常.24小时可下床活动,术后11~15天出院,随访均可正常工作.  相似文献   

3.
动脉导管未闭的个体化微创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微创治疗的个体化方案和治疗效果。方法对收治的55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经超声及放射造影检查,对动脉导管的直径、长度和形态作出评估,并针对不同特点选择个体化方案,进行介入封堵、腋下小切口或胸膜外结扎等微创治疗。结果55例患者全部治愈。1例出现声音嘶哑,其余患者术后随访1年未发生导管再通等明显并发症。结论动脉导管未闭微创治疗有介入封堵和腋下小切口手术等不同方式,而介入治疗创伤更小、风险更小、术后恢复更快,但是,一些直径较粗的或特殊类型的动脉导管未闭仍需手术治疗。因此,个体化微创治疗能使两者优势互补,使治疗更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例1 女,10岁.发现心脏杂音10年.5个月前发热2~3天(38℃左右).为诊治心脏病来我院就诊.体检:胸骨左缘第二肋间Ⅲ级双期杂音.血常规:血红蛋白86 g/L.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左心室肥厚,T波改变.超声心动图:动脉导管未闭(6 mm),主肺动脉及左肺动脉交界处动脉腔内见44 mm×20 mm中强回声占位性病变.X线平片示两肺血多,肺动脉段突出,左心室增大.考虑为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心脏CT增强扫描示动脉导管未闭(漏斗型),肺动脉端直径6 mm.  相似文献   

5.
秦保贵 《武警医学》1997,8(5):295-296
Porstmann法导管栓塞术治疗先天性心脏动脉导管未闭11例武警总医院小儿科秦保贵(北京100039)关键词导管栓塞术,先天性心脏动脉导管未闭动脉导管未闭是小儿常见的一种先天性心脏病,既往治疗用开胸结扎未闭动脉导管的方法,从60年代以来国外开展非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海拔地区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大直径动脉导管未闭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自2000年3月—2007年6月我院对47例患者,PDAF直径1.5cm~2.2cm,肺动脉压力50mmHg~75mmHg,使用Amplatzer封堵器,型号22mm~30mm,患者均在手术前降压治疗,手术后随访1个月、3个月、6个月胸片、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评价其疗效。结果:所有患者介入手术成功率100%,手术中及随访未见严重的并发症,未见残余分流。结论:大直径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手术治疗安全、可靠。能够明显减少体外循环带来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孤立性右位动脉导管未闭伴右位主动脉弓右位降主动脉极为少见 ,我们收治 2例。 1例曾误诊为左侧动脉导管未闭左开胸阴性探查 ,1个月后正中入路体外循环下经肺动脉切口缝闭动脉导管。另1例正中入路心包内游离结扎动脉导管。二例均痊愈出院。随诊 5~ 8个月 ,情况良好。作者认为关键是术前明确诊断和手术入路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运用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小儿动脉导管未闭临床疗效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2年1月到2006年3月我院应用封堵器介入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42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10岁,PDA最小直径3mm,最大8mm。结果:42例PDA封堵术均获成功,造影显示分流完全消失,临床关闭(听诊无杂音),在出院后3月达100%。随访未出现PDA再通、封堵器脱落、溶血、细菌性心内膜炎等。结论:应用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小儿动脉导管未闭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创伤小、安全可靠、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单静脉入路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单静脉入路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并发症。方法 9例,动脉导管未闭,瘤变最窄处直径为2 .4~8(5 .0 6±3.38)mm。经股静脉建立右房-右室-肺动脉-动脉导管-主动脉轨道,主动脉弓降部侧位造影观察PDA的位置、形态、大小,选择合适型号的Amplatzer伞经股静脉建立的轨道进行封堵。术后15min经胸超声及心脏听诊判断有无分流。术前、术后均行血流动力学测定,术后3d、1个复查超声心动图,观察大动脉水平有无分流及动脉导管未闭再通。结果 9例患者全部一次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10 0 %。心导管检查测肺动脉收缩压由术前轻度增高(33.2±3.11mmHg)降为正常(2 1.4±2 .7mmHg)。术后即刻所有患者心前区双期连续性杂音消失,术后15min彩超检查有1例少量分流,3d后分流消失,操作透视时间7.3~11.2 (9.2±1.7)min。无任何并发症发生,随访1个月未发生动脉水平分流及动脉导管再通。结论 单静脉入路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简化了手术程序,减少了血管并发症,缩短了操作透视时间,手术成功率高,疗效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新型单铆双盘状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收集动脉导管未闭患者47例,按选用封堵器的类型不同分为试验组31例,植入新型单铆双盘状封堵器(Sunflower 封堵器),对照组16例,植入双盘状封堵器(SHSMA封堵器).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植入封堵器大小,右室收缩、舒张、平均压,肺动脉收缩、舒张、平均压及主动脉收缩、舒张、平均压和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随访心电图,术后l、3、6个月随访经胸超声心动图.结果 47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手术成功率为100%.试验组植入封堵器腰部直径为5~18mm,平均(11.7±3.6)mm;对照组植入封堵器腰部直径为6~16mm,平均(11.0±3.3)mm.试验组患者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心电图左心室负荷增大明显改善,彩色多普勒超声随访未见残余分流.对照组有1例术中出现高血压危象,1例术后血小板减少,1例术后3个月内存在残余分流,心电图及术后6个月的随访对照组与试验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unflow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胸膜外微创切口结扎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胸膜外微创切口结扎动脉导管未闭的效果和价值。方法:采用腋下纵切口或斜切口,长约5~8cm,切开第4肋间肌肉,不切开胸膜,保持胸膜腔完整,逐步分离胸膜,暴露动脉导管,充分游离后用10号丝线结扎两道。彻底止血后,不放置胸腔闭式引流,逐层关胸。结果:40例患者均于术后12h下床活动,8d内痊愈出院,术后半个月恢复学习或正常生活,术后半年及一年复查均未见导管再通。结论:胸膜外微创切口结扎动脉导管未闭效果可靠,术后不需要胸腔闭式引流,第2d即可下床活动,创伤小,恢复快,费用少,对呼吸功能干扰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患儿女,7岁。体重23kg,因“发现心脏杂音1周”入院。入院查体:神清,无缺氧征,胸骨左缘第2~3肋间可闻及Ⅰ~Ⅱ级收缩期杂音,无震颤。超声心动图发现直径3mm图1线样对比剂经动脉导管喷入肺动脉端图2未见对比剂通过PDA到肺动脉的管型动脉导管未闭(PDA)。心电图及X线胸片正常。治疗方法:全麻下穿刺右股静、动脉,分别送入6F端侧孔导管及5F猪尾导管,先后行右心导管检查及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测得肺动脉平均压为16mmHg(1mmHg=0·133KPa),肺循环血量/体循环血量(QP/Qs)为1·05,为少量左向右分流。造影显示主动脉弓降部与主肺动脉间一长约10cm的…  相似文献   

13.
成角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应用成角动脉导管未闭 (PDA)封堵器经导管闭合PDA的疗效。方法  9例PDA患者 ,未闭导管最小直径 3~ 10mm ,平均 (5 .8± 1.9)mm。应用 6~ 9F长鞘管输送封堵器封堵PDA。结果  9例患者均获成功。植入封堵器腰部直径 5~ 14mm ,平均 (9.7± 2 .9)mm。 9例术后即刻主动脉造影显示无分流。全部病例术后 1周心脏多普勒超声显示PDA完全堵塞。无并发症。结论 成角PDA封堵器治疗PDA使用安全 ,疗效可靠 ,与主动脉腔的解剖形态更匹配  相似文献   

14.
常见先心病介入治疗操作规范(讨论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 (PDA)是经皮穿刺股动脉或静脉 ,将封堵器经输送鞘管置入未闭动脉导管内 ,恢复或改善其血液动力学状态。 196 7年Porstmann首次施行非开胸法PDA封堵术获得成功。国内1983年开始应用该技术。 1977年Rashkind等经静脉途径送入伞形补片闭合PDA成功。 1992年Cambier采用弹簧钢圈封堵PDA ;1997年Masura等开始采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 ;我国 1998年引进Amplatzer技术。目前国内外普遍应用的是Amplatzer法及可控弹簧栓子法。一、适应证(一 )Amplatzer法 ①左向右分流不合并需外科手术的心脏畸形的PDA ;PDA最窄直径≥ 2 .0mm ;年龄 :通常≥ 6个月 ,体重≥ 4kg。②外科术后残余分流 ;(二 )可控弹簧栓子法 ①左向右分流不合并需外科手术的心脏畸形的PDA ;PDA最窄直径 (单个Cook栓子≤ 2 .0mm ;单个pfm栓子≤ 3mm)。年龄 :通常≥ 6个月 ,体重≥ 4kg。②外科术后残余分流。二、禁忌证(一 )Amplatzer法 ①依赖PDA存在的心脏畸形。②严重肺动脉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西宁地区分期复合治疗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肺动脉高压的体会.方法:2008年10月-2011年8月,我科对5例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了一期介入封堵动脉导管未闭,随后择期行室间隔缺损手术治疗的分期复合治疗,术后随访,观察症状,心律变化,封堵伞形态,残余分流,肺动脉压变化,评价...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国产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应用Amplatzer法封堵动脉导管未闭3例,年龄最大57岁,最小21岁.动脉导管未闭最窄处直径约5~8mm,经6F或7F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术后10min行侧位降主动脉造影观察有无分流.结果:技术成功率100%,术后24h超声心动图均无残余分流.随访均未发现有残余分流.结论:应用国产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直径达8mm的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操作简便,成功率高,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应用肌部室缺封堵器(AMVSDO)治疗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大型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效果。方法 1例成人巨大动脉导管未闭(直径17mm)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肺动脉压力为117/72mmHg) ,应用Amplatzer肌部室缺封堵器进行封堵,封堵后行降主动脉造影,观察封堵效果。结果 先选用16mmAMVSDO进行封堵,效果不满意,后换用2 0mmAMVSDO ,封堵后即刻肺动脉压力由117/72 (95 )mmHg降为92/ 5 9(75 .5 )mmHg,降主动脉造影显示封堵器位置合适,存在微量渗透性残余分流,释放封堵器。结论 应用Amplatzer肌部室缺伞封堵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的大型PDA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但其临床应用的适应证、安全性及远期效果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 2例合并肺动脉高压的PDA患者进行试封堵治疗未成功的经验教训。临床资料 例 1,女 ,16岁 ,心脏彩超提示动脉导管未闭长 8mm ,直径 13mm ,并考虑合并肺动脉高压 ,怀疑右向左分流。例 2 ,女 ,19岁 ,心脏彩超报告 :动脉导管未闭 ,长 6mm ,直径 12 .7mm ,并合并肺动脉高压。方法 常规完善术前准备 ,行左、右股静脉 ,左股动脉穿刺 ,用 6F端侧孔导管至肺动脉 ,右心室持续测压 ,6F猪尾导管至降主动脉造影并持续测压 ,根据造影结果选择封堵器。经输送系统送入封堵器对PDA进行试封堵并观察患者症状及肺动脉、右心室和主动脉内压力变化。结果  2例PDA患者经主动脉弓造影得到确诊 ,PDA最窄径例 1直径 11.3mm ,例 2直径 11.7mm。压力测定如表 1(单位 :mmHg)两者均放弃介入封堵。 结论 对合并肺动脉高压 ,尤其是右向左分流不很明显的PDA患者可以行试封堵术。患者肺动脉压右心室压主动脉压例 1试封堵前S13 1D72S14 7D12S14 0D90试封堵后S15 7D82S167D15S80D41例 2试封堵前S110D60S10 8D17S13 5D...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5个月,因哭闹后全身紫绀5个月入院治疗.查体:神志清晰,两肺部未听及罗音,心率130次/min,律齐,未闻及杂音,P2亢进,未触及震颤.数字式心电分析仪:窦性心动过速,左右心室肥大.胸片:肺充血,肺动脉弓突出,右心室稍增大,左第三弓饱满.MRI扫描,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端直径8.1mm,肺动脉总干扩张,左肺动脉发育可,起源于肺动脉总干,右肺动脉异常起源于升主动脉瓣窦上方,扩张明显.诊断:右肺动脉异常起源于升主动脉,PDA,左心房,左心室扩大,室间隔缺损不能排除,建议行心血管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PDA)50例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对手术治疗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PDA)50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除1例4月龄患儿重度肺动脉高压因呼吸循环衰竭于术后第1天死亡外,其余病人均痊愈出院,随访均健在,生活质量改善,心脏杂音消失,未发现导管再通病例。结论动脉导管未闭确诊后除有禁忌症外,原则上应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效果良好,并发症少,病死率低。加强围术期处理是降低手术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