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比较研究甘草酸二胺肠溶胶囊对抗结核药物性肝损( ATDH).方法 将80例确诊初发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分别施用甘草酸二胺肠溶胶囊、双环醇片和不用保肝药,观察180天标准抗结核治疗过程中的ATDH发生情况及检测相关指标.结果 实验组ATDH发生率25%,出现ATDH时间为101.20±23.70天;对照组ATDH发生率34.3%,出现ATDH时间为34.42±6.072天;空白组发生率44%,出现ATDH时间50.91±12.03天.实验组ATDH出现时间显著延后(P =0.007).结论 甘草酸二胺肠溶胶囊可延后ATDH的发生时间,降低其严重程度,并缓解抗结核期间炎性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甘草酸二铵治疗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肝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轻中度肝损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给予甘草酸二铵、维生素C、肌苷等常规治疗;治疗组4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ml 还原型谷胱甘肽1.8静滴qd疗程3周。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肝功能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1)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甘草酸二铵在不停用抗结核药物治疗下,对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轻中度肝损害能较快使肝功能恢复正常,比单独应用甘草酸二铵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应用甘草酸二胺与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环磷酰胺所致的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效果。方法 2018年7月~2021年1月南通市肿瘤医院就诊的因应用环磷酰胺抗肿瘤治疗诱发的DILI患者9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7例和研究组50例,分别接受复方甘草酸苷或甘草酸二铵治疗,观察6个月。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血清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晚期蛋白氧化产物(APOPs);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一氧化氮(NO)和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结果 在6个月治疗结束时,研究组血清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分别为(12.3±1.5)μmol/L、(34.9±9.5)U/L和(36.9±8.8)U/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1.7±3.1)μmol/L、(75.3±18.2)U/L和(74.2±15.2)U/L,P<0.01】;研究组血清TNF-α、IL-6和MIF水平分别为(4.1±0.8)ng/ml、(17.6±5.3)pg/ml和(6.0±0.5)ng/m...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甘草酸二铵治疗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肝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轻中度肝损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给予甘草酸二铵、维生素C、肌苷等常规治疗;治疗组4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ml 还原型谷胱甘肽1.8静滴qd疗程3周.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肝功能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1)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甘草酸二铵在不停用抗结核药物治疗下,对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轻中度肝损害能较快使肝功能恢复正常,比单独应用甘草酸二铵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5.
腺苷蛋氨酸联合甘草酸二铵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物性肝损害(DILI)是指药物在治疗过程中,由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细胞毒性损害或肝脏对药物及代谢产物的过敏反应所致的疾病。近年来,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病逐年增加,诊断和治疗难度较高,延长病程,加重患者病痛及经济负担,已引起临床广泛重视。我们采用腺苷蛋氨酸联合甘草酸二铵治疗药物性肝脏损害,疗效满意,现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甘草酸二铵氯化钠和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成本-效益。方法 2018年2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93例抗结核药物所致的DILI患者被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31例,分别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注射液、甘草酸二铵氯化钠注射液或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4周。分别采用黄嘌呤氧化法、硫代巴比妥酸法和二硫基双硝基苯甲酸法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在治疗4周结束时,三组血生化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血清SOD、MDA和GSH-Px水平分别为(79.1±10.2)U/L、(5.4±0.9)μmol/L和(112.3±14.6)U/L,与B组【分别为(78.3±7.9)U/L、(6.2±1.5)μmol/L和(106.8±17.1)U/L】或C组【分别为(77.7±11.4)U/L、(5.9±1.1)μmol/L和(109.6±12.9)...  相似文献   

7.
在抗结核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中,药物肝损害是较常见的一种副作用,而在抗结核短程化疗方案中,发生药物性肝损害更多,严重影响了病人的治疗,也是结核病患者中断治疗的常见原因.为了找到迅速恢复肝功能,保证肺结核病人顺利完成疗程的有效药物,我们对102例正在治疗初治新发活动性肺结核病人,应用可予宁和护肝片来预防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损害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抗结核治疗中肝功能极易受到损害,严重的肝功能损害可导致抗结核治疗的中断。近年来,肺结核发病有逐年增加趋势,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在我国高达10%-20%,HBsAg阳性的肺结核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肝功能损害明显高于HBSAg阴性患者。我院在抗结核治疗的同时应用甘草酸二胺保护肝功能,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甘草酸类药物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的效果。方法经肝活检病理学检查证实的药物性肝损害患者248例,接受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治疗105例,接受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143例。观察治疗3周的疗效。结果在248例患者中,急性和慢性肝损害分别占33.3%和43.5%,G1炎症分级占43.5%,S1纤维化分期占35.48%;两组治疗后症状改善均明显,两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复常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异甘草酸镁治疗患者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下降至45.5±27.1U/L,明显优于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患者(79.2±41.1U/L,P<0.05)。结论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和美能注射液均可明显改善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指标。  相似文献   

10.
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治疗慢性肝炎2 39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每年死于乙型肝炎及其并发症的患者多达(1~2)百万,我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3千万。肝脏炎症坏死及其所致的肝纤维化是疾病进展的主要病理学基础,如能有效抑制肝组织炎症,有可能减少肝细胞的破坏,延缓肝纤维化的发展。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是中药甘草有效成分的第三代提取物及卵磷脂的复合物,具有较强的抗炎、保护肝细胞膜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有效抗HBV治疗对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肝损伤的防治效果。方法 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210例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 109例接受恩替卡韦或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另101例未行抗病毒治疗,比较两组肝损伤和终止抗结核治疗发生率以及抗结核治疗前后肝功能和血清HBV DNA的变化情况。结果 抗病毒组肝损伤和终止抗结核发生率分别为2.8%和2.8%,均显著低于未抗病毒组的57.4%和36.6%(P<0.01);抗病毒组患者治疗前血清ALT和AST分别为(33.1±6.5) U/L和(27.2±5.2) U/L,血清HBV DNA为(7.0±0.9) lgcopies/ml,治疗后血清ALT和AST无明显变化,血清HBV DNA阴转为(2.6±1.0) lgcopies/ml,而未抗病毒组患者血清ALT和AST略有上升,血清HBV DNA无变化。结论 在HBV DNA阳性的肺结核患者中,通过有效的抗病毒治疗,能降低血清病毒载量,减少抗痨过程中肝损伤的发生率,使抗结核治疗方案能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2HRZE/4HR方案对患不同慢性肝病的肺结核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8月~2005年8月住院期间收治的1475例初治肺结核患者在化疗过程中发生肝功能损害的临床资料.B超检查提示同时患有慢性肝病者(脂肪肝、肝硬化等)为观察组(136例);未患肝病者为对照组(1339例).结果 观察组有57例(41.9%)出现了肝损害,其中脂肪肝12例(60.0%),肝硬化7例(87.5%),慢性酒精性肝病6例(35.7%),慢性乙型肝炎9例(45.0%),慢性血吸虫病肝8例(50.0%),肝血管瘤或肝囊肿10例(26.3%),肝内胆管结石5例(25.0%).对照组出现肝损害138例(10.3%).观察组肝功能损害比对照组严重.观察组经护肝治疗肝功能的恢复也比对照组慢.结论 2HRZE/4HR方案对各类慢性肝病的肺结核患者肝功能损害较大,发生较早,恢复较慢.应尽量选用对肝脏损害小的药物,并密切监测肝功能,同时给予有效的护肝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临床和病理学特征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为DILI的早期诊断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2019年5月~2021年5月我院消化内科和肝病科收治的DILI患者60例,行肝活检,停用可疑药物,给予护肝治疗。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ɑ(TNF-ɑ)、白细胞介素-6 (IL-6)、IL-17、IL-10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FGF-1)水平。结果 本组患者应用抗结核药(23.3%)、中草药(15.0%)、化学药物(11.7%)和保健品(11.7%)是引起DILI常见的药物种类,还有非甾体抗炎药(5.0%)、抗精神类药物(5.0%)、蜂毒(6.7%)、抗生素类(5.0%)、避孕药物(1.7%)、抗癫痫药物(3.3%)、降糖药(6.7%)和减肥药(5.0%);入组时,DILI患者血清ALT、AST和TBIL分别为(198.5±33.1)U/L、(221.7±55.8)U/L和(42.3±12.8)μmol/L,治疗约2 w后,均恢复正常;DILI患者肝组织病理学主要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36.7%)、淋巴细胞(18.3%)、中性粒细胞(15.0%)等炎性细胞浸润,其他病理学表现包括浆细胞浸润(10.0%)、脂肪变性(8.3%)、胆汁淤积(5.0%)、肝细胞凋亡(3.3%)和肉芽肿形成(3.3%);入组时,DILI患者血清TNF-ɑ、IL-17、IL-6、IL-10和FGF-1水平分别为(16.5±3.3)pg/ml、(38.8±6.7)pg/ml、(122.9±15.2)pg/ml、(2.0±1.2)pg/ml和(15.3±5.1)pg/ml,治疗后分别为【(2.1±0.8)pg/ml、(15.2±5.4)pg/ml、(45.3±8.4)pg/ml、(5.9±1.4)pg/ml和(26.8±7.6)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了解DILI患者常见的损肝药物、肝功能表现和肝组织病理学特点,及时给予停药和护肝处理,往往预后良好,检测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有助于评估病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及其疗效,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本院74例DILI患者的病因、肝功能检查及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是否加用熊去氧胆酸(UDCA)分为熊去氧胆酸组和常规组,观察治疗2周的生物化学指标。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以中药为最多(59.46%),其次为抗感染药(18.92%)、抗结核药(8.11%),蒙药(4.05%),常规保肝治疗有效,熊去氧胆酸组疗效更加显著。结论 DILI与地区差异、药物种类密切相关,UDCA在治疗DILI方面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DILI) is an uncommon event in clinical practice, which makes knowing its true incidence difficult. Prospective, retrospective and registry-based studie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methods to obtain epidemiological data on DILI. Latin America (LA) has a historical lack of prospective studies on this topic. New definitions and the creation of hepatotoxicity registries hav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epidemiological understanding of hepatic drug reactions in several regions of the world. The Latin American DILI network, referred to as LATINDILI, has been created in 2011, and recently published its own DILI recommendations describing the most relevant issues on the management of hepatotoxicity in general, and those based on findings from our own LA experience in particular. Although most of the registries do not carry out population-based studies, they may provide important data related to the prevalence of DILI. The joint work among researchers and the corresponding health and regulatory authorities should be stimulated due to the high impact that hepatotoxicity represents for public health.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PTB-DM)发生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anti-tuberculosis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ATB-DILI)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连续纳入2017年10月至2019年3月青岛市中心医院北部院区符合入组标准的458例住院PTB-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自行设计的结构式调查问卷收集研究对象治疗前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水平、职业、膳食、吸烟、饮酒、体力活动水平、结核病临床症状、体质量指数、血生化指标、血常规指标、血糖控制水平、保肝药物使用及种类情况等信息;随访8个月后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研究对象发生ATB-DILI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458例PTB-DM患者中,53例发生ATB-DILI,发生率为11.6%。在调整了吸烟、体力活动、保肝药物使用和贫血等混杂因素后,发现血糖控制不良[HR(95%CI)=2.787(1.2566.183)]、饮酒[HR(95%CI)=2.159(1.097~4.251)]、消瘦(体质量指数<18.5)[HR(95%CI)=2.808(1.391~5.670)]、膳食多样性不足[HR(95%CI)=3.199(1.372~7.459)]是PTB-DM患者发生ATB-DILI的危险因素。结论: PTB-DM患者抗结核治疗后易发生ATB-DILI,尤其饮酒、消瘦和膳食多样性不足者,发生ATB-DILI的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耐药肺结核患者化疗后发生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2008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期间入住上海市肺科医院的2767例确诊为耐药肺结核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发生DILI患者387例,占13.99%(387/2767)。分析387例发生DILI患者中各类型耐药结核病的构成比、DILI发生的时间分布、发生DILI后对治疗转归的影响及并发病毒性肝炎对发生DILL的影响。结果 387例患者中,单耐药结核病(MR-TB)、多耐药结核病(PDR-TB)、耐多药结核病(MDR-TB)、广泛耐药结核病(XDR-TB)分别占11.63%(45/387)、27.65%(107/387)、35.14%(136/387)、25.58%(99/387)。DILI发生于抗结核药物治疗≤1个月、1~个月、2~个月、>3个月者,分别有258例(66.67%)、83例(21.45%)、17例(4.39%)、29例(7.49%)。发生DILI后,68.99%(267/387)的患者未停止抗结核药物治疗,其中MR-TB、PDR-TB、MDR-TB、XDR-TB的患者未停止治疗比率分别为73.33%(33/45)、66.36%(71/107)、69.85%(95/136)、68.69%(68/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80,P=0.851)。发生DILI的耐药肺结核患者中,治疗成功率为47.03%(182/387),其中MR-TB、PDR-TB、MDR-TB、XDR-TB患者治疗成功率分别为53.33%(24/45)、61.68%(66/107)、47.79%(65/136)、27.27%(27/99),4类患者治疗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5.48,P<0.01)。并发及未并发病毒性肝炎的患者治疗成功率分别为38.52%(47/122)、50.94%(135/2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17,P=0.023)。 结论 耐药肺结核患者发生DILI以PDR-TB、MDR-TB和XDR-TB所占的比例较高。绝大部分患者DILI发生在抗结核药物治疗1~2个月内。发生DILI后对耐药肺结核整个治疗转归影响不大。并发病毒性肝炎会降低耐药肺结核的治疗成功率,在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同时应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血红素加氧酶(HO-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的影响。方法 2018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消化内科诊治的78例肺结核患者在抗结核药物治疗过程中发生肝损伤,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患者分为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39例,在抗涝治疗过程中分别给予甘草酸二铵胶囊或者多烯磷脂胆碱胶囊口服治疗,两组均连续观察12周。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ɑ(TNF-ɑ)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HO-1、GSH-Px和SOD水平。结果 在观察结束时,观察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为(28.1±20.5)U/L,显著低于对照组【(59.4±22.7)U/L,P<0.05】,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为(345.1±17.3)U/L,显著低于对照组【(45.1±17.3)U/L,P<0.05】;血清TNF-ɑ水平为(7.4±1.5)pg/mL,显著低于对照组【(10.3±1.8)pg/mL,P<0.05】,血清IL-1β水平为(13.7±2.1)ng/mL,显著低于对照组【(34.2±4.8)ng/mL,P<0.05】;血清HO-1水平为(294.1±16.9)U/L,显著高于对照组【(198.8±17.2)U/L,P<0.05】,血清SOD水平为(544.2±13.3)U/L,显著高于对照组【(421.0±12.8)U/L,P<0.05】。结论 应用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肝损伤患者可明显升高血清HO-1和SOD水平,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可能与疗效较好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及临床特征,为早期诊治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186例经肝活组织穿刺病理学诊断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用药史、病理特点、临床表现、生化、血清学标志以及治疗转归等。结果引起药物性肝损伤前3位的药物是中药91例(49%)、抗生素41例(22%)、解热镇痛药23例(12.4%);临床分类:药物性肝功能衰竭8例(4.4%)、急性药物性肝损伤93例(50%)、慢性药物性肝损伤83例(44.6%)、药物性肝硬化2例(1.1%);临床分型:肝细胞损伤型98例(52.7%)、胆汁淤积型35例(18.8%)、混合型55例(29.6%)。病理学特征主要表现为:肝细胞坏死、汇管区扩大、肝细胞脂肪变性、汇管区或窦周混合炎细胞浸润、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肝细胞胆汁淤积、肝细胞凋亡、可见吞噬色素的Kuffer细胞。治愈79例(42.5%),好转102例(54.8%),无效5例(2.7%)。无一例患者死亡或病情恶化。结论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首位药物为中药,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但组织病理学改变有一定特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病因构成、临床特点和预后情况。方法 2013年1月~2016年2月我科诊治的300例DILI患者,根据Roussel Uclaf因果关系(RUCAM)量表评估。结果 经RUCAM量表评分诊断为DILI患者290例;引起DILI的药物为中药,占42.8%,抗菌药和抗结核药物分别占9.3%和7.6%;基础疾病以胃炎最为多见,占18.6%;肝细胞型占54.5%;中度肝损伤占37.6%;肝衰竭发生率为5.5%,治疗有效率为93.8%,死亡4例。结论 应用RUCAM量表有助于DILI的规范化诊断,中药导致的肝损伤不可忽视,大部分DILI患者临床预后较好,少数发生急性肝衰竭,预后差,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