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中医食养食疗的基本原理是"药食同源",即药食性味功能统一的学说。在这点上,可以说中医食养食疗与中药防治疾病在实际应用中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正禤国维教授,第二届国医大师,当代中医皮肤病名家,擅长各种皮肤疾病的诊治,在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中均有较高的造诣。中医食疗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根据人们体质选用合适的食物或食药调配成食疗配方,并在食疗及食忌理论指导下饮用、食用的一种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禤国维教授十分注重方药与食疗相结合,重视"药食同源"的理念,并积累了大量经验~([1])。笔者现将禤国维教授运用中医食疗治疗皮肤病的经验整  相似文献   

3.
中医食疗2型糖尿病注重整体观念,药食同源、辨证施膳,运用"四气""五味"、食物归经,在辨证分型理论指导下,辨体质施食,遵循比例科学、食量有度、性味平衡原则,限制总热量,考虑低糖、低脂肪、食物多样化,是集营养与治疗于一体的具有中医特色的传统疗法之一,常用玉竹、南瓜、玉米须、麦冬和山药等。中医食疗与现代医学综合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一个重要方向。存在问题:不同地区环境及饮食方式、文化程度、对糖尿病认知程度、家庭经济情况等差异导致坚持治疗依从性参差不齐;医护人员中医基础理论及相关营养专科知识掌握程度均影响中医饮食治疗的效果;基于中医辨证分型指导下的中医食疗研究深度和力度不够,导致中医食疗的证据不够充足,阻碍发展和推广。  相似文献   

4.
2型糖尿病是因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而引起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的疾病。科学的饮食护理与食疗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既可以降低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紊乱的程度,又可以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中医辨证施食,针对消渴精毒转化、脏虚络痹病机,配以防精化毒、补脏通络食疗方,达到消渴病药食同源、药食同防、药食同治之目的。  相似文献   

5.
佤族食疗     
食疗是以食物治疗疾病、保养身体,达到健康的目的。“医食同源,药食同源”,饮食一方面为口腹饱餐美味享受之资,一方面又为医药文化的源头之一。食疗文化的最大特点,是于日常人生必需的饮食之时,在不知不觉、有意无意之间,治疗疾病,强身益寿。云南佤族的食疗也具有同样的功效。佤族同胞在生活的长期实践中,认识、体验和积累了丰富的食疗经验,下面是佤族常用的部分食疗方。  相似文献   

6.
周雨桐 《家庭中医药》2019,26(11):36-39
<正>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糖尿病患者的数量呈"井喷"式上升,糖尿病已经成为一种困扰人们的常见病,严重影响着不少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千金要方·食治篇》提出"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可见食疗在疾病的治疗、康复中起着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药食同源中药干预糖尿病的药理作用机制主要有改善胰岛素抵抗、抑制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调节糖脂代谢紊乱等。药食同源中药可以改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在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心肌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被广泛应用。基于降血糖药食同源中药的作用特点,在临床治疗和日常食疗保健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目前,药食同源性降糖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研究大多处于动物实验阶段,而实验研究时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以及模型的判定尚未形成统一标准,且临床试验较少。未来的研究应使用现代科学方法,深入开展系统性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为药食同源中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机制研究提供更多依据。(2)应明确各类药食同源中药的降血糖活性成分作用以及其对应治疗的中医证型,为临床辨证分型和辨证论治提供依据。由于现有研究质量的局限,药食同源中药降糖产品目前处于缓慢发展阶段,今后,需要在辨证论治和辨证施食的基础上,开展更多大样本、多中心的试验,探索药食同源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8.
正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临床上常见典型的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减轻。病情严重者可并发心血管、肾脏、视网膜及神经系统等病症。中医将糖尿病归为"消渴"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所载"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就指出了饮食不节是糖尿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中医食疗是在数千年的中医学发展过程中,通过大量的生活和医疗实践逐渐积累而形成的,源远流长的理论和方法,为我们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提供了丰富的宝贵经验。辨证用膳  相似文献   

9.
中医食疗是中医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食物或配合药物,以食借药力、药助食威,进行防病治病和养生保健的一门古老而新兴的学科。对中医食疗学术理论的发掘、整理和实际应用的研究、开发已成为当前一大潮流。因妇女妊娠期特有生理特点和疾病规律,妇科妊娠期疾病较其他疾病更适合于用中医食疗的方法治疗和调理,现今中医药领域对食疗治病较为忽视,缺乏中医理论的正确指导,甚至一些中医药工作者也未必了解食疗方药的具体用法,剂型,治疗范围等。因此,为了更好地运用食疗,研究历代的中医妇科食疗文献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临床上可以通过严格的饮食控制,尤其是以中医"药食同源"等理论为指导,辨证施治,调整肠道菌群,降低体内毒副作用,重建胰岛功能,达到逆转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以其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单易学而受到重视,它的推广应用有助于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对于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卫生服务体系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多年来有关部门虽然着力推广,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武昌模式”是当前我国在面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在社区内部使用中医药安全防控的一种创新模式。受这次疫情“武昌模式”的影响和启发,为民间传统中医药包括民间中医特色的诊疗技术推广应用工作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做到“战时”抗疫,平时加强人民群众对传统中医药诊疗技术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临床治疗疗效,降低卫生费用支出,提高民间中医药服务管理能力和科学化水平,保卫人民健康。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糖尿病并发症,在中医学上被称为"消渴目病",严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探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防治,一直是现代医学及传统医学的研究热点及重点。因此,文章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以及中医药治疗3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临床治疗水平的提高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日益提高,生理、心理和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更强调人、自然、社会的关系要协调一致,顺应自然、保健摄生,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傣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医学同是中华民族传承的瑰宝,对各族人民的健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治未病"理论与"雅解"学说分别是这两个医学的核心理论,也是中医学和傣医学预防思想的高度概括。笔者通过对"治未病"理论与"雅解"学说的起源、理论基础、内容及其运用进行分析和探讨,将两者相互借鉴学习,促进各自发展。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是以血糖升高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在“医养结合”的新时代下,中医健康管理已深入人心。中医健康状态辨识理念的提出,为糖尿病的中医健康管理提供新思路、新方法。从整体上动态把握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状态,给予个性化干预方案,并对疗效进行动态评价,体现“整体、动态、个性”的中医健康管理模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抑郁症是目前存在的比较常见的一类疾病,并且对公众的心理健康产生严重威胁,归属于中医学"郁证"的范畴,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中医药在治疗抑郁症历史悠久,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受到广大医者的追捧和认可。对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病因病机、中医治法(针灸疗法、中药疗法、针药并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孙光荣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擅长中医内科、妇科等疑难杂症的治疗,对情志病及中医养生亦有精深研究;他所倡导的养生总则是“合则安”,养生要诀是“上静、中和、下畅”,认为“静心是养生的核心”,日常注重中和之道,自创了养生十法,对于中医治未病思想有独到见解,笔者作为其弟子,从孙老的言传身教中初步感受了其养生之大旨,特借此文略作介绍以供同好。  相似文献   

17.
阿尔兹海默病是一种老年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多以学习记忆障碍和认知功能缺失为主要病症,在传统中医中没有特定的病名,而根据它的特点认为其属于“痴呆” “呆病”等范畴,传统治疗多从肾虚、肝郁、脾弱等脏腑不调或从痰阻、血瘀等邪气阻络论治。现从“血虚不养心神” “血瘀阻窍,神机失用”病机着手以黑逍遥散为代表,从“养血安神、行血宁神”的方向对论治阿尔兹海默病进行探析,为挖掘中医经典理论,探求新的治疗方式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DOP)是糖尿病(DM)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DM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现代医学目前尚无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中医药治疗DOP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中医在治疗DOP时多从“肝肾”论治,忽视了“脾”的重要作用。肾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脾主肌肉充养四肢为后天之本,先天与后天相互资生、互惠互利,维持人体肌肉骨骼系统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 两者病理上亦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先天不足致后天失养,脾气虚弱,脾虚则肌肉削,肉削则骨枯。故从“脾肾论治”DOP亦尤为重要。现从“脾肾论治” DOP出发,结合现代中医药研究基础,探讨中医药从“脾肾论治”DOP的相关机制及必要性,为中医药防治DOP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论湿为病毒     
王辉武教授临床观察认为“湿邪”可能与现代医学所说的“病毒”相类似,中医中药以祛风除湿、芳香化湿、苦温燥湿、淡渗利湿、健脾驱湿等治疗病毒性疾病均有明显疗效,可见“湿”为治疗核心,故大胆提出“湿为病毒”学术观点,并进行了多年的理念论证和临床验证。本文运用中医湿邪理论,探讨论证病毒性疾病与湿邪的相关性,希望有益于病毒性疾病的辨识,便于对疾病的早期干预,防止进一步恶化,以求丰富中医防治病毒性疾病的理念。  相似文献   

20.
失眠是临床常见、多发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目前治疗失眠的方法繁多,以药物治疗为主,但因失眠的机制及影响因素复杂,临床疗效多不显著,且具有一定的药物依赖性,故而从中医药上寻求帮助.李延萍主任中医师长期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治疗失眠效果显著.其临证以"主症"为纲,认为失眠的病位在肝、脾、心、肾四脏,始终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