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B超引导下使用静脉留置针行儿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拟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置管,观察组在B超引导下应用静脉留置针代替改良塞丁格技术中的穿刺针进行置管操作.比较两种方法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静脉炎发生率、置管时间.结果 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置管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置管时间、术后静脉炎发生率短于或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静脉留置针代替改良塞丁格技术中的穿刺针进行B超引导下PICC置管,可以提高儿童PICC置管一次穿刺及置管成功率,降低置管后静脉炎发生率,缩短置管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电图引导经外周静脉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心房内定位操作患者的集束化教育管理对置管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2月心电图引导PICC置管患者50例,随机分观察组25例,对照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口头宣教,术后发放《PICC导管规范化维护流程》手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集束化教育管理,包括术前思维导图使用,置管护士口头宣教、情景模拟教育法、术中心理护理、放松训练,术后发放《PICC导管规范化维护流程》手册,出院患者加入PICC患者微信群,护士通过微信开展健康教育。结果观察组患者在置管前相关知识认知及信息获取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正确配合情况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日常导管观察、维护依从性、导管管理、带管日常活动的管理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集束化健康教育有利于心电图引导PICC置管患者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生活质量,降低置管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盲穿和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某院2011年1~8月符合PICC置管条件但血管条件差的200例住院患者,将其按入院时间的先后分成对照组(n=98)和观察组(n=102).两组均使用美国巴德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对照组采用盲穿法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观察组采用SiteRite 5 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比较2种不同方法进行PICC置管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81.63%、肢体肿胀2例、机械性静脉炎6例、局部感染7例、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2例;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4.12%、肢体肿胀1例,术后机械性静脉炎、局部感染率、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均为0;与对照组相比,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机械性静脉炎、局部感染的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较盲穿法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提高了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降低了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合并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置管新技术的应用可对肿瘤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体表心电图P波和腔内心电图P波地比较可对导管尖端进行定位,找到PICC头端到达的理想位置情况下进行的肿瘤治疗.结果:超声引导下改良赛丁格技术合并腔内心电定位PICC置管的应用提高穿刺成功率及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结论:通过同步检测心房内心电图P波地变化,PICC头端可到达理想位置,可减少头端位置不佳相关并发症,患者安全更有保障,治疗成本也相对较低,更适用于肿瘤临床的应用普及.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隧道式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与常规PICC置管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78例肿瘤化疗患者,按照抽签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39)和对照组(n=39),观察组采用隧道式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常规PICC置管。比较2组操作情况(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操作时间、操作中出血量),带管期间并发症(感染、导管堵塞、导管脱落、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FACT-G)评分。结果 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操作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及操作时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2组感染、导管堵塞、导管脱落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在治疗前PWB、SWB、EWB、FWB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2组患者PWB、SWB、EWB、FWB评分均大幅度下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隧道式PICC置管操作情况良好,可有效降低并发...  相似文献   

6.
王璇 《中国医药导报》2014,(25):50-53,70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行PICC置管与传统穿刺置管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2010年6月~2013年12月门诊或住院需要进行PICC置管的患者2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40例。研究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经上臂行PICC置管,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穿刺方法进行PICC置管。观察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总置管成功率,观察贵要静脉使用情况、置管后导管末端位置及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及总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9.3%、97.8%、99.3%比80.0%、77.8%、88.6%),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395、6.843、4.283,P〈0.05)。两组穿刺静脉及导管末端位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09、4.375,P〈0.05)。研究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162±20)d比(124±1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94,P〈0.05)。研究组静脉炎、静脉血栓、周围组织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穿刺点渗血、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行PICC置管可有效提高穿刺及置管成功率,且导管异位及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9,(2):199-201
目的:比较两种外周静脉穿刺方法在儿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的效果及探讨在超声心动图辅助导管头端定位下行儿童PICC置管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60例行PICC置管术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经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采用超声血管定位下血管穿刺方法,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外周静脉穿刺采用盲穿方法。比较两组患儿外周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贵要静脉选择率、外周静脉穿刺时间、置管时间、置管中、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外周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高(93.3%),贵要静脉穿刺选择率高(90.0%),外周静脉穿刺时间及总的PICC置管时间短,穿刺点渗血及静脉炎的发生率低(P<0.05)。结论:超声血管定位联合超声心动图辅助导管头端定位行儿童PICC置管术操作方便,能够提高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缩短操作时间,减少并发症,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析B超引导下PICC置管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2月在本院申请置管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PICC置管技术,观察组则采用经B超引导下PICC置管技术。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使用不同方法置管的穿刺成功率及置管后静脉炎、导管感染发生率,评价经B超引导下的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PICC置管的效果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置管后发生导管脱出、出血和皮下淤血、静脉炎、血栓以及导管感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B超引导下的改良塞丁格技术对患者进行PICC置管,可以有效地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同时还可以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安全可用性,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与盲穿2种PICC置管方法的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4月_2013年12月经临床评估需行PICC置管者60例,按照患者血管情况分为盲穿组(n=30)和B超引导组(n=30)。比较2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带管期间血栓形成、导管滑脱,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性感染)。结果2组患者置管成功率观察组为96.67%,对照组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总发生率为6.70%,对照组为30.0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经肘上肱静脉穿刺置人中心静脉导管安全、有效,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接受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定位方式穿刺置管,观察组在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总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穿刺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 B超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高,且不良事件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与护理,为PICC置管及护理奠定基础。方法:选取收治的98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49)和观察组(n=49),对照组给予常规PICC置管,观察组给予B超引导下PICC置管术。对比两组置管成功率、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并建立相应护理措施。结果:观察组1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穿刺少量出血患者、中量出血患者、无多量出血患者例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患者常见并发症建立预防感染、静脉炎、血栓的护理措施。结论:B超引导下PICC置管可明显提高置管成功率,降低置管出血量及并发症,但仍难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根据患者常见并发症建立预防感染、静脉炎、血栓的护理措施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判断PICC尖端位置的效果。方法:选取我科55例需行PICC置入的患者,采用改良塞丁格穿刺置入PICC,送管过程根据引出的腔内心电图P波形态的改变,判断PICC尖端的位置,置管后拍摄胸片观察导管尖端位置,并比较符合率。结果:心房腔内ECG定位技术置入PICC,符合率为96.2%,一次置管成功率达到92.7%。结论:通过观察心房腔内心电图P波的改变,可以判断PICC导管尖端位置,该操作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心房内心电导引定位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穿刺置管,观察组在穿刺时连接心电监护仪,根据心电图上P波的变化调整穿刺方向,使导管末端达到最佳位置.结果 观察组在置管成功率、置管操作时间、导管留置时间、患者满意度及机械性静脉炎发生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心房内心电导引定位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能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缩短置管时间、延长导管留置时间、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减少了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B超引导改良穿刺法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效果。方法: 将199例静脉化疗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PICC常规置管化疗(常规组)85例,B超引导改良穿刺法PICC化疗(观察组)114例。观察2组首次置管成功率、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并评价患者置管后舒适度。结果: 常规组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置管后舒适度和首次穿刺成功率低于观察组(P<0.01)。结论: B超引导改良穿刺法PICC置管化疗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痛苦小,是肿瘤化疗的理想置管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郭洪霞 《中国医药导报》2011,8(32):115-116,120
目的:比较B超引导PICC置管与常规置管的临床效果,选择更佳的方法以减轻患者身体和心理负担。方法:选择2009年8月~2011年2月于我科诊断为乳腺癌,术前行PICC置管进行新辅助化疗的98例患者,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8例,行B超引导PICC置管;对照组50例,行常规肉眼下穿刺置管,比较两组穿刺指标和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发生局部血肿、感染及总感染的人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7.889,P=0.005;P=0.027;χ2=10.152,P=0.001),而实验组穿刺操作时间、置管一次成功率和穿刺次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79,P=0.010;χ2=16.638,P=0;χ2=10.767,P=0.001)。结论:B超引导PICC置管操作方便,安全性高,较常规置管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心房内心电导引定位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穿刺置管,观察组在穿刺时连接心电监护仪,根据心电图上P波的变化调整穿刺方向,使导管末端达到最佳位置.结果 观察组在置管成功率、置管操作时间、导管留置时间、患者满意度及机械性静脉炎发生情况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在置管困难患者行PIC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3~9月于本院进行非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的43例置管困难患者为对照组,同期的43例进行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次、二次和总置管成功率、出血量、导管末端位置、留置时间、置管过程和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一次、二次和总置管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出血量小于对照组,导管末端位置最佳率高于对照组,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置管过程和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以上指标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在置管困难患者行PICC中的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外周静脉穿刺导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两种方法在颅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72例置管患者随机分为PICC组36例和锁骨下静脉组36例,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1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及置管时间的长短。结果: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63.8%,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锁骨下静脉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锁骨下静脉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邻近动脉损伤、导管脱落的例数较多,而PICC组发生静脉炎的例数则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结论:PICC导管的穿刺简便易行,并发症少,可长期留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无法在肉眼直视的情况下直接穿刺置入PICC管的患者选择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的临床置管效果。方法选取30例患者,经PICC专科护士会诊,确定无法在肉眼直视情况下直接穿刺置入PICC管,经B超引导下运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BD前端开口PICC导管。结果30例患者中,27例患者第1次穿刺就成功置入PICC管,1例患者第2次穿刺成功置入PICC管,总体成功率为100%。结论 B超引导下运用改良塞丁格技术提高了PICC的置管成功率,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效的解决了无法直接穿刺置入PICC管的问题,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在新生儿穿刺困难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4月于昆明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同一组专业的PICC管理团队小组评估为穿刺困难的104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2例。对照组采取传统盲穿置管,观察组采取超声引导下置管,比较2组患儿在穿刺次数、留置时间、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的平均穿刺次数以及置管时间均少于对照组;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穿刺时周围组织损伤、经皮氧饱和度下降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穿刺后维护期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穿刺困难新生儿行PICC时,经超声引导,在穿刺过程中可有效减少穿刺次数及置管时间,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并且增加了留置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