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智能触发监测点阈值条件下的CTA扫描效果,以期提高肺动脉CTA图像质量.方法 120例接受肺动脉CTA患者随机均分成Ⅰ、Ⅱ、Ⅲ、Ⅳ4组,分别以40、60、80、100HU作为监测阈值进行追踪触发扫描,比较肺动脉、肺静脉、主动脉强化CT值及肺动脉与主动脉强化CT值差值的组间差异,同时比较不同监测阈值下等级图像差异.结果肺动脉、肺静脉、主动脉强化CT值及肺动脉与主动脉强化CT值差值在4组间有显著性差异,不同监测阈值下等级图像有显著性差异(P<0.001).40HU与其它3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60HU与80、100HU有显著性差异(P<0.001);80、100HU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质量较差.结论以主肺动脉干为监测点,40HU监测触发阈值时肺动脉强化CT值最大,可获得理想的肺动脉CTA图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低剂量对比剂联合生理盐水在64排CT肺动脉造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肺动脉CT造影检查的60例患者,实验组采用低剂量对比剂量30 mL,+30 m L生理盐水进行扫描,对照组采用对比剂量60 mL进行扫描,对所得图像进行测量分析。测得肺动脉、肺静脉平均强化CT值,图像质量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肺动脉、肺静脉平均强化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肺动脉CT血管造影中的应用,低剂量对比剂联合生理盐水可获得良好的CTA图像,可以为临床医师提供可靠的诊疗依据,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64排螺旋CT低剂量对比剂在CT肺动脉血管造影检查中的应用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临床怀疑为肺动脉栓塞的患者64例,随机抽签分为两组,每组32例,低剂量组使用30m L对比剂,常规剂量组使用70m L对比剂。比较两组患者肺血管强化CT值、图像噪声、信噪比、对比噪声比、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两组诊断肺栓塞的灵敏度、漏诊率、特异度和误诊率。结果常规剂量组肺静脉血管强化CT值较低剂量组显著较高(P0.05);低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较常规剂量组43.75%显著较低(P0.05)。结论在CT肺动脉血管造影检查中应用64排螺旋CT低剂量对比剂可以满足临床诊断需求,在图像质量以及对肺栓塞诊断的准确度、敏感度和特异度方面与使用常规剂量无显著差异,且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经验延迟法、上腔静脉跟踪触发技术、肺动脉干跟踪触发技术的肺动脉成像效果及诊断结果,探讨最优的肺动脉血管成像技术.方法选择2011年4月至2014年8月在疑似肺动脉栓塞的患者76例行肺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按检查顺序分为:经验延迟组(Ⅰ组)22例;上腔静脉跟踪触发组(Ⅱ组)34例;肺动脉干跟踪触发组(Ⅲ组)20例.对3组的肺动脉干、亚段肺动脉、肺静脉、肺动静脉差值、主动脉、CNR、图像质量评分、上腔静脉伪影及诊断阳性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肺动脉干CT值:Ⅲ组>Ⅰ组>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839,P=0.002);CNR值:Ⅲ组明显高于Ⅰ组和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P=0.007),但Ⅰ组和Ⅱ组的CN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亚段肺动脉、肺静脉、肺动静脉差值、主动脉、图像质量评分、上腔静脉伪影及诊断阳性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扫描方案均能得到满足诊断的肺动脉图像,但肺动脉触发技术可在不增加对比剂总量的情况下,获得比经验延迟法和上腔静脉触发技术更优质的肺动脉图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层容积CT低剂量对比剂肺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对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且无心肾功能异常的患者50例行64层容积CT肺动脉成像检查,根据对比剂使用剂量将其随机分为2组:常规剂量组注射对比剂剂量80 ml;低剂量组注射对比剂40 ml后随即注射生理盐水40 ml,注射速率都相同。两组患者CT扫描参数相同,均使用非离子对比剂碘海醇370 mgl/ml,注射速率为4 ml/s。由2位有经验的放射科主治医师分别对两组不同剂量对比剂成像的肺动脉图像,采用双盲法进行独立分析、评价。影像质量按5级评价,并测量肺动脉与相邻肺静脉内对比剂浓度的CT值差。结果两组肺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均显示均良好,两组间肺动脉与相邻肺静脉内对比剂浓度的CT值差存在显著性差异。两组CTPA图像质量评价显示,常规剂量组5级图像8例,4级图像11例,3级图像6例,低剂量组5级图像7例,4级图像13例,3级图像5例,两组均未见1级、2级图像。两组间图像质量没有显著性差异,都可达到诊断要求。结论 64层容积CT肺动脉成像采用40 ml的低剂量对比剂可使怀疑肺栓塞患者的肺动脉各级分支显影,对图像质量没有影响,能够达到诊断要求,并降低对比剂毒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国医学创新》2020,(5):33-34
目的:探究低剂量造影剂64排螺旋CT肺动脉成像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为肺栓塞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9年3月在阳江市人民医院实行64排螺旋CT肺动脉成像进行诊治的疑似肺栓塞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剂量(50 mL造影剂+30 mL 0.9%氯化钠溶液),观察组实施低剂量(30 mL造影剂+30 mL 0.9%氯化钠溶液)。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图像噪声及主观图像质量评分、肺血管强化CT值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的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图像噪声、主观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右肺动脉、左肺动脉强化C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造影剂64排螺旋CT肺动脉成像在诊断肺栓塞中同常规剂量造影剂在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图像噪声及主观图像质量评分、肺血管强化CT值上并无明显差异,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螺旋CT诊断在肺动脉栓塞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我院2011年1月~2012年5月通过螺旋CT检查的肺动脉栓塞患者52例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通过检查发现,双肺患病22例(42.31%),右肺20例(38.46%),左肺10例(19.23%),对比发现,右肺发病率明显增高,与其他肺部栓塞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累及肺动脉436支。本组检查同时发现合并肺梗死12例,合并胸腔积液10例,合并肺炎4例,合并心包积液7例。不同轴面图像及MPR在左、右主肺动脉及肺叶动脉检查结果一致。肺段及肺亚段动脉存在差异,而层厚1 mm明显优于层厚3 mm,肺段动脉不同层厚及MPR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亚段动脉不同层厚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层厚1mm与MPR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螺旋CT检查肺动脉栓塞准确率高、患者易接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能谱CT大剂量对比剂智能追踪肺动脉CT血管成像(CTPA)与小剂量对比剂团注测试肺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方法 将106例疑似肺栓塞患者分A、B两组行能谱CT扫描,A组(54例)为肺动脉大剂量对比剂智能追踪成像,B组(52例)为小剂量对比剂团注测试肺动脉成像,比较两组图像质量差异.结果 两组右肺动脉降支、右肺动脉后底支的CT值及肺下叶碘含量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图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图像质量优良率高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能谱CT大剂量对比剂智能追踪肺动脉成像伪影少,血管强化均匀清晰,较小剂量对比剂团注测试肺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更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对急诊肺动脉栓塞的临床诊断应用与价值。方法收集72例行多层螺旋CT或MRI检查的肺动脉栓塞患者的病历与影像学资料,行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的患者为CT组(n=48),行常规MRI血管造影的患者为MRI组(n=24),分析两组的影像学资料,比较图像显示及诊断情况,并分析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的特点。结果与MRI组相比,CT组诊断准确性91.67%、敏感性70.83%、图像质量等级评分显著较高,扫描时间明显较短(P0.05);多层螺旋CT检查诊断包括急性栓塞和慢性栓塞,栓塞部位以双侧居多;病变范围包括左右肺动脉远端、肺叶动脉、肺段以下动脉等;直接征象为肺动脉或分支内充盈缺损;间接征象表现为马赛克征、局限性肺纹理纤细或稀疏、肺动脉高压或扩张、胸腔或心包积液、部分肺段渗出或梗死。结论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在急诊肺动脉栓塞诊断中具有准确性、敏感性高,图像质量好等优点,且影像征象明显,对急诊肺动脉栓塞的临床诊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双源光子CT flash扫描模式在自由呼吸状态下肺动脉成像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疑诊肺动脉栓塞的患者行CTPA检查,共发现59例肺动脉栓塞患者,其中28例患者(A组)采用了flash扫描方案,无需屏气,螺距3.2,扫描时间(0.64±0.11)s,造影剂流速5ml/s,造影剂用量(40±5)ml,采用对比剂跟踪触发技术,达阈值100HU后延迟3s自动扫描;31例患者(B组)采用屏气扫描方案,螺距1.2,扫描时间(1.67±0.20)s,造影剂流速5ml/s,造影剂用量(80±5)ml,对比剂跟踪触发达阈值100HU后延迟6s自动扫描;两组管电压均为120kv,Care Dose 4D打开;由两名放射科主任医师对图像进行评分,并测量7个肺血管CT值(HU),计算信号噪声比(SNR),比较辐射剂量、造影剂用量差异;使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A的图像质量均达优秀标准,B组多个病例有呼吸运动伪影而影响图像质量,而A组的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用量均低于B组。结论肺动脉造影使用Flash扫描模式能够获得满意的图像并降低了辐射剂量、造影剂用量、消除呼吸运动伪影。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低浓度对比剂结合双低剂量在CT肺动脉血管成像(CTP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纳入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行CTPA检查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其中试验组采用80 kV,碘克沙醇(320 mg/mL)15 mL;对照组采用120 kV,碘必乐(370 mg/mL)50 mL。测量肺动脉干及左、右肺动脉和各叶动脉CT值(取平均值),同时对原始数据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和容积再现(VR)重建,由两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采用双盲法对图像整体质量和上腔静脉污染进行评分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CTPA成像,且图像整体质量均满足临床诊断需求,差异无统汁学意义(P>0.05);实验组静脉污染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的CT值〔(423.2±89.4) HU〕与对照组CT值〔(465.7±85.6) 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肺动脉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实验组辐射剂量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和体型特异性剂量估量值(SSDE)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低浓度对比剂结合双低剂量CTPA成像可获得满足临床诊断的图像,减轻了静脉污染,降低了碘对比剂用量及患者的辐射剂量,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扫描技术的优化方法。方法将56例临床可疑肺栓塞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28例。采用对比剂自动跟踪触发和自动触发管电流技术,行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CTPA)检查。A组为试验组,采用管电压80k Vp。B组为对照组,采用管电压120k Vp。测量肺动脉主干至双侧亚段肺动脉的CT值,计算平均CT值。以肺动脉主干CT值的标准差代表图像噪声,记录CT实际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剂量(ED)。计算图像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对图像质量进行五级评分。结果两组图像质量评分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A组辐射剂量较B组下降38%,A组患者碘输入剂量较B组下降19%。ROI监测平面选取上腔静脉层面,阈值设定为100HU时图像显示清晰,升主动脉此时无对比剂充盈,而肺动脉内对比剂充盈良好,可清晰显示肺动脉及其分支情况。40ml生理盐水比20ml生理盐水冲洗后上腔静脉伪影明显减轻。结论通过优化肺动脉成像扫描技术条件,可以显著降低患者所受辐射剂量和对比剂总碘量的摄入,图像质量可以满足临床诊断需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并分析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在临床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检查的肺动脉栓塞患者85例,将行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诊断的43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将行MRI血管造影诊断的4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并对两组的诊断情况、图像质量、扫描时间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诊断结果的特异性(79.07%)、准确性(93.02%)、敏感性(82.50%)、图像质量等级评分(4.80±1.00)分均高于对照组的特异性(52.38%)、准确性(61.94%)、敏感性(54.76%)、图像质量等级评分(2.30±0.50)分;观察组的扫描时间(6.60±2.00)s低于对照组的(580.00±150.00)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较高,能够更加准确的对肺动脉栓塞做出判断,同时扫描时间也大大地缩减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320排640层动态容积CT胸痛三联检查的图像质量及临床价值。方法:连续选取38例急性胸痛患者行320排640层动态容积CT检查。扫描方案为心电门控下全胸部螺旋扫描(160 mm×0.5mm),采用智能自动触发技术。对比剂用量为80~90ml(碘海醇350)。分别由2位专业医生测定肺动脉干层面的升主动脉、降主动脉、肺动脉干CT值并评价冠脉质量,冠脉质量分为优、良、差三级。同时评价辐射剂量。结果:升主动脉、降主动脉、肺动脉平均CT值分别为(401±57)HU,(397±49)HU,(331±31)HU。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优者占84.7%,良占13.2%,差占2.1%。共检出肺感染伴胸腔积液4例,肺癌1例,肺栓塞2例,主动脉夹层1例,心房粘液瘤2例。冠状动脉狭窄≥50%者12例。本组平均辐射剂量为(22±2.1)mSv。结论:本扫描方案可得到高质量的主动脉、肺动脉和冠状动脉图像,对比剂用量和患者辐射剂量较低。适用于急性胸痛病因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对比光子双源CT两种模式肺动脉血管成像的诊断价值。方法抽选本院2011年5月-2015年7月收治的可疑肺栓塞男性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A组和B组,A组行双能量肺动脉成像,B组以Flash模式成像,图像重建均采用迭代重建技术算法。比较两组患者CT值、噪声(SD)、信噪比(SNR)、对比信噪比(CNR)及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有效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 A组患者图像CT值(364.2±63.7)Hu较B组(643.5±91.4)Hu显著较高,SD(20.4±3.9)Hu较B组(37.1±4.6)Hu显著较低(P0.05);两组不同ROI的SNR、CNR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TDIvol、DLP、ED较A组显著较少[(1.67±0.32)m Gy、(54.24±5.91)m Gym.cm、(0.63±0.09)m Sv TVS(8.43±1.06)m Gy、(250.41±51.60)m Gym·cm、(3.27±0.62)m Sv T](P0.05)。结论双源CT Flash模式结合迭代重建技术与双能量扫描模式比较不仅能满足图像诊断要求,还能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肺栓塞后肺梗死发生的相关因素及CT血管成像(CTA)对其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0例经临床确诊且均行64排CTA检查的急性肺动脉栓塞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分为梗死组(9例)及非梗死组(31例)。对2组肺动脉受累范围、部位、临床检验资料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梗死组中央动脉受累比率、合并下肢静脉血栓疾患、持续性房颤发生率、栓塞指数均高于非梗死组(P<0.05)。而慢性阻塞性肺病发生率、肺心病等则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央动脉受累比率、合并下肢静脉血栓疾患、持续性房颤、高栓塞指数是急性肺栓塞后肺梗死发生重要的影响因素。而慢性阻塞性肺病、肺心病发生与否等与肺梗死发生无明显相关;CTA在肺梗死诊断及与出血性肺不张、肺萎陷等的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第二代双源CT虚拟平扫技术在肺部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经病理证实肺部病变患者的影像资料,均行常规平扫及双能量增强扫描,利用"Liver VNC"软件处理得到虚拟平扫图像。比较虚拟平扫与常规平扫图像质量评分、噪声、病灶平均CT值及辐射剂量。结果虚拟平扫与常规平扫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62±0.52)、(4.71±0.46)分,两者无明显差异t=2.319,P>0.05;虚拟平扫图像和常规平扫图像噪声分别为(8.10±1.16)、(7.30±1.06)HU,虚拟平扫噪声略高于常规平扫t=5.246,P<0.05;虚拟平扫与常规平扫病变CT值分别为(32.65±8.09)、(27.94±7.16)HU,t=-8.154,P<0.05;且两组CT值有很好的一致性(r=0.840,P<0.05)。虚拟平扫与常规平扫的有效剂量分别为(5.18±0.96)、(5.55±1.18)mSv,虚拟平扫有效剂量低于常规平扫t=4.005,P<0.05。结论虚拟平扫图像对肺部病变显示良好,可满足诊断要求,有代替胸部常规平扫潜在价值,减少检查时间及患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肺动脉栓塞的临床及CTA表现,提高对肺动脉栓塞的认识。方法:经左肘静脉注入优维显100mL,层厚/层距3mm/1.5mm,螺距1.5,延迟时间14s,自膈上2cm至主动脉弓水平进行螺旋扫描。采用骨算法,获得图像采用边缘强化进行后处理,通过肺窗及调节纵隔窗(窗宽/窗位280/40)进行观察。结果:临床及CTA诊断肺动脉栓塞共24例。急性20例,慢性4例,经积极溶栓及抗凝治疗,效果良好,死亡0例。结论:及时、正确诊断肺动脉栓塞,果断进行溶栓及抗凝治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