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药并用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针药并用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采用针刺艾灸及药物治疗:对照组30例,仅采用药物治疗。结果治疗组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73.3%,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灸配合药物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2.
3.
刘某,女性,59岁,农民,文盲.2000年4月17日首次诊治.头晕、恶心12小时,自觉周身及周围物体都在旋转,闭目时减轻.无头痛,呕吐及意识障碍,无肢体活动障碍及大小便失禁.以颈椎病收治,首次诊查:BP130/80-mmHg,颈椎侧弯或后伸到一定程度眩晕加重,C4、5、6、7棘突旁有压痛,椎间孔挤压试验(+).X线显示:C4~7椎体前后缘唇样增生,斜线片示钩椎关节有骨刺,向侧方隆突.无其它病史,暂以颈椎病施治,进行常规颈部牵引及颈部按摩.治疗3天后头晕、恶心稍减轻,但出现逐渐加重的吞咽困难,左侧中枢性面瘫,右侧肢体出现逐渐加重的中枢性瘫痪(发病第3天肌力为Ⅳ级,第4天为Ⅲ级,第8天为Ⅱ级,第11天为Ⅰ级,达到高峰).发病第4天追问病史,家属告知:高血压病史5年,长期口服复方降压片,再查BP为150/95mmHg,心界向左下扩大.立即摄头颅CT片,片示脑干、小脑多发性梗塞,按缓慢进展型椎基底功脉血栓形成住院治疗4个月,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4.
正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是脑梗死(椎-基底动脉闭塞)的一种类型。基底动脉尖端分出小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闭塞后导致眼球运动障碍及瞳孔异常,觉醒和行为障碍,可伴有记忆力丧失,双侧偏盲或皮质盲~([1])。本文就1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在中药联合眼针治疗后的疗效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1病案资料患者,女,82岁。2014年12月14日15时以突发神志 相似文献
5.
温针浅刺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温针浅刺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温针浅刺组和常规针刺组、药物疗法组各20例,温针浅刺组采用温针浅刺法治疗,常规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药物疗法组采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加丹参注射液10 ml,静脉滴注,治疗2个疗程后判断疗效,并对比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和经颅多普勒检查各项指标.结果:温针浅刺组痊愈17例,显效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0.0%;常规针法组痊愈9例,显效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0.0%.药物疗法组痊愈7例,显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0.0%,三组血液流变学和经颅多普勒检查各项指标都有改善而浅刺针法组疗效更优于常规针法组和药物疗法组(P<O.05,P<0.01).结论:温针浅刺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VBI))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1 病案举例 患者,女,71岁,因意识不清半个月于2007年10月20日入院.刻诊:意识不清,鼻饲及留置导尿中.查体:体温36℃,脉搏80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60/80mmHg,浅昏迷,瞳孔直径左5mm,右3mm,左侧瞳孔呈椭圆形,对光反射迟钝,双眼球结膜水肿,伸舌居中,咽反射存在,颈软,活动无抵抗,右侧上下肢肌力Ⅳ-级,左侧肢体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肱二、三头肌及膝腱反射对称,双下肢Babinski征( ). 相似文献
7.
黄向群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9,22(1)
目的运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观察针刺加药物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疗效。方法选择4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川芎嗪组20例,针刺加川芎嗪组42例,治疗十天为一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基底动脉、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两个疗程后,针刺加川芎嗪组不仅在改善头痛、眩晕等临床症状方面,而且在提高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方面优于川芎嗪组。结论针刺加川芎嗪组优于川芎嗪组,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具有肯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9.
针药并用治疗Fisher综合征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61岁,主因"双眼球固定不能活动20余天"于2009年5月31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20余天因着急后突发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伴视物不利,无语言及肢体功能改变,于西医医院治疗,经脑脊液及电生理等检查考虑为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Fisher综合征), 相似文献
10.
1999年2月-2004年3月.笔者运用针灸和中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VBIV)126例,并设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取得满意结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根据《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创制顾氏太极开阖枢时相图。基于该时相图的思想并结合巨刺、缪刺、子午流注及"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等理论指导针刺,合并运用运气方治疗颈椎病、干眼症、近视眼、失眠症及前庭神经炎案例,均有卓著疗效。临床通过针药并用的有效案例分析,阐释顾氏太极时相图融合了太极八卦图中"八卦"空间思想,"子午流注"时间原则,"洛书"六律思想,统筹了《内经》中针刺原则。在临床上综合患者的运气信息、病史、症状和体征,纳入顾氏太极开阖枢时相图的模型,或用三因司天运气方,或用腹脐针八卦、洛书、地支刺法,或是针刺配合运气方,从而建立针药相合的临证诊疗模式,对指导临床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头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3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椎-基低动脉供血不足(VBI)为临床常见病之一,是一组以眩晕为主的症候群。笔者以头针为主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药物(尼麦角林)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的作用。方法:83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针刺组28例,针刺百会、四神聪、风池等穴位;药物组27例,单纯口服尼麦角林片;针药组28例,以前2组方法针刺结合药物治疗。分别观察其疗效并做治疗前后TCD血流平均速度比较。结果:针药组疗效明显优于针刺组和药物组(P〈0.005);针药组治疗前后TCD血流平均速度改善明显优于针刺组和药物组(P〈0.01)。结论:针刺结合药物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200例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80例和观察组120例,对照组80例给予盐酸培他啶注射液500 mL静脉注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和针灸治疗,15 d为1个疗程.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87.35%,观察组有效率为96.67%,两组比较,差异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项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20例患者,采用电项针疗法治疗.结果:20例患者经2个疗程治疗后,其中痊愈8例,显效4例,好转6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0.00%.结论:电项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针药结合治疗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口服眩晕宁片联合针刺)和西药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动态监测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血清(浆)一氧化氮(NO)、血浆内皮素-1(ET-1)、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的水平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均显著改善(P均<0.05),血清(浆)NO、6-keto-PGF1α水平升高,ET-1、TXB2水平降低(P均<0.05);针药组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升高血清NO与6-keto-PGF1α的含量水平、降低血浆TXB2含量的作用均明显优于西药组(P均<0.05)。结论针药结合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及血管内皮功能,提高治愈好转率。 相似文献
18.
19.
20.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椎-基底动脉系统历时短暂的、反复发作的脑相应供血区供血障碍,常引起短暂的神经功能缺失,它是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被认为是缺血性卒中的最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