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4 毫秒
1.
"痞证"为中医临床常见病,张国骏教授认为"痞证"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尤其与肝脾两脏功能失调有着密切的关系,肝脾两脏功能失调易致气机壅滞,湿邪停聚,气郁湿滞于胃脘部则会出现胃脘部胀满不舒的症状,临证时运用健脾和胃疏肝法治疗痞证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胃痞证是以患者自觉胃脘部痞塞不适,胸膈部满闷不舒,然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是中医病名,为脾胃系统疾病的常见证侯。刘师认为,对于该证中医的辨证论治常常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故将胃痞证分为饮食内停、肝胃不和、脾胃虚弱、气滞血瘀、寒热错杂证五个证型,并善于巧用半夏泻心汤、丹参饮等经典名方。就刘华一教授治疗胃痞证的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3.
胃痞证是以患者自觉胃脘部痞塞不适,胸膈部满闷不舒,然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是中医病名,为脾胃系统疾病的常见证侯。刘师认为,对于该证中医的辨证论治常常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故将胃痞证分为饮食内停、肝胃不和、脾胃虚弱、气滞血瘀、寒热错杂证五个证型,并善于巧用半夏泻心汤、丹参饮等经典名方。就刘华一教授治疗胃痞证的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柴术消痞汤治疗胃痞病临床疗效,为中医药防治胃痞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选取胃痞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柴术消痞汤"治疗,对照组采用多潘立酮每次10 mg,每日3次治疗,两组用药均为4周,在治疗结束后第1个月进行随访。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统计主症、次症积分,研究"柴术消痞汤"临床疗效。结果柴术消痞汤治疗胃痞病的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有效率(72.88%)(P<0.01)。在中医证候疗效和胃脘胀满、胃脘疼痛、嗳气、反酸、嘈杂、恶心呕吐、便溏、便秘、食少纳呆、肢体困重、胸闷、喜太息、胁肋胀痛及小便短黄等症状改善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各主证组中,肝胃不和证治疗组在缓解胃脘胀满、嗳气、反酸、嘈杂、食少纳呆及胁肋胀痛症状上均较对照组有显著疗效(P<0.05~0.01);脾虚气滞证组在治疗胃脘疼痛及嗳气时,治疗组较对照组效果显著(P<0.01);脾胃虚弱证组患者中,治疗组较对照组可显著缓解胃脘疼痛及便溏症状(P<0.05~0.01)。结论柴术消痞汤是治疗胃痞病的有效经验方,与对照组相比,能明显改善胃脘胀满、嗳气、食少纳呆等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5.
张仲景辨治干呕常见证型有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与寒饮郁肺证相兼、悬饮证、中虚湿热痞重证、少阴阳虚戴阳证、少阴阳虚寒证、厥阴肝寒气逆证、饮阻脾胃寒证、脾胃寒湿哕逆证、产后感风寒证,以及胆胃气逆证等,临证若能以此分型辨治常常能取得预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小半夏加茯苓汤出自仲景《金匮要略》,由半夏、生姜、茯苓三味药组成。功能和胃止呕,引水下行。是治疗停饮上逆呕吐证的方剂。本方禀秋金收降之性,以能下达降胃安冲之半夏为主药。茯苓利小便,令水下行而痞消,化胃中痰饮为水液,善理脾胃。生姜味辛性温,其辛散之力,善化痰理气,止呕吐,且能解半夏毒。故半夏降逆、生姜利气,茯苓导水,合之为涤痰定呕,和中温胃之剂。临床实践,本方应用不仅限于“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而擅长于治脾胃虚寒,寒  相似文献   

7.
1一般资料62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39例;年龄最小46岁,最大68岁,平均57.3岁。均符合《实用内科学》(第10版)中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诊断标准,并符合寒饮停胃型的辨证:胃脘痞痛、胸脘满闷、呕吐痰涎、舌质淡、苔白腻、  相似文献   

8.
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胃痞证2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旋覆代赭汤始载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第七”篇,原文为:“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本方具有调补胃虚、和降胃气、化痰消痞之功,主治胃虚气逆痰阻之胃痞证。胃痞证是以胃脘部痞满不舒、闷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常因饮食、情  相似文献   

9.
刘胜利主任医师认为水谷精气在脾之健运,肺之通调,肾之蒸化开合作用下,化为津液,输布全身,发挥多种生理功能;三脏功能失调,体内水液不得运化输布,停聚体内,则为痰饮;刘胜利指出,痰饮为阴邪,非阳不运。若阳气虚衰,气不化津,则致寒饮内停。"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温阳化饮是寒性痰饮常用治法。附验案5则,悬饮-胸腔积液,椒目瓜蒌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心水-心包积液,苓桂术甘汤;骨痹-膝关节腔积液,温阳化饮通络除痹汤;石淋-结石性肾积水,温阳化饮理气排石汤;胃痞-糖尿病胃轻瘫,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汤。  相似文献   

10.
李广 《河南中医》2020,40(8):1163-1166
半夏泻心汤主要适用于寒热虚实错杂、脾胃升降不利、气机痞塞者,或病机中兼有脾胃升降不利、气机痞塞者。合平胃散治疗寒热错杂、胃失和降引起的痞证;合芍药甘草汤、乌贝散化裁治疗中焦湿热、脾胃升降失常引起的胃痛;合封髓丹、赤小豆当归散治疗湿热引起的口舌糜烂;合赤石脂禹余粮汤、四君子汤治疗上热下寒、脾虚湿盛引起的泄泻;合葛根芩连汤、痛泻要方治疗寒热虚实错杂、肝脾失调引起的腹痛、痢疾;合小承气汤治疗浊气不降、肠燥热结引起的便秘;合左金丸、四逆散治疗肝郁化热、肝火犯胃引起的烧心、嘈杂;合橘皮竹茹汤治疗中焦湿热、脾胃虚弱引起的呃逆、呕吐;合桔梗汤治疗上焦湿热引起的咽喉疼痛;合泽泻汤、升降散治疗水饮内停、郁久化热、气机升降失常引起的耳鸣、耳聋;合防己黄芪汤、乌头汤治疗寒湿为主引起的痹证;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湿热引起的湿疹;合扁鹊三豆饮治疗肺胃湿热引起的痤疮;合黄芪赤风汤治疗湿热兼气虚引起的痔疮;合瓜蒌薤白白酒汤、丹参饮治疗痰湿内蕴、气滞血瘀引起的胸痹心痛;合酸枣仁汤、半夏秫米汤治疗痰热内扰引起的失眠。  相似文献   

11.
贺倩倩  白光 《河南中医》2020,40(2):203-205
肾阳为人身阳气的根本,是胃消熟水谷的前提。肾为胃之关,肾阳充足则胃中火力强盛,胃的消熟和脾的化生功能强健,纳运相宜;肾阳不足则炉火不旺,不足以助中焦脾胃腐熟水谷。老年人肾阳虚弱,不能温暖中焦脾胃,致水谷长时间停滞于胃脘,积郁而生酸。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之关键,脾胃阳气虚弱,导致气机升降失宜,胃腑失于和降,不能降浊,故形成反流,并伴有嗳腐、腹满、便秘等胃肠动力不足的症状。对于老年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应以温肾健脾和胃为主,对于肾阳虚的老年患者,轻证可用八味丸调补肾中阳气,以助胃降逆,若虚寒之相较重,可用右归丸加淫羊藿、巴戟天、补骨脂等温肾阳、补精髓。温补肾阳的同时也要注意培补脾胃阳气,培补脾胃当首推李东垣之法,用辛甘升浮之品升脾养胃,再佐以疏肝、降逆、消食之品,通过扶正以祛邪。  相似文献   

12.
王立忠教授认为特发性水肿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十分密切,情志不畅,肝木不能条达,肝郁气滞,血不利而为水,泛溢肌肤,发为水肿。即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脾虚中阳不振,健运失司,气不化水,以致水邪泛滥。湿盛则阳微,湿邪阻遏阳气,肾阳亏虚,不能温煦,蒸腾气化失职,致使水湿泛滥肌肤、旁走四肢,阻滞气机,而成水肿脾肾阳虚证候。治疗常采用健脾益气、补肾温阳、化湿利水,疏肝解郁之法,以标本兼治。方剂选用济生肾气丸为主,加黄芪、党参、防己、茯苓皮、生白芍、赤小豆、冬瓜皮、陈皮、砂仁、生薏苡仁、炙甘草、大枣等药,有合用防己黄芪汤、五皮饮、四妙散之意,疗效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苓桂术甘汤的配伍思想分为三点:补脾固阳以治水泛;甘淡利水以消阴;宁心安神而定悸。苓桂术甘汤所治病证的病机特点:元气匮乏,阴盛阳衰导致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眩;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诸证。叶天士根据苓桂术甘汤的方证特点,提出"外饮治脾,内饮治肾"辨治思路,创立"鼓运转旋脾胃"法。其运用苓桂术甘汤常常去掉甘壅的甘草,加入辛通的生姜,称为苓姜术桂汤。吴鞠通称苓姜术桂汤为苦辛温法,将其广泛运用到寒湿伤脾胃之阳导致的诸多病证。由于,寒湿内伤脾胃之阳,所以药用姜、桂既能温通阳气,又能散表邪,并协同苓、术温补脾胃,祛除寒湿,寒湿去,阳气复,脾胃健。  相似文献   

14.
郭林轩  李明 《河南中医》2022,42(3):353-357
人体脏腑中,脾胃、肝肺、心肾三个"轴心"脏腑构成了人体的气机运动中心。脾胃轴心的生理功能体现在调节气机升降出入上,当其出现异常,由脾胃轴心维系的正常生理功能就会失常,也会导致其他相关脏腑疾病及营卫失调。治疗当谨守病机,把握好具体疾病的标本缓急、虚实寒热,注重气机的调整,应用药物的升降浮沉以调治气机的升降失常。肝肺轴心在调节气机升降,推动气血运行、津液代谢方面发挥了紧密的协同作用。当肝肺轴心出现紊乱时,气机升降和气血运行、津液代谢方面会出现相应的问题,脾胃升降也受到其影响而失常,出现脾胃轴心的病证;肾中阳气借助肝气生发不能升腾至上焦,心火也不能借助肺气清肃下潜至下焦;肝病及肺;出现血液、水液代谢失常的疾病。应针对主要病机进行治疗。心肾轴心机能可以概括为水火既济、君相安位,心肾轴心出现紊乱,因其升降的相因性,往往二脏同时出现病变。如心阳不足,不能下降暖肾,肾水不温;或肾阳不足,阳虚水泛,水饮上冲于心;肾阴不足,不能上滋心阴,导致心阴亏虚,心阳偏亢;肾阳不足,不能蒸腾阴液于上,心阴不足,心阳偏亢;或阳气上亢于心,不能潜敛,肾阳失温,则为上热下寒之证。应先判断其主要病机,之后仔细分析阳气阴液在心肾中的偏亢与不足。脾胃、肝肺、心肾三对轴心脏腑在生理上虽各司其职,却有着密切的协同关系,应分清主次,兼顾彼此。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四逆汤对脾阳虚、肾阳虚、心阳虚大鼠线粒体MDA/GSH-px的影响,揭示四逆汤的抗氧化机制。方法:将SPF级SD大鼠140只,随机分为7组:正常对照组、肾阳虚模型组、脾阳虚模型组、心阳虚模型组、肾阳虚干预组、脾阳虚干预组、心阳虚干预组,每组20只。造模成功后均予四逆汤灌胃15d,测定MDA含量和GSH-px活性。结果:造模成功后,肾阳虚、心阳虚、脾阳虚模型大鼠线粒体MDA含量增高,GSH-px活性降低,GSH-px/MDA比值下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四逆汤干预后,MDA含量降低,GSH-px活性增高,GSH-px/MDA比值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逆汤具有提高机体GSH-px活力,减轻自由基损伤和抑制脂质过氧化物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总结卢尚岭教授对慢性心衰病机认识与治疗经验。心衰是各种心病日久的常见转归,其危害严重。由于导致心衰的疾病不同,因而患者发病年龄、体质、病程与病性有明显差异。心气心阳虚损,乃至衰竭,推动无力,气化失司,以致血瘀水停,是心衰发病的共同病机。五脏俱病,病位在心;心脏受邪,体用俱损。正虚邪实互为影响,心气心阳不足,正虚不充,必然导致气滞、痰浊、瘀血、寒凝、浊滞、水停等邪气内生,邪甚伤正。因此,治疗心衰强调补虚扶正与祛邪泄浊兼顾,以益气温阳、活血通脉、行水泄浊为治疗原则。创制心衰1号方、心衰2号方、益心汤等,并随证加减,常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7.
2型糖尿病涉及肝、脾、肾三脏,以脾肾阳虚,枢机不利为总病机,常见病机有:脾肾阳虚,寒湿格阳;痰生郁热,热伤气津;肝虚致郁,枢机不利。温阳法为该病的基本治法,同时需融合酸收之药,以收敛体内虚浮阳气、汇聚方中温阳之力;或生津、固精、缩尿、消积,可针对改善消渴临床症状;或柔养肝体,以助肝用,调畅枢机。在主导温阳同时,妙用酸收,能聚敛阳气,生津固精,养肝调枢,契合病机特点,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赵军  师建平  段迎喜 《河南中医》2020,40(3):344-347
脾胃之气的充足和清气的正常升发对人体生命活动具有决定意义,饮食、劳倦、情志、外感对脾胃的损伤往往影响中焦脾胃清阳的生成及升发,脾胃病以本虚为主,多由虚致实,虚实兼有,病机关键为升降失常,脾气不升。肝对人体气机具有升宣调畅作用,脾气的升清有赖于肝气升发促进。在补中益气的同时,要补肝益气。同时,肾精气充盈,元气方能充沛,肾阳又主气化,肾精不封、肾气不固者必致肾气下陷。治疗须温肾壮阳、升阳举陷。脾胃中气不足,气机郁滞而化火,并脾之清气下流而生泄泻,相火乘其土位更加耗伤中焦清阳之气。段老师特别注重脾气生长、升发,只有清阳升发,脾气上升,元气才能充沛,阴火才会收敛潜藏。治疗时运用辛甘之药以补益中气,借升阳风药以助肝胆之用,补其中而升其阳,升浮变通,使生长之气健旺。段老师善于运用甘温之品,温补中气,升发清阳。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皮肉筋脉骨节出现疼痛、损害变形等症状与阳气、脑髓神机、脏腑经脉之间的关系着手进行分析,认为脾肾阳虚、寒湿痹阻是强直性脊柱炎的病机关键,督脉阳虚、脉络瘀阻是本病发病的经络学基础,而督阳亏虚、脑髓神机运转失常则是疼痛发生的重要机制。故临证时,应注重温阳通督,温补脾肾,祛寒化湿;此外,针对疼痛症状则强调温运阳气,醒神养神,以促进脑髓神机运转,进而发挥安神镇痛、减缓皮肉筋脉骨节受损及关节变形之效。因此,温阳通督、安神镇痛法在强直性脊柱炎治疗中应用,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六经辨治之法,与脾胃病息息相关,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脾为五脏之本,行气于三阴; 胃为六腑之本,行气于三阳; 人体的营卫、体内阴阳,均靠脾胃后天的生化来补充。在气机生化理论中,少阳为三阳之枢,少阴为三阴之枢,故经络病变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影响五脏六腑生理功能,导致胃脘痛的发生。本文从六经理论出发,可得出胃脘痛六经辨证规律,胃脘痛病在太阳,可从水饮内停证、上热下寒证、痰热互结证、寒热错杂证论治; 病在阳明,可从阳明热盛证、阳明腑实证论治; 病在少阳,可从胆热犯胃证、阳明里实证、胃气不和证论治; 病在太阴,可从邪陷太阴,中焦气机不和证论治; 病在少阴,可从胃热壅滞证、肝胃气滞证论治; 病在厥阴,可从寒热错杂证、血虚寒厥证论治,临床上应注意分经论治,因人而异,辨证论治,从而达到治疗胃脘痛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