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控制性超促排卵方案对子宫腺肌病患者IVF-ET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46例子宫腺肌病患者的192个IVF-ET周期,根据控制性超促排卵(COH)方案分为GnRH-a短方案组(A组,87个周期)、长方案组(B组,34个周期)和超长方案组(C组,71个周期)。比较分析各组的卵巢刺激与胚胎移植结局。结果:3组间年龄及不孕年限无统计学差异(P>0.05);hCG注射日A组LH水平显著高于B、C组,差异显著(P<0.05);各组间获卵数、优质胚胎数、胚胎移植数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的子宫体积在应用长效GnRh-a后明显缩小,差异显著(P<0.05)。促性腺激素(Gn)使用总量C组显著高于A组和B组,差异显著(P<0.05)。临床妊娠率C组(42.6%)显著高于A组(22.4%)和B组(25.8%)(P<0.05)。结论:超长方案可获得与短方案和长方案同样的优质胚胎数,并可提高子宫腺肌病患者IVF-ET临床妊娠率,但Gn用量增加。 相似文献
2.
3.
免疫抗体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免疫抗体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2001年9月至2002年8月共164个IVF-ET周期中女性血清抗心磷脂抗体免疫球蛋白G,M(ACAbIg-G,M)、抗精子抗体(AsAb)和抗卵巢抗体(AOAb)进行测定,同时观察IVF-ET周期妊娠结局。结果:31个ACAb阳性周期中妊娠率为12.90%(4/31),明显低于133个抗体阴性的33.08%(44/133)(P<0.05),两者差异有显著性;18个AsAb阳性周期的妊娠率为27.78%(5/18),与146个抗体阴性的周期的妊娠率29.45%(43/146)相比较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19个AOAb抗体阳性周期中,妊娠率为10.53%(2/19),明显的低于145个抗体阴性周期的31.72%(46/145)(P<0.05)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在上述3种抗体中,体内只有一种抗体存在的患者,妊娠率为20.83%(10/48),明显低于无任何抗体存在者的妊娠率36.27%(37/102)(P<0.05)。两种抗体存在者的妊娠率为8.33%(1/12),与前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而体内有3种抗体存在的患者,其妊娠率为0%(0/2)。结论:女性患者体内ACAb、AOAb、AsAb可能是影响IVF-ET成功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子宫内膜异位症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对2003年4月至2005年12月69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及同期73例输卵管性不孕症行IVF-ET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按照临床病理类型分为A、B两组,A组为卵巢型,B组为腹膜型,随机选同期输卵管性不孕患者为C组,比较A、B、C 3组间的促性腺激素(Gn)的用量、卵子数、受精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和分娩率.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A、B两组使用Gn总量显著高于C组(P<0.05),获卵数显著低于C组(P<0.05),而受精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分娩率在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降低卵巢对超促排卵的反应性使获卵数减少,但不影响IVF-ET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5.
子宫腺肌病是一种影响女性生育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妇科良性疾病,常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等其他性激素依赖性疾病。不孕、流产及产科并发症等问题日渐突出,而不孕的治疗策略更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6.
子宫腺肌病是不孕人群的高发疾病,不论是否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都影响辅助生殖结局。子宫腺肌病影响生殖功能的机制包括:解剖结构异常、子宫异常蠕动、胚胎种植环境改变、宫腔内自由基过多和免疫系统过度激活等。辅助生殖技术可有效的促进妊娠方式,保守性手术在缓解症状的同时也对自然妊娠有益。实施保守性手术前应考虑术后的产科并发症。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通常作为其他治疗方式的辅助措施。高强度超声聚焦病灶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待证实。 相似文献
7.
高桂琴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01,28(6)
子宫内膜-子宫肌层连接区(EMJ)是指子宫内膜与子宫肌层连接的区域,是子宫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均具有特殊性.其结构及功能的损伤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存在一定关系,其病理学、影像学的特征改变有助于子宫腺肌病的诊断.本文就EMJ的结构与功能特征及其在子宫腺肌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异位症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 (内异症 )对体外受精 -胚胎移植 (Invitrofertilization -embryotransfer,IVF -ET)的影响。方法 对 2 0 0 1年 1月~ 2 0 0 3年 1 0月 86例内异症合并不育患者超促排卵、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结局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共 94个周期 ) ;同期 2 0 0例输卵管因素不育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内异症组促性腺激素需要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内异症组的获卵数、受精率、优质胚胎数显著低于对照组 (P<0 0 5 ) ;裂率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内异症组的胚胎着床率 (1 4 2 1 % )、临床妊娠率 (2 9 5 5 % ) ,低于对照组(1 9 5 2 % ,38 2 6 %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内异症影响卵巢对促超排卵的反应 ,影响卵母细胞的受精。内异症患者着床率和临床妊娠率显示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子宫腺肌病肌壁大部切除-子宫重建术(MURU)对子宫血流动力学产生的影响。方法:根据超声测量单侧子宫肌壁厚度(前壁、后壁或宫底)或腺肌瘤最大直径将子宫腺肌病分为轻、中、重三度。选取无生育要求的16例中重度子宫腺肌病患者行MURU术,并于术中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曼月乐,LNG-IUS)。术前、术后1月及术后3月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子宫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PSV)、舒张期末血流速度(EDV)、动脉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子宫体积。结果:16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MURU术前、术后子宫动脉频谱多普勒均呈高速高阻型。术前PSV、EDV、PI、RI分别为46.73±10.19 cm/s、9.19±4.62 cm/s、2.10±0.66、0.82±0.07,术后1月以上指标分别为36.13±12.47 cm/s、7.41±4.33 cm/s、2.04±0.64、0.81±0.07,术后3月以上指标分别为36.11±7.46 cm/s、6.89±4.13 cm/s、2.15±0.54、0.83±0.04。16例患者术前与术后1月、3月3组间比较,PSV、ED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1月、3月分别比较,PSV、ED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与术后3月比较,PSV、EDV、PI、R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腺肌病患者行MURU术短期内对子宫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干预治疗对超声检查显示子宫内膜形态不良的不孕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选择近排卵期子宫内膜超声检查形态不良者并行子宫内膜搔刮的干预性治疗后至内膜回声正常的患者30例(34周期)为干预组,子宫内膜回声不良而未行干预性治疗的患者37例(40周期)为未干预组;另选择同期子宫内膜形态正常的不孕患者51例(53周期)为对照组。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内膜厚度、卵巢反应和妊娠结局。结果:干预组30例患者中,19例干预治疗1次,2例干预治疗4次,其余9例干预治疗2~3次后至内膜形态基本恢复正常。3组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内膜厚度、卵巢反应、受精数以及移植胚胎数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胚胎种植率、周期临床妊娠率(27.1%,50.0%)均高于未干预组(13.4%,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对照组(19.4%,35.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干预组的胚胎种植率、周期临床妊娠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检查提示子宫内膜形态不良的患者行干预治疗至内膜回声正常后有利于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改善IVF-ET治疗结局。 相似文献
11.
子宫内膜异位症影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严重程度对体外受精 胚胎移植 (IVF ET)各个环节的影响。方法 对1999年 1月至 2 0 0 2年 4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10 7例已明确分期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不育患者共 139周期IVF ET与同期输卵管因素不育患者 139例进行的 139周期IVF ET的控制性超排卵 (COH)治疗、受精率、卵裂率、每周期胚胎植入率和临床妊娠率、流产率等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 中、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不育患者与对照组相比进行IVF治疗时使用促性腺激素的总量增加而获卵数减少。重度患者雌二醇 (E2 )峰值下降 ,流产率增加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子宫内膜异位症不育患者IVF ET治疗时随着病情加重 ,卵巢对控制性超排卵的反应性下降 ,重度患者流产率增高。结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影响了卵子与胚胎的发育。 相似文献
12.
子宫内膜—子宫肌层连接区与子宫腺肌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桂琴 《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2001,28(6):353-355
子宫内膜-子宫肌层连接区(EMJ)是指子宫内膜与子宫肌层连接的区域。是子宫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均具有特殊性,其结构及功能的损伤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存在一定关系。其病理学、影像学的特征改变有助于子宫腺肌病的诊断。本文就EMJ的结构与功能特征及其在子宫腺肌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输卵管因素不孕的患者(A组,123个周期)、18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患者(B组,25个周期)和16例无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内异症患者(C组,20个周期)的获卵数、受精率、卵裂率、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等情况.结果B组的获卵数为(7.1±5.9)个,非常显著地少于A组的(11.6±8.4)个和C组的(12.1±7.8)个,P<0.01;B组和C组的受精率分别为69.5%和70.3%,均显著地低于A组的77.5%,P<0.05;A、B、C三组的卵裂率、子宫内膜的厚度与类型、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均无显著差别.结论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影响卵巢对超排卵的反应,内异症影响卵子的受精,但不影响受精卵的分裂、子宫内膜容受力、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14.
子宫腺肌病误诊原因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子宫腺肌病误诊原因探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116011)葛琴1)吴玲2)关宏伟3)郝晓明1)子宫腺肌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但术前误诊率较高,本文对32例术后病理诊断为子宫腺肌病的患者进行误诊分析,并就其B超声像图特点作以探讨。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 相似文献
15.
1 病例摘要患者 ,2 2岁 ,主诉 :原发性痛经进行性加重 8年 ,因严重痛经伴发热 1h ,于 1999年 11月 2 5日晚 9时急症入院。患者 14岁月经初潮时即出现痛经 ,月经周期规律但痛经呈进行加重。2 1岁始有婚前性生活 ,但无妊娠史 ,1年前因右侧卵巢巧克力囊肿在本院妇产科行囊肿剥除术。术后痛经缓解 ,但半年后复发 ,且日趋严重 ,每次月经来潮时均需注射数支强效镇痛药如强痛定、度冷丁等方能缓解 ,曾于数家医院诊治未愈。半年前在本院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予以米非司酮、三苯氧胺治疗4个月 ,服药期间闭经、腹痛消失 ,自动停药。停药后 1个月月经… 相似文献
16.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简称内异症)与不孕密切相关,内异症患者不孕症发生率高达40%~50%。其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协同影响而导致不孕症:①盆腔解剖结构改变和输卵管结构或功能异常,干扰配子或胚胎的运输;②异常子宫收缩,影响精子运输和胚胎着床。 相似文献
17.
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治疗子宫腺肌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例子宫腺肌病患者行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治疗,术后观察患者痛经程度、月经周期、经量、经期和贫血情况的变化.结果:术后3月共有16例(88.89%)的患者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术后6月随访16例,有4例症状完全缓解,8例症状明显缓解;术后12月随访9例,有6例症状明显缓解.8例月经过多患者7例术后月经量明显减少(P<0.05),月经周期和经期无明显改变(P>0.05),8例贫血患者术后3月血红蛋白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治疗子宫腺肌病近期疗效确切,对于年轻、希望保留子宫的患者是一种可选择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郎景和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7,33(2):129-133
<正>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腔被覆内膜以外的部位(不包括子宫肌层),生长、浸润、反复出血,继而引发疼痛、不孕及结节或包块等症状的疾病。子宫腺肌病(简称腺肌病)是指子宫肌层内出现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在激素的影响下发生出血、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的弥漫性病变或局限性病变,也可局灶形成子宫腺肌瘤病灶。关于腺肌病,存在很多迷惑和问题,有很多模糊和争论。早在4000多年前的希波克拉底时代,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厚度偏薄的子宫内膜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及冻融胚胎移植(freezing-thawing embryo transfer,FET)临床妊娠率的影响。方法 2008年12月至2010年4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对218周期子宫内膜厚度在6~7.9mm之间的IVF-ET及FET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子宫内膜厚度在6~7.9mm之间的IVF-ET及FET患者的临床妊娠率有无差异。结果子宫内膜厚度在6~7.9mm之间的IVF-ET组与FET组患者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35.6%和5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偏薄患者FET的临床妊娠率高于IVF-ET的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20.
子宫腺肌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曹冬冬 《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2002,29(6):346-348
子宫腺肌病由于病因不清和诊断困难,治疗也很受限,是比较棘手的一种疾病。近年来对该病的发病机理提出一些新看法,关于血管生成、芳香化酶及免疫等基础研究方面有了进一步发展,关于治疗也提出了子宫动脉栓塞等各种保守治疗的尝试。总结近年有关子宫腺肌病的发病机理、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