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胡国华教授认为女子以肾气肾精为根,肝血为本,一旦出现元阴元阳亏虚,则导致脏腑、经脉、官窍失其滋养温煦,气机失畅。故绝经前后冲任虚衰、肾气阴精衰退、肝气郁滞是引发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根本原因。胡国华教授以肝肾为主,强调肾虚肝旺为本病主要病机,治以清肝益肾为主。故胡师在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时主张"泻南""补北",即清肝火以疏肝解郁平心火,健脾胃培补后天以滋养先天之肾气肾精,同时滋补元阴以清肝心之热使心肾既济,脏腑功能协调,从而患者得以平稳度过围绝经期。更年清肝饮为胡师多年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行之有效的经验方,其可明显改善围绝经期女性月经紊乱、烘热汗出、精神情志、心血管等方面诸症。  相似文献   

2.
秦佳佳 《新中医》2010,(2):120-120
<正>对于围绝经期综合征医家多从肾论治,然"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主疏泄,调畅情志,临床上围绝经期妇女情志异常甚为常见,这都与肝的疏泄功能失常不无关系。说明在围绕着绝经期前后,伴随着肾气的逐渐耗竭,肝脏功能亦日趋下降,从而导致围绝经期综合征以肝气郁结所致诸症多见。笔者认为,肾虚肝郁是其发生的主要机理,在从肾论治的同时,强调从肝论治,会取得更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3.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绝经前后或其他原因造成卵巢功能衰退、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所出现的生殖系统变化和一系列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主的证候群.归属祖国医学 "绝经前后诸证"等范畴.前人治疗多从补肾入手,笔者遵循叶天士"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论,从肝论治,取得较好效果.现将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探讨陈锦黎教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经验。其认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主要病机为肾气衰退,心火偏亢,心肾不交;治疗应以清心火为主,健脾胃补后天以滋养先天肾气之衰退,使心肾达到新的平衡,从而平稳度过围绝经期。  相似文献   

5.
牛秀伟  龚瑾 《河南中医》2012,32(12):1699-1699
妇女在绝经前后,肾气渐衰,天癸渐竭,月经将断而至绝经,这是女性衰老的自然规律,多数妇女可以顺利渡过,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承担的责任越来越重,致使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应用血府逐瘀汤、自拟更年一号、温胆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正>围绝经期综合征是由于体内性激素分泌减少所导致的以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为主的一系列症状。中医学称之为"绝经前后诸证"或"经断前后诸证",认为其病机是肾气渐衰,天癸将竭,阴阳平衡失调。本病在古代医籍无单独记载,但其症状常散见在年老血崩、年老经断复来、脏躁、百合病等病证中。围绝经期综合征是绝经前后妇女易患的疾病之一,据文献报道,其发病率高达85%~90%[1]。女性围绝经期由于卵巢功能减退,垂体功能相对亢进,分泌过多的促  相似文献   

7.
"七七肾气衰,天癸竭"为围绝经期亚健康状态产生的生理基础,艾灸关元、肾俞、三阴交等穴可补肾培元,调理冲任,激发经络之气,未病先防,减缓围绝经期肾元虚损、冲任不固所造成的机体紊乱状态,从而改善围绝经期亚健康女性生活质量,为围绝经期亚健康状态的预防保健提供新思路和保健方法。  相似文献   

8.
从肝论治围绝经期综合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女子以肝为先天,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产生,关键不在肾气虚衰,肾之阴阳失去平衡,而在于月经渐断而至绝这种内环境的改变,导致肝的藏血和疏泄功能的障碍,未能得以代偿。临床上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调肝是其主法。  相似文献   

9.
围绝经期是指妇女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从接近绝经时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学、生物学与临床特征起至绝经后1年内的时期[1].由于卵巢功能开始衰退,女性可出现一系列精神、心理、神经、内分泌和代谢变化所致各系统症状和体征的综合表现,即围绝经期综合征.而睡眠障碍是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一种主要症状. 1 围绝经期睡眠障碍的发病率 研究发现,女性在绝经期和绝经后期睡眠障碍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0.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女性在绝经前后卵巢功能减退而出现的一系列以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组证候群。肾虚为此病的根本病因,补肾填精为治疗的根本大法。作者从中医学“肾-精-天癸”理论出发,围绕心肾不交、肝肾阴虚、脾肾阳虚3种证型对围绝经期综合征肾虚相关病因病机及治疗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幽门螺旋杆菌的激活培养与保存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激活幽门螺旋杆菌(HP)方法及保存条件,优化培养方案。方法:采用不同培养基进行培养,研究不同培养基对HP生长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优选幽门螺旋杆菌固体培养处方,并研究其菌种保存条件。结果:不同培养处方条件下幽门螺旋杆菌生长情况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寻找到了HP比较满意的复苏、培养、保存条件。  相似文献   

12.
天癸状态论     
天癸的确切内涵一直是中医学中的一个争论点。笔者客观批判了历代医家的论述,认为他们都在论述中或多或少犯了错误。通过论证天癸研究中实体论的谬误,并回归中医原本思维,结合《内经》原文,指出天癸是人体具备生殖功能及相关功能而出现的相应生理生命现象的一种综合状态。同时强调天癸并非只与生殖相关。天癸状态论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医天癸的研究现状,并对中医其他方面的研究将起到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3.
郁闷不舒状态致病多样性是临床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属于情志致病范畴,涉及临床各学科。其产生机制关键在于气机失调和经络阻闭,古人在文献中零散记录郁证致病导致经络不畅,而产生各种躯体疾病,现代医家从临床症状和体征上重点挖掘其机制。  相似文献   

14.
慢性疲劳综合征与亚健康状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溯了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起源及该病的多种潜在的病因,明确了该病的临床表现;亚健康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这种状态的人往往会有多种不适的感觉但是又不能诊断为疾病。亚健康状态和慢性疲劳综合征在概念、范畴、流行病学等方面有显著的区别,不能混淆二者。  相似文献   

15.
亚健康状态的概念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1亚健康概念产生的背景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忽略了疾病的社会文化属性,实际上疾病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是多维度的。疾病既可被认为是一种复合的心身事件,给患者添加躯体和精神上的痛楚,还可视为复杂的社会性事件,小到影响家族的繁衍,大至改变人类文明的进程。因此,对疾病的认识和健康状态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而对亚健康的重视体现了科技进步和时代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通过多年老年病临床实践及对衰老机理的研究,强调在导致衰老诸因素中,情志与衰老关系最为密切,精神调摄是延缓衰老的重要原则。①情志内伤为衰老之因。异常的情志活动可使气机失调、损伤脏腑、伤及精血、损形伤神,而发生多种疾病。②仁德为养生长寿之道。摄生重视道德修养,道德高尚者长寿是养生思想的最高境界。老年人道德修养,要从仁礼、性善、知足、忍让等4个方面进行修养。③虚静少欲为养生调神之要。清心寡欲、虚静养神为调摄精神、延年益寿的重要环节。清心寡欲,即节制名利权欲、节制酒色淫欲、节制财物私欲。虚静养神,即思想清静,调摄精神。④怡情快志为养生延年之法。自得其乐,愉悦心境,有利于气血流通,荣卫通利,脏腑安和,有益健康。宣泄不良情志,包括情志疗法,以情制情;心理疗法,宣泄化解等。⑤四时调神为养生健身之宗。天人合一的养神原则,即四气调神,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取得人与自然协调统一,以使形体更好地顺应自然。  相似文献   

17.
关于建立状态诊断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立华 《河南中医》2004,24(9):9-10
建立状态诊断学,用状态诊断理解和概括“病”的诊断,并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有机地融合于状态之中,有利于全面的揭示患病机体结构形态、机能状态、代谢状态、生存状态及其动态变化,也有利于借鉴中医的整体观念,纠正头痛医头、脚病医脚、见病不见人的弊端。  相似文献   

18.
亚健康状态与慢性疲劳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阐述亚健康的概念与范畴的基础上,指出亚健康不能等同于慢性疲劳综合征,并系统论述了目前关于疲劳、慢性疲劳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概念认识及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亚健康状态中医基本证候特征调查问卷的研制   总被引:51,自引:1,他引:51  
目的:研制能够测量亚健康人群及其中医基本证候特征的调查问卷.方法:根据问卷设计的原理,结合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等方法,并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通过亚健康以及亚健康中医基本证候概念的确定、操作化,问题与答案的产生,卷首语、填写说明的确定,问卷编码、预调查、信度、效度检验以及修订等过程,设计调查问卷.结果:形成了具有6个部分结构、124个问题条目的以自填与封闭式为主的调查问卷,即躯体状况、生活状况、情志状况、精力状况、禀赋状况与生活嗜好、社会环境状况.结论:该问卷的研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群的健康状态做出判断,揭示人群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为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的研究提供了方法和应用工具.  相似文献   

20.
《辽宁中医杂志》2014,(9):1875-1876
随着当今社会整体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工作压力也随之增加,但是人的精力在这种长期高压生活之下逐渐消耗,形成许多慢性疾病,如失眠、头痛等。文章基于齐向华教授提出的五种心理紊乱状态,从病因学角度解读其中精神萎靡状态的发病原因,以求对人们的健康生活有益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