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中药热奄包穴位外敷治疗无痛人流术后康复效果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中药热奄包对无痛人流术后的康复效果。方法:将无痛人流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头孢克洛胶囊、屈螺酮炔雌醇片、新生化颗粒治疗联合综合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加用中药热奄包热敷气海、关元穴进行干预;观察2组术后腹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阴道出血量[月经经量评分法(PBAC评分)],随访记录术后月经复潮时间,记录术后宫腔残留、宫腔积血、生殖道感染和宫颈宫腔粘连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 d、5 d、7 d,2组患者术后腹痛VAS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术后3 d、5 d、7 d的腹痛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 d、5 d、7 d,2组患者术后PBAC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术后3 d、5 d、7 d的PBAC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疼痛消失时间、月经复潮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总发生率观察组为5.00%,对照组为21.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观察中药热奄包疗法联合穴位按摩治疗中风偏瘫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0例。对照组给予穴位按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热奄包治疗,2组疗程均为2周。治疗前后,采用Ashworth分级法比较2组患者肌张力改善疗效、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评分)和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评价患者肢体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评分评估生活质量。结果:治疗组肌张力改善总有效率为96.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4.0%(P0.05);2组患者FMA评分、BBS评分、BI及GQOL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药热奄包疗法联合穴位按摩治疗中风偏瘫可以加快患者肢体康复,改善生活质量,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本科室针对无痛人工流产术后轻、中度疼痛的患者实施中药热奄包外敷配合穴位贴敷治疗,临床效果理想,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5月~8月在本院妇科行无痛人流术患者280例,年龄20~44岁,平均28.3±5.9岁;停经时间为37~84d,平均53.1±12.8d。患者术后麻醉苏醒后疼痛按数字评分法评分。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使用中药热奄包、针灸配合穴位注射、牵引治疗的临床作用。方法:选取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针灸+穴位注射+牵引)与研究组(30例,对照组+中药热奄包)。对比治疗前后两组疼痛与腰、腿活动情况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直腿抬高评分、腰部活动度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均降低(P<0.05),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使用中药热奄包、针灸配合穴位注射、牵引治疗可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腰腿活动情况、提升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药热奄包联合穴位敷贴治疗虚寒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胃痛患者随机分配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中药热奄包联合穴位贴敷治疗。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好转(P<0.01);两组胃痛缓解时间及疼痛发作次数比较,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中药热奄包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虚寒型胃痛可取得良好的疗效,尤其对于中医证候的改善方面,较对照组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7.
中药热奄包又称中药热敷法,是将加热好的中药药包置于身体的患病部位或是身体的某一个特定位置(如穴位上)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疗法,是具有中医特色的外治法。中药热奄包的发展历史悠久,具体治疗形式多样,诊治范围广泛,涉及内外妇儿等多个领域,是一种确有疗效的中医外治法。通过对相关古代文献、现代文献进行梳理,分别从萌芽阶段、发展阶段、丰富阶段、成熟阶段、完善阶段等探究热奄包的历史沿革,并与现代类似治法进行比较,对现代研究中热奄包的使用方法以及适用病种进行总结和讨论。溯本求源,探究中药热奄包的演变规律,以促进临床热奄包的发展和完善,使热奄包更好地应用于临床,进一步促进中医药外治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用自制热奄包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疗效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中医辨证属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病人9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予常规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观察组予常规中西医结合药物加自制热奄包及穴位贴敷治疗,每日1次,饭后执行,观察期为10天,比较两组病人的治疗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7%,对照组为7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能迅速改善胃痛、胃胀、恶心、嗳气症状,起效快。结论:常规中西医结合药物加自制热奄包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用常规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早期吴茱萸中药热奄包联合穴位按摩预防混合痔患者术后尿潴留的效果。方法选择混合痔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在术前均对2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及床上大小便训练,术前排空膀胱。对照组(传统组)术后采用传统诱导排尿的方法;观察组(新方法组)术后采用吴茱萸中药热奄包联合穴位按摩。比较2组患者术后首次排尿时间、排尿成功率、术后尿潴留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术后首次自行排尿时间、排尿成功率、尿潴留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排尿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排尿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尿潴留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吴茱萸中药热奄包治疗联合穴位按摩能有效促进混合痔患者术后膀胱功能早康复、早排尿,排尿成功率高,预防术后尿潴留发生的效果确切,并发症少,可减轻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负担。 相似文献
10.
<正>腰椎病是因腰椎、腰椎间盘、周围软组织的退行性改变,压迫或刺激相邻神经根、脊髓,从而产生腰骶部疼痛麻木,并伴有一侧或双侧下肢放射状疼痛及麻木的症状。我科自2011年3月~2012年8月采用自制经验方中药热奄包热敷治疗护理该病取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368例均经腰椎X线或CT确诊的腰椎病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推拿联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86例脑梗死后偏瘫患者,采用区组随机化法分为康复组和联合组各43例.2组均给予西药对症治疗,康复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康复训练,联合组在康复组基础上进行推拿治疗,2组均治疗3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肌力、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结果:治疗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神经康复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脑功能重塑的效果。方法:将2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105例,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研究组则配合神经康复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神经、运动功能评分的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MESSS评分、FMA评分、BI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1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95%(P<0.05)。结论: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开展早期神经康复训练,有利于患者各项能力的恢复及脑功能重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热敷与冰冻马铃薯片外敷对减轻鼠神经因子肌肉注射后疼痛的应用效果,为寻找一种简单、有效、低成本的减轻疼痛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8月行鼠神经因子肌肉注射治疗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冰冻马铃薯片对肌肉注射部位外敷,对照组热敷肌肉注射部位。采用数字评定量表(Numeric Rating Scale,NRS),评价两组患者的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第3、7、14、21天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冰冻马铃薯片外敷在减轻鼠神经因子肌肉注射后疼痛较局部热敷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康复治疗配合化痰祛瘀汤对脑梗死患者纤溶系统、神经功能恢复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15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2组,对照组75例行康复治疗,观察组7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化痰祛瘀汤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及纤溶系统指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达93.33%,高于对照组的77.33%(P<0.05)。2组治疗后纤溶系统指标、神经功能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所改善(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血小板聚集率(PAR)均高于对照组(P<0.05),组织纤溶酶原抑制物(PAI)、血浆黏度(PV)、全血黏度(WBV)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痰祛瘀汤联合康复治疗有利于维持脑梗死患者纤溶系统动态平衡,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及改善血液流变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血清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8年2月枣矿集团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7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康复期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n=90)和观察组(n=86),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接受针灸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均以4周为1个疗程。比较2组康复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以及血清炎性反应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新生指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情况。结果:治疗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NIHSS评分值分别为(16. 15±2. 24)分、(7. 37±0. 91)分,分别低于对照组的(22. 73±2. 85)分、(15. 09±2. 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2疗程后,观察组血清中IL-6、IL-18、TNF-α的含量为(4. 18±0. 52) pg/mL、(8. 77±1. 03) pg/mL、(9. 92±1. 53) pg/mL,分别低于对照组的(7. 43±0. 89) pg/mL、(12. 01±1. 55) pg/mL、(14. 28±1. 69)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血清中b FGF、VEGF、MMP-9的含量为(19. 77±2. 84) pg/mL、(374. 18±45. 39) pg/mL、(54. 25±7. 49) ng/mL,分别高于对照组的(14. 69±1. 73) pg/mL、(316. 21±39. 74) pg/mL、(48. 27±6. 28)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脑梗死康复期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入中医针灸治疗,可进一步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具体作用机制可能与针灸减轻患者炎性反应并促进血管新生等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穴位按摩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期康复训练依从性影响性。方法:21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入组先后顺序平均分成两组,每组107例,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和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灸、穴位按摩,观察不同治疗方案治疗后对患者依从性、脑卒中生活质量量表(SS-QOL)、疗效等影响性。结果:疗效上,对照组治愈率、总有效率为21.5%、78.5%,研究组为31.77%、88.8%,研究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末在SS-QOL各个指标上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末研究组以上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组内治疗后Barthel指数、FMA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末研究组以上指标较对照组高(P<0.05)。对照组完全依从率、总依从率分别为36.45%、77.57%,研究组分别为45.79%、89.7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科学运动、合理饮食、规范用药依从率为67.29%、73.83%、77.57%,研究组分别为81.31%、85.05%、86.9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穴位按摩能增强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期康复训练依从性,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刺激督脉穴位对脑梗死患者肢体痉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电刺激治疗组(40例)和普通治疗组(4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的药物治疗和基本的康复训练,电刺激治疗组加用督脉穴位(大椎、筋缩、腰阳关和命门)调制中频电刺激,普通治疗组不加任何电刺激,两组均治疗1个月,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及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Ashworth评级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运动功能、痉挛程度和生活能力的评定。结果:电刺激治疗组和普通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0%和75.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电刺激治疗组和普通治疗组治疗后改良Ashworth评级、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治疗前后比较有差异(P<0.05);电刺激治疗组上述各指标改善幅度比较显著,与普通治疗组比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督脉穴位电刺激可降低肢体的肢体肌张力,改善痉挛状态,提高肢体的运动功能及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药穴位贴敷辅助治疗脑梗死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48例脑梗死后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西医组和穴位贴敷组各74例。西医组给予西药及康复训练治疗,穴位贴敷组在西医组基础上给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2组均治疗6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肌力、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结果:穴位贴敷组总有效率81.08%,高于西医组63.51%(P<0.05)。治疗后,穴位贴敷组肌力分级优于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上肢、下肢Fugl-Meyer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穴位贴敷组上肢、下肢Fugl-Meyer评分均高于西医组(P<0.05)。治疗后,2组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穴位贴敷组Barthel指数高于西医组(P<0.05)。结论:中药穴位贴敷辅助治疗脑梗死后偏瘫,可改善患者的肌力和肢体运动功能,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神经康复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脑功能重塑的影响.方法:将2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12例)与治疗组(116例),对照组仅给予药物治疗,治疗组则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早期实施神经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MESSS评分、FMA评分、BI指数.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FMA评分、BI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MES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治疗早期及时实施神经康复有助于脑功能重塑,加强患者运动能力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丹参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神经功能与血清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治疗,采用双抗体夹心板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AS-ELISA)法检测血清BDNF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标准评定神经功能。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血清BDNF水平。结果:试验组有效率为97.92%,对照组有效率为62.50%,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及血清BDNF水平均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血清BDNF水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