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HBV感染合并妊娠糖尿病孕妇妊娠期生化指标的变化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比较分析2013年1~12月HBV感染合并妊娠糖尿病孕妇(HBV组)、无HBV感染健康妊娠妇女(正常组)及无HBV感染妊娠糖尿病孕妇(GDM组)各200例对象的常规生化指标及妊娠结局。结果 (1)HBV组总蛋白高于GDM组而与正常组无差异,血清清蛋白显著低于GDM组和正常组;HBV组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转移酶、总胆汁酸显著高于GDM组和正常组;HBV组碱性磷酸酶、直接胆红素与GDM组、正常组无差别。(2)HBV组、GDM组和正常组母体并发症分别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9.5%、3.5%、1.5%;胎儿宫内发育迟缓11.5%、6.5%、2.0%;产后出血20.0%、7.5%、3.5%;蛋白尿22.5%、11.5%、4.0%;尿WBC阳性41.5%、13.5%、8.5%;尿RBC阳性26.5%、10.5%、6.5%;血清总胆红素升高7.5%、2.5%、1.0%;肝脏酶学指标升高31.5%、5.5%、3.0%;血清总胆汁酸升高34.5%、11.0%、4.0%。母体并发症HBV组高于GDM组和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DM组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HBV组、GDM组和正常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早产13.20%、6.03%、2.50%;黄疸34.52%、16.08%、8.50%;肺炎7.61%、4.52%、1.50%;小样儿6.60%、3.02%、1.00%;窒息5.58%、1.50%、0.00%。HBV组母体、新生儿并发症显著高于GDM组和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感染合并妊娠糖尿病孕妇母体和新生儿各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妊娠糖尿病和正常妊娠孕妇,临床应加强对HBV感染合并妊娠糖尿病的母婴监测,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患者病程进展中HBsAg及HBV DNA定量水平变化及其相关性,比较其在慢性乙肝不同病程阶段的水平。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该院就诊的302例慢性HBV感染患者血清,分为轻、中及重型慢性乙肝组。采用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HBsAg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血清HBV DNA水平。多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Spearman检验进行数据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轻、中、重型慢性乙肝组HBsAg定量水平中位数分别为2 583.96、6 998.34、3 669.91U/mL,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5.50,P0.05);轻型慢性乙肝组与中型慢性乙肝组HBsAg定量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89,P0.05);中型慢性乙肝组与重型慢性乙肝组HBsAg定量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2,P0.05);轻型慢性乙肝组与重型慢性乙肝组HBsAg定量水平比较,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Z=-1.22,P0.05)。轻、中、重型慢性乙肝组HBV DNA定量水平中位数分别为246 500、2 840 000、894 000log copy/mL,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33,P0.05);轻型慢性乙肝组与中型慢性乙肝组HBV DNA定量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6,P0.05);其他两两比较,HBV DNA定量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sAg与HBV DNA在轻型慢性乙肝组、中型慢性乙肝组、重型慢性乙肝组患者中均呈正相关(r=0.68、0.60、0.66,P0.05)。结论 HBsAg及HBV DNA在慢性HBV感染患者不同病程阶段均呈正相关,可作为预测慢性乙肝病程进展的血清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cccDNA检测的意义。方法检测乙型肝炎患者乙肝e抗原(HBeAg)转阴前后肝组织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血清HBV DNA。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BV DNA、cccDNA水平,通过质粒保护型的DNA酶对提取的DNA模板进行酶切处理,再分别进行HBV DNA和cccDNA的定量检测。结果HBeAg转阴前,慢性乙肝患者总HBV DNA水平和cccDNA水平呈正相关(r=0.911,P0.01);而HBeAg转阴后,血清HBV DNA水平和肝组织cccDNA水平的检测不一致。结论 HBV cccDNA可作为反映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免疫方法对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的阻断作用。方法以HBsAg阳性孕妇及其婴儿为研究对象,按不同阻断方式分组,孕晚期孕妇及其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同时对新生儿联合采用乙肝疫苗(HBVV)注射(A组,126例);仅新生儿联合使用HBIG及HBVV(B组,102例);仅新生儿进行HBVV接种(C组,215例)。检测A组孕妇血液HBV DNA含量变化,比较各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及1岁后感染率。结果 A组孕妇使用HBIG前后血液HBVDNA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C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分别为4.76%、4.92%和4.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生儿1年后感染率分别为5.92%、4.93%、8.3%,C组感染率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使用HBIG不能降低孕妇病毒载量,对HBV宫内传播无保护作用;对新生儿联合使用HBIG及HBVV能减低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5.
拉米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评估妊娠晚期对高传染性孕妇使用拉米夫定降低乙型肝炎病毒 (HBV)宫内感染发生率及其安全性。方法 对妊娠晚期血HBVDNA≥ 10 8copies/ml孕妇给予拉米夫定 10 0mg/d口服至分娩后 4周 ;对照组不用药。两组孕妇于孕 2 8周用药前及分娩前行血HBV标记物及HBVDNA定量检测 ,孕期至产褥期每月随访查体、检测肝功能至少 1次。新生儿出生后 2 4h内免疫接种前 ,股静脉采血行HBV标记物及HBVDNA定量检测。结果 拉米夫定组用药后HBVDNA与用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拉米夫定组与对照组新生儿宫内感染情况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对于高病毒血症 (即HBVDNA≥ 10 8copies/ml)孕妇 ,妊娠晚期使用拉米夫定可显著降低宫内感染发生率 ,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IgM、IgG、IgA的表达水平与新生儿免疫状态之间的关系。方法依据新生儿脐血中HBV-DNA(Hepatitis B Virus-DNA)及乙肝五项的结果,将研究组中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17例作为宫内感染组,未感染的58例作为宫内未感染组,并选择同期正常孕妇分娩的新生儿43例作为对照组,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三组新生儿脐血中T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IgM、IgG、IgA的表达水平。分析三组脐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IgM、IgG、IgA的百分比,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HBV宫内感染组新生儿脐血中的CD3+、CD4+阳性率低于宫内未感染组及对照组(P <0.05);CD8+阳性率显著高于HBV宫内未感染组及对照组(P <0.05);HBV宫内感染组新生儿脐血中的IgM阳性率高于宫内未感染组及对照组(P <0.05);IgA、IgG各组间无明显差距(P>0.05)。结论宫内感染HBV的新生儿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失调,使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不能很好的清除病原;新生儿宫内感染HBV后,IgM较前升高,提示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会产生抗体来进行自我保护;IgA、IgG各组间无明显差距,则提示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  相似文献   

7.
HBV前S1抗原与HBV DNA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HBV pre-Sl)、HBV DNA与HBV表面标志物(HBV-M)的关系。方法从临床乙型肝炎标本中筛出HBsAg阳性病例329例,采用ELISA法检测乙肝血清标志物和前S1抗原,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标本HBV DNA。结果血清HBeAg抗原阳性组,HBV DNA和pre-Sl的阳性率分别为97.2%和90.0%,而HBeAg抗原阴性组的HBV DNA与pre-Sl阳性率分别为42.9%和37.0%,HBeAg阳性患者血清的HBV DNA与pre-Sl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HBeAg阴性患者。结论 HBV pre-Sl和HBV DNA在各组中阳性检出率有较高的一致性,pre-Sl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HBV DNA。pre-Sl与乙肝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能为乙肝患者病毒复制、肝功能损伤提供有价值的实验室依据,同时有助于慢性乙肝患者疗效考核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HBsAg阳性孕产妇及其新生儿的HBV检测结果分析,探讨HBV宫内感染的高危因素及其预防措施。方法 从陕西省人民医院产前检查中筛选254例HBsAg阳性孕产妇及其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检测两者HBV标志物,并同时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孕产妇血清HBV-DNA。结果 254例HBsAg阳性孕产妇,其新生儿脐血HBsAg和HBeAg阳性率分别为5.12%和13.78%; HBeAg阳性组孕产妇的新生儿脐血HBV感染阳性率53.33%,远高于HBeAg阴性组的3.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新生儿脐血HBsAg和HBeAg阳性率随孕产妇HBV-DNA含量的增加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W秩和检验,P<0.001); HBeAg阳性孕产妇的HBV-DNA检测阳性率100.00%,远高于HBeAg阴性孕产妇的阳性率19.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01)。结论 孕产妇HBeAg和HBV-DNA阳性是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的高危因素; 对于没有实时定量检测条件的基层医院和妇幼保健院,HBeAg筛查就尤为重要; 对育龄妇女孕前进行HBV的干预和治疗,使HBV-DNA和HBeAg转阴后妊娠,是降低HBV宫内感染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外周血HBV免疫学标志物(HBsAg、HBeAg、HBeAb、HBcAb)定量水平与HBV DNA载量和肝功能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HBV携带者60例(ASC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例(CHB组)、肝硬化患者60例(LC组)、肝癌患者60例(HCC组),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载量,运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HBsAg、HBeAg、HBeAb、HBcAb定量水平,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析肝功能水平,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HCC组中HBsAg定量水平、HBV DNA载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表达最高,CHB组HBsAg和HBeAg水平与HBV DNA载量呈正相关(r=0.342,P=0.000;r=0.436,P=0.000),HBeAb定量与HBV DNA载量呈负相关(r=-0.227,P=0.001),ALT水平与HBeAg定量呈正相关(r=0.200,P=0.000),ALT水平与HBeAb定量呈负相关(r=-0.156,P=0.001)。结论 HBV血清标志物定量水平与HBV DNA和ATL有一定的相关性,三者结合可作为病情监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和研究宫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安徽省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近年来收治的37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孕妇及其新生儿作为观察组,并随机选取同期的37例健康孕妇及其新生儿作为健康对照组,对两组孕妇的妊娠并发症、围生儿结局以及胎儿生长发育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孕妇所生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和胎盘体积较健康对照组小,而孕妇HBV感染情况与新生儿体质量、身长以及胎儿生长受限(FGR)情况并无明显关系;新生儿中HBsAg阳性者体质量、身长及胎盘体积均较阴性者低,FGR发生率高;新生儿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组FGR发生率较高;新生儿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阳性组胎盘体积较大。结论宫内感染HBV有可能导致胎盘体积缩小,新生儿出生体质量降低,而新生儿抗-HBs阳性对胎盘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血清HBeAg阴性HBV感染者病毒含量与基因突变的临床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HBV感染者血清HBeAg阴转后HBVDNA含量与C基因启动子 (basalcorepromoter,BCP)和C基因 (pre-core/core ,preC/C)变异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微板核酸杂交方法检测 342例血清HBeAg阴性HBV感染者血清HBVDNA含量及BCP与preC/C基因变异。结果 :在HBsAg/HbcAb/HbeAb和HBsAg/HbcAb感染模式中检测到HBVDNA阳性率为 2 2 8% (36 / 15 8)及 31 6 % (31/ 98)。两者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两种模式中HBVDNA阳性血清的BCP变异检出率分别为 ;6 3 9% (2 3/ 36 )、 5 1 6 % (16 / 31) ;preC/C变异检出率 77 8% (2 8/36 )、 5 8 1% (18/ 31) ;HBVDNA血清浓度平均为 4 9 2± 36 7pg/ml、 5 1 7± 31 5pg/ml,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两种基因变异间无相关关系 (P >0 0 5 )。但BCP变异组HBVDNA (6 1 8± 34 1pg/ml)显著高于非变异组 (34 4±2 9 7pg/ml) ;preC/C变异组HBVDNA (5 5 7± 31 5pg/ml)显著高于非变异组 (38 7± 2 4 1pg/ml)。结论 :BCP基因变异与preC/C变异是随机存在于HBeAg转换中 ,突变后血清HBVDNA浓度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血清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与白细胞介素21(IL-21)及γ-干扰素(IFN-γ)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19例慢性乙肝患者,其中乙型肝炎(CHB)46例,乙肝后肝硬化(LC)41例,原发性肝癌(PHC)32例,同期选取35例肝功能检查表面抗体为阳性的健康正常者作为对照,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FQ-PCR)方法检测HBV感染者血清HBV DNA,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s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受试者血清IL-21及IFN-γ水平。结果 CHB、LC、PHC三组患者之间血清IL-21、IFN-γ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且三组HBV感染者血清IL-21、IFN-γ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阴性组血清IL-2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HBV DNA载量增加呈现明显升高趋势;阴性组血清IFN-γ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HBV DNA载量增加呈现明显降低趋势;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L-21水平与HBV DNA载量呈较强正相关(rs=0.641,P0.05),IFN-γ水平与HBV DNA载量呈现负性相关(rs=-0.372,P0.05)。结论IL-21、IFN-γ与HBV感染者血清HBV DNA持续感染密切相关,推测IL-21、IFN-γ有望成为HBV感染者免疫治疗新靶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兰州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血清中前S1抗原(Pre-S1Ag)与HBV DNA、HBV-M及肝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905例HBV感染者(HBV感染组)及10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进行Pre-S1Ag、HBV-M、HBV DNA和肝功能检测。结果 905例标本中,Pre-S1Ag和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68.51%(620/905)和67.96%(615/9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30.064,P0.05);570例HBeAg阳性组中,HBV Pre-S1阳性率为85.08%(485/570),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的Pre-SAg1阳性率40.30%(135/3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881,P0.01)。Pre-S1Ag阳性组与阴性组ALT、AST异常率分别为53.22%、25.96%和51.29%、32.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ALT=53.148,P0.001,χ2AST=66.635,P0.001)。结论 Pre-S1Ag是乙肝病毒感染与复制的可靠指标,与HBV-DNA阳性相关度高,是对HBeAg的重要补充和加强,可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更及时可靠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乙肝病毒Pre S1与HBV M和HBV DNA检测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目的 了解PreS1与HBVM和HBVDNA检测的关系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PreS1检测采用ELISA方法 ,HBVM检测采用电化学免疫发光法 ,HBVDNA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法。结果 PreS1在HBeAg(+)组的检出率86 9% ,明显高于其他HBVM模式组 (P <0 0 1) ;PreS1检出乙肝病毒的灵敏性高于HBeAg检测 ,检测灵敏度为 80 9%(HBeAg为 6 1 8% ) ,检测有效率为 86 1% (HBeAg为 75 7% )。结论 PreS1与HBeAg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其检测灵敏性 (与HBVDNA的相关性 )和检测有效率都优于HBeAg检测 ,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乙型肝炎(下称乙肝)患者血清中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LHBs)、乙肝前S1、HBV-DNA,探讨LHBs用于乙肝患者临床诊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LHBs以及乙肝前S1,采用化学发光方法检测乙肝两对半,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患者HBV-DNA进行检测。结果 (1)相同乙肝模式患者血清LHBs与HBV-DNA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HBeAg阳性患者血清中LHBs与HBV-DNA阳性率均明显高于HBeAg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相同乙肝模式患者血清乙肝前S1的检出低于HBV-DNA的检出,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HBs可以弥补由于乙肝病毒变异引起的HBeAg检测的不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乙肝患者肝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与其它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对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了HBV感染者血清中各型肝炎病毒抗体和HBV标志物,选取其中已确诊为重叠感染者49例作为实验组,并从已确诊为单一HBV感染者中随机抽取68例作为对照组.结果重叠感染组血清HBsAg、抗-HBcIgG、抗-HBcIgM等阳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抗-HBs阳性率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丙型或戊型肝炎与HBV重叠感染时,HBeAg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其它型肝炎病毒与HBV重叠感染后,病毒间存在相互干扰作用,丙型及戊型肝炎病毒与HBV重叠感染时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HBV复制.  相似文献   

17.
乙型与其它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对乙肝标志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与其它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对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了HBV感染者血清中各型肝炎病毒抗体和HBV标志物,选取其中已确诊为重叠感染者49例作为实验组,并从已确诊为单一HBV感染者中随机抽取68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重叠感染组血清HBsAg、抗-HBcIgG、抗-HBcIgM等阳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抗-HBs阳性率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丙型或戊型肝炎与HBV重叠感染时,HBeAg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其它型肝炎病毒与HBV重叠感染后,病毒间存在相互干扰作用,丙型及戊型肝炎病毒与HBV重叠感染时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HBV复制。  相似文献   

18.
叶青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9):43-44,4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肝移植术后避免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再复发的临床治疗要点与护理措施。方法分析2009年3月至2011年12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9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及肝癌患者肝移植术后防治HBV再感染的治疗方案,总结防治期间的护理要点。结果所有患者随访3~24个月,其中1例患者在肝移植后5个月肝癌复发死亡;6例患者分别在术后1~18个月HBV复发,复发率为6.6%(6/91);85例患者HBsAg阴性。结论通过制定个体化的防治方案以及护理人员精心的护理、正确的用药指导、及时监测患者不良反应并增减用药剂量,有效降低了乙型肝炎患者肝移植术后HBV的再感染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伴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淋巴瘤患者化疗后的肝损伤及HBV激活情况,为预防、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86例伴HBV感染的淋巴瘤患者化疗后的肝功能变化,并总结化疗后肝功能损伤相关因素及HBV再激活情况。结果:伴HBV感染的淋巴瘤患者中,化疗后发生肝损伤者多发于淋巴瘤Ⅲ、Ⅳ期,而采用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后,患者化疗后肝功能损伤率明显下降。化疗方案中同时应用糖皮质激素及表阿霉素的患者,肝功能损伤的发生率较未应用上述2种化疗药物者明显高。接受含美罗华化疗方案化疗的患者更易导致HBV再激活(21.8%比8.4%),这部分患者中未进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者的HBV再激活率明显高于采取预防性抗病毒者(28.9%比5.9%)。结论:疾病分期、表阿霉素及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与化疗后肝功能损害相关,可能成为化疗后肝功能损伤的高危因素。应用含美罗华化疗方案化疗更易导致HBV再激活,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能显著降低HBV再激活率。  相似文献   

20.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HBeAg模式与病毒DNA水平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HBeAg模式与HBV DNA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 运用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120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HBV DNA,同时运用ELISA方法进行HBV血清标志物的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相关性探讨.结果 HBeAg阳性组血清HBV DNA检出率为87.9%(58/6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