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检测PTEN、PI3KCA、Ki67在不同子宫内膜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评价三个分子标志物在提高子宫内膜细胞学筛查子宫内膜癌准确性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3月至2020年3月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妇产科行宫腔镜检查的患者95例。其中内膜癌组40例,良性病变组3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25例。在宫腔镜检查前行子宫内膜细胞采集,行PTEN、PI3KCA、Ki67的免疫细胞化学(ICC)检测,半定量法评估表达水平,分别绘制ROC曲线,与内膜组织的免疫组织化学(IHC)进行对比,评价以上三个指标在筛查内膜癌中的价值。结果PTEN、PI3KCA、Ki67在内膜癌组、良性病变组和正常组中的ICC表达程度与IHC表达呈正相关。使用ICC和IHC检测,均可发现PTEN在正常组和良性病变组的表达显著高于内膜癌组,PI3KCA和Ki67在内膜癌组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和良性病变组(P <0.01)。应用ICC方法检测,以PTEN≤35%作为内膜癌诊断指标时,灵敏度为95%,特异度为66.7%。以PI3KCA≥20%作为内膜癌诊断指标时,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78.5%。以Ki67≥15%作为内膜...  相似文献   

2.
<正>子宫内膜癌已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威胁女性生殖健康的首位恶性肿瘤[1],且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能降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有效方法是对子宫内膜癌进行早期筛查和诊断。国内外多个研究证实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ECT)可能成为高危因素人群子宫内膜癌早期筛查和诊断的可行方法[2]。ECT检查获取子宫内膜细胞标本制备成细胞涂片,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的特点进行分级评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肿瘤增殖抗原(Ki-67)和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基因(PTEN)在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情况,评价免疫细胞化学(ICC)检测在子宫内膜细胞学筛查子宫内膜癌中的作用。方法:选择148例行全子宫切除术或宫腔镜检查术的患者进行研究,其中正常及良性病变组71例,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组77例。比较使用ICC及免疫组织化学(IHC)方法检测Ki-67及PTEN在子宫内膜细胞学标本和石蜡包埋组织标本中的表达及对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1应用IHC方法检测Ki-67表达作为诊断指标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945;以Ki-67≥35%为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指标时,敏感性为84.4%,特异性为93.0%。应用ICC方法检测Ki-67表达作为诊断指标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919;以Ki-67≥25%为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指标时,敏感性为82.9%,特异性为87.5%。Ki-67在ICC和IHC检测中表达呈正相关(r=0.622,P0.01)。2应用IHC方法检测PTEN表达作为诊断指标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937;以PTEN≤115为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指标时,敏感性为96.1%,特异性为80.3%。用ICC方法检测PTEN表达作为诊断指标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905;以PTEN≤130为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指标时,敏感性为86.8%,特异性为88.9%。PTEN在ICC和IHC检测中表达呈正相关(r=0.590,P0.01)。结论:使用IHC及ICC方法检测Ki-67和PTEN的表达对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均有较高的诊断能力,ICC对提高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的诊断能力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宫腔细胞学检查(endometrial cytological test,ECT)联合阴道超声(transvaginal sonography, TVS)在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绝经后有子宫内膜癌(EC)高危因素的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4mm伴(或)宫腔内高回声患者78例,行ECT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绝经后妇女中进行子宫内膜癌筛查的适宜方法和策略。方法 2010年7月至2011年3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肿瘤医院和北京大兴区人民医院接受子宫内膜液基细胞学检查的绝经后妇女共445例,以分段诊刮、组织病理学为标准,评价子宫内膜细胞学(endometrial cytological test, ECT)与经阴道超声(transvaginal ultrasound, TVS)诊断子宫内膜癌或癌前病变的准确性。结果 子宫内膜细胞学取材满意度高于诊刮 (χ2=3.722, P<0.001)。单独ECT阳性、单独TVS阳性、ECT和TVS阳性、ECT或TVS阳性诊断子宫内膜癌或癌前病变的敏感度分别为85.7%, 83.9%, 67.8%, 96.4%, 特异度分别为 84.5%, 20.6%, 88.6%, 21.7%, 阳性预测值分别为 64.0%, 25.3%, 65.5%, 28.2%, 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94.8%, 80.0%, 89.6%, 95.0%, 诊断准确性分别为 84.8%, 35.9%, 83.5%, 39.8%。结论 ECT联合TVS是绝经后妇女进行子宫内膜癌筛查的适宜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绝经后女性子宫内膜细胞学取材满意度和应用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ECT)诊断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的准确性。方法:1045例绝经后女性采用子宫内膜细胞学取材器(SAP-1)刷取细胞学标本,222例进行宫腔镜下活检或分段诊刮(DC)术或子宫全切除术获取组织标本。比较两种方法采集标本的满意度情况,及绝经年限和子宫内膜厚度对两种取材法标本满意度的影响,另对ECT的诊断效能进行判断。结果:11045例细胞学标本中仅39例(3.7%)不充分,222例女性子宫内膜组织学标本中82例(36.9%)不充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细胞学标本充分组和不充分组病例的绝经年限、子宫内膜厚度的均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标本充分组与不充分组病例的绝经年限、子宫内膜厚度的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不充分组绝经年限≥10年和子宫内膜厚度≤4 mm的病例更多见(P0.05)。3ECT检查诊断绝经后女性子宫内膜癌及不典型增生的准确度是93.4%,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2.4%、99.1%、95.5%、93.0%。结论:细胞学取材术比组织学取材能提供更充分的标本,ECT可能成为筛查绝经后女性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客观评价子宫内膜癌筛查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内膜癌发病率上升,高危人群增多,应该高度关注子宫内膜癌筛查,临床上应用的子宫内膜癌筛查方法有子宫内膜脱落细胞学检查、子宫内膜脱落细胞块病理检查和子宫内膜微量组织获取检查。3种方法各有优缺点。目前,尚缺乏理想的子宫内膜癌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随着子宫内膜癌发病的增高和年轻化的趋势,子宫内膜癌的筛查日益得到重视。目前筛查方法有血清学肿瘤标志物检测和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但灵敏度不高;诊断性刮宫和宫腔镜下取材病理学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但因是有创操作,不宜作为筛查方法;应用子宫内膜取样器取材进行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因无子宫内膜细胞学诊断标准,至今未能得到广泛推广。子宫内膜取样器取材进行子宫内膜微量组织病理学检查,有一定应用前景,但尚需积累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宫腔吸片细胞学观察子宫内膜病变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序四 《中华妇产科杂志》1989,24(2):89-90,T005
对135例妇女的宫腔吸片细胞涂片及其子宫内膜组织切片,进行了阅片对照,结果表明,宫腔吸片细胞学可以初步筛出选出子宫内膜增殖症,子宫内膜癌及其他子宫恶性肿瘤,并可区分正常月经周期中的分泌期,增殖及者年萎缩子宫内膜,同时可以作为了解子宫内膜情况的一种常规检查方法,以补诊刮之不足。  相似文献   

10.
<正>子宫内膜癌的主要诊断方法是通过宫腔镜检查及分段诊刮术获得组织病理学诊断。近年国外已广泛采用的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ECT)也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组织和细胞病理学诊断中,分子标记物的应用为明确肿瘤来源、鉴别癌前病变与癌、明确肿瘤恶性程度方面提供很大帮助。随着传统标记物研究的深入及新标记物的不断引入,免疫组化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在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可同时获得细胞学和组织学样本的一次性子宫内膜取样器进行组织学联合细胞学检查,分析对子宫内膜癌和癌前病变的诊断,从而初步探讨利用子宫内膜取样器进行组织学联合细胞学筛查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患者共73例,分别行一次性子宫内膜取样器组织学、细胞学取样和诊刮术(DC)操作组织学取样,以DC取样组织病理诊断结果做为金标准,分析一次性子宫内膜取样器组织学和细胞学诊断准确性和可靠性主要评价指标,同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疼痛评分。结果:一次性子宫内膜取样器所取得子宫内膜组织学及细胞学标本与DC所取得子宫内膜组织学标本满意度均超过95%,3组标本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7)。子宫内膜取样器组织学诊断灵敏度91.67%、特异度100%、阴性预测值(NPV)98.39%,阳性预测值(PPV)100%,诊断符合率98.63%。一次性子宫内膜取样器收集满意的细胞学标本70例,细胞学诊断灵敏度63.64%,特异度100%,NPV 93.65%,PPV 100%,诊断符合率94.29%。一次性子宫内膜取样器组织学联合细胞学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均为100%。一次性子宫内膜取样器取材操作过程中,89.04%(65/73)患者为轻度疼痛,11.00%(8/73)为中度疼痛,DC操作过程中,91.78%(67/73)为中度疼痛,8.22%(6/73)为重度疼痛。结论:一次性子宫内膜取样器取材满意,可满足细胞学和组织学诊断,组织学联合细胞学诊断准确性高,且该方法操作简便,患者疼痛轻微、容易接受,有望成为子宫内膜癌筛查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三大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并有年轻化的趋势,癌前筛查显得愈发重要,癌前筛查一般是指在普通人群中进行检查,密切关注病变的可能。目前临床上检查子宫内膜癌的方法包括血清学检查、经阴道超声学检查(TVS)、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ECT)、病理学诊断以及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然而这些检查各有优缺点,将任意一项作为筛查方式直接应用到普通人群并不可行,故选择一项可行的方法并将其推广至普通人群作为筛查方法仍需要积累经验,不断地改进和提高。在必要时候,可以选择多种检查方式联合,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3.
宫腔细胞学检查在筛查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子宫内膜癌发病率的不断上升 ,其早期诊断日益引起重视。传统的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方法是分段诊刮术 ,刮出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但因子宫内膜癌总的发病率较低 ,让多数病人承受比较痛苦的分段诊刮术是不值得的。一个好的检查方法应具有价廉、简便易行、无痛、准确性高的特点而宫腔细胞学检查由于具有以上特点而备受关注[1 4 ] 。本研究将瑞典欧立子宫内膜吸管 (北京北运通有限公司提供 )用于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 ,以了解该方法在筛查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价值。一、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 :自 1998年 3月至 1999年 2月 ,因不规则阴道出血、绝…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生长抑制因子4(ING4)在正常子宫内膜及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ING4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子宫内膜癌的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新的标志物。方法:利用荧光定量PCR、半定量RT-PCR、Western-blot及免疫组化等方法分别检测正常子宫内膜细胞及子宫内膜癌细胞系Ishikawa、HHUA及子宫内膜癌组织中ING4基因的表达,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子宫内膜癌细胞中ING4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细胞(P<0.05),且ING4在Ishikawa和HHUA这两种子宫内膜癌细胞系之间的表达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Western-blot结果显示,正常子宫内膜细胞的ING4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Ishikawa和HHUA这两种细胞系(P<0.05),HHUA细胞系的ING4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Ishikawa细胞系(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ING4在不同组织内的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子宫内膜细胞内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复杂性及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癌内的ING4表达量最低。结论:ING4基因表达的下调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可能有一定关系,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子宫内膜癌主要表现为绝经后阴道流血。阴道超声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与诊断性刮宫和宫腔镜配合,可对诊断起到互补作用。术前磁共振成像能辅助内膜癌诊断及分期。确诊则依靠子宫内膜组织病理学检查。细胞学、内膜取样及血清标志物的发展有望实现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血小板参数与子宫内膜病理情况之间的相关性,并探讨其在子宫内膜癌(EC)诊断预测中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因异常阴道流血或流液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行子宫内膜病理学检查的3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子宫内膜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3组,其中子宫内膜癌组211例、子宫内膜增生组106例、正常子宫内膜组69例,比较刮宫术前获取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血小板比积(PCT)。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的PLT、PDW、MPV水平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层浸润深度≥1/2患者的术前PDW及MPV值高于肌层浸润深度1/2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阳性患者的PLT及PCT值高于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可能对子宫内膜癌具有预测价值。术前PLT、PDW及MPV水平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生及子宫内膜癌中呈增高趋势,且术前PDW、MPV有助于预测子宫内膜癌的进展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RNA干扰技术靶向沉默EZH2基因,检测其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迁移能力及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检测EZH2在子宫内膜细胞ESC及子宫内膜癌细胞株ECC-1、RL95-2中的表达差异。利用化学技术合成小分子siRNA转染子宫内膜癌细胞,靶向抑制EZH2基因表达。CCK-8、Transwell小室检测干扰前后子宫内膜癌细胞株ECC-1、RL95-2增殖、迁移能力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干扰前后子宫内膜癌细胞株ECC-1、RL95-2中EMT相关蛋白E-cadherin、α-catenin、N-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变化。结果:(1)EZH2在子宫内膜癌细胞株ECC-1、RL95-2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子宫内膜细胞ESC(P0.01)。(2)RNA干扰抑制EZH2基因表达后,ECC-1、RL95-2细胞增殖、迁移能力降低(P0.01)。(3)RNA干扰抑制EZH2基因表达后,ECC-1、RL95-2细胞中上皮标志物E-cadherin和α-catenin的蛋白表达水平上调(P0.05),间质标志物N-cadherin和Vimentin的蛋白表达水平下调(P0.01)。结论:EZH2在子宫内膜癌细胞中高表达,siRNA靶向沉默EZH2基因可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上皮-间质转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采集器应用于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筛查时的准确性和可行性。方法 2012年4月至2012年1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收治需行宫腔镜检查的患者131例。应用子宫内膜采集器采集子宫内膜组织,随后应用宫腔镜评价标本采集范围并直视下活检内膜组织。分别组织学制片后,对比二者的病理学结果,并计算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结果满意标本采集率83.21%(109/131)。满意标本109例,其中子宫内膜癌/不典型增生14例,检出13例,采集器筛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9%和100.00%,准确率为99.1%。取材不满意的22例患者中,6例(4.58%)组织过少,无法制片。16例(12.21%)擦痕不能遍布整个宫腔,其中11例为双侧输卵管开口处不能见到擦痕,5例为未能进入宫腔。结论子宫内膜采集器可以用来筛查子宫内膜癌及不典型增生;但不适合用于黏膜下子宫肌瘤和子宫内膜息肉的标本采集;需扩大样本量做进一步检验。  相似文献   

19.
血管生成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索血管生成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以Ⅷ因子相关抗原为标志物,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正常内膜、增生过长及内膜癌病人子宫标本的血管含量进行测量。结果从正常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到内膜癌组织内微血管密度(MVD)逐渐增多(P<0.01)。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VD与临床期别、肌层浸润深度及组织分级有关。结论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组织中血管生成增多,MVD与子宫内膜癌临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20.
子宫内膜癌作为女性生殖系统三大恶性肿瘤之一,近年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子宫内膜癌的早期筛查和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成为研究的热点。目前,子宫内膜癌尚无成熟的筛查方案,确诊仍有赖于子宫内膜组织学诊断。子宫内膜采集器因其简便易行、安全无痛的优点,已用于临床上子宫内膜癌的筛查。本文就子宫内膜采集器在子宫内膜癌筛查和诊断中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