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甲状腺功能亢进作为一种可能影响血液凝固的内分泌疾病,与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关联在临床上并不常见。本文报道1例21岁男性甲状腺功能亢进并发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诊治过程。患者在接受包括甲巯咪唑、抗凝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后头痛等症状得到明显缓解,特别是经历了血管内介入取栓这一关键性治疗步骤。本病例强调了对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的重要性,同时也提示了在特定情况下介入性治疗的潜在价值。未来更广泛的研究将有助于制定这些并发症的管理和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
颅内静脉窦血栓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脑血管疾病中的一种特殊类型 ,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无特异性 ,在无 MRI的基层医院其早期诊断十分困难 ,现将观察到的 3例 CT示条、片状出血 ,而后证实为颅内静脉窦血栓病例报告如下。例 1 ,女 ,3 1岁 ,左侧乳突部疼痛伴恶心、呕吐 1周 ;意识模糊伴右侧肢体活动不灵 2天于 2 0 0 0年 1 0月 2 3日入院。口服避孕药史 1 0个月。查体 :意识模糊 ,有自发言语 ,问话不答 ,压眶右侧鼻唇沟浅 ,右侧肢体无活动 ,右侧病理征阳性。腰穿脑脊液压力 0 .8k Pa,Pandy试验阳性 ,蛋白 0 .6g/ L,余正常。CT示左侧丘脑类圆形低密度区 ,…  相似文献   

3.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指由于静脉窦内血栓形成导致脑静脉及脑脊液吸收障碍 而引发的脑血管疾病,其病因复杂多样,而肾病综合征(NS)被认为是CVST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国 内外关于NS 合并CVST的病例报道及相关研究越来越多,因此,现就对成人NS 合并CVST的发病机制、 诊断、治疗及相关研究进展等作一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于NS 合并CVST 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正>颅内静脉系统是一种较少见的血栓形成部位,在年轻人中发病率较高。近年来由于神经放射学技术的进步,该病的发病率较过去几十年有所增加。由于临床症状的广泛性和迟发性,经常容易被忽视或延误,故早期诊断尤为重要,因为早期抗凝可以在不增加颅内出血风险的情况下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近年来随着神经介入治疗的迅猛发展,对于应用抗凝治疗或出现新的或恶化的脑出血(ICH)的患者,血管内治疗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笔者就颅内静脉窦血栓(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病因及最新治疗策略予以综述。1颅内静脉窦血栓的病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0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14名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治疗和预后。结果 14例患者中表现为头痛的有12例,伴有呕吐者2例,癫疒间发作者5例,伴有意识障碍者6例,伴有肢体瘫痪2例,伴有失语者1例。所有患者MRV均提示静脉窦显影不佳或不显影。给予抗凝治疗后,出院时9例症状好转,4例复诊痊愈,1例死亡。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诊断依赖影像学检查,特别是血管成像,抗凝是首选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孕产妇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选择2005-05-2015-09在我院治疗的孕产妇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15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妊娠早期发病2例患者中1例经抗凝治疗后无效,转行静脉窦内接触性尿激酶溶栓治疗;妊娠晚期3例患者均行剖宫产终止妊娠,术后24h给予抗凝治疗,1例发生发生意识障碍转行血管内溶栓治疗。产褥期发病10例中经抗凝治疗无效2例,2例伴癫痫发作转行血管内溶栓治疗,1例出现颅内静脉窦广泛血栓合并脑内出血,经抢救无效死亡。结论孕产妇出现抽搐、急性和亚急性头痛等症状需警惕出现颅内静脉窦血栓,符合静脉窦引流区域的脑实质异常信号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依据,给予抗凝和溶栓等治疗以改善孕产妇结局。  相似文献   

7.
颅内静脉窦血栓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为少见的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表现多样化,易漏诊误诊.对我院2001-04~2007-10 5例患者脑静脉窦血栓误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40例CVST患者的起病形式、可能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脑脊液检查、治疗结果及随访预后情况。结果 CVST多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并逐渐加重;临床表现多为高颅压综合征,脑脊液压力多数升高,影像学表现静脉血流减慢,闭塞,脱水、抗凝治疗疗效佳。结论 CVST的临床表现个体差异大,缺乏特异性,易漏诊或误诊。头部CT及MRV有助于早期诊断;治疗以肝素抗凝及静脉溶栓为主,必要时可联合介入溶栓治疗,及早诊断、早治疗是救治关键。  相似文献   

9.
颅内静脉窦血栓是指因多种因素所诱发的脑静脉系统血管病,包括皮质静脉、硬膜静脉窦和深部静脉窦血栓[1]。由于颅内静脉、静脉窦结构相对复杂且相互交通或吻合,因此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缺乏特异性[2],所以临床中极易导致误诊或漏诊现象发生而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影响预后,甚至造成患者死亡。现对48例颅内静脉窦血栓者临床特征及相关治疗回顾性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颅内静脉窦血栓(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指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脑静脉 回流受阻、颅内高压为特征的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具有较高死亡率。成年女性则以口服避孕药物和 围产期多见。由于妊娠引起的CVST危险因素较多,发病机制复杂,早期对妊娠合并CVST的诊治具有一 定难度。本文结合近几年国内外对妊娠相关CVST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治疗等 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以期早期发现、优化治疗方案,降低死亡率,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and sinus thrombosis,CVST)发病率低,临床无特异性,易误诊,常使病情进一步加重造成严重后果.产后CVST是CVST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妇产科和神经内科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种临床急症,如不能正确诊断、及时治疗,常造成极其严重后果.妊娠期、产褥期、长期口服避孕药的育龄期女性若出现不能以其它原因解释的颅内压增高症状即应怀疑本病.近年来随着核磁共振 (MRI)和磁共振静脉血管造影(MRV)的广泛应用,对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有了很大提高.我院1999年1月~2009年1月共确诊产后CVST 12例,应用抗凝联合溶栓治疗,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临床少见,以中青年好发,占所有脑卒中病例的0.50%~1%[1]。因其发病形式复杂多样,故临床表现各异,易误诊或漏诊,因而具有较高的病残率及病死率[2]。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目前仍是神经病学和神经介入领域的难治性疾病,由于其发  相似文献   

13.
研究背景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疾病,其病因及诱发因素复杂多样、临床表现各异,易被误诊或漏诊。该病具有较高的病残率和病死率,如何提高诊断与治疗水平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旨在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不同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52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临床症状与体征、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和影像学表现分为轻症和重症组,分别接受全身抗凝联合静脉溶栓、血管内溶栓或锥颅上矢状窦溶栓治疗,同时辅助华法林口服6~12个月。术后通过磁共振静脉血管造影术观察静脉窦形态。结果轻症组27例患者接受全身抗凝药物联合静脉溶栓治疗,14例痊愈、9例好转、4例无效;重症组25例患者中22例经全身抗凝药物联合血管内溶栓治疗后18例痊愈、3例好转、1例死亡,余3例行锥颅上矢状窦溶栓治疗,均痊愈。共随访6~60个月(平均36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根据患者病情轻重程度,针对临床分型选择不同方法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影响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后昏迷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索。 方法对梧州市工人医院神经内科自2001年2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以昏迷就诊或在入院6h内出现不同程度昏迷的30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随访0.5~10年,本组患者中12例无明显颅内压增高、脑深静脉血栓及相关脑血管意外,8例死亡,2例重残,8例遗留不同程度的偏瘫或智力语言障碍。CVST后昏迷患者伴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恶性肿瘤、脑深静脉血栓形成、癫痫及颅内出血等改变时患者预后差,其中恶性肿瘤患者重残或死亡率高达50%。 结论CVST后发生昏迷的患者预后差,病死率高,及早诊治并合理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颅内静脉窦血栓误诊及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病因、误诊情况、影像学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总结12例颅内静脉窦血栓的病因、临床资料、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结果本病多因头面部软组织及骨质感染、脱水、妊娠及产褥期等所致;临床上除高颅压、癫痈、意识精神障碍全脑症状外,根据静脉窦阻塞部位不同表现各异;影像学检查有其特征性改变。结论本病并不少见,早期容易漏诊误治,颅脑MRI+MRV检查优于CT及DSA,抗凝及抗炎治疗效果较好,早期颈静脉插管介入治疗方法最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征,探讨应用血管内机械取栓+溶栓联合抗凝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茂名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2例CVST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观察其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其中22例患者接受血管内机械取栓+溶栓联合抗凝治疗(联合治疗组),另20例患者仅行持续抗凝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抗凝治疗3个月后mRS评分0~1分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1例评分为3分的患者出现瘫痪但达到出院条件。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血栓再通率40.00%,治疗组为86.3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VST患者多存在脑实质损害,临床表现以头痛、瘫痪位置,采取血管内取栓+溶栓联合抗凝治疗的治疗方式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We report 2 patients who had clinical and neuroimaging signs of spontaneous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 and who developed cerebral sinus venous thrombosis. This sequence of events -- known after dural puncture but not in spontaneous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 -- was suggested by the change in the pattern of headache, from a postural to a permanent and increasing one. The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difficulties that this complication raise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外伤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结合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在外伤性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临床及影像学诊断为外伤性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 MRI与MRV资料。磁共振均行常规SE序列T1WI、T2WI以及液性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扫描,并全部行二维时间飞跃法静脉成像(2d-TOF MRV)检查。结果外伤性静脉窦血栓形成最常累及上矢状窦、下矢状窦、横窦,表现为受累静脉窦流空效应消失,为不同信号的血栓所阻断。MRV则表现为受累静脉窦管腔的狭窄、中断以及属支的迂曲扩张。结论 MRI结合MRV能无创性的同时显示外伤性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与脑挫裂伤,为外伤性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比单纯抗凝和机械取栓联合局部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伴颅内出血患者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8年6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8例CVST伴颅内出血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其治疗方式分为单纯抗凝组(12例)和机械取栓组(机械取栓+局部溶栓+抗凝组16例),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再通情况及预后。结果 机械取栓组的临床疗效、血管再通情况及预后均优于单纯抗凝组(P均<0.05),单纯抗凝组治疗后均未发现新发出血灶,机械取栓组仅有1例术后出现阴道出血。结论 对于合并有颅内出血的CVST患者,机械取栓联合局部溶栓治疗能有效促进静脉血流的恢复,缓解临床症状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