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评价混合药物单次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联合全麻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麻醉的优化效应。方法:择期全麻下行初次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病人60例,年龄20~60岁,BMI<30 kg/m 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30):混合药物单次TPVB组(PV-SI组)麻醉诱导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混合药物单次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联合全麻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麻醉的优化效应。方法择期全麻下行初次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病人60例,年龄20~60岁,BMI<30 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混合药物单次TPVB组(PV-SI组)麻醉诱导后0.25%罗哌卡因25 ml、地塞米松3 mg、丁丙诺啡120 μg和肾上腺素2.5 μg/ml单次TPVB联合全麻;持续输注TPVB组(PV-CI组)麻醉诱导后0.25%罗哌卡因25 ml和肾上腺素2.5 μg/ml混合液单次注射后持续输注0.125%罗哌卡因8 ml/h至术后48 h。手术结束时连接病人自控静脉镇痛泵,单次按压吗啡剂量2 mg,锁定时间10 min,无负荷剂量及背景输注。记录术后镇痛持续时间、术后48 h内吗啡总消耗量、恶心呕吐发生情况、病人推荐及满意情况。结果与PV-CI组比较,PV-SI组术后镇痛持续时间、术后48 h内吗啡总消耗量、恶心呕吐发生率、病人推荐率及满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混合药物单次TPVB联合全麻可作为有助于改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病人...  相似文献   

3.
《中华麻醉学杂志》2022,(5):565-568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和胸神经Ⅱ型(PecsⅡ)阻滞用于全麻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围术期镇痛效果。方法选择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女性患者60例, 年龄20~60岁, ASA分级Ⅰ或Ⅱ级, 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2组(n=30):前锯肌平面阻滞组(S组)和PecsⅡ阻滞组(P组)。2组均于全麻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 阻滞药物均为0.5%罗哌卡因20 ml。术后均行舒芬太尼PCIA。采用肌肉注射曲马多100 mg进行补救镇痛。记录各节段皮区阻滞情况、术中瑞芬太尼和术后24 h内镇痛药(PCIA中舒芬太尼以及补救镇痛药)用量、神经阻滞时间、Horner综合征以及术后24 h内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S组比较, P组T5-T7皮区阻滞率降低, 术后舒芬太尼用量减少(P<0.01), 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和神经阻滞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使用补救镇痛药, 未见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PecsⅡ阻滞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优于前锯肌平面阻滞。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前锯肌平面阻滞-腹直肌后鞘阻滞-全身麻醉用于肝癌切除术的优化效果。方法择期全麻下行肝癌切除术患者100例, 年龄30~64岁, 体重指数18~30 kg/m2, ASA分级Ⅱ或Ⅲ级, 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或B级,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50):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后鞘阻滞组(S组)和胸椎旁神经阻滞组(T组)。S组采用0.375%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行前锯肌平面阻滞(20 ml)联合腹直肌后鞘阻滞(10 ml), T组采用0.375%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行T7和T9椎旁神经阻滞(各15 ml)。静脉注射咪达唑仑、丙泊酚、舒芬太尼和顺式阿曲库铵诱导麻醉, 静脉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间断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维持麻醉, 术中维持BIS值40~60。术毕采用舒芬太尼和氟比洛芬酯行PCIA, VAS评分>3分时静脉注射羟考酮5 mg补救镇痛。记录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和操作时间;记录术中舒芬太尼、瑞芬太尼用量和切皮后30 min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记录术后48 h内PCA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情况;分别于术前24 h、术后24和48 h时行40项恢复质量量表(Qo...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胸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用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的改良效果。方法择期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55~63岁,体重65~81 kg,ASA分级Ⅲ或Ⅳ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胸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组(TG组)和全身麻醉组(G组)。采用咪达唑仑-丙泊酚-舒芬太尼-罗库溴铵进行麻醉诱导,七氟烷-瑞芬太尼-丙泊酚维持麻醉。TG组于麻醉诱导前20 min行超声引导胸橫肌平面阻滞,于双侧肋间内肌与胸橫肌之间分别注入0.375%罗哌卡因+0.5%利多卡因共20 ml。术后2组均采用舒芬太尼PCIA,静脉注射羟考酮0.05 mg/kg补救镇痛,维持术后VAS评分≤4分。记录术中瑞芬太尼及丙泊酚用量、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补救镇痛情况;术后ICU停留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恶心/呕吐、肺部炎症、皮肤瘙痒及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G组比较,TG组术中瑞芬太尼及术后舒芬太尼用量减少,术后补救镇痛率降低,PA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和排气时间缩短,术后恶心/呕吐、肺部炎症发生率降低(P<0.05)。未见皮肤瘙痒和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高容量罗哌卡因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用于胸腔镜肺部手术的优化效果。方法:择期行胸腔镜肺部手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BMI 18~24 kg/m 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30):高容量(40 ml)0.4%罗哌卡因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全...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评价胸肌神经阻滞(PECS)对维持全麻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和安全性的效果。方法 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86例,年龄38~47岁,BMI 19~23 kg/m2。ASAⅡ~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行全身麻醉,观察组行全麻联合PECS。记录麻醉前(T0)、诱导即刻(T1)、麻醉维持即刻(T2)、术毕即刻(T3)患者的HR、MAP;统计麻醉苏醒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T1、T2时,2组患者的HR、MAP均逐渐降低,并于T3时上升,其中观察组患者T1、T2、T3时的HR、MAP均高于对照组,2组组间、时点、组间与时间交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CS用于全麻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可维持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联合全身麻醉用于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改良效果。方法择期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82例, 性别不限, 年龄40~64岁, BMI 18~24 kg/m2, ASA分级Ⅰ或Ⅱ级,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41):全身麻醉组(G组)和SAPB联合全身麻醉组(SG组)。SG组全身麻醉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采用罗哌卡因行SAPB。采用咪达唑仑、依托咪酯、舒芬太尼和顺阿曲库铵行全麻诱导, 采用七氟烷和瑞芬太尼行麻醉维持。术后采用舒芬太尼行PCIA, 当VAS评分≥4分时, 静脉注射舒芬太尼2.5 μg补救镇痛。记录术中七氟烷和瑞芬太尼的用量、气管拔管时间和术后48 h内补救镇痛情况、舒芬太尼用量、尼卡地平和艾司洛尔使用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G组比较, SG组术中瑞芬太尼和七氟烷的用量、术后舒芬太尼用量、术后镇痛补救率、术后尼卡地平和艾司洛尔的使用率、术后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及尿潴留的发生率降低, 气管拔管时间缩短, 首次补救镇痛时间延长(P<0.05)。结论相对于单纯全身麻醉而言, SAPB联合全身麻醉用于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时, 不仅对术中全身麻醉用药及术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胸椎旁神经阻滞和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全麻用于老年患者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的优化效果。方法择期行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80例,年龄66~78岁,性别不限,体重46~80 kg,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40):全麻组(G组)和胸椎旁神经阻滞和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全麻组(TSG组)。2组均靶控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静脉注射顺式苯磺酸阿曲库铵进行麻醉诱导和维持,术中维持BIS 45~60。麻醉诱导后,TSG组在超声引导下行患侧胸椎旁神经阻滞,注入0.5%罗哌卡因15 ml。待胸腔操作结束转平卧位后,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肋缘下入路腹横肌平面阻滞,每侧均注入0.3%罗哌卡因20 ml。术后采用舒芬太尼行PCIA。G组背景输注速率0.05 μg·kg-1·h-1,PCA剂量0.04 μg/kg,锁定时间为10 min;TSG组背景输注速率0.03 μg·kg-1·h-1,PCA剂量0.025 μg/kg,锁定时间为10 min。2组均镇痛至术后48 h,维持VAS评分≤3分;若VAS评分≥4分,静脉注射曲马多100 mg补救镇痛。分别于术前1 d(T0)...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用于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患者的优化效果。方法择期行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患者60例,年龄35~64岁,BMI 20~24 kg/m2,性别不限,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全身麻醉组(G组)和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组(T+G组)。T+G组于麻醉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行T9和T11胸椎旁神经阻滞,各注入0.5%罗哌卡因10 ml。麻醉诱导后,静脉泵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行麻醉维持,术毕连接PCIA,镇痛药物为舒芬太尼。PACU期间VAS评分>3分时,静脉注射羟考酮0.05~0.10 mg/kg补救镇痛。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CO2气腹建立后(T1)、手术30 min(T2)和术毕(T3)时采集中心静脉血样,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皮质醇(Cor)和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于T0、T3和术后24 h(T4)时采集中心静脉血样,采用Navios型流式细胞仪测定CD3+、CD4+和CD8+细胞百分比,计算CD4+/CD8+比值。记录术中血管活性药物、PACU期间羟考酮使用情况、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及PACU停留时间。结果与G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膝关节囊后间隙阻滞(IPACK)-收肌管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用于膝关节置换术的优化效应。方法择期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BMI 18~24 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IPACK-收肌管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组(IA组)和常规麻醉组(C组):股神经阻滞-腘窝上坐骨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全身麻醉诱导前,超声或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IA组行IPACK、收肌管阻滞,分别注射0.375%罗哌卡因15、25 ml;C组行股神经和腘窝上坐骨神经阻滞,分别注射0.375%罗哌卡因20 ml。确认神经阻滞效果后,实施全凭静脉麻醉,维持BIS值40~60。术后采用舒芬太尼行PCIA,维持术后VAS评分≤3分。记录术后出PACU、24、48和72 h时股四头肌肌力评分;首次下地活动时间;术后患者清醒时足下垂、补救镇痛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患者对术后恢复满意度评分。结果与C组比较,IA组术后股四头肌肌力和术后恢复满意度评分升高,术后足下垂发生率降低,术后住院时间和首次下地活动时间缩短(P<0.05)。结论 IPA...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腹横肌平面-腹直肌鞘阻滞联合全麻用于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改良效果。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56例,年龄45~64岁,ASA分级Ⅰ~Ⅲ级,BMI 18~25 kg/m 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28):全麻组(G组)和腹横肌平面-腹直肌鞘阻滞联合全麻组(T...  相似文献   

14.
《中华麻醉学杂志》2022,(5):581-585
目的评价弓状韧带上腰方肌前侧阻滞(SA-AQLB)联合全身麻醉用于腹腔镜妇科手术的优化效果。方法择期行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80例, 年龄28~64岁, 体重52~78 kg, 身高154~166 cm, ASA分级Ⅰ或Ⅱ级,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40):全身麻醉组(G组)和SA-AQLB联合全身麻醉组(SG组)。SG组麻醉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SA-AQLB, 分别注入0.4%罗哌卡因25 ml+地塞米松5 mg。2组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术毕采用舒芬太尼2 μg/k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50 ml)行PCIA, 背景输注速率2 ml/h, PCA剂量2 ml, 锁定时间15 min。于术后1、6、12、24和48 h时记录腹部、盆腔和肩部的疼痛VAS评分, VAS评分>4分时, 采用氟比洛芬酯进行补救镇痛。记录术中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和舒芬太尼用量;记录术后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次数和舒芬太尼用量;记录气管拔管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尿潴留、呼吸抑制等的发生情况。结果与G组比较, SG组术中高血压和心动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改良胸部神经阻滞结合全身麻醉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12月在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进行乳腺癌根治术的80例患者,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40例。常规组采用全身麻醉方案,而研究组采用改良胸部神经阻滞结合全身麻醉方案,比较两组麻醉前(T0)、插管前(T1)、插管时(T2)、拔管时(T3)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术中舒芬太尼用量、苏醒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在T1、T2和T3,研究组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心率的波动幅度均小于常规组(P <0.05);同时,研究组患者术中舒芬太尼少于常规组,其苏醒时间短于常规组(P <0.05);且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5.00%)低于常规组(20.00%)(P <0.05)。结论 在乳腺癌根治术中采用改良胸部神经阻滞结合全身麻醉,能有效稳定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减少其术中舒芬太尼,缩短苏醒时间,降低...  相似文献   

16.
保留与不保留胸小肌的改良乳腺癌根治术临床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保留与不保留胸小肌、胸前神经和肋间臂神经的改良乳腺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480例乳腺癌,A组280例,采用经胸大肌前入路清扫腋窝淋巴结,保留胸小肌、胸前神经及肋间臂神经;B组200例,经胸大肌后入路清扫腋窝淋巴结,切除胸小肌、切断胸前神经、肋间臂神经,观察随访两组术后情况。结果术后重度胸大肌萎缩者,A组5例(1.8%),B组80例(40.0%);腋窝及内侧上臂感觉异常者,A组18例(6.4%),B组156例(78.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3、5年生存率,A组分别为81.2%和52.0%,B组分别为82.1%和61.2%,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保留胸小肌、胸前神经和肋间臂神经的改良乳腺癌根治术,可在保证根治效果的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行腋淋巴结清扫时保留肋间臂神经(intercostobrachialnerve,ICBN)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82例Ⅰ、Ⅱ期乳腺癌患者中,行改良根治术时完整保留ICBN56例,切除26例。结果保留ICBN的56例中,术后患侧上臂内侧及腋部皮肤感觉正常53例(94.6%),感觉异常3例(5.4%);而切除ICBN的26例中术后感觉正常8例(30.8%),感觉异常18例(69.2%)。结论乳腺癌腋窝清扫术中保留ICBN可明显减少上臂内侧及腋部皮肤感觉障碍的发生率,有利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肩关节镜术中的应用. 方法 择期在侧卧位下行肩关节镜手术的患者44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35岁~65岁,体重50 kg~90 kg,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2例),均行静吸复合全身麻醉,B组全身麻醉前在超声引导下用0.2%罗哌卡因20 ml行肌间沟神经阻滞.记录患者入室、切皮前、切皮、术中30、60、90 min时、拔管后30 min时的心率(HR)、有创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平均动脉压(MAP);术中舒芬太尼、罗库溴铵、艾司洛尔、硝酸异山梨酯的应用情况;手术前后的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苏醒时间以及恢复阶段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镇痛药应用情况及并发症. 结果 A组和B组患者切皮时HR、MAP、七氟醚和舒芬太尼用量分别为(68±11)次/ min和(63±7)次/min、(86±15) mmHg和(69±10) mmHg(1 mmHg=0.133 kPa)、(1.28±0.21)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inimum alveolar concentration,MAC)和(1.08-0.20) MAC、(0.54±0.08) μg/kg和(0.34±0.06) μg/kg(P<0.001).A组和B组需要血管活性药物的例数、拔管时间、术后PaCO2分别为12例和2例、(13±10) min和(7±4) min、(44±3) mm Hg和(42±3)mm Hg(P<0.05).A组和B组在恢复阶段的疼痛VAS分别为(4±2)和(0±2)(P<0.001).两组间相关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能提高肩关节术中的麻醉质量,减少术中血压波动、麻醉性镇痛药和短效降压药的应用,缩短拔管时间,有短时术后镇痛效果,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方法比较乳腺手术患者行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和全身麻醉(GA)的效果。方法检索Medline、Springer、Cochrane图书馆、CNKI、万方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收集比较TPVB与GA在乳腺手术麻醉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应用Stata 11.0和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获得符合标准的RCT研究5个,共计295例患者,其中TPVB组148例,GA组14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TPVB组术后疼痛评分明显高于GA组(SMD2.59,95%CI 1.10~4.08),TPVB组术后镇痛药使用例次明显少于GA组(RR 0.23,95%CI 0.15~0.37),TPVB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GA组(RR 0.27,95%CI 0.12~0.61)。结论与GA比较,TPVB在乳腺手术后具有较高的疼痛评分和较低的镇痛药用量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背景 大量的研究表明全身麻醉苏醒与觉醒有着相同的中枢神经通路,即在觉醒期表现活跃的脑区、大脑皮质及相关脑区增多的神经递质与全身麻醉苏醒期有着一致改变. 目的 总结分析上行觉醒神经系统在全身麻醉苏醒中的作用,为全身麻醉药物苏醒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内容 主要从全身麻醉苏醒的简介、上行觉醒神经通路、觉醒神经通路参与全身麻醉苏醒等三方面就与此相关的研究进展作一系统的综述. 趋向 上行觉醒系统在全身麻醉苏醒机制中的关键作用将会被进一步关注与深入研究,为解决苏醒延迟导致的术后谵妄或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等问题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