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盆部Castleman’s病的CT、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发生于腹盆部、经病理证实为Castleman’s病的影像学资料。6例均接受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其中1例同时行MR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弥漫型1例,CT表现为肝、脾肿大和多发肿大淋巴结。局限型5例,分别位于腹膜后(n=3)、肠系膜(n=1)、盆腔(n=1),CT平扫均表现为单发的类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肿块,其中4例伴有"卫星"灶,2例病灶内可见点状、分支状钙化灶,3例病灶周围筋膜增厚;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显著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强化方式与大血管相似,各病灶内部或周边可见增粗的血管影,其中4例动脉期病灶内可见星状或裂隙状低密度区,门静脉期及延迟扫描低密度区逐渐缩小。MRI检查1例,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强化特点与CT相似。结论腹盆部Castleman’s病少见,临床工作中容易误诊,但影像学上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张卫东  吴沛宏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45):3197-3199
目的 分析腹盆部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的CT和MRI表现,提高对此病影像学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3例经病理证实的腹盆部pPNET的CT和MRI表现.结果 13例患者,发病年龄2~72岁,中位年龄30岁.13例病灶中,腹盆腔内9例,腹膜后间隙软组织2例,右侧肾脏1例,肝脏1例.病变均表现为大小不一的软组织肿块,发生于腹盆腔、右肾脏的病灶边界清楚,而发生于腹膜后软组织、肝脏的病灶呈浸润性生长,边界不清.所有病灶内密度/信号均不均匀,8例伴坏死、囊变,增强后均呈不均匀强化.4例病灶内可见点状、斑片状或不规则形钙化,其中1例为治疗后出现.治疗后5例死亡,好转8例.结论 腹盆部pPNET的CT和MRI表现缺乏特异性征象,CT和MRI检查可显示肿瘤的范围、发现远处转移,对确定手术的可切除性及评价治疗效果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CT及MRI在腹盆部韧带样纤维瘤(desmoid fibromatosis,DF)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腹盆部DF患者的CT、MRI资料和病理结果,其中4例行CT检查,6例行MRI检查,3例同时行CT、MR检查。结果 7例病变位于腹壁、2例位于腹腔内,4例位于盆部肌间隙跨坐骨大孔或闭孔向盆腔蔓延。CT表现:平扫7例为软组织密度,与邻近肌肉相近,未见钙化、坏死,3例内见条索状稍高密度影,增强扫描均匀或不均匀强化。MRI表现:与肌肉相对比,T1WI上7例表现为不均匀等低信号,2例为均匀等信号,T2WI上病灶信号不均匀,呈高信号或略高信号,7例内可见条索状低信号区,增强扫描8例呈中等或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轻度强化,其中长T1短T2信号区未见强化。组织病理学上肿瘤组织内成纤维细胞、纤维母细胞呈束状、编织状排列,细胞间胶原组织包绕,偶见核分裂。结论腹盆部DF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其术前诊断有重要的价值;MRI优于CT,能更好的显示肿瘤内部结构及周围神经、血管、深部脏器等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能谱CT门静脉期虚拟平扫替代常规平扫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49例腹部增强扫描患者,选用美国GE Revolution128矢量CT宽体探测器螺旋CT,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3组采用能谱(GSI)扫描模式,平扫使用常规扫描模式,平扫与门脉期增强均采用前置ASiR-V40%算法重建成层厚及层间距均为1.25 mm的薄层图像传入GE ADW4.7后处理工作站,门静脉期图像经GSI Volume Viewer软件处理得到虚拟平扫图像。根据成像方式组合可分为常规平扫+三期动态增强、虚拟平扫+三期动态增强扫描2种模式。分别测量常规平扫与门静脉期虚拟平扫2种图像肝脏及腹主动脉、竖脊肌的CT值、平均噪声(SD)值、平均信噪比(SNR)值,对图像质量进行客观评价;评价常规平扫与门静脉期虚拟平扫的图像质量和诊断效能差异;对比分析2种扫描模式的总辐射剂量差异。结果 门静脉期虚拟平扫与常规平扫肝脏、腹主动脉的平均CT值差别不大;门静脉期虚拟平扫肝脏、腹主动脉的SD值小于常规平扫(P<0.05);肝脏、腹主动脉的SNR值大于常规平扫(P<0.05);虚拟平扫+三期动态增强患者接收辐射剂量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MRI及DSA表现及其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CT、MRI及DSA影像表现,其中2例行CT及MRI平扫及增强检查,4例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1例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和DSA检查。结果:单发病灶者2例,多发病灶者5例,肿瘤CT平扫均表现为肝内边界清楚的低密度肿块,病灶中央可见不规则形坏死区,3例病灶周围多发子灶,2例病灶周围血管受压推移;MRI上肿瘤表现为长T1稍长T2信号;7例增强扫描后病灶实质部分动脉期轻至中度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中心坏死区无明显强化。结论: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一定的影像特点,特征表现为肝内边界较清晰的类圆形肿块影,病灶较大时周围常有子病灶,病灶中央常见液化坏死,强化方式为渐进性强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螺旋CT多期扫描及MRI多序列扫描技术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2005年8月-2016年12月间行螺旋CT扫描46例,同时行MRI多序列扫描16例胰腺癌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6例中37例行CT平扫+薄层三期增强扫描,9例仅CT平扫,16例同时行MRI多序列平扫+DWI+MRCP+动态增强扫描.肿块位于胰头或钩突32例,胰颈体部10例,胰尾4例.肿瘤直径最大8.4 cm,最小1.8 cm.肝转移14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6例,肺转移2例,脑转移1例,腹水3例,胆总管及肝内外分支扩张35例,胰管扩张27例.46例中转省﹑市级医院手术治疗9例,其余病例均为临床证实.结论 螺旋CT平扫+三期增强扫描能有效检出胰腺癌,可作为胰腺癌诊断及术前分期的首选检查方法;MRI多序列平扫+DWI+MRCP+动态增强扫描可作为胰腺癌诊断的有效补充,为胰腺癌的诊断提供更丰富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7.
刘伟娟 《当代医学》2014,(28):70-71
目的探讨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软组织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CT和MRI特点。方法回顾分析山东省菏泽市立医院放射科2008~2013年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21例软组织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CT扫描17例,MRI扫描2例,CT和MRI扫描2例。平扫16例,CT增强2例,MRI增强2例,CT和MRI均增强者1例。结果 21例软组织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中发生于下肢12例,上肢5例,胸骨和胸壁2例,肾脏1例,盆腔1例。其中上下肢发病率最高,占81%。不规则分叶状17例,规则类圆形4例,其中,不规则分叶状比例最高,占81%。21例中伴囊变坏死者5例,占24%。5例增强扫描病例中,均可见早期不均匀明显强化。结论软组织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具有相对特征性,充分认识其特征,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分析原发性脊柱恶性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分析X线平片、CT、MR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7例原发性脊柱恶性淋巴瘤患者,均经穿刺或手术病理确诊,均接受X线平片、CT、MRI检查。结果本组7例患者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累及18个椎体,其中胸椎4例,腰椎1例,胸腰椎1例,颈椎1例;3例伴有附件受累,5例软组织肿块,3例椎管内、硬膜外肿块;X线平片影像学表现为椎体骨质破坏,椎体压缩性骨质,无椎弓根影;CT平扫肿瘤为中等密度,增强后强化均匀,无坏死;MRI T1WI肿瘤为低等信号,T2WI为低、等、高信号,增强扫描后中度强化。结论 (1)原发性脊柱恶性淋巴瘤以非霍奇金淋巴瘤较为常见;(2)肿瘤侵犯相邻椎体,软组织肿块较大且极少坏死,增强扫描肿瘤为中度强化;(3)X线平片诊断作用有限,MRI显示骨内病灶敏感性高于CT。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盆腹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AAM)的CT、MRI特征与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收集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盆腹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14例,3例患者术前行盆部MR平扫及增强扫描,13例行腹盆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女性11例,男性3例,年龄27~57岁,平均年龄38.6岁,分析CT、MRI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学特征。结果 12例为原发肿瘤,2例为术后复发。12例跨尿生殖膈与盆膈生长,肿瘤最大径约3.5~33.2cm,平均14.2cm。11例肿瘤与周围结构分界清,CT平扫呈低密度,增强扫描11例病变内部可见分层或漩涡样改变。MRI显示T1WI表现低信号,T2WI表现高信号,增强扫描可见“分层”或“漩涡”征。结论 AAM好发于女性的盆腹部,易向盆底组织间隙内延伸、侵袭生长,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为不均匀渐进性强化,可见“分层”或“漩涡”征,病理上具有肿瘤细胞稀疏、黏液样基质大量存在及局部血管分布丰富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比较MRI及CT诊断前列腺癌的准确率。方法对48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癌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CT增强行双期动态扫描;MRI行常规扫描。将CT诊断结果与MRI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48例患者中,A期前列腺癌1例,B期前列腺癌14例,C期前列腺癌15例,D期前列腺癌18例。在15例A期或B期前列腺癌患者中,CT平扫和增强扫描直接确诊7例,诊断符合率为46.7%;MRI平扫直接确诊为13例,诊断符合率为86.7%,两者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33例C期或D期前列腺癌患者中,CT平扫和增强扫描直接确诊31例,诊断符合率为93.9%,MRI平扫直接确诊为32例,诊断符合率为96.97%,两者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A或B期前列腺癌的诊断,MRI较CT有明显优势;对于C期或D期前列腺癌的诊断,CT和MRI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靳秀香  王德华 《医学综述》2008,14(8):1173-1175
骨桥蛋白是一种磷酸化糖蛋白,是骨骼和牙齿矿化细胞外基质的主要组成成分。它不仅参与骨的吸收与形成,而且与肿瘤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是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文章概述了骨桥蛋白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详述了近年来关于骨桥蛋白与妇科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及其对妇科肿瘤的早期诊断、评价疗效及预后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肿瘤是一类致死性疾病,目前人类对于其治疗方法上仅仅停留在控制肿瘤的生长及转移,大部分肿瘤不能够彻底根治。治疗肿瘤的方法主要有手术治疗、放射治疗、药物治疗及细胞治疗。细胞治疗是一种新型治疗方法,因此就肿瘤的细胞治疗方面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13.
刘震  阮林 《医学综述》2014,(16):2928-2930
随着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肿瘤患者的镇痛已成为临床面临的重要问题。阿片类药物是恶性肿瘤患者围术期及术后镇痛的重要药物。有研究表明,一些常用的阿片类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抗肿瘤增殖作用,但其对肿瘤细胞及其微环境的影响及机制尚存在争议。肿瘤与其微环境的关系极为复杂,药物剂量和用药方案的改变对肿瘤的影响也有很大差异。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可以为今后制订合理的麻醉和癌痛镇痛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黄鹏 《医学综述》2013,19(5):848-850
微小核糖核酸(miRNA)是一类在生物体中广泛表达的、非编码调节性小分子RNA。成熟的miRNA与RNA诱导沉默复合体结合后,通过与靶mRNA的特定序列互补或不完全互补结合,进而发挥阻遏翻译或引导酶切的功能。miRNA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如调节细胞发育、分化、增殖、凋亡、免疫与应激反应等,并且具有肿瘤抑制因子及癌基因的作用,可能是诊断、治疗肿瘤的一种潜在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与鉴别诊断。材料与方法对89例AML临床表现、形态学特点及免疫组化进行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89例AML中,肾脏AML81例,肝脏AML8例,大体常表现为膨胀性生长的肿块;经典组织学改变为呈现不规则厚壁血管,不规则排列的形似平滑肌样的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脂肪组织三种成分,免疫组化所有病例都不同程度表达HMB-45,Melan-A, SMA,Vimentin等。结论 AML是一种少见的起源于血管周细胞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多见于女性,组织学上由脂肪组织、平滑肌(梭形或上皮样)、厚壁血管以不同比例混合而成,免疫组化特异性表达HMB45及Melan-A,免疫组化有助于AML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依托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泌尿外科的肿瘤标本资源,建立一个规范化、信息化的肿瘤组织标本库,为泌尿系肿瘤的基础研究提供高质量的生物样本资源。方法 收集笔者医院泌尿外科2013年10月~2016年1月行手术切除泌尿系统肿瘤患者的肿瘤组织、血液样本及尿液样本。所获得的手术标本立即放置在加有RNA保存液的冻存管中,然后储存在-80℃冰箱冻存。随机抽取6例-80℃冻存的肿瘤组织进行HE染色以及RNA和蛋白质的DNA提取及分析。结果 2013年10月~2016年1月,泌尿系肿瘤标本库共存储189例不同组织学类型的前列腺、膀胱、肾脏、阴茎和睾丸肿瘤的标本,200例尿液和240例血浆样本。抽样检查结果显示样本分子生物学指标稳定。结论 肿瘤组织样本库可提供高质量的生物样本资源及患者完整的临床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转化医学的发展,改进肿瘤诊断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将小鼠可移植性组织细胞肉瘤LⅡ分别接种在近交系615小鼠的胁部皮下、后肢肌肉和爪垫皮下组织内,取全肺和各部位淋巴结进行组织学检查,观察肿瘤自发转移率及转移程度。胁部皮下与后肢肌肉移植组待荷瘤小鼠自然死亡,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39.3、27.9d,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95.7%和100%,肺转移率均为100%。爪垫皮下移植组在肿瘤接种后1、3、5、10、20、30和40d处死荷瘤小鼠,早期淋巴结转移出现在肿瘤接种后第10天,至第30天时形成肺转移瘤。局部侵袭达Ⅲ~Ⅳ级时才发生肿瘤转移,肺转移出现时间晚于淋巴转移。结果表明,LⅡ瘤株具有淋巴道合并血道转移的特性,是研究肿瘤侵袭和转移的理想实验肿瘤模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瘤细胞悬液和瘤组织块原位种植构建SpragueDawley(SD)大鼠原位移植胃癌模型,并比较其诱癌率。方法分别采用直接注射法和组织插块法构建SD大鼠胃癌模型:直接注射法组将walker-256细胞悬液直接注射到sD大鼠胃壁的浆膜内,观察移植肿瘤的生长状况、移植成功率;组织插块法组以walker-256细胞接种于SD幼鼠皮下,形成稳定传代的皮下移植瘤,再取该肿瘤组织块原位移植于SD大鼠胃壁,观察移植肿瘤的生长状况、移植成功率。结果直接注射法组原位移植成功率为5/7,造模9d后平均瘤重为0.320g;组织插块法组原位移植胃癌成功率为3/7,造模9d后平均瘤重为0.206g。直接注射法组原位移植成功率和造模9d后平均瘤重均较组织插块法组高。结论直接注射法原位移植模型的生物学行为与人胃癌自然生长过程相似,可作为一种有价值的工具用于胃癌转移机制和抗转移实验。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常规石蜡切片的前期处理对P^53基因产物免疫组化结果的影响以及P^53蛋白在冰冻切片的快速在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用49例良性病变组织和51例恶性病变组织作P^53蛋白的检测,冰冻切片采用Envision法结合微波,常规石蜡切片选用S-P法。结果 两种方法表达率几乎一致,且恶性病变组织P^53蛋白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良性病变组织。结论 在冰冻切片中P^53基因表达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20.
回顾分析了我院从1985年~1995年间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术后复发而再手术治疗病人23例。男12例,女11例。本组行手术64次,其中联合脏器切除3次,肿瘤完整切除40次,部份切除11次,剖腹探查及活检10次。对腹膜后肿瘤的复发原因及治疗进行了探讨,强调腹膜后肿瘤应重视术后随访,应在充分术前准备的前提下,积极争取尽早完整手术切除,才可能获得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