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有不愉快献血感受的无偿献血者再次献血情况,为采供血机构持续改进服务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2014年1-6月有不愉快献血感受的无偿献血者进行话回访,收集献血者的意见和建议,并对其再次献血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在调查回复的34 635名无偿献血者中,有242名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有不愉快献血感受(0.70%),其原因主要有10项,其中因献血量(200-400 m L)没有尊重献血者的意愿和工作人员没有快速处理献血反应两种情况引起献血者产生不愉快感受后,其再次献血率均为0。有不愉快献血感受的初次献血者再次献血率(11.39%)低于重复献血者再次献血率(51.53%),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采供血机构对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产生的不愉快感受要认真分析,积极改进服务不足,努力满足顾客合理需求,以此提高重复献血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韶关市无偿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的不愉快献血经历及其产生原因,为提高献血服务管理质量提供依据。方法电话回访2014年1月~2016年12月15000名献血者,统计不愉快献血率、再次献血率及不愉快献血原因;选取2017年1~3月站内献血点献血者和市区固定献血屋1500名献血者为实验组,街头流动采血1500名献血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献血者的不愉快献血率。结果 2014年1月~2016年12月韶关市无偿献血再次献血率为67%。电话回访15000名无偿献血者,有不愉快献血者213名,再次献血率为0.47%;发生不愉快献血的原因主要有:献血反应(49.3%)、服务态度(27.7%)、环境条件(9.9%)、护理水平(13.1%);女性不愉快献血率高于男性(P 0.05),年龄越高不愉快献血率越高(P 0.05),学历层次越高不愉快献血率越低(P 0.05),互助献血不愉快献血率明显高于个人无偿献血及团体无偿献血(P 0.01),军人不愉快献血率最低(0%),农民不愉快献血率最高(2.02%)。同时对2017年1~3月的无偿献血者进行实验研究,发现针对性辅导对于降低不愉快献血率有帮助。结论针对不同人群进行不同的招募宣传,可以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提高工作人员服务水平,从而降低不愉快献血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探讨无偿献血时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提出针对性的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调查2016年1-12月参与无偿献血的献血者1250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严重程度进行统计,为采供血机构提供相关数据。结果 12508例参与无偿献血的献血者中,共计196例发生献血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7%,其中男性献血者和女性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53%和1.62%,女性献血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略高于男性,但比较总体无统计学差异(P0.05)。献血不良反应以轻度反应居多,占50.51%,中度和重度分别为32.13%和17.35%。结论无偿献血者献血时不良反应以轻度为主,在不良反应发生时及时给予干预,献血反应可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影响初次全血献血者再次献血的影响因素。方法以2016年1月~2016年12月首次在广州血液中心参加无偿献全血且接受了电话回访的初次献血者66976名,完全随机抽样法抽取2214名献血者,自中心采供血信息管理系统调取相关社会学信息,献血者服务中心对首次献血者的电话回访记录调取回访信息。卡方检验筛选出的对初次全血献血者再次献血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一步分析。结果 2214名初次献血者中,卡方检验显示对初次全血献血者是否再次献血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是性别、献血类型、献血量和有无献血反应。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显示,无献血反应(OR=1.753,OR95%CI:1.100~2.794,P=0.018)的初次献血者再次献血可能性较大,男性(OR=0.681,OR95%CI:0.539~0.859,P=0.01),街头献血者(OR=0.641OR95%CI:0.509~0.808,P 0.001)和200 mL献血量(OR=0.641 OR95%CI:0.509~0.808,P 0.001)的初次献血者再次献血意愿的可能性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是否有献血反应、献血量、性别及献血类型是首次献血献血者再次献血的影响因素。有献血反应,献血量200mL,男性,街头的初次献血者更容易流失。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2012-2014年期间全国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处置情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全国354家采供血机构(含32家血液中心和322家中心血站)进行调研。计数资料使用Excel 2003进行原始数据录入,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描述性信息采取汇总后分析。结果共计201家采供血机构(含23家血液中心,178家中心血站)反馈了有效的调研数据。2014年全国201家采供血机构献血反应发生率为0.53%,较2012的0.45%及2013年的0.44%有所增高。2014年23家血液中心的献血反应发生率为0.37%,低于178家中心血站的0.61%;发生献血反应的献血者中82.43%为初次献血者;200 m L及300 m L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比率均高于400m L献血者。共有147家(73%)采供血机构反馈使用过药物处理献血反应,使用较多的是补液类药物。结论采供血机构应不断提高献血服务质量和采血操作技术,加强对团体献血的管理,以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规范急救药物的使用管理,加强急救知识的培训,保障献血者的安全。应按照统一标准的体系收集和报告献血反应数据,推进国内血液安全监测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衢州市中心血站2016—2017年不愉快献血经历献血者的回访结果,为提高献血者保留工作寻找方法。方法将发生献血不良反应、不满意的644例不愉快经历献血者按照路径回访后的再次献血情况进行统计,并按类型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 644例不愉快献血经历献血者中有222例再次参加献血,再次献血率34.47%。其中不满意献血者再次献血率最高达39.80%。结论对不愉快经历献血者进行及时有效的回访,既保留了献血者,也提升了无偿献血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比较初次献血者和再次献血者的人口社会学特征和献血相关特征,为发展固定的无偿献血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构成比等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回顾性分析本站2016年1月—2018年12月接待的无偿献血者35 230人,比较初次献血组(n=25 436)与再次献血组(n=979 4)的人口社会学特征、献血情况(献血量、献血反应)与不合格情况。结果再次献血组无偿献血者年龄以18—35岁(79.7%)为主,文化程度以大学(45.6%)为主,职业以医务工作者(18.6%)和职员(18.9%)为主;献血量400 mL比率再次献血组(70.3%)高于初次献血组(30.5%),P0.05;献血反应率再次献血组(0.39%)低于初次献血组(1.39%),P0.05;在ALT、HBsAg、抗-HCV、抗-HIV、梅毒5个项目的检验不合格率再次献血组(2.70%)明显低于初次献血组(5.62%),P0.05。结论采取有效途径和方法提高初次献血者再次献血的意愿,使其自愿成为固定献血者,对增加血液募集量、保障献血安全和临床用血安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分析全血献血者献血血管迷走神经反应,寻找应对措施。方法统计2015年1-12月采集全血41 624人次,分析650例血管迷走神经反应全血献血者相关信息。结果 2015年全血采集中发生反应率为1.6%。其中男性408人,女性242人(1.6%对1.5%),初次献血者561人,89人重复献血者(2.4%对0.5%)。采血车出现反应率最高2.1%,献血屋0.7%,站内0.2%。按年龄段分布情况18-25岁反应率最高3.2%,其次是25-35岁年龄段1.1%。男女性献血者的反应发生率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次和重复献血者、献血者不同年龄段、献血者不同职业和不同采血地点的献血反应发生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季节对献血反应的发生率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血献血过程中要更多地关注初次,年轻,学生,降低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发生,有助于更好地保留献血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秦皇岛地区农村献血者流失原因调查和电话再招募效果进行分析,为改进农村无偿献血者宣传招募与保留提供依据。方法于2017年1—6月统计并电话回访2012—2014年秦皇岛市所辖四县62个自然村中献血≥3次、且至2016年底未再献血的农民献血者,并对流失原因和招募效果统计分析。结果 2012—2014年流失农民献血者2 645人,其中接通电话的1 822人中有587人表示不愿再次献血,主要原因人在外地(20.61%),其次是年龄大或超龄(16.60%);表示愿意再次献血的1 235人中,流失原因主要是对献血淡忘(54.74%),其次是农活儿忙(31.74%);招募半年后履约成功献血658人,主要做法是回访后采血车跟进采血(74.01%)。结论血站应加强农村无偿献血宣传,有针对性地制定农民献血者招募策略,提升采集操作技能,改善献血环境,同时对农村流失献血者开展电话招募,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保留固定无偿献血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文关怀对献血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站首次参加无偿献血的400例献血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献血时间顺序及献血时采用的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按常规献血护理的对照组与引进人文关怀献血护理的观察组。比较两组献血者的献血疼痛程度、献血反应、献血满意度以及再次献血率。结果观察组献血者轻微痛比例高于对照组,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疼痛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献血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满意率、再次无偿献血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无偿献血工作中对献血者尤其是首次献血者实施人文关怀,有利于减轻献血者的疼痛,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能够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使献血者获得良好的献血感受,提高献血者对献血护理的满意度以及再次无偿献血率,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2012-2014年期间全国采供血机构献血投诉纠纷情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全国354家采供血机构(含32家血液中心和322家中心血站)进行调研。计数资料使用Excel 2003进行原始数据录入,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217家采供血机构(含24家血液中心,193家中心血站)反馈了有效的调研数据。2012-2014年献血投诉率分别为0.032%、0.031%和0.027%(χ2=41.171,P0.05),献血投诉的主要原因为对纪念品不满意、献血后不适和对服务态度、技术等不满意;2012-2014年每例纠纷平均赔偿金额为2 695元、1 869元和1 863元。24家血液中心的献血投诉率和平均每例纠纷赔偿金额均低于193家中心血站。结论采供血机构应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采血操作技术,改善献血环境和纪念品的质量,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提升献血者对服务质量反应性、有形性、可靠性、保证性和移情性的感受,提高献血者满意度。应规范献血投诉接待流程,及时有效地处理投诉和纠纷,持续改进问题和不足,将负面影响最小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文关怀的护理干预对无偿献血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在该中心血站参加无偿献血的300例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将2017年1-7月150例献血者纳入对照组,2017年8月至2018年2月150例献血者纳入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人文关怀护理,比较两组献血者疼痛耐受度、不良反应、满意度和再次献血率。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耐受度、护理满意度和再次献血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献血者实施人文关怀护理有助于减轻献血者疼痛,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使献血者获得良好的献血体验,提高其再次献血率,更有效地保留献血队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2年1~12月收集的1 500名献血者作为观察组,采取护理干预;选取2011年1~12月收集的1 500名献血者作为对照组,未采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干预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献血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献血不良反应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对于初次献血者精神紧张、空腹、夜间睡眠差、护士采血不顺利、晕车,在献血车中出现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室内献血者,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献血者的心理护理,改善献血环境及献血前的教育工作,可有效预防和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献血者献血前梅毒初筛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方法应用HBsAg/TP联合检测试条(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对本站2014年5月~2015年初次献血者献血前进行梅毒初筛,并与2013年及2012年献血者献血前未进行梅毒初筛相对,比较梅毒检测反应率的差异。结果初筛前检测总反应率0.57%,初筛后检测总反应率为0.20%,两者之间比较χ~2=204.98,P0.05);初次献血者检测反应率初筛前为1.85%,初筛后为0.81%,两者比较(χ~2=117.23,P0.05)。梅毒初筛前后比较检测反应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梅毒初筛后反应率明显下降。2014年5月~2015年重复献血者检测反应率为0.01%,而初次献血者反应率0.8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3.17,P0.05),表明重复献血者相对初次献血者梅毒反应率明显降低。结论献血前应用HBsAg/TP联合检测试条对初次献血者进行初筛,可大大降低梅毒检测反应率,特异性和灵敏度较高,操作简单方便,试剂易保存,可节约血液采集和检测成本,值得推广。因重复献血者梅毒反应率较低,献血前可不必进行初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捐献全血出现献血反应高风险人群的特征和献血者保留相关因素分析,为制定献血反应的预防措施以及最大限度地保留献血者提供依据。方法统计2012—2017年全血献血者以及发生不良反应人群的捐献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首先采用卡方检验识别献血反应的高风险人群,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献血反应者保留相关因素。结果 2012—2017年本站所有全血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率为0. 28%(220/77 385):其中男性发生率为0. 18%(70/77 385),女性发生率为0. 41%(150/77 385);初次献血者发生率为0. 56%(170/30 411),重复献血者发生率为0. 11%(50/44 974);年龄范围18—24岁的献血者发生率较高0. 45%(80/17 071);体重范围45—55 kg的献血者发生率较高0. 58%(81/14 071)。献血者献血频次、年龄以及体重对献血反应的影响P<0. 05。此外,220名献血反应人群中返回者为36人(占16. 4%),其中年龄范围18—24岁出现献血反应的献血者返回率较低10. 0%(8/80),≥45岁返回率较高40. 9%(9/22),初次献血者返回率11. 8%(20/170),再次献血者返回率32%(16/50)。献血者献血频次和年龄对献血返回的影响P<0. 05。结论女性、年龄阶段为18—24岁、初次献血者以及体重45—55 kg是捐献全血出现献血反应高风险人群的主要特征。此外,年轻、初次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与献血者返回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无偿献血者献血后回访护理的效果,以更好地保留献血者.方法 2012年1-6月对28 877名献血者进行回访护理,在以往仅以短信回访的基础上,对初次献血者和有献血不良反应者进行电话回访护理,有必要的上门回访护理,对部分流失献血者进行电话回访护理并对回访护理情况进行电话调查,比较其与2011年1-6月26 438名献血者的满意度及进行回访护理后招回献血者队伍的情况.结果 2012年1-6月,献血者满意度分别为97%,99%,99%,100%,100%,100%;2011年同期,献血者满意度分别为90%,91%,92%,92%,93%,92%,两时间段献血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4.03,6.74,4.19,6.38,5.33,6.38;P <0.05);2012年1-6月,各献血点月漏回访护理率均为0;流失献血者回流率逐步提高,最高达80%以上.结论 加大献血者回访护理力度,有利于提高献血者对血站的满意度,保留更多的无偿献血者,发展更多的固定献血者,实现无偿献血事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跟踪有不愉快献血经历的献血者后期无偿献血情况,为发现血站献血服务中的缺陷及改进服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对2006~2007年随机电话回访反馈,录入Excel后统计分析。通过和无不愉快献血经历的献血者重复献血率的比较,分析献血者对血站献血服务的各方面的期待值。结果电话回访7 314名无偿献血者,有214名无偿献血者在穿刺技术、献血服务方法、献血后轻度不适感及献血反应等方面有抱怨。而这214例有抱怨的无偿献血者178例后期没有再次参加无偿献血,明显低于无抱怨献血者的重复献血率。另外,在218例抱怨的无偿献血者中,130例为初次无偿献血,后期仅1人再次参加无偿献血。结论对献血者不愉快献血经历要认真对待分析,找出对策,加以解决,以此提高重复献血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比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发生前后全血献血人群的基本特征。方法 收集2018—2021年我国26家采供血机构全血献血人群基本特征相关数据,剔除无效数据后,对全血献血者基数变化趋势、活跃献血者(重复献血者)人数、献血频率、献血者平均年龄、初次献血者招募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相关指标进行分析,比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发生前后的变化。结果 14个指标中受疫情影响差异较大的有8个(占比57%)。其中,全血献血者基数变化趋势受疫情影响变化较大,疫情期间整体增长率高于疫情前(P<0.05);活跃献血者人数均为增长趋势,疫情期间高于疫情前(P<0.05);献血频率疫情期间低于疫情前(P<0.05);献血者平均年龄、女性献血者平均年龄受疫情影响波动范围较大,两者较疫情前偏高(均P<0.05);初次献血者招募<25岁组和≥25岁组参加率受疫情影响差别较大,呈不规则波动且波动幅度范围较大(均P<0.05);初次献血者占全部献血者的比例受疫情影响呈不规则波动,整体占比低于疫情前(P<0.05)。结论 26家采供血机构全血献血人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发生后较发生前呈增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分析引起单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的综合因素,为有效预防献血不良反应提供依据和方式方法。方法 统计2012~2019年兰州地区所有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和272例发生献血反应献血者,分析各种诱发献血不良反应的因素,根据性别、民族、职业、年龄、体重、献血量及献血次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各种诱发单采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的因素中,抗凝剂反应为第1位,占32.4%(88/272);女性、学生容易发生献血反应;各年龄段中,18~25岁最容易发生献血不良反应,占53.68%(10 572/35 265),年龄段与献血不良反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体重间的献血者比较都有统计学意义,体重越轻,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概率越大(P<0.05),初次献血者与重复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量与献血不良反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单采献血者抗凝剂反应占整个献血不良反应因素的首位,需重点关注女性、学生、年龄较小、体重较轻、初次献血的献血者,分别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来预防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刘金阳  陈霄  薛建江 《中国输血杂志》2012,25(12):1319-1320
目的 了解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情况及电话回访后对其再次献血的影响.方法 回顾2009年所有发生献血反应者的电话回访记录单以及半年至1年再次参加献血的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 890例发生献血反应者中82.0%为初次献血者,电话回访成功676例,其中67例再次参加献血,与电话回访不成功组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 电话回访对发生献血反应者再次献血具有积极作用,应当重视、发展电话回访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