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Fas/Fasl介导的细胞凋亡与肿瘤免疫逃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
谢启超  王玲俐  陈正堂 《重庆医学》2007,36(13):1327-1329
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与免疫治疗中,免疫逃逸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近年研究显示 ,与凋亡相关的Fas(factorofas sociatedsuicide ) /FasL(FasLigand)系统在肿瘤免疫逃逸中有重要作用。研究人员证实在许多肿瘤组织内均有高水平的FasL表达 ,而表达Fas的淋巴细胞浸润肿瘤组织后不仅未能杀伤肿瘤细胞 ,反被诱导凋亡。这一发现 ,不仅为认识肿瘤免疫逃逸提供了新途径 ,而且能部分解释伴随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本世纪五六十年代 ,Burnet和Thomas提出免疫监视 (immunosurvellance)学说 ,认为机体免疫系统可以通过细胞免疫机制杀灭肿瘤细胞。此后 ,许多学者支持并丰富了这一学说。目前认为 ,T细胞、B细胞、…  相似文献   

4.
徐岷  蒋健 《医学综述》2015,(6):1003-1005
肿瘤可以通过多种机制逃避机体的免疫识别,其中肿瘤诱导产生的髓源抑制细胞(MDSC)在肿瘤免疫逃逸中发挥着重要作用。MDSC是一群异质性细胞,来源于骨髓祖细胞和未成熟的髓细胞,它可以通过多种机制抑制机体的先天性和获得性抗肿瘤免疫,促进肿瘤发展。该文就MDSC的表面标志物、募集和活化、介导的免疫逃逸机制及当前靶向MDSC抗肿瘤治疗策略等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本世纪50~60年代,Burnet和Thomas提出免疫监视(immunosurvellance)学说,认为机体免疫系统可以通过细胞免疫机制杀灭肿瘤细胞。此后,许多资料支持并丰富了这一学说。目前认为,T细胞、B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肿瘤杀伤过程。机体有一系列的免疫监视机制,但肿瘤仍能发生和持续发展,原因是肿瘤细胞存在多种免疫逃逸机制。近年研究显示,与凋亡有关的Fas/FasL系统在免疫逃逸中有重要作用。本文就此方面研究进展作一综述。yh1 Fas和FasLFas和FasL相互作用是细胞凋亡的…  相似文献   

6.
朱逸东  甘欣锦 《中医学报》2022,37(2):408-412
目的:探讨扶正解毒方辨治完全缓解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及免疫调控效应。方法:100例获得完全缓解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定期观察随访,治疗组在随访基础上给予扶正解毒方。系统分析两组患者1年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同时采用流式细胞仪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淋巴瘤负荷标志物(乳酸脱氢酶、铁蛋白和血β2微球蛋白)水平,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和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水平,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结果:经过1年的随访,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有3例和7例患者脱落。治疗组1年PFS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7.87%和83.72%,P=0.047),但两组患者1年OS均为100%。治疗组患者外周血CD3+、CD4+、CD4+/CD8+分别为(70.511±12.479)%、(35.900±8.278)%和1.213±0.658,显著高于对照组[(64.867±14.050)%,P=0.047;(32.179±9.117)%,P=0.045;0.916±0.433,P=0.007],治疗组患者CD;淋巴细胞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0.155±9.632)%和(34.540±10.571)%,P=0.042]。治疗组治疗后血浆乳酸脱氢酶和血β2微球蛋白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服用扶正解毒方1年后血浆VEGF、TGF-β1和IFN-γ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99,P=0.174,P=0.366)。治疗组患者中医证候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5.11%和60.47%,P=0.030),治疗组患者未发生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事件。结论:扶正解毒方可以提高缓解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1年PFS及降低肿瘤负荷,并改善其中医证候,其机制可能与其调控T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相关因子进而阻断肿瘤免疫逃逸有关。  相似文献   

7.
调节性B细胞的免疫应答是通过对炎性反应和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这种B细胞被称之为调节性B细胞。调节性B细胞的调节作用是通过分泌TGF-B和IL-10等调节性细胞因子来影响免疫细胞的功能。所以,知道调节性B细胞的活化机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和生物学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B淋巴细胞是人体特异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抗原呈递以及分泌抗体。新近研究发现,调节性B细胞(Bregs)通过分泌白细胞介素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等细胞因子作用于免疫系统,在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癌症进展、转归和预后中发挥作用。了解Bregs在癌症中的作用机制对临床治疗癌症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就Bregs与癌症的关系及其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调节性 T 细胞与肿瘤免疫密切相关,是致免疫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深入了解调节性 T 细胞与肿瘤免疫、肿瘤免疫治疗关系,可为肿瘤治疗提供新思路。本次研究从调节性 T 细胞概述出发,概括近年来关于其肿瘤免疫、肿瘤免疫治疗的重要研究成果,并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0.
Fas/FasL系统与肿瘤免疫逃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覃玉桃  王仁生 《广西医学》2002,24(5):663-666
肿瘤细胞可通过多种机制逃避人体免疫系统监视 ,如肿瘤表面抗原缺失 ,致使免疫细胞不能识别肿瘤细胞 ,还可以产生多种免疫抑制因子以降低宿主免疫力等 ,因此 ,即使机体内具有一系列的免疫监视机制 ,但仍难以阻止肿瘤的发生和发展。Fas是一种细胞表面受体 ,与其配体FasL相结合 ,可以诱发细胞凋亡 ,与体内多种生理功能和疾病发生有关。肿瘤细胞可通过Fas途径逃避免疫监视 ,是一种新的肿瘤免疫逃逸机制 ,因而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1 Fas/FasL生物化学1.1 Fas及sFas :人的Fas包含 32 5个氨基酸 ,氨基端有信…  相似文献   

11.
  背景  肿瘤微环境内三级淋巴结构(tertiary lymphoid structure,TLS)具有招募、活化和增殖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的功能,是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 TIL) 的重要来源,已被证明与多种癌症的预后有关。  目的  探究肺鳞癌(lu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USC)患者组织内TLS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 - 2022年解放军总医院和解放军第一四八医院42例经根治性手术切除且病理确认LUSC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切片,分析LUSC病理组织切片TIL和TLS特征与LUS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预后。  结果  42例中男性40例,女性2例,中位年龄65(范围:50 ~ 81)岁;未经新辅助治疗24例,接受新辅助免疫治疗18例。QuPath软件检测发现:新辅助免疫治疗患者相比未经新辅助治疗患者的TLS所含免疫细胞显著增多。TLS与临床指标关系分析中发现:新辅助治疗组较未经新辅助治疗组的TLS密度、圆形/椭圆形TLS密度以及最大TLS面积更高;N分期不同,圆形/椭圆形TLS密度不同,高细胞密度TLS密度不同;年龄越大,最大TLS面积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新辅助免疫治疗的LUSC患者免疫应答分析显示:缓解深度≥60%患者较缓解深度<60%患者TIL密度、圆形/椭圆形TLS密度、TLS中位面积、低细胞密度TLS 密度、非规则TLS密度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经新辅助治疗组22例患者生存分析显示,圆形/椭圆形TLS密度高组相较于密度低组具有相对更好的预后[中位总生存期(median overall survival,mOS):53.5个月 vs 25.0个月,P=0.069],最大TLS面积高组相较于面积低组具有相对更好的预后[mOS:50.0个月 vs 25.0个月,P=0.074],P值接近0.05。  结论  接受新辅助免疫治疗者较未接受者、免疫治疗应答好者较应答差者具有更高的TLS特征,TLS密度、圆形/椭圆形TLS密度和最大TLS面积高可能预示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人结直肠癌细胞表达B7-H1分子与肿瘤微环境中浸润的调节性T细胞的关系,探讨肿瘤性B7-H1信号参与肿瘤免疫逃逸的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分析肠癌组织中B7-H1分子的表达及调节性T细胞的浸润情况,采用细胞培养和流式细胞术分析肿瘤性B7-H1信号对调节性T细胞分化的作用。结果 B7-H1异常高表达在肠癌组织中,正常组织不表达;肿瘤组织中B7-H1表达水平与调节性T细胞浸润数量成正相关(P〈0.01),在TGFβ-的共同作用下,M435-B7-H1细胞可以显著促进Tregs的诱导。结论 B7-H1在肿瘤组织异常表达可通过诱导肿瘤微环境中调节性T细胞的分化参与肿瘤免疫逃逸。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在肿瘤生长过程中DCs的功能是否存在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建立小鼠乳腺癌动物模型,用FACS分析荷瘤早、晚期时间点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中DCs的比例及其MHC-Ⅱ类分子和协同刺激分子CD80、CD86的表达;用ELISA法检测DCs的细胞因子IL-4、IL-10、IFN-γ和TNF-α的分泌情况;观察DCs对CD4^+T细胞增殖及对CD8^+T细胞杀伤功能的影响。结果与荷瘤早期相比,荷瘤晚期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中DCs的比例从11.76±2.3%增加到17.45±3.2%(p〈0.05);晚期DCs下调表达MHC分子及协同刺激分子CD86,而上调表达IL-4、IL-10;晚期DCs刺激CD4^+T细胞增值的能力明显减弱,并且对CD8^+T细胞的杀伤能力的刺激作用也显著降低。结论随着荷瘤时间的延长,DCs的成熟度及其对T淋巴细胞的免疫刺激作用逐渐降低,这可能与肿瘤的免疫逃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摘要】机体中偶然出现的肿瘤细胞可被免疫细胞所识别,并作为异物而加以清除,但肿瘤在机体的免疫监视下仍能产生、发展和转移,表明肿瘤具有免疫逃逸的能力。本文综述了肿瘤免疫过程中肿瘤抗原表达、识别、加工、递呈、T细胞增殖、活化和分化以及免疫效应的产生等一系列环节中肿瘤免疫逃逸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舌鳞癌微环境对小鼠髓源性树突状细胞生长分化的影响。方法:小鼠骨髓前体细胞,在含重组小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重组小鼠白介素-4培养体系中体外培养。实验组在上述培养液中再加入Tca8113培养上清液模拟肿瘤微环境(Tumormicroenvironment,TME);对照组不加Tca8113培养上清液;镜下观察DCs形态,台酚蓝染色法计活细胞数,流式细胞术检测DCs表型(CD86、CD11c、MHC-Ⅱ)表达。结果进行LSD-t统计学分析。结果:①Tca8113微环境下可诱导出具有典型形态及表型树突状细胞;②低剂量Tca8113培养上清液微环境刺激增强刺激DCs分化成熟,中等剂量Tca8113培养上清液微环境不影响成熟DC(MatureDC,mDCs)分化,但能促进骨髓前体细胞分化为未成熟DC(ImmatureDC,imDC);高剂量Tca8113培养上清液微环境抑制DCs分化成熟。结论:Tca8113微环境下可成功诱导骨髓前体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舌鳞癌微环境对树突状细胞分化影响的多样性与环境中免疫因子浓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叉头样转录因子3(forkhead box protein 3,Foxp3)过去被认为是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的关键转录因子,近来发现其在胃癌细胞中也有表达,这可能是一种新的肿瘤免疫逃逸机制。胃癌患者外周血及微环境中Foxp3蛋白及mRNA的高表达可能涉及到多种信号通路,具有重要的基因调控作用并最终使肿瘤逃逸机体的免疫杀伤,干预其表达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免疫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18.
B细胞除了能通过产生抗体,提呈抗原来发挥免疫作用外,还有免疫抑制功能。机体内存在少量的调节性B细胞(Breg),能通过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如IL-10、肿瘤坏死因子等)或直接的细胞接触诱导免疫耐受、抑制过度炎症反应等,从而发挥免疫调节功能。B细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免疫、抗感染免疫、移植耐受的维持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Breg细胞的功能相关分子、作用机制以及与疾病的相关性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小鼠膜型B7-H1分子对同种异体CD4+T细胞分化和功能的影响,探讨B7-H1诱导免疫抑制的作用机制。方法:用经稳定转染而高表达膜型B7-H1分子的小鼠1B4.B6细胞刺激同种异体小鼠初始CD4+T细胞,检测被激活的CD4+T细胞的细胞因子分泌格局、免疫功能及Foxp3的表达。结果:与转染空载体的对照细胞相比,高表达B7-H1的1B4.B6细胞刺激同种异体CD4+T细胞产生高水平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和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极低水平IL-4和IL-2。活化的CD4+T细胞具有免疫抑制活性,不表达Foxp3。结论:稳定转染B7-H1的1B4.B6细胞可通过其表面高表达的B7-H1分子诱导同种异体Ⅰ型调节性T细胞(type 1 regulatory T cells,Tr1)的分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IL-10+CD19+调节性B细胞(regulatory B cells,Breg)与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的比例及两者的相互作用。方法:收集急性乙肝(acute hepatitis B,AHB)患者28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31例和健康体检者(健康组)25例。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经CpGODN2006和佛波酯体外作用后,流式细胞术分析Breg、Treg的表达及其相关性,ELISA检测培养上清IL-10水平。通过免疫磁珠剔除CD4+CD25+T细胞后分析Breg与Treg表达频率间的相关性。结果:CpGODN 2006和佛波酯作用后CHB组Breg和Treg百分率较AHB组和健康组均明显升高(Breg:P值分别为0.003和0.001;Treg:P值分别为〈0.001,0.005),AHB组和健康组间两类细胞表达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reg:P=0.796;Treg:P=0.227);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CHB组Breg与Treg表达百分比存在正相关关系(r=0.50,P=0.004),而AHB组和健康组无此相关性(r=-0.15,P=0.462;r=0.09,P=0.669)。CHB组IL-10表达高于AHB组和健康组(z值分别为-6.596、-6.373,P均〈0.001),AHB组和健康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952,P=0.341)。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CHB组IL—10与Breg存在正相关关系(r=3.303,P=0.005)。CHB组患者Breg和IL-10的表达在剔除CD4’CD25’T细胞前后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Breg和Treg在CHB患者中表达频率升高,Breg可能通过IL-10的分泌参与慢性乙肝的免疫调节,且该作用不依赖于Tre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