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辽宁中医杂志》2017,(5):942-944
伏邪理论是中医病因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源头之一,在中医治疗疾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其特点为邪气侵袭人体,潜藏于内,逾时而发。正气亏虚是伏邪发病的重要内在因素,是邪伏于机体的先决条件。正气的虚实状态决定了邪气能否侵入、伏留及发病,是疾病产生的关键所在,故伏邪的治疗原则为扶正祛邪并用。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特点符合中医学的伏邪理论,且正虚在其发病中起着关键作用,所以扶正祛邪当贯穿慢乙肝的整个治疗过程。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伏邪的概念及主要内容的阐述,结合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及HBV感染的自然病程,提出伏邪潜藏、正邪消长是慢性乙型肝炎的基本病机,并提出运用伏邪论治慢性乙型肝炎。  相似文献   

3.
伏邪理论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 ,其危害居 2 4种法定传染病之首 ,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尚缺乏十分特异的治疗药物 ,因此积极探讨中医中药防治慢性乙肝意义重大。慢性乙肝属中医“黄疸”、“胁痛”、“积聚”、“虚损”等范围。我们受伏邪理论启发 ,从浊毒论治本病 ,获效满意 ,现阐述如下。1 伏邪理论溯源“伏邪”又称“伏气”,顾名思义 ,就是人受到了大自然中某一种邪气侵袭后 ,没有立即发病 ,潜伏于体内 ,逾时发病的叫“伏邪”。“伏邪”之名 ,最早见于蒋问齐《医略》。“伏气”之名 ,仲景言之最早。而伏邪理论渊源于《黄帝…  相似文献   

4.
冯小红 《光明中医》2012,27(3):504-505
目的 探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1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治疗6个月后判定疗效.结果2个疗程结束后治疗组临床疗效为100%,对照组临床疗效为64.0%,而治疗前后血清标志物变化,治疗后肝功能恢复对比,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着较好的疗效,且安全性高,宜长期服用.  相似文献   

5.
慢性乙型肝炎具有"发则有证可辨,伏则无机可循"的特点,与伏邪致病特点一致,其病因为伏邪内郁,病机特点为邪恋正虚,故治疗多以扶正祛邪为主.根据伏邪本身发病特点,分三期进行辨治:病邪潜伏期,多见里热,主要以清透伏邪为主,使病邪从外而解.肝炎发作期,正邪相争,湿热疫毒郁阻于体内,出现黄疸,或为"阴黄",或为"阳黄",治以清热...  相似文献   

6.
马秀红 《光明中医》2010,25(9):1629-1630
乙肝型肝炎是我国常见的慢性传染病之一,HBV在体内持续复制,是引起肝病持续活动和发展的病因,甚至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重型肝炎、肝癌,严重危害人民健康,所以广大医务人员必须高度重视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与防治。笔者认为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的病因是疫毒侵入人体,湿热留恋不去,出现气滞血瘀和气血不足等症状。治疗上注重活血化瘀的同时,还应根据辨证论治予以清热解毒祛湿兼以补肝肾益气血之法,从而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是危害人体健康的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也是临床上一种难治疾病,如能及早正确治疗,对防止转为慢性乙肝和癌变有重要意义。笔者从2000年1月~2008年12月底,应用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86例,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活血祛风法治疗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长法  张胜林 《中医杂志》1993,34(9):547-548
用活血祛风法治疗反复发作的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70例,总有效为95.7%,对照组65例健脾清热利湿法治疗,总有效率为78。5%(P<0.05).治疗组抗LSP,LMA,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阴转率,HBeAg,抗HBcIgM,HBV-DNA阴转率,抗HBe阳转率均优于对照组(P<0.001)。  相似文献   

9.
叶下珠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叶下珠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用叶下珠胶囊治疗36例慢性乙型肝炎并与灭澳灵治疗12例作对照。结果叶下珠治疗组总有效率91.67%,灭澳灵对照组总有效率75.00%。两组疗效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叶下珠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一定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10.
慢性传染性疾病如慢性乙肝、丙肝、艾滋病等对于中医学来说,因其病程迁延,临床症状初起多不典型,且常为无症状,多必须靠现代实验室检查方能得知,故难于实施辨证论治.因此,对于众多的慢性传染性疾病的中医治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鉴于此,笔者祥查了历代文献,发现"伏邪"理论与慢性传染性疾病的病变及发展机理颇多相似,可指导此类疾病的辨证论治.以下为鄙人的一些粗浅见解.  相似文献   

11.
保肝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纯中药制剂保肝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方法:将36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184例采用综合保肝治疗,并服用保肝丸,对照组180例予综合保肝治疗,并服用灭澳灵,观察保肝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个月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以及乙型肝炎血清转换率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肝功能除ALT差异无显著性外,其他项目的下降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保肝丸治疗后Ⅲ型前胶原(PCⅢ),层粘蛋白(LN),透明质酸(HA)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1)。对肝脾的回缩与B超检查的好转有明显改善作用。结论:保肝丸在抗肝纤维化与肝脾的回缩与B超检查的好转方面作用突出,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较理想的药物,有改善和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清热利湿和疏肝健脾法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湿热中阻型10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4例,采用一般对症治疗和静脉滴注甘欣,门冬氨酸钾镁,肝安等;治疗组54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清热利湿和疏肝健脾的中药。观察治疗后两组肝功能,血清IL-6,IL-8,TNF-α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IL-6,IL-8,TNF-α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肝功能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1)。结论:清热利湿,疏肝健脾法能够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活动度,降低血清IL-6,IL-8,TNF-α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医药辨证治疗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CSHB)患者生存率的影响及其治疗作用。方法:根据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慢性重型肝炎证候规律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研究"课题要求,采用前瞻性的研究方法,以2009年5月—2010年1月在杭州市第六人民医院住院的CSHB入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的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以基础治疗和对症治疗为主,试验组在基础治疗和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药辨证治疗和中药保留灌肠治疗,随访48周,对其生存时间,生化指标等进行监测。共完成试验组53例,对照组50例。结果:(1)两组在各时段累计生存率上有明显差别,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各时段累计生存率明显优于对照组。(2)两组第0周,总胆红素及凝血酶原时间数值均处于较高水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第4周、第8周试验组总胆红素及凝血酶原时间数值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第12周以后两组总胆红素及凝血酶原时间均处于较低水平,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AFP值在各期数值均高于对照组,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基础治疗和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医辨证论治,辅以中药留灌肠能明显改善CSHB患者生存率,减慢病情发展速度,改善其预后,并可改善患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治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治的理论,寻求更有效的防治方法。方法:参阅中医古籍中相关论述。结合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研究成果,对命题进行探讨分析。结论: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是医学难题。病因病机认为外感“疫毒”是发病的根本条件,正气不足是发病基础,湿热、虚实、瘀相互夹杂共同为病;辨证论治首先为抗“疫毒”,其次为补正气,最后辨证论治要兼顾湿热、虚实、瘀兼症。本病的研究方向应该是筛选有直接杀灭乙肝病毒的中药(或有效成分)或复方,是彻底解决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用神农乙肝膏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0例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5例,对照组25例。治疗组在基本治疗基础上,给予神农乙肝膏肝区外敷,3月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肝区疼痛、乏力纳差持续时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神农乙肝膏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所致肝区疼痛、乏力纳差,有明显的临床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联合干扰素-(IFN-)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37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分为中医辨证联合IFN-治疗组、IFN-对照组。结果:治疗48周,治疗组和对照组ALT复常率分别为54.8%和42.7%(P>0.05),HBV-DNA低于检测值下限患者比例分别为47.06%和34.78%(P>0.05);HBeAg阴转率分别为50.0%和34.8%(P>0.05);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50.0%和30.4%(P<0.05);两组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基本相似,但乏力、食欲下降发生率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5.5%和28.9%(P<0.05)。结论:中医辨证联合IFN-治疗能提高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且能改善IFN-所致乏力、食欲下降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中药方剂降脂疏肝方治疗乙肝合并脂肪性肝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乙肝合并脂肪性肝病患者72例,于2018年11月—2019年11月进行治疗,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各36例.选择自拟中药方剂的是观察组,选择单纯西药治疗的是对照组.对比2组临床疗效、肝功能、血清三酰甘油指标水平情况.结果 相较于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加味茵陈蒿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重症化趋势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方法将52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A组与B组,每组26例。A组应用恩替卡韦治疗方式,B组采用加味茵陈嵩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方式。观察2组治疗后肝功能情况与临床相关指标情况。结果治疗后,B组丙氨酸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移酶(AS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指标均优于A组(P<0.05);B组治疗后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好于A组(P<0.05)。结论加味茵陈蒿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重症化趋势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乙肝清热解毒颗粒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72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5例予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37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乙肝清热解毒颗粒治疗,疗程为8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各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胁痛、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少寐多梦和五心烦热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研究组患者胁痛、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少寐多梦和五心烦热症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者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HBV-DNA载量和HBe Ag滴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ALT水平、HBV-DNA载量和HBe Ag滴度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HBV-DNA转阴率为51.43%,HBs Ag转阴率为0.00%,HBe Ag转阴率为17.14%;研究组HBV-DNA转阴率为72.97%,HBs Ag转阴率为2.70%,HBe Ag转阴率为24.32%。研究组各指标的转阴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显效20例(57.14%),有效7例(20.00%),无效8例(22.86%),总有效27例(71.43%);研究组显效29例(78.38%),有效6例(16.22%),无效2例(5.41%),总有效35例(94.59%)。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乙肝清热解毒颗粒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能明显改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转阴率,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