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前外侧改良型切口治疗Pilon骨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白凡  谢加兵  丁国正 《中国骨伤》2016,29(4):320-324
目的 :观察经前外侧改良型切口在Pilon骨折治疗中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2012年3月至2014年12月13例Pilon骨折患者采用前外侧改良型切口治疗,男12例,女1例;年龄28~58岁,平均46.3岁;病程18~47 d。按Rüedi-Allg觟wer分型:Ⅰ型4例,Ⅱ型7例,Ⅲ型2例;其中开放性1例,闭合性12例。患者皆因小腿外伤入院,影像学检查显示Pilon骨折,闭合性Pilon骨折均延期手术,跟骨牵引及消肿处理后行前外侧改良型切口治疗Pilon骨折,按Burwell-Charnley放射学复位标准评定手术复位质量,按照AOFAS Ankle-Hindfoot Scale标准分别在入院时及末次随访中评定踝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11.5个月。Burwell-Charnley放射学复位评价:解剖复位11例,尚可复位2例。切口Ⅰ期愈合11例,延期愈合2例(1例为双侧Pilon骨折发生延期愈合)。踝关节功能AOFAS评分由术前的(42.15±17.11)分提高到末次随访的(79.15±11.31)分;优3例,良7例,可3例。结论:经前外侧改良型切口治疗Pilon骨折具有骨折愈合率高、切口感染率低、术后并发症少、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前正中有限切口结合胫骨内侧解剖型锁定加压钢板(LCP)治疗Rüedi-Allg(o)werⅡ、Ⅲ型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22例Rüedi-Allg(o)werⅡ、Ⅲ型pilon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6例,女6例;年龄22~62岁,平均44岁;骨折分型:Ⅱ型12例,Ⅲ型10例.均采用前正中有限切口,长5 ~8 cm,直视下复位关节面,并将LCP固定于胫骨内侧,近端经皮打入螺钉.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6~ 24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按Burwell-Charnley放射学评价标准评定复位质量:解剖复位14例,复位可7例,复位差1例;按Tornetta临床疗效评价标准评定疗效:优15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95.5%.切口一期愈合19例,一期愈合率达86.4%.结论 经前正中有限切口结合胫骨内侧解剖型LCP治疗Rüedi-Allg(o)werⅡ、Ⅲ型pilon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固定牢靠、愈合率高、切口并发症少、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应用改良经皮加压钢板治疗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3月2016年3月对采用闭合复位技术,改良经皮加压钢板手术治疗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3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1例,女14例;年龄23~62(45.0±9.1)岁。骨折解剖位置分型:头下型8例,头颈型27例。按照Garden分型:Ⅱ型8例,Ⅲ型18例,Ⅳ型9例。所有患者为闭合性损伤,评价术中复位质量,术后随访观察症状缓解、骨折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髋关节功能根据Harris评分进行评价。结果:3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24个月,平均20个月;所有病例手术切口Ⅰ期愈合。术后无骨折不愈合、股骨头坏死及髋关节内翻畸形。根据Garden对线指数对股骨颈骨折复位质量进行评价,术中复位质量:Ⅰ级复位29例,Ⅰ级复位6例。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92.70±4.60,其中优26例,良8例,可1例。均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断钉、及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结论 :改良经皮加压钢板治疗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固定牢靠、功能恢复佳、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孟氏架辅助复位手术治疗Ruedi-AllgowerⅢ型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7-06采用孟氏架辅助复位手术治疗的34例Ruedi-AllgowerⅢ型Pilon骨折,使用Burwell-Charnley复位评价系统评估骨折复位效果及踝关节功能AOFAS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3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5(12~18)个月。术后Burwell-Charnley评分:解剖复位29例,复位可4例,复位差1例。术后6个月踝关节功能AOFAS评分:优24例,良6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8.24%。结论术中应用孟氏架辅助复位手术治疗Ruedi-AllgowerⅢ型Pilon骨折取材简便,可操作性强,手术时间明显缩短,骨折复位程度及手术疗效明显提高,在临床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前正中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治疗合并腓骨骨折的Pilon骨折疗效。方法 2012年1月-2015年6月,采用改良前正中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合并腓骨骨折的RüediAllg?werⅢ型Pilon骨折19例。男13例,女6例;年龄23~68岁,平均3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1例,高处坠落伤7例,重物压砸伤1例。根据AO/OTA分型,C2型4例,C3型15例。根据软组织损伤Tscherne-Gotzen分级,1级6例,2级1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6~18 d,平均10.3 d。术后采用Burwell-Charnley影像学评价标准评价Pilon骨折复位情况,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手术时间1.8~4.6 h,平均2.4 h;术中出血量200~500 mL,平均310 mL。1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3.7个月。骨折愈合时间2.5~8.0个月,平均3.6个月。术后前正中切口边缘部分坏死2例,并发创伤性关节炎2例,踝关节不稳定1例。术后12个月,根据Burwell-Charnley影像学评价标准,解剖复位15例,复位一般4例。根据AOFAS评分,优11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为84.2%。结论改良前正中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操作简便、显露充分、创伤较小,是治疗合并腓骨骨折的Pilon骨折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的:探讨骨折复位、手术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后的踝关节功能恢复和预后情况。方法:踝关节骨折153例,男118例,女35例;年龄15-62岁,平均36岁。按Danis-Weber AO分型:A型30例,B型95例,C型28例。损伤机制按Lauge-Hansen分类:旋前-外展型45例,旋后-外旋型骨折70例,旋前-外旋型28例,旋后-内收型10例。单踝骨折47例,双踝骨折70例,三踝骨折23例,合并腓骨骨折13例。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损伤71例损伤程度按Bonnin分度:Ⅰ度19例,Ⅱ度31例,Ⅲ度21例。153例均采用手术内固定治疗。BonninⅠ度损伤复位后采用松质骨螺钉经腓骨内固定;Ⅱ、Ⅲ度损伤复位后采用经腓骨骨折钢板螺钉内固定;Ⅰ、Ⅱ度损伤予以缝合断裂下胫腓韧带、骨间韧带;Ⅲ度损伤采用切取腓骨长肌腱或腓骨短肌腱一半替代修复下胫腓韧带。结果:153例得到6-14个月的随访,参照齐斌等的评定标准:优良121例,可20例,差12例。结论:踝关节的解剖复位可获得最佳的临床疗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可保证踝关节获得解剖复位,最大限度地恢复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关节囊外经骨折线复位Rüedi-Allgwer Ⅲ型Pilon的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对15例(16踝)RüediAllgwer Ⅲ型Pilon骨折患者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开放性骨折一期清创延期手术,闭合性骨折均延期手术,腓骨骨折均采用解剖钢板或重建钢板固定,胫骨远端骨折采用关节囊外经骨折线复位"L"型解剖钢板或有限螺钉内固定结合内侧单臂超关节骨外固定架固定。结果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0个月。按照Burwell-Charnley放射学评价标准评定,优12例(1例为双踝),良3例,均获骨性愈合,无关节面二次塌陷、肢体短缩,踝关节功能良好。平均愈合时间3.5月,1例开放性骨折术后伤口脂肪液化感染,经换药愈合,无皮缘坏死、钢板外露。结论关节囊外经骨折线复位Rüedi-Allgwer Ⅲ型Pilon骨折,最大限度减少了软组织、骨骼血运破坏,避免了关节囊的进一步损伤,骨折复位良好,固定可靠,切口并发症少,为踝关节功能康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内倾型后踝骨折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10年12月治疗的75例资料完整的后踝骨折患者资料,筛选出后踝骨折线延伸至内踝的损伤(内倾型后踝骨折)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15~75岁,平均40.3岁;坠落伤6例,车祸伤4例,扭伤3例;均合并腓骨骨折;12例伴关节软骨面损伤。患者术前临床均表现为踝部及足背部肿胀、畸形、活动受限。正位X线片示骨折线呈冠状位走行,其中10例形成双边征。根据Haraguchi CT分型:Ⅰ型8例(61.6%,8/13),Ⅱ型3例(23%,3/13),Ⅲ型2例(15.4%,2/13)。采用后内侧入路切开,骨折复位后空心钉固定。术后随访切口及骨折愈合情况;采用Baird-Jackson评定标准评价术后疗效。结果 1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45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X线片均示胫骨远端关节面移位<1 mm,踝穴增宽<1 mm,骨折达到或者近似解剖复位。13例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12~20周,平均15.1周;切口均为一期愈合。术后Baird-Jackson评分为93~100分,平均96.3分;其中优10例,良3例,优良率为100%(13/13)。末次随访,无一例患者出现感染、骨折再移位、骨不连、螺钉松动及断钉现象。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且无需借助辅助工具即可行走。结论 大部分内倾型后踝骨折伴有关节软骨的损伤,这可能是旋转应力合并垂直应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早期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采用后内侧切口治疗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延期联合入路三钢板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合并腓骨骨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赵海洋 《中国骨伤》2020,33(3):257-260
目的:探讨采用踝关节前内侧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延期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合并腓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采用踝关节前内侧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三钢板复位固定治疗18例Pilon骨折合并腓骨骨折患者,男12例,女6例;年龄38~51(44.00±3.45)岁;根据Rüedi和Allgöwer分型,Ⅱ型9例,Ⅲ型9例。所有病例为闭合性骨折。术后7 d采用Burwell-Charnley标准对关节面骨折复位情况进行评价,比较术后9、12个月Mazur踝关节评分以评价术后踝关节功能改善情况。结果:18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18(14.00±1.57)个月。术后7 d根据Burwell-Charnley标准对关节面骨折复位质量进行评定:优13例,良5例。所有骨折愈合,愈合时间9.5~15(12.00±1.43)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无感染、皮肤坏死、内固定松动断裂及骨折复位丢失等并发症。根据Mazur踝关节评分标准,术后12个月(92.11±5.28)分较术后9个月(89.33±5.20)分明显提高(t=7.976,P<0.001)。结论:延期踝关节前后联合入路三接骨板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合并腓骨骨折,术中操作便捷,复位满意,固定持续可靠,术后并发症少,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0.
李嘉  孙晋客  王晨霖 《中国骨伤》2017,30(6):499-502
目的 :探讨旋后外旋型Ⅳ度踝部骨折手法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的手术技巧,并分析其疗效。方法 :自2013年5月至2016年10月采用手法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35例旋后外旋型Ⅳ度踝部骨折患者,男22例,女13例;年龄18~65岁,平均38.2岁。受伤至手术2 h~10 d,平均5 d。采用Burwell-Charnley放射学复位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根据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术后33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0~28个月,平均14个月。骨折于术后10~18周(平均12周)达到临床愈合标准。根据Burwell-Charnley放射学复位标准评定复位质量:解剖复位30例,复位可3例。根据Baird-Jackson评价系统,总分93.8±5.4,其中优17例,良12例,可2例,差2例。结论:手法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部骨折疗效确切,并发症少,但对术者闭合整复技术手法要求较高;骨折端粉碎严重及关节面压缩骨折不适用于该术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Gamma 3髓内钉治疗改良Evans分型Ⅱ~Ⅲ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至2010年5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40例改良Evans分型Ⅱ~Ⅲ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14例,女26例;平均年龄67岁(65 ~91岁);骨折按改良Evans分型:Ⅱ型15例,Ⅲ型25例.均为新鲜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5 d(2 ~12 d).所有患者均采用闭合复位Gamma 3髓内钉手术治疗.术后6个月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疗效. 结果 40例患者术后获平均23个月(18 ~48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未出现感染、神经损伤、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髋关节活动范围:屈曲平均108.6°,外展平均65.1°,外旋平均46.9°,内收平均34.2°.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平均为1.0分(0~3分).髓关节Harris评分平均为91.1分,其中优20例,良12例,可6例,差2例,优良率为80%.38例患者骨折均在术后8~12周(平均11周)获愈合.2例差的患者是由于骨质过于疏松而出现早期大转子骨块移位,且拉力钉未拧至软骨下骨并位于股骨颈位置偏上,有切割松动,经保守治疗骨折获愈合.结论 Gamma 3髓内钉治疗改良Evans分型Ⅱ~Ⅲ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可以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前外侧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胫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8例胫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采用MIPPO技术下胫骨远端前外侧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治疗。结果 38例均获得随访,时间9~24个月。1例合并糖尿病者外伤后2 h急诊手术,术后发生皮肤坏死,行局部皮瓣转移术;2例术后皮肤缺损行植皮术;1例合并糖尿病者外伤后10 d手术,术后创口反复渗出,经换药后不愈合,4个月后拆除钢板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5~8个月。无骨不连、钉板折断等并发症,复查X线片见骨折对位、对线良好。依据Burwell-Charnley骨折复位放射学评价标准:解剖复位25例,复位一般11例,复位差2例。根据Johner-Wruhs踝关节功能评价标准:优20例,良11例,中7例,优良率81.7%。结论前外侧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胫骨远端C型骨折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改良前外侧腓骨小头上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累及后外侧柱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2016年1月—2018年9月,采用经改良前外侧腓骨小头上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19例累及后外侧柱胫骨平台骨折。男11例,女8例;年龄28~65岁,平均43.2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2例,摔伤5例,高处坠落伤2例。根据Schatzker分型标准:Ⅱ型9例,Ⅲ型4例,Ⅴ型4例,Ⅵ型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5~13 d,平均8.5 d。合并骨质疏松2例。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定期复查膝关节X线片,了解骨折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Rasmussen放射学评分评价手术复位疗效,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手术时间65~130 min,平均95 min;术中出血量150~350 mL,平均220 mL。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0个月,平均15.4个月。X线片复查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2~20周,平均14.5周;无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根据Rasmussen放射学评分评价手术复位疗效:优13例、良4例、中1例、差1例。膝关节功能HSS评分获优14例、良3例、中1例、差1例。膝关节活动度达90°~135°,平均113.4°。结论经改良前外侧腓骨小头上入路治疗累及后外侧柱胫骨平台骨折,可以充分显露骨折断端,具有创伤小、安全、复位及固定可靠等优势。  相似文献   

14.
吴国正 《中国骨伤》2007,20(6):379-381
目的:探讨距骨骨折的特点、类型、手术方法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本组距骨骨折39例,其中男29例,女10例;年龄23~55岁,平均32.5岁。骨折根据Hawkins分型方法:Ⅰ型骨折5例,Ⅱ型骨折25例,Ⅲ型骨折9例。Ⅰ型骨折采用松质骨拉力螺钉内固定。Ⅱ、Ⅲ型骨折行急诊手术,其中Ⅱ型骨折采用前外侧切口暴露,解剖复位,2枚松质骨拉力螺钉交叉内固定;Ⅲ型骨折采用踝前内侧切口暴露,解剖复位,松质骨拉力螺钉内固定,伴有内踝骨折时同时复位内固定,并以自体髂骨块跨骨折线嵌入植骨。术后短腿石膏管形外固定12~24周,X线片示骨折线模糊后拆石膏行不负重下踝关节活动,骨折线消失后恢复伤前活动。结果:除2例失访外,37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6年,平均3年。根据Hawkins疗效标准评定:优12例(32.4%),良17例(45.9%),可6例(16.2%),差2例(5.4%),优良率为78.4%。结论:距骨骨折通过急诊手术、解剖复位、有效内固定、自体髂骨块嵌入植骨、局部封闭、理疗等综合治疗,可降低病残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内侧撑开技术辅助跗骨窦切口治疗跟骨SandersⅡ型、Ⅲ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8年1月至2021年4月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骨科对20例新鲜跟骨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23~70岁,平均(44.5±0.5)岁。骨折按Sanders分型标准进行分型,Ⅱ型9例,ⅢAB型10例,ⅢAC型1例。患者入院后即刻给予制动、冰敷、镇痛等对症治疗,完善检查后采用内侧撑开技术辅助跗骨窦切口进行复位内固定术。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25个月,平均(11.9±0.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3.2±0.9)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学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评定疗效,优15例,良3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0%。随访时间内无一例患者发生切口皮肤坏死、感染,无复位丢失,无腓肠神经受损,无腓骨肌腱炎等。结论 内侧撑开技术辅助跗骨窦切口治疗跟骨SandersⅡ型、Ⅲ型骨折,不仅能有效纠正内侧短缩、内翻畸形,恢复跟骨解剖形态,而且具有创伤小、固定...  相似文献   

1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6):1508-1513
[目的]评估经皮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及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2月~2015年2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23例(23足),其中男20例(20足),女3例(3足);年龄18~70岁,平均38.4岁。左侧14足,右侧9足;开放性骨折2例(2足),闭合性骨折21例(21足)。根据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Ⅱ型13例,Ⅲ型10例。手术均采用经皮斯氏针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术后定期拍摄X线片明确骨折愈合情况,测量Bhler角和Gissane角。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评价患足功能。[结果]2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47个月,平均22.8个月。术后无针道感染和骨髓炎发生。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8~14周,平均10.4周。末次随访时患者Bhler角和Gissane角分别为(29.35±1.67)°和(121.83±4.45)°,与术前的(15.17±4.39)°和(100.57±6.9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810,P0.001;t=12.396,P0.001)。末次随访时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58~100分,平均86.4分,其中优12例、良8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6.96%(20/23)。1例SandersⅢ型骨折术后6周复位丢失,6个月后并发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结论]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最适宜闭合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固定,SandersⅢ型骨折若移位的骨折块比较大,且术者能充分领悟骨折的移位机制和三维空间位置,通过撬拨也能够较好的实现复位,方法微创,固定可靠,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后外侧入路在踝关节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2005年3月至2007年8月对23例踝关节骨折采用后外侧入路,其中按照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Ⅲ度4例,旋后外旋型Ⅳ度12例,旋前外旋型Ⅳ度7例.所有患者均同时有腓骨远段和后踝的骨折,其中17例存在内踝骨折,2例为单纯三角韧带损伤.同时对后外踝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外踝骨折处钢板放置于腓骨远端后侧,后踝骨折直接行螺钉或钢板固定.观察术后伤口愈合、骨折愈合及内固定情况,同时按Olerud和Molander踝关节骨折术后评分系统对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 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6~23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伤口无裂开、坏死,除1例术后10 d出现浅表感染,经积极换药及适量抗生素处理后愈合外,其余均愈合良好.1例术后出现腓肠外侧皮神绛损伤症状,末做特殊处理,3个月后自行缓解.1例出现症状轻微的腓骨肌腱炎,骨折愈合取出钢板后症状消失.术后4~6个月X线片示骨折均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评分平均为91分,优良率为95.6%. 结论 后外侧入路可同时完成后、外踝骨折的治疗,能在直视下对后踝进行有效复位及可靠固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解剖锁定钢板治疗O’DriscollⅡ、Ⅲ型尺骨冠突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 2012年12月-2013年12月,采用解剖锁定钢板治疗11例尺骨冠突骨折患者。男7例,女4例;年龄23~68岁,平均41.2岁。致伤原因:摔伤6例,交通事故伤3例,高处坠落伤2例。根据O’Driscoll分型标准,Ⅱ型4例,Ⅲ型7例。合并尺侧副韧带损伤5例,尺神经损伤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8 d,平均4.2 d。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1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2个月。X线片复查示,骨折均解剖复位并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6~10周,平均8周。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屈伸活动度为112~145°,平均130°;前臂旋转116~148°,平均135°。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为74~100分,平均87.8分;其中优6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90.9%。结论 采用切开复位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O’DriscollⅡ、Ⅲ型尺骨冠突骨折,固定强度佳,允许术后早期功能锻炼,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23例患者的病案回顾及随访,评估损伤早期微创经皮钢板接骨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治疗TscherneⅠ、Ⅱ级AO/ASIF-43 A1型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采用MIPPO技术治疗的闭合性AO/ASIF-43 A1型胫骨远端骨折23例患者资料。23例在损伤早期实施MIPPO手术,其中Tscherne软组织损伤Ⅰ级15例,Ⅱ级8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等。末次随访中采用正侧位X线片评估骨折复位维持及对线情况。采用Lowa踝关节评分评价患者的功能疗效。结果 2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2个月。手术平均时间40~70 min,术中出血量158~200 mL。住院时间7~12 d。骨折愈合时间3~8个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5个月。末次随访的Lowa踝关节评分为87分。优18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96%。术后发生腓骨切口周围浅表炎症反应1例。结论 2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2个月。术前软组织损伤较轻的TscherneⅠ、Ⅱ级AO/ASIF-43 A1型胫骨远端骨折实施损伤早期急诊MIPPO技术治疗并不会显著增加患者的术后软组织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内外翻不同损伤机制导致胫骨Pilon骨折的特点、手术策略及疗效。方法 2008年6月至2012年8月收治胫骨Pilon骨折32例,内翻损伤17例、外翻损伤15例。内翻损伤组AO/OTA分型B型6例、C型11例,外翻损伤组均为C型。外翻损伤组中3例为GustiloⅡ型开放性骨折。根据主要骨折线及骨折块分布选择相应的手术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内翻损伤组主要支撑接骨板置于胫骨远端内侧,外翻损伤组置于胫骨远端前外侧;开放性骨折采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以Burwell-Charnley放射学评价标准判定关节面复位质量,记录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12~24个月,平均16.9个月。两组AO/OTA分型、合并腓骨骨折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内翻损伤组2例并发浅表感染;外翻损伤组4例并发浅表感染,2例深部感染,1例骨折延迟愈合,4例需转移皮瓣修复创面。内翻损伤组解剖复位9例、复位较好7例、复位一般1例,外翻损伤组解剖复位6例、复位较好8例、复位一般1例。术后12个月内翻损伤组AOFAS评分(87.06±2.70)分,外翻损伤组(82.80±3.4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内外翻不同损伤机制导致的胫骨Pilon骨折不同,应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对内翻损伤应将主要支撑接骨板置于胫骨远端内侧、外翻损伤置于胫骨远端前外侧,可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