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骨骼肌卫星细胞移植对延缓失神经肌肉萎缩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骨骼肌卫星细胞移植对延缓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作用,为提高治疗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疗效提供依据。方法取成年SD大鼠32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各16只。两组均切断大鼠右后肢坐骨神经,并造成1cm神经缺损,形成失神经支配腓肠肌动物模型。无菌条件下切取SD大鼠双后肢及背部的肌肉,采用两步酶消化法分离肌卫星细胞,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后体外培养,传代培养14~20d,细胞扩增至1×107/ml以上后准备移植。移植前1d以质量分数为0.02%的DAPI(4′-6-二脒基-2-苯吲哚)荧光标记肌卫星细胞过夜,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取肌卫星细胞悬液和生理盐水各0.2ml,注入腓肠肌内。术后第2、8周时取双侧腓肠肌测定肌湿重,然后行肌动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HE染色,并作图像分析,测定肌纤维横截面积及肌动蛋白的含量,数据经SPSS10.0软件处理,行两组样本均数t检验。结果肌卫星细胞移植处可观察到带荧光的细胞核及肌纤维。实验组第2、8周时,失神经支配腓肠肌湿重残存率、腓肠肌纤维横截面积残存率、腓肠肌肌动蛋白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卫星细胞移植到失神经骨骼肌内可明显延缓骨骼肌的萎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i RNA-1在大鼠早期失神经支配后骨骼肌中不同时段的表达,以及被动运动对失神经骨骼肌mi RNA-1表达及成肌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取SD大鼠27只,体质量(200±10)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n=3)、失神经组(B组,n=12)和失神经被动运动组(C组,n=12)。各组大鼠显露右侧坐骨神经并游离,B、C组切除坐骨神经长约1 cm,A组仅显露游离神经不切除;术后1 d起,对C组大鼠右后肢行被动屈伸运动。A组于术后6 h,B、C组分别于术后3、7、14、28 d,采用颈椎脱臼法各处死3只大鼠,测量腓肠肌湿重比以及行HE染色观察腓肠肌细胞直径,对肌萎缩情况进行综合评价;采用RT-PCR法检测mi RNA-1、肌分化因子(myocyte differentiation factor,Myo D)基因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Myo D蛋白表达。结果 B、C组腓肠肌失神经后均有不同程度萎缩,随失神经时间延长,肌纤维排列逐渐紊乱,肌细胞直径逐渐减小,失去正常的结构形态。B、C组术后各时间点腓肠肌湿重及肌细胞直径均小于A组(P0.05);B、C组间除术后3 d腓肠肌湿重比以及术后3、28 d肌细胞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时间点C组均大于B组(P0.05)。术后随时间延长,B、C组mi RNA-1和Myo D基因相对表达量呈逐渐升高趋势,但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A组(P0.05);B、C组间除术后3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术后7、14、28 d C组mi RNA-1和Myo D基因相对表达量均高于B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A、B、C组各时间点Myo D均呈阳性表达,A组阳性表达少于B、C组;B、C组随失神经时间延长,阳性表达逐渐增多,且C组各时间点阳性表达均多于B组。相关性分析结果示mi RNA-1、Myo D分别与腓肠肌湿重比在3、7 d时无相关性(P0.05),14、28 d时成正相关(P0.05);各时间点Myo D与mi RNA-1基因相对表达量成正相关(P0.05)。结论被动运动可能通过促进mi RNA-1的表达,以促进肌细胞分化发挥防止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壮骨强肌方对去卵巢模型大鼠的骨骼肌形态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32只3月龄雌性SD大鼠常规饲养3个月后,随机分为假手术组8只和模型组24只,假手术组切除卵巢周围部分脂肪组织,模型组则切除双侧卵巢;术后喂养12周后,模型组再等分为3组,包括模型对照组、壮骨强肌方组和阿仑膦酸钠组,每组再抽取2只大鼠验证去卵巢模型造模成功。最后按照等效剂量换算公式予以各组灌胃处理,连续干预12周。灌胃结束后,测定大鼠的四肢抓力;取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称重并计算骨骼肌质量指数,行HE染色观察肌纤维形态结构、测量肌纤维横截面积。结果 假手术组、壮骨强肌方组和阿仑膦酸钠组大鼠的四肢抓力、腓肠肌指数、小腿三头肌指数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假手术组和壮骨强肌方组的腓肠肌肌纤维平均横截面积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而阿仑膦酸钠组相对于模型组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壮骨强肌方组和阿仑膦酸钠组3者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HE染色镜下3组大鼠的骨骼肌纤维形态结构均好于模型对照组。结论 壮骨强肌方能够明显改善去卵巢模型大鼠骨骼肌的形态和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GF)对缺血肢体血管生成和骨骼肌纤维重塑的影响,探讨NGF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血管生成中的关系。方法 18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和NGF治疗组,每组各6只。建立小鼠左后肢缺血模型,术后第7 d对NGF组进行基因转染。术后第21 d时对3组小鼠左后肢缺血进行评估,然后取腓肠肌组织进行HE染色、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LISA法检测腓肠肌组织中NGF、VEGF蛋白表达量,肌球蛋白ATP酶染色分析肌纤维类型。结果术后第21 d时,NGF组的左后肢肌肉萎缩程度弱于空白对照组,左后肢缺血评分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内皮细胞增殖指数、毛细血管密度、NGF和VEGF表达量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Ⅰ型肌纤维比例也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 NGF基因转染能够促进缺血肢体NGF、VEGF表达和血管生成,诱导肌纤维向Ⅰ型重塑,相关分子调控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3):2191-2197
[目的]探讨低强度脉冲超声波(LIPUS)对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影响。[方法]5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五组:假手术组、模型组、60 m W/cm2、110 m W/cm2、170 m W/cm2LIPUS治疗组(即A、B、C、D、E组),n=10。右股后外侧纵向切口暴露并切断坐骨神经造成失神经动物模型,A组不切断神经。术后1 d,C、D、E组术侧腓肠肌分别给予相应强度LIPUS治疗(A、B组不行任何治疗)。术后4周和8周,测定术侧腓肠肌湿重比和肌纤维直径、截面积,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3、Caspase-8、Caspase-9表达,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透射电镜观察腓肠肌超微结构。[结果]术侧腓肠肌湿重比和肌纤维直径、截面积,B组明显低于C、D、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spase-3、Caspase-8、Caspase-9蛋白表达及细胞凋亡指数,C、D、E组明显低于B组(P0.05)。透射电镜显示,C、D、E组肌丝溶解、Z线断裂和线粒体肿胀、空泡化均轻于B组。[结论]LIPUS可延缓失神经骨骼肌萎缩进程,其机制可能与调控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减少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电刺激对失神经骨骼肌萎缩中NF-κB表达变化的影响,探讨电刺激防治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作用机理.方法 选用wista大鼠54只,制作成标准的右侧坐骨神经离断、腓肠肌失神经支配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电刺激组,检测肌湿重,RT-PCR和Westem Bloting,检测不同时段的NF-κB,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失神经支配后,腓肠肌湿重持续降低,NF-κB,mRNA和蛋白质表达持续增加(P<0.05).电刺激组肌湿重比对照组同时间点明显增加(P<0.05),NF-κB,mRNA和蛋白质表达则明显降低(P<0.05).结论 电刺激可以通过干预NF-κB表达而有效防治失神经骨骼肌萎缩.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川芎嗪对失神经骨骼肌萎缩中FoXO3a、MAFbx及MuRF1表达的影响。方法 8周龄雌性SD大鼠54只,体重(200±10)g。随机分为3组,即正常对照组(A组,n=6)、失神经对照组(B组,n=24)、干预组(C组,n=24)。B、C组实验动物制备右下肢失神经腓肠肌动物模型,C组于模型制备后每日腹腔注射川芎嗪注射液80 mg/(kg.d),B组每日腹腔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A组实验动物不作任何处理。取A组实验动物以及造模后2、7、14、28 d B、C组实验动物各6只,处死取其双侧腓肠肌称湿重,计算腓肠肌肌湿重比;另取右侧肌组织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各时间点FoXO3a、MAFbx、MuRF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A组比较,随着大鼠失神经时间延长,B、C组腓肠肌肌湿重比逐渐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7、14、28 d,C组腓肠肌肌湿重比高于B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造模后7、14、28 d,FoXO3a、MAFbx、MuRF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较A组高,C组各时间点均较B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芎嗪可能通过降低FoXO3a、MAFbx以及MuRF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进而延缓失神经骨骼肌萎缩。  相似文献   

8.
心脏营养素-1对失神经骨骼肌的营养和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心脏营养素-1(Cardiotrophin-1,CT-1)及其受体在失神经骨骼肌中的表达规律,观察外源性CT-1对失神经骨骼肌的营养和保护作用。方法选用11组Swiss小鼠,每组10只,切断其右侧胫神经,分别于术后不同时间点完整切取失神经腓肠肌,用Northern blot法测定肌肉中CT-1及其受体亚基LIFR-β,gp130的mRNA含量,探讨三者的表达规律。另取Swiss小鼠30只,同样方法切断其胫神经后,连续腹腔注射CT-1(100μg/kg/d),于7、14和28d后检测失神经腓肠肌的湿重、肌纤维横截面积和肌肉总蛋白含量,观察超微结构的变化,分别与对照组比较。结果CT-1及其受体在正常骨骼肌中均有表达。胫神经切断后,腓肠肌中CT-1的表达进行性下降;而LIFR-β和gp130在早期均有一个表达增高的过程,前者的表达高峰出现在失神经支配后24h,后者在神经切断后1周表达最高。连续应用外源性CT-12周,有效地维持了失神经腓肠肌的湿重、肌纤维横截面积和总蛋白含量,减轻了肌浆网的扩张程度。用药4周后,这种效果更加明显。结论内源性CT-1表达不足,是失神经骨骼肌早期萎缩的一个重要因素。受体gp130/LIFR-β的表达上调,提高了肌肉对其配体CT-1的敏感性,及时应用外源性CT-1,可对失神经骨骼肌产生营养和保护作用,能有效地延缓失神经骨骼肌的萎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bFGF植入失神经腓肠肌后填补神经营养因子丢失、促进肌卫星细胞增殖、延缓肌萎缩的作用。方法将28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4只。切断大鼠左下肢坐骨神经,制备失神经支配动物模型。实验组于同侧腓肠肌内植入盛有0.1gbFGF的硅胶管,对照组植入盛有生理盐水的硅胶管。术后14d和30d取材行大体观察,电生理检测纤颤电位波幅变化,腓肠肌湿重测量,组织学观察,图像分析仪检测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术后14d和30d对照组腓肠肌萎缩程度及与周围结缔组织粘连程度均较实验组明显加重。术后14、30d,实验组腓肠肌纤颤电位波幅为(0.2206±0.3010)μm,对照组为(0.1552±0.0503)μm;实验组肌湿重为(2.4757±0.2546)g,对照组为(1.4591±0.6425)g;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30d实验组HE染色示腓肠肌内肌卫星细胞核较对照组增多;Mallory三色染色示对照组蓝色结缔组织略多于实验组;PCNA染色示实验组呈阳性反应,棕黄色细胞核略多于对照组;维生素C银染示实验组肌纤维间维生素C浓度和结缔组织增生均低于对照组。透射电镜观察术后30d,对照组肌丝排列紊乱或模糊不清等萎缩改变的肌纤维及肌纤维间的胶原纤维多于实验组。术后30d,实验组肌纤维直径和截面积分别为(66.3686±12.6727)μm和(2096.1129±311.5639)μm2,对照组分别为(55.5040±4.9450)μm和(1418.0680±264.9537)μm2;实验组PCNA阳性肌细胞核数量为(116.200±5.357)个,对照组为(53.000±3.937)个;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FGF具有促进失神经腓肠肌的肌卫星细胞增殖、延缓肌纤维萎缩和抑制肌纤维向结缔组织增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经皮电刺激防治失神经骨骼肌萎缩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电刺激对失神经骨骼肌萎缩中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肌肉环状指蛋白-1(muscle ring finger-1,MuRF1)表达变化的影响,探讨电刺激防治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机制.方法 选用Wista大鼠54只,制作成标准的右侧坐骨神经离断、腓肠肌失神经支配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电刺激组,应用RT-PCR和Westem Bloting检测不同时段的NF-κB、MuRF1 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联合肌湿重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失神经支配后腓肠肌NF-Bκ、MuRF1 mRNA和蛋白质表达持续增加(P<0.05).电刺激组肌湿重比对照组同时间点明显增加(P<0.05),NF-κB、MuRF1 mRNA和蛋白质表达则明显降低(P<0.05).结论 电刺激可以通过抑制NF-κB/MuRF1途径有效防治失神经骨骼肌萎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细胞外三磷腺苷(ATP)对失神经大鼠腓肠肌细胞中FoxO3a/MAFbx通路的影响.方法 雌性成年Wistar大鼠54只随机分为3组:失神经对照组,ATP治疗组,健康对照组.其中失神经对照组和ATP治疗组在右侧梨状肌下缘切断坐骨神经,制作失神经动物模型.术后ATP治疗组于右侧腓肠肌内注射ATP0.1mg/d,左侧腓肠肌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失神经对照组双下肢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健康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在术后0、2、7、14、28d分别处死一组大鼠,取其两侧腓肠肌,称肌湿重,计算肌失重比(右侧/左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腓肠肌FoxO3a和MAFbx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以及253位磷酸化的FoxO3a(p-FoxO3a)蛋白表达.结果 ATP治疗组肌湿重比高于失神经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TP治疗组FoxO3a的mRNA和蛋白表达略低于失神经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Fbx的mRNA和蛋白表达低于失神经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oxO3a的蛋白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不同时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细胞外ATP可能通过磷酸化FoxO3a进而抑制MAFbx蛋白的表达来延缓大鼠骨骼肌失神经萎缩.  相似文献   

12.
抑制胶原纤维合成延缓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降低失神经骨骼肌局部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纤维的方法,延缓失神经肌萎缩的进程。方法将42只雄性SD大鼠左后肢制成2cm坐骨神经缺损失神经腓肠肌模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4只。A组于腓肠肌周围注射粉防己碱(8mg/L),B组注射曲安舒松钠(1.6g/L),C组注射生理盐水。术后30d取材,根据不同观察指标,选取相应足够样本,行肌纤颤电位波幅、肌湿重检测、组织学观察和显微图像分析仪测定。结果A组肌纤颤电位波幅为0.1958±0.0419μV,B组0.1852±0.0503μV,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0.1377±0.0589μ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腓肠肌湿重为1.7400±0.4159g,B组1.9401±0.3894g,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0.8000±0.1000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下见,C组腓肠肌较A、B组萎缩明显,肌纤维变细、变少,横纹不清,肌细胞核增多,肌纤维间结缔组织和脂肪细胞均明显增多。A组肌动蛋白灰度值为440.1242±46.1356,B组476.2114±41.668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380.0400±86.315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肌纤维条数、直径、截面积和肌纤维间胶原纤维增长面积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均可见肌丝排列紊乱、线粒体消失和糖元颗粒减少等变性肌纤维存在,但C组变性肌纤维明显较A、B组多。结论抑制失神经骨骼肌纤维间结缔组织增生有延缓肌萎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细胞外ATP防治失神经肌肉萎缩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目的 探索细胞外ATP是否对失神经支配肌肉有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 12只 ,在梨状肌下缘切断坐骨神经 ,制作腓肠肌失神经支配模型。左侧为实验组 ,术后于腓肠肌内注射ATP 0 .1mg/d ;右侧为对照组 ,腓肠肌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术后 8、12周取 2组标本称肌湿重 ,检测运动终板、肌纤维横截面积及组织学变化。结果 实验侧的腓肠肌饱满有弹性、色泽好 ;对照侧肌纤维萎缩变细、色泽苍白。实验组运动终板边缘清晰 ,终板乙酰胆碱酯酶染色较深。比较两组的运动终板平均灰度值和平均光密度值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t =3 .0 5 7、4.13 8,P <0 .0 5 ) ,两组肌纤维横截面积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 =4.191,P <0 .0 5 )。结论 ATP具有明显延缓失神经肌肉肌萎缩和减轻皮肤溃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重组慢病毒介导的心脏营养素-1(cardiotrophin-1,CT-1)基因转染延缓小鼠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疗效.方法 将36只Swiss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8只,切断胫神经,建立右下失神经支配肌萎缩模型.于实验组和对照组失神经腓肠肌分别转染重组慢病毒载体Lenti-GFP-CT-1和Lenti-GFP溶液20μl(108TU/ml),转染后2、4周,每个时间点分别取3只小鼠,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CT-1的表达;取6只小鼠行单次收缩力、强直收缩力的检测,测定肌湿重、肌纤维横截面积,并观察肌纤维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慢病毒转染2,4周,两组腓肠肌中均可见大量GFP表达.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实验组失神经腓肠肌中有明显的CT-1表达(P均<0.01).转染2周,实验组肌肉单次收缩力恢复率、强直收缩力恢复率、肌湿重维持率和肌纤维横截面积分别为[(47.61±6.25)%,x-±s,下同]、(56.08±5.47)%、(63.02±5.23)%、(1372.42±149.73)μm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后者分别为(27.23±5.06)%、(30.78±4.67)%、(52.41±4.98)%、(1147.28±128.67)μm2(P均<0.01);4周时,实验组上述各项指标分别为(33.13±4.76)%、(36.59±5.67)%、(51.46±5.36)%、(1209.12±142.57)μm2,仍明显高于对照组,后者分别为(16.40±5.48)%、(15.35±4.08)%、(39.15±6.12)%、(989.45±136.12)μm2(P均<0.01).此外,实验组肌浆网的扩张程度明显减轻.结论 慢病毒介导的基因治疗有较高的转染效率,其介导的CT-1基因转染能有效延缓小鼠失神经骨骼肌的萎缩,其疗效至少可以维持4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核因子κB(nuclearfactor kappa B,NF-κB)p65在失神经骨骼肌中的表达及被动运动对其影响作用,探讨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分子机制及防治方法.方法 选Wistar大鼠42只,随机分成健康对照组(6只)、失神经对照组(18只)和被动运动组(18只).失神经对照组和被动运动组建立右下肢失神经腓肠肌动物模型.被动运动组大鼠采用右下肢被动运动300次/d.分别在术后2 d、14 d及28d取其双侧腓肠肌称重,计算肌湿重比,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大鼠右侧失神经腓肠肌NF-κB p65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根据实验结果做统计处理数据得出结论.结果 大鼠腓肠肌失神经支配后肌肉湿重比持续下降,NF-κB p65的mRNA和蛋白表达在2 d、14 d、28d持续增加(P<0.05),术后14 d、28d被动运动组腓肠肌湿重比高于同期失神经对照组(P<0.05),被动运动组mRNA和蛋白的表达在各个时间点低于失神经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失神经骨骼肌萎缩中,NF-κB p65的表达持续增高.被动运动可以通过干扰NF-κB p65的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来延缓失神经骨骼肌萎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人体骨骼肌失神经支配后成肌调节因子Myogenin和MRF4蛋白的表达变化并了解其再生状态。方法 取20例人体失神经后不同时间段的骨骼肌与3例正常骨骼肌标本,HE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肌细胞核变化,抗Myogenin和MRF4多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染色,统计阳性染色细胞核数,免疫荧光双重标记染色定性观察Myogenin和MRF4蛋白表达方式。结果 抗Myogenin和MRF4抗体阳性染色细胞核数在人体骨骼肌失神经支配时即开始升高并在1年内维持在较高水平,1年后快速下降,至失神经2年几乎消失。肌细胞核内移现象在失神经1年内常见且部分分居中的细胞核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结论 骨骼肌失神经支配1年内,核内移可作为肌纤维再生的一个标志;Myogenin蛋白表达检测可以作为不可逆肌萎缩的指标;周围神经损伤后,应在1年内尽早修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TGF-β1和CTGF在周围神经卡压后骨骼肌纤维化中的表达及与Ⅰ型胶原纤维沉积的关系,并探讨其在周围神经卡压后骨骼肌纤维化中的作用. 方法 取清洁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A组(假手术组,仅分离暴露坐骨神经)和B组(坐骨神经慢性卡压组).术后2、4、6、8和10周,切取各组大鼠卡压侧腓肠肌,行苏木精-伊红、Masson、免疫组化染色和RT-RCR、Western blot检测,观察腓肠肌萎缩和纤维化程度以及TGF-β1、CTGF和Ⅰ型胶原纤维的表达情况. 结果 在各取材时间点B组与A组相比,肌纤维萎缩,细胞外基质中胶原纤维随卡压时间延长逐渐增多;TGF-β1和CT-GF的表达在卡压初期逐渐缓慢升高,于6周左右达到高峰,其后缓慢下降,仍维持长时间高表达. 结论 周围神经卡压后其支配的骨骼肌发生纤维化;在纤维化过程中,骨骼肌组织中TGF-β1和CTGF的表达显著上调,且长时间高表达,Ⅰ型胶原纤维的沉积与TGF-β1和CTGF的表达有关,TGF-β1和CTGF在周围神经卡压后骨骼肌纤维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外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对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影响.方法 取雄性SD大鼠24只,体重200~220 g,于右侧梨状肌下缘切断坐骨神经,制备小腿三头肌失神经支配模型.模型制备后随机分为两组(n=12),EPO组:术后每天右小腿腓肠肌注射rhEPO(2 500 U/kg);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术后观察动物一般情况,于第2、4周检测肌湿重、肌肉蛋白含量,行HE及TUNEL染色,测量肌细胞直径、横切面积及细胞凋亡率,并测定肌肉Na+-K+-ATP酶和Ca2+-ATP酶活性.结果 术后两组动物右后肢均拖膝行走,切口无感染,动物均存活至实验完成,4周时对照组5只及EPO组2只大鼠发生足跟溃疡.术后2、4周EPO组肌湿重分别为(885.2.35)、(697.62±94.74)g,均明显重于对照组(760.63±109.05)、(458.71±58.76)g(P<0.01);肌肉蛋白含量分别为(77.37±5.24)、(66.37±4.87)mg/mL,明显高于对照组(65.39±4.97)、(54.62±6.32)mg/mL(P<0.01).术后2、4周EPO组肌纤维形态基本正常;对照组肌纤维萎缩变细,部分断裂,肌束问结缔组织增生较明显;EPO组肌细胞直径和横切面积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术后2、4周,EPO组骨骼肌细胞凋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EPO组腓肠肌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1.80%±1.74%、28.47%±1.81%,明显低于对照组21.48%±2.21%、55.89%±2.88%(P<0.01).术后2、4周EPO组Na+-K+-ATP酶和Ca2+-ATP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EPO具有明显延缓大鼠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长期失神经骨骼肌在反复增殖分化过程中,肌卫星细胞池耗竭可能的信号通路.方法 选用2月龄SD雄性大鼠9只,体重180~200 g.以大鼠右侧为实验侧,制备腓肠肌失神经支配模型;左侧为对照侧,分离显示坐骨神经后缝合肌肉皮肤.观察大鼠一般情况,于术后3、7、21 d各取3只大鼠,切取两侧腓肠肌进行大体观察后,行Pax7和MyoD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及mRNA表达检测.结果 9只大鼠术后均存活.实验侧后肢僵直,活动受限;对照侧肢体活动自如.术后各时间点实验侧腓肠肌均出现不同程度萎缩;对照侧腓肠肌较饱满有光泽.荧光染色观察显示,随失神经时间延长,实验侧MyoD阳性细胞数逐渐增多,21 d达高峰,与对照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侧Pax7阳性细胞逐渐降低,3、7 d与对照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侧MyoDmRNA表达逐渐升高,21 d达高峰,各时间点实验侧均显著高于对照侧(P<0.05);实验侧Pax7 mRNA表达逐渐降低,仅出现于3、7 d,与对照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期失神经肌萎缩引发的Pax7短暂上调提示卫星细胞池耗竭的原因之一在于细胞难以返回静止状态.  相似文献   

20.
MyoD在去神经骨骼肌萎缩不同时段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yoD在去神经骨骼肌萎缩过程中不同部位、不同时段的表达情况.方法 取SD大鼠24只,体重195 g,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去神经2 d组、去神经7 d组和去神经28 d组,每组6只大鼠.对照组不切断坐骨神经,去神经组右下肢后部中段切除坐骨神经1 cm,分别于去神经第2、7、28天用脊椎脱臼法处死大鼠,解剖并分离出右小腿的胫骨前肌、比目鱼肌、腓肠肌、跖肌,切取肌肉标本置于-80℃冰箱冻存.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RT-PCR)检测MyoD mRNA表达和Western-blot检测MyoD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去神经骨骼肌早期,MyoD的mRNA和蛋白质在去神经支配后第2、7、28天均表达上调,P<0.01.结论 MyoD在大鼠失神经骨骼肌萎缩早期不同肌肉表达均为上调,而且稳定维持在这一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