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总结18例四肢动脉阻塞的介入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采用超选择性插入导管进行溶栓、血管成形术及置放内支架治疗。结果:根据血管造影及临床表现判断溶栓治疗效果。显效7例,有效1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4%(17.18)。结论:四肢动脉阻塞的介入治疗,目前仍是一种创伤性小,有效而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努力提高外周动脉疾患的介入治疗水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膳食结构的变化及影像诊断新技术的普及与应用 ,外周动脉疾患的检出率日趋增高 ,病例数达 10 0万之多。其主要发病原因 ,中老年以动脉硬化为主 ,青壮年则多见于大动脉炎。由外周动脉疾患而引起的继发性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 ,轻者影响病人的劳动能力 ,重者还可致残、致死。给家庭和社会均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 ,积极有效地治疗外周动脉疾患 ,尤其是介入治疗技术的普及与提高 ,将使广大病人受益。自 80年代初我国开始引进介入治疗技术以来 ,经皮腔内球囊成形术 (PTA)首先得到迅速发展 ,采用P…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动脉闭塞性疾患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本组17例患,男9例,女8例,年龄32~72岁。造影证实为动脉闭塞后,对其中的10例进行动脉溶栓治疗和/或PTA、置人支架。结果治疗有效8例,总有效率80%,对急性缺血有效率为83.3%,对慢性缺血有效率为75%。结论介入治疗动脉闭塞性疾患疗效好,安全可靠,损伤小。  相似文献   

4.
中西医结合介入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血管病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介入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血管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有明确临床症状体征,并经血管造影证实的下肢动脉闭塞性血管病变18例,施行介入插管溶栓、球囊导管扩张成形,并联合应用中西药内服外敷。采用自行设计的治疗效果量化测量表,将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等观测指标转化为分值,进行量化判定。量化分值降低50%以上为显效;降低15%以上为有效;降低15%或以下为无效。结果:治疗后显效16例(88.9%),有效1例(5.6%),无效1例(5.6%)。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中西医结合介入治疗方法对下肢动脉闭塞性血管病变有良效,结合中医辨证论治可以增强疗效。  相似文献   

5.
急慢性动脉闭塞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管内溶栓和PTA治疗急慢性动脉闭塞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37例中,男23例,女14例;年龄23~81岁,平均52.9岁.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穿刺股动脉顺行或逆行插管,应用渐进性脉冲-喷射或团注溶栓方法,进行血管内溶栓治疗,尿激酶10000u/ml,总量30~80万u,平均55万u.17例慢性动脉闭塞患者进行了PTA治疗.结果全组病例总的介入治疗成功率95%(35/37).急性动脉血栓性闭塞溶栓治疗成功率91%(21/23),血管完全开通78%(18/23),部分开通13%(3/23),无效2例9%(2/23).慢性血管闭塞溶栓治疗,部分开通93%(13/14),PTA成功率100%(14/14).结论溶栓治疗是急慢性动脉闭塞症的首选治疗方法,是PTA治疗的重要辅助措施.  相似文献   

6.
周围动脉急慢性闭塞疾病的综合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血管内局部溶栓,血栓碎吸,经皮血管成形(percutaneous transcatheter angioplasty,PTA) 和内支架置入,联合治疗急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周围动脉阻塞接受了介入治疗共259例.急性动脉血栓性闭塞58例,局部溶栓+血栓碎吸;动脉狭窄合并急性血栓闭塞61例,局部溶栓+PTA;慢性动脉狭窄阻塞140例,局部溶栓+PTA+内支架置入.结果:全组总的介入治疗成功率98.8%(256/259).局部溶栓+血栓碎吸成功率 100%(58/58),血管完全开通91.4%(53/58),部分开通8.6%(5/58).局部溶栓+PTA治疗成功率85.2%(52/61),9例辅以内支架置入治疗获得成功;PTA+内支架置入治疗成功率97.8%(137/140).并发症发生率7.7%(20/ 259),局部溶栓+血栓碎吸8.6%(5/58),局部溶栓+PTA14.8%(9/61),PTA+内支架置入4.2%(6/140).结论:经皮经腔综合介入治疗周围动脉急慢性闭塞疾病是安全有效的方法.恰当选用局部溶栓、血栓碎吸、PTA 和内支架置入技术并个体化有机地组合应用,可显著提高成功率和疗效并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7.
由于人口老龄化、吸烟、糖尿病、不良生活方式以及肥胖等多种因素影响,冠心病和周围血管疾病发病率均逐渐升高.周围血管疾病合并冠心病的管理和治疗是临床工作中面临的新挑战.本文旨在综述周围血管疾病合并冠心病的发病率,冠心病对周围血管疾病患者围手术期及预后的影响,周围血管疾病对已知冠心病患者的预后的影响,周围血管病变合并冠心病患者冠脉重建术的时机的选择以及术后风险管控.  相似文献   

8.
子宫肌瘤的动脉栓塞治疗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对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进行研究,了解此方法疗效、副反应及并发症,探索子宫肌瘤新的治疗方法。材料与方法 对20例以子宫出血为主要症状的子宫肌瘤患者进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随访复查瘤体综小及出血症状、贫血改善。结果 随访12~24个月,瘤块缩小37.3%~83.2%,所有子宫出血病例,月经恢复正常;贫血病例,血红蛋白升至正常范围。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年轻想保留子宫,或者不愿手术的子宫肌瘤  相似文献   

9.
10.
周围动脉系统疾病200例造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200例周围动脉系统疾病的造影分析。阻塞性动脉疾病占73.5%,包括动脉栓塞、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发性大动脉炎、胸廓出口综合症、动脉血栓形成和膕动脉圈压综合征,其中以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最多见,分别占33.0%和25.0%。非阻塞性动脉疾病占26.5%,包括动脉瘤、动—静脉瘘和蔓状血管瘤,其中以动—静脉瘘最多见,占17.5%。文内着重就造影方法的选择和动脉系统疾病的X线诊断要点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经皮经腔介入治疗技术在动脉狭窄性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局部溶栓、经皮血管成形术 (percutaneoustranscatheteangioplasty ,PTA)和内支架置入术在治疗动脉狭窄或阻塞性疾病的作用。方法  1987年 12月至 1997年 12月间 ,10 5例 115段动脉狭窄或阻塞接受了介入治疗。在 6 3段阻塞中 ,6 1段首选了局部溶栓 ;2段首选了PTA ;在 5 2段狭窄中 ,5 0段首选了PTA ;2段首选了内支架置入 ,这 2段为 2例病人 ,分别为胸腹主动脉交界处假性动脉瘤和腹主动脉夹层。结果 全组总的治疗成功率为 98 3% (113/ 115 ) ,PTA后内支架置入率为19 8% (16 / 81) ,并发症发生率为 1 7% (2 / 115 )。狭窄组和阻塞组的治疗成功率分别为 10 0 0 % (5 2 /5 2 )和 96 8% (6 1/ 6 3) ;PTA后内支架置入率分别为 14 0 % (7/ 5 0 )和 2 9 0 % (9/ 31) ;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 0 0 % (0 / 5 2 )和 3 2 % (2 / 6 3)。在阻塞组中 ,首选溶栓和未作溶栓的PTA后内支架置入率分别为2 4 1% (7/ 2 9)和 2 / 2 ;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 1 6 % (1/ 6 1)和 1/ 2。结论 经皮经腔技术治疗动脉狭窄性疾病是安全和有效的方法。合理应用局部溶栓、PTA和内支架置入术有助于提高疗效和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头臂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头臂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患。方法  8例头臂动脉阻塞性疾病患者接受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 ,分别选用自展式Wallstent及热变形记忆合金式Angiomed、Symphony血管内支架。结果  7例成功施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其中颈总动脉 4例 ,锁骨下动脉 3例 ,共置入血管内支架 7枚。术后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或消失。 1例锁骨下动脉闭塞的患者未成功。在 1~ 2 4个月的随访中 ,1例颈总动脉血管内支架术后 9个月闭塞。结论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有效解除头臂动脉阻塞所致的血液循环障碍 ,因其技术简便 ,可成为治疗头臂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患的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慢性周围动脉闭塞的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价值。方法 :36例慢性周围动脉闭塞中 ,男 19例 ,女17例。年龄 38~ 6 9岁 ,平均 4 8.5± 6 .8岁。右下肢 11例 ,左下肢 16例 ,左上肢 6例 ,右上肢 3例。按治疗方式分为 3组 ,常规动脉内导管药物溶栓者 16例 (A组 ) ,改良动脉内导管药物溶栓者 12例 (B组 ) ,超声溶栓结合导管内药物溶栓者 8例(C组 )。溶栓后球囊成形者 13例 ,同时行内支架植入者 4例。结果 :36例慢性周围动脉闭塞均溶栓成功 ,无 1例产生并发症。A、B、C三组的平均溶栓时间分别为 18.4± 5 .8h ,9.6± 3.2h和 8.5± 2 .8h ,C组的溶栓时间明显短于A、B组 (P <0 .0 5 )。A、B、C三组的平均尿激酶量分别为 10 6 .8± 38.5万u ,112 .5± 2 5 .6万u和 4 5 .6± 12 .5万u ,C组的平均尿激酶用量明显少于A、B组 (P <0 .0 5 )。结论 :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是慢性周围动脉闭塞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主-髂-股动脉闭塞性病变介入治疗的技术探讨及疗效观察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目的探讨主-髂-股动脉闭塞性病变介入治疗的技术要点。方法本组34例主-髂-股动脉闭塞的患者中,腹主动脉下段、双侧髂动脉完全闭塞8例,同时肾动脉受累3例;单侧髂动脉闭塞23例,其中病变累及股总动脉4例;单纯单侧股浅动脉长段闭塞3例。分别行闭塞段开通、经导管局部溶栓、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和内支架置人等多种介入方法综合治疗。结果除3例髂动脉闭塞未能开通外,8条腹主动脉,36条髂动脉,4条股总动脉和3条股浅动脉均得以开通,开通率为94%。共置入裸支架46枚,覆膜支架3枚。其中包括腹主动脉支架6枚,髂动脉支架34枚,股总动脉支架2枚、股浅动脉支架4枚和肾动脉支架3枚。在治疗成功的31例中,9例临床症状和体征得到缓解,21例明显改善,1例因长期慢性肾功能衰竭于术后第2天死亡;其中4例合并有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21.5个月(2~53个月),除2例分别在术后2个月和14个月发生支架内再闭塞行二次介入治疗外,其余患者症状均无加重或复发。结论综合应用多种介入方法治疗主-髂-股动脉闭塞性病变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孙鹏  刘萍  刘作勤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6(10):1028-1031
目的:探讨外科高危的复杂型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16例外科高危的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的患者接受了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支架定位准确,12例患者血管狭窄完全消失,4例狭窄程度减少90%,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手术并发症,随访12~36个月,均无TIA再发作或脑梗死发生。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外科高危的复杂型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是安全而有效的方法,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血管造影表现及介入治疗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44条患肢)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血管造影表现及介入治疗后1周,1、3、6、12个月的临床表现、体征及踝-肱指数(ABI)的变化和治疗效果.临床疗效评估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和恶化4个等级.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ABI结果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 血管造影显示,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为多支病变,呈多节段、广泛性狭窄或闭塞.25条(56.8%,25/44)患肢膝上和膝下动脉均有病变;1条(2.3%,1/44)患肢单纯膝下1支动脉病变;6条(13.6%,6/44)患肢2支动脉病变;9条(20.5%,9/44)患肢3支动脉病变;3条(6.8%,3/44)患肢单纯膝上动脉病变.膝下动脉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技术成功率为91.4%(53/58).12例足踝部溃疡患者3个月内愈合9例,6个月内踝下截肢1例,膝下截肢2例;4例坏疽患者1个月内膝下截肢,截肢率15.9%(7/44).介入综合治疗后1周,1、3、6和12个月的有效率分别为79.6%(35/44)、83.3%(30/36)、85.7%(24/28)、85.0%(17/20)和81.3%(13/16);ABI值分别为0.86±0.10、0.85±0.10、0.83±0.11、0.79±0.12和0.75±0.12,较术前0.53±0.20明显升高(F=35.79,P<0.05),但术后6个月ABI值开始出现下降趋势.结论 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以膝下动脉病变合并膝上动脉病变最为常见,介入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下肢动脉缺血的症状和体征,短期随访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主动脉狭窄和(或)闭塞性病变综合性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目的 对主动脉狭窄和(或)闭塞性病变(ASO)的综合介入治疗进行疗效观察与评价。方法 本组23例ASO(狭窄性病变14例,闭塞性病变9例)均分别应用经皮主动脉闭塞穿通术、经导管局部溶栓术、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血管内支架(ES)置入术及经皮主动脉夹层内膜瓣开窗术(FIF)等进行了综合介入治疗。结果 23例ASO的治疗成功率为96.7%。其中,14例主动脉狭窄性病变的治疗成功率为92.9%(1例主动脉破裂死亡)。9例腹主动脉完全闭塞的治疗成功率为100.0%。23例ASO中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11例(狭窄4例,闭塞7例),成功率为100.0%。1例主动脉夹层所致主-髂动脉狭窄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并用FIF获得成功。其余12例仅采用局部溶栓术和(或)PTA治疗,成功率为91.7%。术后除1例死亡外,其余22例中,术后症状完全消失者18例,症状改善者4例。目前平均随访31.0个月(1~113个月),其中1例于随访48个月后失访;1例于治疗后2个月因出现主动脉再狭窄及右下肢缺血坏死而截肢;1例于治疗后18个月死于胸主动脉夹层破裂;19例随访至今,症状无复发。结论 综合应用多种血管介入技术治疗ASO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患者的肾动脉狭窄及介入治疗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目的 评价冠心病患者中肾动脉狭窄的相关因素及血管内支架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包括 5 4例肾动脉狭窄患者和同期性别匹配的 5 7例肾动脉正常者 ,记录两组的临床特征、冠心病易患因素和血清肌酐浓度。以标准方法行冠脉和肾动脉造影及支架术。结果 肾动脉狭窄组平均年龄和血清肌酐显著增高 ,高血压和高脂血症显著增多 ,但两组的吸烟和糖尿病情况相似。肾动脉狭窄患者更易发生冠脉病变 (尤其是多支血管病变 )。 5 4例肾动脉狭窄 (单侧 5 0例 ,双侧 4例 )患者中 ,4 6例接受经皮肾动脉支架术治疗 ,各例手术成功。术后 2周 ,2 6例肾功能改善 ,2 4例高血压者血压控制良好。结论 冠心病合并肾动脉狭窄与年龄、高血压和高脂血症相关 ,血管内支架术对保护肾功能和控制高血压具重要临床作用。  相似文献   

19.
锁骨下动脉狭窄的经皮血管球囊成形术及内支架治疗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评价并比较经皮血管球囊成形术及内支架治疗对动脉粥样硬化及大动脉炎所致锁骨下动脉狭窄梗阻性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 13例锁骨下动脉狭窄梗阻性病变患者,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7例,大动脉炎6例。其中锁骨下动脉狭窄8例,完全闭塞5例,均实施了介入治疗。6例单纯行经皮血管球囊成形术,6例置入血管内支架,1例介入治疗失败。结果 12例行经皮血管内成形术(PTA)或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获成功,6例分别置入Str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实时冠状动脉定量分析(QCA)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有效性和可靠件.方法 在PCI治疗中,应用目测法与QCA进行术中分析,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对两种方法的各项参数进行对比.结果 研究共入选102例患者,应用QCA法与目测法对比,判断病变长度[分别为(22.9±8.9)、(24.8±10.6)mm,t=9.63]、狭窄汽径[分别为(3.0±0.4)、(2.9±0.7)mm,t=6.31]、狭窄面积[分别为(87.8±10.7)、(85.0±12.9)mm2,t=2.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病变之间应用QCA法与目测法对比,判断病变也不同.应用QCA指导支架置入后靶病变直径狭窄率、面积狭窄率均<20%的国际标准.结论 QCA能够有效、可靠地指导支架置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