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乙酰唑胺脑负荷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乙酰唑胺 (ACZ)脑负荷试验的方法及脑血流量变化的正常参考值 ,提出评价脑血管储备功能的指标。方法 正常对照组 6例 ,脑血管疾病患者 43例。用 99m Tc-乙撑双半胱氨酸二乙酯 (ECD)先做基态脑血流 (CBF)及 SPECT显像 ,3 6~ 48h后做脑负荷显像 (静脉注射 ACZ 1g,2 0 m in后按基态同样条件进行 )。患者均行 CT检查 ,部分行 MRI、TCD、DSA检查。 7例患者治疗后进行了随访并复查 SPECT显像。图像分析 :(1)视觉分析 :比较 ACZ试验前后的变化 ,分 3型 :A型 ,反应差 ,ACZ试验后出现病变 (A1 )或病变扩大 (A2 ) ;B型 ,反应好 ,病变缩小或消失 ;C型 ,无反应。 (2 )半定量分析 :计算颈动脉及大脑半球峰时、半球血流占全脑血流百分数 ;计算 ACZ试验前后病变区及病侧半球血流量增加率 (△ % )及放射性摄取比值 (UR)。结果  (1)正常对照组两侧比较各值无差别。 ACZ试验后全脑△ %为 2 5 .0 %± 8.0 9% ,ACZ试验前后各区 UR均 >0 .90 1。 (2 ) 3 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 CBF显像 42 %有闭塞性脑血管病变 ,与 TCD、DSA结果相符。 (3 ) ACZ试验提高了 TIA和小梗死灶的阳性率 ,前者由 5 9.3 7%升至 87.15 % ,后者由 73 %升至 90 %。 (4) A型患者疗效好 ,B型疗效差。 (5 )小梗死伴有对侧小脑或同侧丘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乙酰唑胺(ACZ)脑负荷试验的方法及脑血流量变化的正常值,提出评价脑血管储备功能的指标。 方法 正常对照者6例,脑血管疾病患者43例 用99mT-乙撑双半胱氨酸二乙酯(ECD)先做基态脑血流(CBF)及SPECT显像,36~48小时后做脑负荷显像(静脉注射ACZ 1 g,20min后按基态同样条件进行)。病人均行CT检查,部分行MRI、经颅多普勒超声(TCT)、DSA检查,7例病人治疗后进行了随访并复查SPECT显像。图象分析:(1)视觉分析 比较ACZ试验前后的变化,分三型:A型,反应差,ACZ试验后出现病变(A1)或病变扩大(A2);B型,反应好,病变缩小或消失;C型,无反应 (2)半定量分析,计算颈动脉及大脑半球峰时、半球血流占全脑血流百分数;计算ACZ试验前后病变区及病侧半球血流量增加率(△%)及放射性摄取比值(UR)。结果 (1)正常对照两侧比较各值无差别。ACZ试验后全脑△%为25.0%+809%,ACZ试验前后各区UR均>0.901。(2)3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CBF显像,42%有闭塞性脑血管病变,与TCD、DSA结果相符。(3)ACZ试验提高了TIA和小脑梗死灶的阳性率,前者由59.37%升至87.15%,后者由73%升至90%。(4)A型病人疗效差,B型疗效佳 。(5)小梗死伴有对侧小脑或同侧丘脑失联络者,ACZ试验后血流均恢复正常。结论 ACZ脑负荷实验安全可靠,用于CVD,其图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灌注CT在测定脑血流储备上是否一致。方法分别用TCD屏气法和灌注CT口服乙酰唑胺法测定了7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3支大脑中动脉支配区的脑血流储备。屏气试验采用正常吸气末平静屏气30s;口服乙酰唑胺试验采用口服乙酰唑胺2.0g,口服乙酰唑胺后2.0~2.5h内行第2次灌注CT检查。结果将试验所得计量资料转换为等级资料,行两配对样本的秩和检验(P=0.039),说明TCD与灌注CT所测得脑血流储备值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不存在一致性;散点图直观地显示TCD与灌注CT所测得的脑血流储备值的之间没有明显的直线相关关系。结论尚未发现TCD与灌注CT在脑血流储备测定上存在显著的一致性,在评价狭窄大脑中动脉的脑血流储备时,TCD尚不能够代替灌注CT。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尼莫地平负荷脑血流灌注显像在急性非致残性脑血管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01-01-2017-11-01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35例急性非致残性脑血管病患者,行MRI、99Tcm-ECD静息及尼莫地平负荷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分别在双侧额叶、颞叶、顶叶、枕叶、基底节区、小脑、脑干对称部位勾画感兴趣区(regions of interests,ROI),并记录各个ROI平均放射性计数,分析负荷前后SPECT图像及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观察负荷前后脑血流灌注的变化情况,比较MRI、静息及尼莫地平负荷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对急性非致残性脑血管病责任病灶诊断阳性率的差异。采用卡方检验分析数据。结果在急性非致残性脑血管病中,MRI、静息及尼莫地平负荷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诊断阳性率分别为45.7%(16/35)、71.4%(25/35)、91.4%(32/35)。负荷前后rCBF变化的4种类型情况:A型:静息显像rCBF正常,负荷后rCBF减低5个;B型:静息rCBF减少,负荷后rCBF降低无明显改善11个;C型:静息rCBF减少,负荷后rCBF降低更明显8个;D型:静息时rCBF降低,负荷后rCBF改善11个。结论联合尼莫地平负荷前后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可明显提高急性非致残性脑血管病病灶诊断阳性率,且能够有效评估脑血管储备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氙CT结合乙酰唑胺负荷试验脑血流动力学评价在缺血性腩血管病血流重建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并有完整的术前、术后氙CT结合乙酰唑胺负荷试验进行脑血流量测定及脑血管储备功能评价的临床资料以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 术前25例患者静息状态下患侧局部脑血流量<40 ml·100 g~(-1)·min~(-1),较对侧明显降低(P<0.001);患侧血管扩张能力<30%,低于健侧(P<0.001).术后25例患者吻合口全部通畅,静息状态下患侧局部脑血流量较术前明显增加(P<0.001),17例患者脑血管储备功能恢复正常.结论 氙CT结合乙酰唑胺负荷试验显示局部脑血流量轻度下降及脑血管储备功能不足者町能从血流重建手术中获益.  相似文献   

6.
腺苷介入试验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使用腺苷介入试验脑灌注显像评估缺血性脑血管病 (ICVD)患者脑血管的反应性和脑血管储备功能。方法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2 5例 ,脑梗死组 16例。静脉注入99m TC ECD ,30分钟内进行静息脑血流灌注显像。 2~ 5d后 ,做腺苷介入试验 ,按 0 14mg/ (kg·min)静脉滴注 ,药物高峰期 3分钟时 ,静脉注射同等剂量的99m TC ECD。同样条件下进行介入脑血管灌注显像。两次显像的条件和处理方法完全相同。结果 根据视觉分析及定量分析的结果 ,将静息 /负荷ICVD的脑血流灌注显像图型分析分为 4型 :A型 ,腺苷介入试验后原有病灶扩大 ,不对称指数 (AI)均下降 ;B型 ,静息状态显像正常 ,使用腺苷后出现明显灌注低下 ,AI值下降 ;C型 ,原有病灶用药后缩小或消失 ,AI值上升 ;D型 ,用药前后图像及AI值无明显差异。我们观察发现 ;其中TIA组 :A、B、C、D型各为6 / 2 5 ,3/ 2 5 ,14 / 2 5 ,2 / 2 5 ;脑梗死组分别为 5 / 16 ,7/ 16 ,3/ 16 ,1/ 16。结论 腺苷介入试验可以提高ICVD的早期诊断 ,对于脑血管储备功能的评估 ,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头颅CT扫描与脑脊液检查对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价值。方法 :对 30例经头颅CT及腰穿脑脊液检查诊断为原发性SAH者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 ,检查时间为病程中的 3、7、15、2 3、35d。结果 :30例原发性SAH ,CT阳性者 18例 ,阳性率 6 0 % ;腰穿脑脊液外观均匀血性 18例 ,黄变 7例 ,清 5例 ,血性和黄变占 83 % ;找到SAH特征细胞 ,即红细胞吞噬细胞和含铁血黄素吞噬细胞 2 3例 ,占 76 6 %。结论 :CT阴性不能排除原发性SAH ,其可通过腰穿脑脊液外观、红细胞形态观察及脑脊液细胞学检查而 10 0 %确诊 ,远较CT阳性率 6 0 %高 (P <0 0 1)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伴有颅内动脉狭窄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口服乙酰唑胺实验研究颅内大动脉血流储备能力.方法 对17例经磁共振血管显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或经颅多谱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TCD)证实颅内动脉狭窄大于50%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TOAST分型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通过TCD共测定187条颅内大血管血流速度,2 d后再口服乙酰唑胺2 g, 2 h后再行TCD检查,比较乙酰唑胺前后颅内大血管血流速度改变情况.结果 乙酰唑胺实验可使颅内血管血流速度明显增加.右颈内动脉(right internal carotid artery,RICA)、右大脑中动脉(right middle cerebral artery,RMCA)和右大脑后动脉(right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RPCA)在乙酰唑胺后血流速度增加但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86,0.258,0.084),而其他颅内血管在乙酰唑胺后血流速度显著增加(P值都小于0.05).非狭窄血管较狭窄血管乙酰唑胺后血流速度增加,但无统计学差异(P=0.08).中度狭窄血管与重度狭窄血管乙酰唑胺后血流速度改变无差异(P=0.65).结论 乙酰唑胺前后TCD可以准确测定颅内大动脉的血管血流储备能力,颅内狭窄血管较非狭窄血管血流储备能力有下降的趋势,而中度和重度狭窄血管血流储备能力无明显差异,但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PI)对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应用价值。方法45例早期急性缺血性脑血管患者中(发病时间≤24h),行头部常规CT平扫后,立即行CTPI及TCD检查,24-72h后复查颅脑CT。对所得灌注扫描源数据用Adw 4.2软件行后处理得CT灌注参数图并进行诊断,最后对灌注及CT、TCD结果进行分析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CT平扫:敏感度44.44%,特异度68.97%。CTPI:敏感度91.11%,特异度95.35%。TCD:敏感度71.11%。四格表χ2检验证明CTPI较CT平扫、TCD检出早期脑内缺血病灶均敏感(χ2=9.257,χ2=5.874,P〈0.01);而单纯TCD检查与CT平扫对检出早期脑内缺血病灶无明显差异(χ2=0.458,P〉0.05)。结论脑CT灌注成像的敏感度、特异度及诊断率均明显高于CT及TCD,能很好地评价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准确显示缺血脑组织的部位和范围,可早期诊断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并评价其血流灌注情况,为临床早期诊断、预防及治疗脑梗死提供影像学依据,同时对于早期选择治疗方案、指导临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组,选取同期40例非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观察检查结果。结果研究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达100.0%。对照组为15.0%,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颈动脉狭窄程度检出率87.5%,对照组为10.0%,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应用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可以较好对颈动脉狭窄进行诊断,对预防或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