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替米沙坦与卡托普利治疗老年人高血压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霍超瑞  彭远雄  黄惠美 《内科》2008,3(3):337-339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阻断剂替米沙坦对老年高血压的疗效。方法将60例60岁以上的高血压住院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替米沙坦40—80mg/d和卡托普利37.5~150mg/d进行治疗。结果替米沙坦组血压从(161.25±16.50)/(85.50±9.00)mmHg(1mmHg=0.133kPa)降至(138.00±14.25)/(79.50±11.25)mmHg,P〈0.01;卡托普利组从(167.25±18.75)/(84.75±8·25)mmHg降至(136.50±15.00)/(78.75±8.25)mmHg,P〈0.01。结论两组疗效相近,但替米沙坦的降压效果更为缓慢而持久。  相似文献   

2.
63例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服用地尔硫治疗.A组90mg顿服,血压由182±30/116±18mmHg降至147±20/96±18mmHg(P<0.01)。B组60mg,3/d.血压由188±31/114±17mmHg降至161±21/95±13mmHg.与安慰剂相比,差别显著(P<0.01)。两种服药法均有肯定的降压作用,见效快.副作用轻且发生率低,对老年患者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昼夜血压变化的特点,探讨其在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72例研究对象根据诊所血压、24h动态血压和多导睡眠图监测结果分为两组:研究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合并高血压,n=36),平均年龄(68士23.3)岁,体重指数(27.7±2.3)kg/m^2。对照组(单纯性高血压,n=36),平均年龄(64±18.5)岁,体重指数(26.8±1.8)kg/m^2。比较2组睡眠呼吸暂停昼夜血压的影响。结果2组患者年龄、性别和体重指数的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夜间收缩压(143.2±10.7)mmHg,非杓型血压比率83.3%以及晨起收缩压(146.9±16.1)mmHg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32.2±13.DmmHg、27.5%、(137.2±20.1)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影响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睡眠质量的因素,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改善睡眠质量和控制血压的作用。方法对在本院保健科就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70例进行问卷调查并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价睡眠质量。分析睡眠不良的原因并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睡眠改善情况和血压变化。结果55.7%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存在睡眠不良。导致睡眠不良的原因中,精神情绪因素26例,占66.7%;其他依次为病理因素(17例,43.6%)、环境因素(10例,25.6%)、生活习惯因素(9例,23.1%)和药物因素(2例,5.1%)。针对性护理干预后,睡眠不良患者PSQI评分下降,收缩压及舒张压分别从(173.86±17.93)mmHg和(107.35±13.55)mmHg下降到(149.67±15.45)mmHg和(88.75±11.68)mmHg,均较护理干预前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有效地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睡眠质量,并提高降压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80岁以上老年高血压急症降压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1年在我院住院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资料。结果 82例患者共紧急降压处理175例次。发生并发症6例,呼吸骤停和脑梗死各1例,意识障碍和低血压伴头晕各2例,其中5例发生于静脉给药,1例发生于含服硝苯地平;5例在降压过程中血压降至90/60mmHg及以下,另1例血压降幅达110/50mmHg。结论 80岁以上老年高血压急症降压并发症多表现为脑缺血.且多与静脉降压监护不够密切、血压降幅过大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老年女性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aorticdissection,AD)患者的高血压特征及降压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02年4月至2011年7月期间入住沈阳军区总医院治疗且年龄≥60岁的StanfordB型AD患者,按性别分为老年男性组(67例)及老年女性组(41例),年龄分别为(66.8±5.3)岁和(65.5±4.6)岁:对两组的高血压特征及降压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男性组和老年女性组年龄及吸烟、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穿透性动脉粥样硬化性溃疡及伴发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低氧血症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女性组高血压病史知情比例低于老年男性组[71.1%(27/38)vs.88.9%(56/63),P〈0.05],入院首诊高血压比例高于老年男性组[28.9%(11/38)vs.11.1%(7/63),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高血压1级、2级、3级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入院最高收缩压,人院脉压差.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老年女性组入院最高舒张压高于老年男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7.4±23.8)mmHg vs.(103.9±17.3)mmHg,P〈0.05;1mmHg=0.133kPa]。两组患者多采用联合药物降压,选用静脉用降压药物比例及口服降压药物种类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女性组应用利尿药的比例高于老年男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2%(13/38)vs.9.5%(6/63),P〈0.05]。随访期间两组血压治疗达标率、总病死率及夹层相关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女性StanfordB型AD患者对高血压的知晓率低,入院舒张压高,经正规的降压治疗后,可获得较理想的血压达标率。对老年女性患者需重视早期诊断,合理用药,积极控制血压,以期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氯沙坦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内皮细胞功能及其分泌因子的影响。方法入选48例糖尿病合并1~2级高血压患者,给予氯沙坦50mg/d治疗4周,如血压未得到控制[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将药物剂量加倍继续治疗4周。采取静脉血测定治疗前、后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一氧化氮(NO)、前列环素(PGI2)、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及血压的变化。结果31例治疗2周末血压降至正常,收缩压(162.3±23.8)mmHg比(131.5±17.3)mmHg(P〈0.05),舒张压(106.4±14.9)mmHg比(85.3±13.5)mmHg(P〈0.01),其后血压稳定。治疗4周后血浆CGRP和PGI2显著升高,分别为(117.3±19.5)ng/L比(164.2±23.1)ng/L(P〈0.01)和(116.6±69.1)pg/ml比(223.5±84.9)pg/ml(P〈0.01);血浆AngⅡ水平显著降低[(539.8±226.2)pg/ml比(441.3±161.1)pg/ml,P〈0.05]。其余17例治疗4周后,因收缩压或舒张压未降至正常水平,药量加倍再治疗4周,血压显著下降,收缩压(167.2±21.7)mmHg比(144.2±13.5)mmHg,P〈0.05,舒张压(112.7±13.7)mmHg比(96.3±12.1)mmHg,P〈0.01;血浆CGRP水平显著升高[(112.7±13.7)ng/L比(171.6±37.1)ng/L,P〈0.05],和健康人水平[(178.1±34.7)n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沙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降压药物,同时可以改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加强降压治疗较常规治疗能否进一步降低高血压高危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以及长期随诊血压变异性是否为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方法将763例患者随机进入强化治疗组(382例)和对照组(381例)。记录第4周、3个月、6个月及此后每6个月的血压值及主要终点事件。结果在平均4.5年随访期间,强化治疗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为(133.8±6.6)/(79.7±5.5)mmHg,明显低于对照组[(151.7±12.7)/(87.7±8.0)mmHg,P〈0.001]。强化治疗组随诊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标准差(SD)及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变异系数(CV)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强化治疗组的主要终点事件降低78%,致死和非致死性中风减少72%,总死亡率和心血管病死亡率分别降低64%和82%(P均〈0.001)。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最终收缩压和舒张压、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标准差是终点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强化降压治疗使血压降至132/80mmHg左右时可以显著地降低高血压高危患者心脑血管病事件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长期随诊的血压变异性是高血压高危患者心脑血管病事件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氟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脉压和动脉弹性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正在规律服用降压药物治疗并且脉压≥60mmHg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在服用原降压药物的基础上加服氟伐他汀(40mg/d),对照组则继续服用原降压药物不变,在治疗前及治疗16周以后分别检测患者的血压、大动脉和小动脉弹性指数(C1和C2)。结果氟伐他汀组治疗后收缩压(135.2±12.6)mmHg、脉压(59.5±8.6)mmHg和C2(5.0±2.8)mmHg较对照组收缩压(143,4±14.7)mmHg、脉压(70.2±10.8)mmHg和C2(3.2±1.8)mmHg明显改善(P〈0.05),C1则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氟伐他汀能明显改善高血压患者的小动脉弹性,从而起到降低脉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阿托伐汀联用依那普利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78例,血清胆固醇正常。单用依那普利组38例,12I服依那普利10mg/d;联用阿托伐汀组40例,口服依那普利片10mg/d和阿托伐汀20mg/d。观察12周,每2周记录血压1次。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单用依那普利组脉压从治疗前(74±8)mmHg降至(68±6)mmHg;联用阿伐他汀组脉压从治疗前(75±7)mmHg降至(60±6)mmHg;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55,P〈0.01)。结论阿托伐汀联用依那普利有助于改善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老年人脉压,可降低老年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老老年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与动态血压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内科老老年高血压住院患者147例,均行动态血压监测及心电图检查.根据静息心率的数值将患者分成4组:RHR≥80次/min为1组,70次/min≤RHR≤79次/min为2组,60次/min≤RHR≤69次/min为3组,50次/min≤RHR≤59次/min为4组.比较四组之间的一般临床资料、常规生化指标和动态血压参数.结果 各组比较:总胆固醇3组>1组,P<0.05;低密度脂蛋白1组>其余三组;24h平均DBP 1组(67.11±8.55)mm Hg>3组(61.47±8.34)mm Hg,1组>4组(61.79±7.77)mm Hg;白天平均DBP 1组(67.29±8.95)mm Hg>3组(62.22±8.48)mm Hg,1组>4组(61.53±8.44)mm Hg;白天SBP负荷1组(40.61±32.57)mm Hg>2组(33.16±33.36)mm Hg>3组(23.00±26.26)mm Hg>4组(20.87±27.22)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24h平均DBP、LDL-C为静息心率的影响因素.结论 老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静息心率与全天平均DBP、LDL-C有着密切的联系,故在诊疗中应予以重视,以期进一步改善生活质量及心脑血管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50岁以上各年龄段女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和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2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女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分为3组:G1组(50~60岁),G2组(61~70岁),G3组(>70岁),观察各组既往病史、生化指标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分析各组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结果(1)从G1组到G3组,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41.4%、62.3%、68.2%,逐渐升高;入院时收缩压为(129.2±22.4)mm Hg(1 mm Hg=0.133 kPa)、(133.7±18.6)mm Hg、(140.8±21.4)mm Hg,G3组与G1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G1、G2组单支血管病变发生率较高为48.5%、56.6%;G3组三支血管病变发生率较高为45.5%,与G1、G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改良Gensini评分3组分别为(6.6±3.1)分、(7.3±3.0)分、(7.7±3.0)分,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病史和收缩压高为中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70岁以下女性冠心病患者病变以单支血管病变为主,70岁以上女性冠心病患者以三支血管病变更为多见,并且随着年龄增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非洛地平缓释片和氢氯噻嗪对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红细胞膜结合钙的影响。方法按中国医科院阜外医院Fever研究规划,入选70例高血压患者,年龄50~70岁,血压160~180/90~100mmHg,经3个月安慰剂观察,采用多中心双盲分为非洛地平缓释片2.5~5.0mg/d治疗组(T组)和氢氯噻嗪12.5-25mg/d对照组(C组)各33例。经5年随访,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心率、心电图、空腹血糖、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肌酐、尿酸、血清钾和红细胞膜结合钙。结果T组33例治疗前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为(159.65±9.51)mmHg和(95.96±3.07)mmHg,治疗后降到(134.09±8.85)mmHg及(82.78±4.21)mmHg,P〈0.01;红细胞膜结合钙治疗前为(2.24±0.3)μg/mg,治疗后上升到(3.21±0.27)μg/mg,P〈0.01;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均有下降。C组有2例脑卒中(均为脑出血),T组未发现心脑血管事件。结论非洛地平缓释片和氢氯噻嗪均有良好降压作用,治疗组脑卒中死亡少于对照组。非洛地平缓释片对红细胞膜结合钙有升高作用,同时对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有降低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中国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血压控制及降压药物使用情况,分析影响血压控制的因素。方法对参加“第二项心脏保护研究”临床试验筛选门诊的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进行调查,记录病史和用药情况,测量血压、BMI和腰围。结果2007年6月至2009年10月期间,在14个城市共调查6522例患者,平均年龄64岁。70%有高血压病史,其中12%未服任何降压药物,仅18%血压达标。缺血性脑卒中病史(OR0.70,95%CI 0.58~0.84)和向心性肥胖(OR0.64,95%C10.46~0.89)与血压达标呈负相关。无高血压病史的患者中,64%血压高于130/80mmHg。结论我国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患者血压控制情况距指南要求仍存在很大差距,应注意加强对此类患者的血压控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缬沙坦与氨氯地平联合用药和缬沙坦单药治疗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为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研究.125例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经2周洗脱期后,给予4周缬沙坦(80 mg/d)单药治疗,89例平均坐位舒张压(SeDBP)仍≥90 mm Hg的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80 mg/d)和氨氯地平(5 mg/d)联合用药治疗组及缬沙坦(80 mg/d)单药治疗组,共随机双盲治疗8周,以SeDBP下降差值和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下降值作为主要疗效指标.54例患者(联合用药组28例,单药组26例)完成了24h动态血压监测,并作为降压疗效的评价指标.结果 随机、双盲治疗8周末,联合用药组SeDBP下降值为(13.7±5.8)mm Hg,达目的血压占65.9%;单药治疗组SeDBP下降值为(7.7±6.9)mm Hg,达目的血压占37.8%,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用药组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为(7.15±2.13)μg/min,单药治疗组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为(8.76±3.01)μg/min(P<0.05).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联合用药组和单药治疗组舒张压/收缩压(DBP/SBP)的谷/峰比率(T/P)分别为83.1%/76.0%和85.8%/79.5%(P<0.05).联合用药组与单药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2%和 10.7%(P<0.01).结论 缬沙坦与氨氯地平联合用药治疗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的降压疗效明显优于缬沙坦单药治疗,且具有明显的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老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13年8月至2014年1月心内科住院的老老年高血压患者100例,男性41例,女性59例,平均年龄(82.60±2.37)岁.根据血压昼夜节律的不同,将患者分为3组,杓型组24例,非杓型组26例,反杓型组50例.比较三组患者血小板分布宽度,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三组间PDW值比较,杓型组(9.85±1.25)%<非杓型组(11.84±1.56)%<反杓型组(12.12±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昼夜血压节律和丙氨酸转氨酶(ALT)为PDW的影响因素.结论 老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与PDW关系密切,诊治中应重视PDW的监测,调节血压昼夜节律,改善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早期干预,防止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氧化应激反应变化在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阻断剂(ARB)改善高血压患者脉作中的作用。方法连续65例门诊就诊的无并发症、半年内未用ARB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药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2例,常规降压药物治疗;缬沙坦组33例,常规降压药物+缬沙坦80mg/d治疗。分组治疗12个月。以动态血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化,并以逆转录聚合链式反应(RT-PCR)方法测定血白细胞p22^phox mRNA的表达。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基础血压(包括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及外周血白细胞p220^phox mRNA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缬沙坦组收缩压及舒张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收缩压(134.32±14.52)mmHg比(137.15±12.10)mmHg,舒张压(82.63±13.96)mmHg比(77.35±11.38)mmHg,P〉0.05],但脉压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27.39%比11.91%,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白细胞p22^phox mRNA表达均较治疗前降低,其中对照组白细胞p22^phox mRNA表达较治疗前减少1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732),缬沙坦组白细胞p22^phox mRNA表达较治疗前减少76%(P〈0.01)。结论缬沙坦治疗12个月,能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脉压,抑制高血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NAD(P)H氧化酶亚基p22^phox mRNA的表达。缬沙坦改善动脉弹性、抗动脉硬化的效应可能归因于其具有的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EH)患者24h平均脉压(APP)与左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对90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及心脏超声检查,根据有无LVH分为两组:LVH组和非LVH组,再以PP≥60mmHg、PP〈60mmHg分为2个亚组。结果LVH组与非LVH组24hAPP分别为(76.3±16.5)mmHg和(56.3±10.6)mmHg,收缩压分别为(156.4±7.26)mmHg和(146.7±11.0)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舒张压分别为(92.5±5.17)mmHg和(90.2±6.25)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P≥60mmHg组LVH发生率较PP〈60mmHg组显著增加(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24hAPP与LVH密切相关,脉压增大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