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1 毫秒
1.
腹腔镜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研究腹腔镜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方法 前瞻性、非随机对照2000年9月至2005年12月由同一组医师连续实施的214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腹腔镜手术组)与277例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开腹组)患者术中与术后2周内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腹腔镜手术组中转开腹14例(6.5%)。术中腹腔镜手术组与开腹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8%与3.6%(X^2=0.446,P〉0.05)。腹腔镜手术组出现骶前大出血、肠系膜下动脉根部出血、系膜出血、腹膜后气肿、吻合口破裂、直肠镜检并肠穿孔、阴道损伤及膈肌损伤各1例,直肠残端裂开2例;有7例予以中转开腹处理,术后无并发症出现。开腹手术组出现骶前大出血5例,直肠残端裂开与吻合口破裂各2例,输尿管损伤1例。术后腹腔镜手术组与开腹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3.5%与36.8%(X^2=9.598,P〈0.01),其中并发肠梗阻分别为3.5%与6.5%(X^2=2.102,P〉0.05);吻合口瘘分别为2.0%与3.0%(X^2=0.089,P〉0.05);吻合口出血分别为5.8%与3.5%(X^2=1.064,P〉0.05);乳糜瘘分别为1.5%与2.5%(X^2=0.201,P〉0.05);肺部感染分别为7.0%与9.0%(X^2=0.635,P〉0.05);切口感染分别为5.5%与14.1%(X^2=4.978,P〈0.05)。结论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与开腹手术无异,但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开腹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11年9月同一组医师连续实施的910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腹腔镜组)和434例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开腹手术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腹腔镜组中转开腹48例(5.3%,48/910),其中36例(75.0%,36/48)系因肥胖或骨盆狭窄致手术操作及显露困难。腹腔镜组和开腹手术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20.3%(185/910)和25.3%(110/434)(X^2=4.316,P〈0.05);造口亚组中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分别为2.1%(3/145)和2.2%(2/93)(X^2=0.002,P〉0.05),吻合1:3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3.4%(5/145)和4.3%(4/93)(X^2=0.113,P〉0.05),未造口亚组中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分别为3.1%(22/699)和1.0%(3/301)(X^2=3.993,P〈0.05),吻合口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1.6%(11/699)和2.3%(7/301)(X^2=0.673,P〉0.05);肠梗阻的发生率分别为3.4%(31/910)和5.8%(25/434)(X^2=4.077,P〈0.05);乳糜漏的发生率分别为5.8%(53/910)和3.7%(16/434)(X^2=2.757,P〉0.05,);尿潴留的发生率分别为1.5%(14/910)和1.6%(7/434)(X^2=0.011,P〉0.05);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2.2%(20/910)和4.6%(20/434)(X^2=5.913,P〈0.05);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6.4%(58/910)和10.6%(46/434)(X^2=7.349,P〈0.05)。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总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特别是前者术后肠梗阻、切VI感染与肺部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后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手辅助腹腔镜和腹腔镜及开腹手术3种方式应用于直肠癌根治术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浙江省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接受直肠癌根治术的3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手辅助腹腔镜组101例,腹腔镜组157例,开腹手术组132例。比较3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中转开腹率、淋巴结检出数目、标本长度、下切缘长度、术后恢复排气时间、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为(231±61)min,明显长于手辅助腹腔镜组的(173±39)min和开腹手术组的(163±38)min(P〈0.01)。手辅助腹腔镜组与腹腔镜组的中转开腹率分别为2.0%(2/101)和3.2%(5/1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8)。手辅助腹腔镜组、腹腔镜组和开腹手术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9%(12/101)、11.5%(18/157)和19.7%(26/1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0)。3组术后标本长度、下切缘长度、清扫淋巴结数目和阳性淋巴结数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辅助腹腔镜组与腹腔镜组患者的术后排气时间、进食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开腹手术组(均P〈0.01)。结论手辅助腹腔镜手术与腹腔镜手术一样具有创伤小和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可达到与开腹手术一样的近期肿瘤根治效果,但手辅助腹腔镜手术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对术后肿瘤微转移的影响。方法 以细胞角蛋白20(cytokeratin,CK-20)mRNA为靶基因,运用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方法(RT-PCR),检测48例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肿瘤细胞数鞋的变化。结果 腹腔镜手术组术后外周血肿瘤细胞增加数量高于传统开腹手术组(P〈0.05)。腹腔镜手术组术后外周血肿瘤细胞数量增加的程度与患者年龄无关(P〉0.05)而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阳性率有明显的关系(P〈0.05)。结论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有增加术后肿瘤血行转移的危险性;PCNA≥50%的患者如果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术后发生血行转移的危险性更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根治术对高龄结直肠癌患者治疗的安全性。方法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84例年龄≥80岁的结直肠癌患者接受限期性根治手术,其中36例接受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根治术(腹腔镜组),男17例,女19例,年龄80~90岁,平均年龄(83.61±3.22)岁;48例接受传统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开腹组),男29例,女19例,年龄80~91岁,平均年龄(83.17±3.13)岁。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前评估(ASA评分)、术前合并症情况、手术病理分期(Dukes分期)、术中及术后血气分析变化、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等围手术期情况。结果手术前,腹腔镜组ASA评分Ⅰ级10例、Ⅱ级23例、Ⅲ级3例,开腹组分别为12例、32例、4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中无一例出现高二氧化碳血症,术后24h、72h出现血气分析异常的患者分别为6例、4例,与开腹组中的31例和10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恢复排气时间(2.11±0.26)d,显著短于开腹组(3.88±0.28)d(P〈0.05);腹腔镜组的术后住院时间(12.55±6.29)d显著少于开腹组(24.3I±12.79)d(P〈0.05);腹腔镜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0%,显著低于开腹组43.8%(P〈0.05);腹腔镜组死亡率为2.78%,开腹组为4.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80岁以上高龄结直肠癌患者选择腹腔镜辅助根治手术比传统开腹手术具有术后恢复快及术后并发症少的优势,同时腹腔镜手术不会增加术后死亡率。因此,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根治手术方式对于高龄结直肠癌患者具有良好的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腹腔镜和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对胃肠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腹腔镜和开腹结直肠癌手术对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 149例结直肠癌患者,采用腹腔镜根治术73例,开腹手术76例,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常规放置胃管,利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两组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24、48及72h血浆胃动素(MTL)水平,并观察术后肠鸣音恢复和首次肛门排气时间.结果 术前两组血浆MT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手术组术后24、48h血浆MTL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P〈0.001),术后72h基本恢复正常(P=0.353);开腹手术组术后24、48及72h血浆MTL水平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腹腔镜手术组48、72h血浆MTL水平显著高于同时期开腹手术组(P〈0.05).腹腔镜手术组肠鸣音恢复时间及术后排气时间较开腹手术组明显提前(P〈0.01).开腹手术组术后需重插胃管的患者明显多于腹腔镜手术组(P=0.043).结论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对胃肠功能的影响明显小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2010年3月~2012年12月,施行361例胃癌D2根治术,2组医生分别手术,腹腔镜组166例,开腹组195例。对2组术中及术后情况、淋巴结清扫数目、并发症及病死率等进行比较。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241±55)min]、淋巴结清扫数[(29.8±6.5)个]与开腹组[(237±53)min、(30.5±7.0)个]差异无显著性(t=0.702、-0.978,P=0.438、0.329),而腹腔镜组术中出血少[(115±59)ml vs.(259±121)ml,t=-13.981,P=0.000],术中输血例数少(7例 vs.19例,=4.098,P=0.043),术后排气时间早[(3.6±0.9)dV8.(5.1±1.5)d,t=-11.271,P=0.000],首次进流质时间早[(6.1±1.3)dVS.(8.1±1.4)d,t=-13.977,P=0.000],术后住院时间短[(11.9±2.5)d VS.(14.3±3.2)d,t=-7.838,P=0.000]。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低[12.7%(21/166)VS.24.6%(48/195),X^2=8.303,P=0.004],其中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开腹组[3.0%(5/166)vs.8.7%(17/195),X^2=5.101,P=0.024]。结论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具有安全可行、术后恢复快和并发症少等优点,同时在淋巴结清扫及近期预后方面能达到与开腹手术相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伴发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胃癌患者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实施胃癌根治术的340例伴发COPD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8例行开腹手术(开腹组),262例行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腹内压维持在8~10mmHg),比较两组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与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220.4±19.1)rain]明显长于开腹组[(194.2±31.5)min,P=0.000],而术中失血量[(131.2±14.7)m1]明显小于开腹组[(246.7±49.0)ml,P=0.000]。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3%(14/262)和15.4%(12/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OPD严重程度是术后出现肺部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P=0.031,HR=2.456,95%CI:1.306~1.789),而采用腹腔镜手术还是开腹手术不是其独立影响因素(P=0.126)。结论应用较低腹内压的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伴发轻、中度COPD的胃癌患者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探讨腹腔镜治疗直肠癌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2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治疗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手术96例(腹腔镜组),开腹手术216例(开腹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全直肠系膜切除总体完成率分别为86.5%(83/96)和89.4%(193/216)(P〉0.05),总体保肛率分别为78.1%(75/96)和75.0%(162/216)(P〉0.05)。肿瘤近切缘距离分别为(10.3±4.1)cm和(10.0±4.3)cm(P〉0.05),肿瘤远切缘距离分别为(3.4±0.9)cm和(3.6±1.4)cm(P〉0.05),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12.8±5.2)枚/例和(13.7±6.4)枚/例(P〉0.05)。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相比,术中出血量减少[(98.0±28.7)ml比(175.0±41.0)ml,P〈0.05]、术后排气时间缩短[(2.7±0.9)d比(3.4±0.9)d,P〈0.05]、术后进食半流质时间缩短[(3.7±1.2)d比(4.4±1.5)d,P〈0.05]、术后住院天数减少[(9.4±4.9)d比(11.6±6.2)d,P〈0.05]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15.6%(15/96)比25.9%(56/216),P〈0.05],但手术时间延长[(155.7±48.4)min比(120.0±26.7)min,P〈0.05]。均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随访6—24月,两组均无死亡病例,局部复发率分别为2.1%(2/96)和2.3%(5/216)(P〉0.05)。结论腹腔镜治疗直肠癌能获得与传统开腹直肠癌根治术相同的肿瘤根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
低位Ⅰ期直肠癌患者的外科治疗与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低位Ⅰ期直肠癌的外科治疗效果及影响复发和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6例低位Ⅰ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根治性手术138例,均按直肠全系膜切除(TME)手术原则进行;其中93例行腹会阴联合根治术,45例行保肛手术;肿瘤局部切除术28例。局部复发率根治性手术者为5.1%(7/138),其中腹会阴联合根治术组为6.5%(6/93),保肛术组为2.2%(1/45);局部切除术组为17.9%(5/28)。X^2检验显示,肿瘤分化程度(P=0.009)和手术方式(P=0.039)与局部复发相关。腹会阴联合根治术组5年生存率为90.4%,保肛术组为95.5%。局部切除术组为82.6%。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P=0.000)和局部复发(P=0.000)与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局部复发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P=0.000)。结论低位Ⅰ期直肠癌根治性手术切除复发率低、预后好。局部切除术的选择应严格把握指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腹腔镜治疗老年结直肠癌患者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17例老年结直肠癌患者(年龄≥70岁)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腹腔镜组(49例)和开腹组(68例),并对两组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随访结果进行比较.两组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X~2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并采用Kaplan-Meier和Log-rank检验分析患者生存情况.结果 腹腔镜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46±64)min,显著长于开腹组的(218±50)min(t=-2.677,P<0.05).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平均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术后镇痛剂使用比例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7±135)ml、3 d、12 d、45%(22/49)和20%(10/49),显著优于开腹组的(296±178)ml、4 d、14 d、74%(50/68)和44%(30/68)(t=2.920,U=770.5、1181.0,X~2=9.864、7.115,P<0.05).腹腔镜组肠管切除长度和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19±7)cm和(13±6)枚,开腹组为(20±8)cm和(16±6)枚,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90,t=2.007,P>0.05).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术后1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5.4%和94.7%,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5.2%和82.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81,P>0.05).结论 老年结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切除手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与传统根治手术疗效的临床效果,为今后结直肠癌患者的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126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试验观察,分为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每组63例。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除肠管长度、术后愈合情况等计量资料用(x珋±s)表示,采用t检验;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和转移率采用χ~2检验,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54.6±20.3)ml和(162.8±80.6)ml;开腹组的手术时间为(172.8±30.2)min,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为(252.2±60.4)min,腹腔镜组与开腹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523,t=6.385,P0.05)。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的肛门排气时间为(2.1±0.3)d和(3.6±0.3)d;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的住院时间为(10.9±2.5)d和(19.1±11.9)d,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862、6.754,P0.05);且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和转移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并能够对患者的损伤较小,住院时间短,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能够在临床治疗结直肠癌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与开腹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直肠癌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直肠癌162例患者临床资料,按术式不同分为腹腔镜组82例和开腹组80例,对比两种术式的短期疗效及安全性。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术中、术后各种指标及住院总费用采用(x珋±s)表示,采用t检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腹腔镜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进流食时间及住院天数要显著少于开腹组患者(P0.05),而手术费用要显著高于开腹组(P0.05);两组患者病理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腹腔镜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9.5%(16/82),开腹组为13.8%(11/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倾向性评分匹配后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同期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8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79例行一期联合切除手术的结直肠癌肝转移(CRLM)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将开腹组患者与腔镜组进行匹配,每组纳入24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的临床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围手术期病死率、二次手术率、术中输血率、开始流质饮食时间、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开腹组,腔镜组手术时间更长[(274±57)min vs(190±53)min,P<0.001],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更短[(4(2~11)d vs 5(3~15)d,P=0.005],术后第1天白细胞计数更低 [(10.3±3.7)×109 /L vs (12.4±3.5)×109 /L,P=0.047]。结论 结直肠癌肝转移同期腹腔镜手术是安全、可行的,与开腹手术相比,具有一定的临床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腹腔镜及开腹手术治疗浆膜浸润结直肠癌病人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07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收治的浆膜浸润结直肠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数据。对两组病人生存及复发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腹腔镜组和开腹组病人的基线数据及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总死亡率为20.7%,开腹组为28.9%,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4);腹腔镜组肿瘤相关死亡率为17.2%,开腹组为26.8%,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5);腹腔镜组复发率为12.1%,开腹组为2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生存分析显示腹腔镜组病人累积无复发率高于开腹组(P=0.035),两组病人累积总存活率(P=0.159)及肿瘤相关存活率(P=0.0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浆膜侵润的结直肠癌,腹腔镜组病人复发率明显低于开腹组,因此可以获得部分优于开腹手术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同期行腹腔镜大肠癌根治术联合肝大部切除术治疗同时性大肠癌合并肝转移(SCLM)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58例SCLM患者资料,根据肝切除术的手术方案分为A组(同期微创组,腹腔镜大肠癌根治术联合腹腔镜肝大部切除术,n=30)和B组(同期微创联合开腹组,腹腔镜大肠癌根治术联合开腹肝大部切除术,n=28)。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术后分期及并发症等采用χ2检验;术中、术后恢复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用t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两组1、2、3年的总生存率。以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A组的肝转移灶的数目、最大直径、术前CEA等均显著少于/低于B组(P0.05)。两组的术中及术后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6.7%、53.6%,所有并发症在给予对症处理后均缓解或痊愈。A组、B组术后1、2、3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100%、100%、93.3%和92.9%、85.7%、75.6%,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SCLM而言,全腹腔镜下行大肠癌根治术及肝大部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在围手术期安全性与远期生存状况方面与腹腔镜大肠癌根治术联合开腹肝大部切除术相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手术治疗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科2009年7月~2012年12月连续收治的176例直肠癌按纳入与剔除标准随机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各57例,比较2组围手术期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165.1±23.9)min,明显长于开腹组(152.2±21.6)min(t=3.011,P=0.003);术中出血量(128.8±60.2)ml,显著少于开腹组(178.1±58.2)ml(t=-4.426,P=0.000);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2.7±0.7)d,显著短于开腹组(3.5±0.7)d (t=-6.074,P=0.000)。腹腔镜组上、中、下段肿瘤下切缘距离分别为(5.2±0.7)、(3.6±0.5)、(2.6±0.5)cm,开腹组分别为(5.3±0.6)、(3.6±0.5)、(2.4±0.4) cm,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t=-0.441,P=0.662;t=0.000,P=1.000;t=1.554, P=0.127)。腹腔镜组淋巴结清扫数目(12.4±3.7)枚,与开腹组(13.2±3.5)枚无统计学差异(t=-1.181,P=0.240)。腹腔镜组留置尿管时间(4.3±1.2)d,显著短于开腹组(5.1±1.3)d(t=-3.398,P=0.000)。腹腔镜组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5.4%(3/56)与开腹组3.5%(2/57)无统计学差异(χ2=0.000,P=0.984);腹腔镜组术后腹腔出血发生率0,与开腹组1.8%(1/57)无统计学差异(Fisher’s检验,P=1.000);腹腔镜组术后排尿障碍发生率1.8%(1/56)与开腹组5.3%(3/57)无统计学差异(χ2=0.241,P=0.623);腹腔镜组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7.1%(4/56)与开腹组3.5%(2/57)无统计学差异(χ2=0.159, P=0.659)。2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5.7%(3/53)和9.8%(5/51),无统计学差异(χ2=0.180,P=0.671);远处转移率分别为13.2%(7/53)和19.6%(10/51),无统计学差异(χ2=0.779,P=0.378);2组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传统开腹结直肠癌手术对患者机体免疫应激的影响,以评价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优势。方法:随机将60例结直肠癌患者分为腹腔镜组(n=30)与传统开腹组(n=30)。分别于术前、手术结束时、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2 ml,测定T细胞亚群、一氧化氮(NO)的释放及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水平。结果:腹腔镜组对患者T细胞改变的影响明显低于传统开腹组;腹腔镜组对患者血清中NO、外周血单核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无明显影响,但传统开腹组显著增强患者血清中NO的分泌量及ROS的释放。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引起的免疫应激反应明显低于传统开腹手术,免疫抑制持续时间短,且抑制强度弱,相应减少了手术并发症,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9.
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的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在快速康复外科(fast track surgery,FTS)理念指导下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将择期行结直肠癌手术106例随机分成3组:常规开腹对照组(Ⅰ组,35例),应用传统围手术期处理行剖腹手术;快速康复开腹组(Ⅱ组,35例),应用FTS理念行剖腹手术;快速康复腔镜组(Ⅲ组,36例),应用FTS理念行腹腔镜手术。分析研究3组病人手术时间、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肠道通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等指标,并观察记录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果Ⅲ组与Ⅰ、Ⅱ组相比,病人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切口长度明显减短,但手术时间有所延长,以上各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与Ⅰ组相比,病人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提前,术后住院天数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与Ⅱ组病人肠功能恢复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FTS理念指导下应用腹腔镜结直肠手术,可缩短住院时间,加快肠功能的恢复;与FTS理念下剖腹手术相比,具有出血量少、切口小的优势,但手术时间延长、治疗费用增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研究腹腔镜辅助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及根治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结直肠的患者252例,前瞻性非随机(根据患者意愿)将入选病例分为腹腔镜组(143例)及开腹组109例。将所得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检验分析。术前、术后指标、肿瘤大小、结肠标本的大小、直肠标本的大小、直肠下切端距离及淋巴结清扫枚数采用x珋±s表示并用t检验,近期并发症、复发率、转移率及远期并发症采用率表示并用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腹腔镜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156.8±52.3)min比(143.5±41.9)min,t=2.187,P0.05]。腹腔组的术中失血、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后进食流食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的指标优于开腹组[(83.8±26.7)ml比(173.2±39.5)ml,(2.2±0.7)d比(3.9±0.9)d,(2.4±0.6)d比(3.2±1.1)d,(3.0±0.8)d比(4.3±0.9)d,(6.8±1.3)d比(8.9±1.6)d,t=21.368,t=16.867,t=7.349,t=12.123,t=11.496,P0.05]。两组术后近期并发症、切除的肿瘤大小、结肠标本的大小、直肠标本的大小、直肠下切端距离及淋巴结清扫枚数、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术后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及3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具有开腹手术相同的手术安全性及肿瘤根治效果,近期疗效优于开腹手术,远期疗效与开腹手术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