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邱予琼  张文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6):3581-3582
目的:提高彩超对弥漫性肝癌的诊断率。方法:对经CT及临床病理证实的63例弥漫性肝癌的超声图像特征及临床特点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本文患者二维超声显示:全部患者均有肝包膜改变,77.8%(49/63)呈波浪状改变,22.2%(14/63)呈锯齿样改变,90.5%(57/63)肝脏肿大,28.6%(18/63)合并门静脉栓塞。弥漫性肝癌声像图大体分二种类型:弥漫小结节型和"豹皮样"斑块型,其中87.3%(55/63)为弥漫小结节型,12.7%(8/63)为"豹皮样"斑块型。本文患者CDFI显示:肝内血流信号走行失常,分布紊乱,可见血管绕行或散在斑点状、短棒状血流信号。结论:肝包膜凹凸不平、肝实质回声呈弥漫小结节或"豹皮样"斑块改变、肝内血流信号失常、门静脉栓塞等彩超图像特征对诊断弥漫性肝癌具有重要的价值,但彩超诊断弥漫性肝癌仍存在一定的难度,重点需要与肝硬化、乙型肝炎等进行相鉴别。  相似文献   

2.
总结分析了7年来150例弥漫型肝癌的B超征象。提出了本病的主要声像特点为肝脏的体积明显增大,肝内呈弥漫性小结节回声,结节状回声大小不一致,以小结节为主,回声不均持,分布不均匀,肝脏边缘呈波浪状及不规则状改变,可伴有少量腹水。若同时伴有门静脉癌栓,可确诊本病。同时提出了其它肝外改变及与其它肝脏弥漫性病变的鉴别要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使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弥漫性肝癌的诊断率有所提高。方法对82例弥漫性肝癌的超声图像特征及临床特点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本文患者二维超声显示:全部患者均有肝包膜改变,73%(60/82)呈波浪状改变,17%(14/82)呈锯齿样改变,80%(65/82)肝脏肿大,27%(22/82)合并门静脉栓塞。弥漫性肝癌声像图大体分二种类型:弥漫结节型和不规则斑块型,其中74%(61/82)为弥漫结节型,26%(21/82)为斑块型。本文患者CDFl显示:肝内血流信号走行失常,分布紊乱,可见血管绕行或散在斑点状、短棒状血流信号。结论肝包膜凹凸不平、肝实质回声呈弥漫小结节或斑块改变、肝内血流信号失常、门静脉栓塞等彩超图像特征对诊断弥漫性肝癌具有重要的价值,但彩超诊断弥漫性肝癌仍存在一定的难度,重点需要与肝硬化、乙型肝炎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4.
<正>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从病理学上分为3型[2]:巨块型:最常见,肿瘤直径>5 cm,为单发或多个结节融合而成;结节型:肿瘤直径1.05.0 cm,为单发或多发;弥漫型:又称为浸润型,临床最少见,肿瘤结节小而且数目多,常呈弥漫性分布于肝实质内,主要是癌细胞在肝内通过门静脉系统扩散和浸润性生长所致[1],多伴有肝硬化病史。因此,对于合并肝硬化的弥漫型肝癌,尤其要注意与肝硬化的声像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肝癌的病因和发病原理尚未确定。目前认为与肝硬化、病毒性肝炎、黄曲霉紊等某些化学致癌物质和水土因素有关。大体类型可分为:结节型、巨块型和弥漫型,其中以结节型为最常见,且多伴有肝硬化。巨块型肝癌呈单发的大块状。从病理组织上可分为3类:肝细胞型、胆管细胞型和二者同时出现的混合型。我国绝大多数原发性肝癌是肝细胞癌(91.5%)。原发性肝癌极易侵犯门静脉分支,癌栓经门静脉系统形成肝内播散;肝外血行转移最多见于肺,其次为骨、脑等。淋巴转移至肝门淋巴结最多。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彩超诊断弥漫性肝癌的声像学特征。方法对经MRI、CT及病理检查证实的182例弥漫性肝癌的超声图像特征及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82例患者二维彩超显示:全部患者均有肝包膜改变,74.18%(135/182)呈波浪状改变,25.82%(47/182)呈锯齿状改变。70.88%(129/182)肝脏呈肿大表现,68.68%(125/182)患者门脉增宽,31.32%(57/182)有门脉栓子。弥漫性肝癌声像图大体分为2种类型:弥漫结节型和不规则斑块型,其中77.47%(141/182)为弥漫结节型,22.53%(41/182)为斑块型。全部患者CDFI显示:肝内血流信号走行失常,分布杂乱,可见血管绕行或散在斑点状、条状血流信号。结论肝包膜凹凸不平,肝实质回声呈弥漫性小结节或斑块改变,肝内血流信号失常,门静脉栓塞等彩超图像特征对诊断弥漫性肝癌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彩超确诊弥漫性肝癌仍存在一定难度,应重点与肝硬化相鉴别。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由慢性乙型肝炎造成的慢性肝损害发生肝硬化或肝癌时,肝脏形态变异的情况。我们把临床确诊的乙肝后肝硬化和肝癌病例动态观察,B超报告结果3次以上把肝硬化误诊为肝癌的病例筛选出来分析。结果发现B超观察到三类不同形态的小结节性(直径<2mm)肝硬化、结节性(直径<0.5cm)肝硬化、大结节性肝硬化与病理解剖所见描述相对应的门静脉性肝硬化、胆汁性肝硬化、肝坏死后肝硬化肝脏形态变异大致相符,并与相对应的弥漫型肝癌、结节型肝癌、巨块型肝癌易相混淆。B超是诊断肝硬化、肝癌的重要手段,并可能分辨乙肝后肝硬化和肝癌的临床类型,不但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而且对临床分型治疗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弥漫性肝癌是原发性肝癌中最少见的一种类型。因癌细胞在肝内弥漫性分布,形成的结节很小,影像学诊断比较困难。近年内,有关弥漫性肝癌的影像学报道很少,现将我科近年来检出的54例弥漫性肝癌的B超诊断特点,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本组病例系1997年3月至1998年10月在我院住院或门诊患者,年龄31~74岁,男38例,女16例。48例因腹胀、纳差就诊,46例有消瘦、乏力,41例伴肝区疼痛,39例有肝炎病史,38例伴肝病容,30例伴有不同程度的黄疸,21例伴有发热,有18例细胞学中找到肝癌细胞,其余均经查AFP和CT检查确诊。1.2 检查方法 使用Aloka-SSD-630型超声诊断仪和德国产西门子中狮王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患者空腹8h以上,作上腹部常规扫查,注意观察肝脏的大小、形态、被膜、实质回声、肝内血管、门静脉、下腔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脾脏、肝门部及腹腔淋巴结等。2 结果2.1 肝脏图像 51例(94.4%)有不同程度的肝脏增厚、变大。46例(85.2%)肝被膜线粗糙,部分呈波浪状。29例(53.7%)肝内呈斑片状强回声夹杂细小低回声结节,17例(31.5%)肝组织呈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50例肝癌并肝硬化的CT表现。方法:采用平扫及增强后门脉期和肝实质期扫描方法。结果:以膨胀性生长为主的包膜型9例,CT特点是有包膜,多为单发,体积大,病灶中心易坏死。瘤周门脉血管为推压移位改变,浸润少。以浸润性生长为主的结节型38例和弥漫型3例。CT平扫病灶边界不清。增强后不融合的散在分布的小结节病灶境界清楚,边缘略内收,多无门脉血管受侵。结节融合型病灶边界不清,病灶内见蜂窝状或棉团状结节。弥漫型特点为肝内弥漫分布的大小均一的、界清的低密度小结节。门脉系统受侵及瘤栓形成是结节融合型和弥漫型的特点。结论:应用平扫加增强后门脉期和肝实质期扫描方法,能有效反映肝硬化基础上肝癌的特点,为临床施治、估计预后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0.
报告9例13个肝脏小占位病变,其中肝癌病灶12个,肝血管瘤1个。肝癌主要声像图表现:癌结节呈圆形、低回声、内部回声均匀,边界清楚多见;部分结节出现暗环征,侧边声影,后方增强效应,并存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癌结节周边检出血流,呈搏动性和持续性血流频谱,异常血流检出率33.3%,P指数0.58~0.785。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与病毒肝炎性肝硬化超声表现的异同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64例原发胆汁性肝硬化与60例病毒肝炎性肝硬化患者的超声检查资料,比较肝脏形态大小、内部回声以及是否存在腹腔淋巴结肿大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原发胆汁性肝硬化肝内细颗粒状回声、胆管壁增强以及腹腔淋巴结肿大等改变明显高于病毒肝炎性肝硬化(P<0.01);而肝脏形态缩小、肝实质回声呈弥漫结节状增生等表现明显少于病毒肝炎性肝硬化,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原发胆汁性肝硬化与病毒肝炎性肝硬化超声表现不同,各有特异性超声影像变化。  相似文献   

12.
以肝损害为首发症状的肝豆状核变性超声声像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分析以肝脏损害为首发症状的肝豆状核变性的声像图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7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超声声像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7例中男12例,女15例,起病年龄5-53岁,平均18.5岁。肝脏声像图主要表现为光点粗密、增强。其中单纯增强型8例,类似脂肪肝声像:结节硬化型19例,表现为树枝状、网格状回声增强及结节样改变,伴有肝内管系结构紊乱:部分患者伴有脾脏肿大、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等。结论 肝豆状核变性肝脏声像图改变明显,超声检查可为该病诊断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肝癌门脉癌栓(PVTT)的超声影像特征。方法应用超声对85例肝癌合并门脉癌栓者进行图像观察。结果 PXTT弥漫型肝癌发生率最高,巨块型次之,结节型出现率最低;肿块呈多叶分布者发生率高,左叶分布比右叶发生率高。PVTT形成后以门脉主干分布最多,其次为左支,右支最少。癌栓的声像图表现:门脉内或其分支内单和(或)多个结节状、絮状光团,回声多为低或中等,细小致密,内部回声分布欠均匀。光团边界多不规则,呈菜花样改变或条索状改变。结论超声诊断PVTT价值较高,敏感性亦高,超声检查为门脉癌栓检出之首选,对弥漫型肝癌的诊断价值亦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声像图及彩色多普勒血流特征,评价超声对结节性甲状腺肿诊断价值. 方法:分析经穿刺活检、手术病理证实为结节性甲状腺肿的37例患者声像图特征、CDFI.结果:结节性甲状腺肿分三型,单发型结节9例(占24.32%),声像图上呈实性、囊性和混合性回声;多发型结节15例(占40.54%),声像图同单发结节;弥漫型结节13例(占35.14%),甲状腺明显肿大,布满大小不等的实性结节,3例有不规则的无回声暗区.CDFI:结节内部及周边血流信号稀疏,探及少量点状血流信号,三组之间血流信号(Vmax、RI)无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结节性甲状腺肿因病变发展的阶段不同声像图表现复杂多样,血流信号无特异性,对实性、囊性和囊实性混合结节,应结合内部回声、包膜是否完整、有无低回声晕、囊壁厚度、囊内回声等,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肝癌门脉癌栓(PVTT)的超声影像特征。方法 应用超声对85例肝癌合并门脉癌栓者进行图像观察。结果 PVTT弥漫型肝癌发生率最高,巨块型次之,结节型出现率最低;肿块呈多叶分布者发生率高,左叶分布比右叶发生率高。PVTT形成后以门脉主干分布最多,其次为左支,右支最少。癌栓的声像图表现:门脉内或其分支内单和(或)多个结节状、絮状光团,回声多为低或中等,细小致密,内部回声分布欠均匀。光团边界多不规则,呈菜花样改变或条索状改变。结论超声诊断PVTT价值较高,敏感性亦高,超声检查为门脉癌栓检出之首选,对弥漫型肝癌的诊断价值亦大。  相似文献   

16.
收集32例经确诊的转移性肝癌的B超资料,经分析得出如下几个特点:(1)转移性肝癌声像学的最大特点是呈现散在的、多发性形态基本相似的结节。本组94%呈现这种声像。(2)转移性肝癌多无肝脏形态、大小改变。本组仅3例有肝脏肿大。(3)门静脉、肝静脉少见癌栓。本组仅见1例。(4)病灶回声伴宽边声晕,可与原发性肝癌鉴别。本组有5例(15%)出现。(5)肠道肿瘤转移多呈牛眼状结节,鼻咽癌转移多为强回声结节。结合以上声像特点,再参考临床原发灶表现及AFP检查,多可与原发性肝癌相区别  相似文献   

17.
收集32例经确诊的转移性肝癌的B超资料,经分析了得出如下几个特点:(1)转移性肝癌声像学的最大特点是呈现散在的,多发性形态基本相似的结节,本组94%呈现这种声像,(2)转移性肝癌多无肝脏的形态,大小改变,本组仅3例有肝脏肿大。(3)门静脉,肝静脉少见癌检。本组仅见1例,(4)病灶回声伴宽边声晕,可与原发性肝癌鉴别,本组有5例(15%)出现,(5)肠道肿瘤转移多呈牛眼状结节,鼻咽癌转移多为强回声结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肝癌门脉癌栓的超声影像特征。方法应用彩超对37例肝癌合并门脉癌栓的患者进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门脉癌栓好发于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多见于弥漫型和巨块型肝癌,超声显示门脉管腔内孤立的等回声或低回声团块,并伴有肝动脉扩张。结论彩超对门脉癌栓的检出率较高,对肝癌的诊断和肝脏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高频超声诊断弥漫型肝癌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比研究了21例弥漫型肝癌(DLC0及20例肝硬化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特征,并以3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发现:高频休养不可检出DLC肝内微小低回声结节;CDFI显示,DLC组肝内彩色血流明显增加,呈五彩有缤纷状,血管走行弯曲,肝静脉变窄,以肝内动脉峰流速(MAC)〉70cm.s国临界值来判断良恶笥,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约95.2%、95%,95.12%。  相似文献   

20.
对比研究了21例弥漫型肝癌(DLC)及20例肝硬化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特征,并以3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发现:高频探头可检出DLC肝内微小低回声结节;CDFI显示,DLC组肝内彩色血流明显增加,呈五彩缤纷状,血管走行弯曲,肝静脉变窄,门脉栓塞;以肝内动脉峰流速(MAX)>70cm·s-1为临界值来判断良恶性,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5.24%,95%,95.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