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冠心病(CHD)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后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性,并观察根治Hp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方法3120例Hp阳性的CHD患者和30例Hp阴性患者(Hp阴性组)纳入研究,均行抗血小板治疗。Hp阳性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60例,观察组给予Hp根除治疗,并在4周后观察治疗效果。所有患者随访1年,比较各组上消化道出血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对照组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11.67%(7/60),高于观察组1.67%(1/60)和Hp阴性组的0(P〈0.05)。观察组行Hp根除治疗后仍有5%(3/60)为阳性,其中1例发生上消化道出血,而95%(57/60)转为阴性,且无上消化道出血发生(P〈0.05)。[结论]Hp感染可增加CHD患者抗血小板治疗时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而根除Hp治疗能使出血风险降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抗血小板治疗中上消化道出血及不良心血管事件(MACCE)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择在襄阳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行PCI术的患者364例,术前、术后均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随机分为3组:奥美拉唑组(n=121)、埃索美拉唑组(n=133)、对照组(n=110).随访12个月,观察各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和MACCE的发生率.结果 奥美拉唑组、埃索美拉唑组、对照组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分别为2.48%、1.50%、10.91%,MACCE发生率分别为:9.09%、8.27%、8.18%.对照组的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奥美拉唑组和埃索美拉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奥美拉唑组和埃索美拉唑组间的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的MAC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美拉唑与埃索美拉唑可预防对PCI后抗血小板治疗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二者均不增加MACCE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正>抗血小板药物的广泛应用提高了心血管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期〔1,2〕,但抗血小板药物继发上消化道出血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原发病抗血小板药物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特点。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0年1月至2012年7月本院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继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81例,入选病例:每例经胃镜检查,排除肿瘤、食道胃底静脉曲张、门高压性胃病的病例。将冠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跟踪随访接受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情况,探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以及预防上消化道初学的有效措施。方法选取接受长期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200例,其中男性患者100例,女性100例,对其进行跟踪随访,观察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情况(出血发生时间)和治疗情况。随访时间为1年。结果所有患者经过1年的随访时间,共有14例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同时,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麦滋林+PPI、单纯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作为对照组)治疗的患者人数分别为70、80、50例,三组的上消化道出血的人数分别为4、1、9例。结论接受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多在1年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1年内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为7%,若联合应用麦滋林等胃粘膜保护剂与PPI可以最大程度的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对肠息肉内镜切除术后出血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539例行肠镜下息肉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分为抗血小板治疗组(n=88)和非抗血小板治疗组(n=451),2组肠息肉内镜治疗术后出血发生率差异行卡方检验。再根据所用抗血小板药物将抗血小板治疗组分成拜阿司匹林组(n=59)和氯吡格雷组(n=29),并与非抗血小板治疗组一起,对肠息肉内镜治疗术后出血发生率差异行3组间卡方检验。结果肠息肉内镜治疗术后出血总发生率为3.0%(16/539),抗血小板治疗组与非抗血小板治疗组分别为3.4%(3/88)和2.9%(13/451),2组肠息肉内镜治疗术后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拜阿司匹林组肠息肉内镜治疗术后出血发生率为3.4%(2/59),氯吡格雷组为3.4%(1/29),拜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及非抗血小板治疗组3组间肠息肉内镜治疗术后出血发生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0.561,P=0.642)。结论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对肠息肉内镜治疗术后出血并发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所致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NVUGIB)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以本院2010年3月~2015年12月接受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的8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6个月内ANVUGIB发生率为终点事件,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所致ANVUGIB发生相关因素。结果: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所致ANVUGIB发生率6.2%;首发表现为黑便者22例(44.0%),呕血8例(16.0%),呕血伴黑便者14例(28.0%);轻度出血30例,中度出血10例,重度出血10例;胃镜检查者42例(84.0%),出血位于胃部25例(59.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ANVUGIB发生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60岁)、双抗血小板聚集用药时间(>3个月)、既往上消化道出血史。结论: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所致ANVUGIB首发症状以黑便为主,好发于胃部,其发生与患者年龄、双抗血小板用药时间、既往上消化道出血史有关。  相似文献   

7.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并不少见,发生率和病死率均较高,中止抗血小板治疗后支架内血栓形成风险高,病死率进一步升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需要平衡支架内血栓和严重出血的危险,两者都是威胁生命的并发症。建议给予消化件和心脏科个体化治疗,积极液体复苏和静脉应用质子泵抑制剂,早期行胃镜检查和内镜下治疗,根据评分系统分级调整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关系。方法研究时段自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选定本院收治的Hp阳性冠心病患者50例作为研究组,Hp阴性冠心病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均实施抗血小板治疗,对比两组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将研究组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是研究组1(25例,采纳Hp根除治疗)、研究组2(25例,不接受任何治疗),比较研究组1、研究组2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84.00%)显著较对照组(40.00%)高,P0.05(具统计学差异)。研究组1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12.00%)显著较研究组2(56.00%)低,P0.05(具统计学差异)。结论 Hp感染会增加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后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而根除Hp可有效降低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相似文献   

9.
抗血小板治疗为冠心病二级预防措施,阿司匹林联合P2Y12受体拮抗剂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也被国内外相关指南推荐,是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标准疗法。但由于个体差异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并不是所有患者均获益相等,个体抗血小板治疗的获益差异性与出血、血栓等不良事件呈明显关系。因此在患者抗血小板治疗期间,通过血小板功能检测则为出血与血栓事件的平衡提供了可能。但目前对于血小板功能检测仍处于探索阶段,对其是否能带来利好依然有不同的看法,所以针对血小板检测的应用与指导个体化治疗领域,综合多年来的发展情况进行阐述,以为临床抗血小板提供相关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P2Y12受体拮抗剂广泛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血栓事件的预防。由于抗血小板治疗反应多样性的存在,经典的P2Y12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的治疗期间高血小板反应性(HTPR)被证实与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尽管新药普拉格雷和替格瑞洛的抗栓疗效优于氯吡格雷,但是由于治疗期间低血小板反应性(LTPR)的存在,出血风险明显增加。如何权衡血栓和出血风险,实现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已经成为临床的重要挑战。研究证实,血小板反应性(PR)与缺血和出血事件的发生密切有关,基于血小板功能检测(PFT)的治疗窗将有助于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本文就PFT与P2Y12受体拮抗剂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冠心病治疗中应用抗血小板制剂,抗凝、溶栓药物的逐渐增加,同时高龄患者也在增多,由此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例逐年增多,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治,预防严重上消化道出血的出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我院24例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护理作一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患者进行血小板功能测定,了解不同方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预后的差异。 方法 前瞻性地连续收入诊断为冠心病行择期PCI的患者800例,根据术后血栓弹力图(TEG)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PR+常规抗血小板治疗)、标准治疗组(HPR+常规抗血小板治疗)和强化治疗组(HPR+强化抗血小板治疗),随访1年MACE事件和TIMI出血事件发生率。 结果 经TEG检测发现ADP抑制率<40%即高血小板反应性(HPR)有246名患者(30.75%),随机分为标准治疗组(n=123)和强化治疗组(n=123),其余为对照组(n=554)。2个HPR组与对照组(NPR组)相比女性的比例明显居多(43.1% vs 22.4%和38.2% vs 22.4%, P<0.001),血糖(FBG)水平明显增高(8.7±3.4 vs 6.9±2.9和8.8±3.1 vs 6.9±2.9,P<0.001),心肌酶水平明显增高(CK-Mb 2.7±0.7 vs 1.8±0.3和2.8±0.4 vs 1.8±0.3, P<0.01; TnI 0.8±0.3 vs 0.2±0.1和0.9±0.4 vs 0.2±0.1,P<0.001);标准治疗组MACE事件总发生率明显高于另外2组(P<0.001),而强化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MACE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总出血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EG检测快速、简单和准确,采用TEG对PCI术后患者进行常规检测,对HPR患者及时予以强化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可以有效减少临床缺血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脑室外引流后穿刺道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5月在台州市中心医院(台州学院附属医院)住院的脑室外引流患者114例,根据其有无脑室外引流后穿刺道出血分为出血组28例及非出血组8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脑室外引流手术相关指标,包括脑室腹腔分流(VP)、双侧穿刺、穿刺次数、同期颅脑手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室外引流后穿刺道出血的影响因素。分析抗血小板药治疗对出血量的影响。结果 出血组患者年龄大于非出血组,脑卒中史、术前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术前使用抗凝药物高于非出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血组穿刺次数高于非出血组,同期颅脑手术比率低于非出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穿刺次数和同期颅脑手术均是脑室外引流后穿刺道出血的影响因素(均P<0.05)。抗血小板亚组与未使用抗血小板组穿刺道出血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穿刺次数、同期颅脑手术是脑室外引流后穿刺道出血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心脏支架置入术后要求使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DAPT),而脑出血后使用抗血小板治疗仍然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评估有高血压脑出血病史者,对使用双重抗血小板(双抗)治疗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观察性临床研究,纳入有高血压脑出血病史的PCI患者128例作为观察组,有高血压但无脑出血病史的PCI患者153例作为对照者。所有患者在PCI术后均服用阿司匹林100mg和氯吡格雷75mg治疗,随访时间为12~48个月。疗效结局为主要不良心脑血管病事件,安全性结局为再发脑出血和主要出血。结果:共随访到228例患者,其中观察组102例,对照组126例。既往脑出血病史(HR:1.998,95%CI:1.164~3.415,P=0.012)和冠心病病史(HR:2.664,95%CI:1.388~5.111,P=0.003)是导致高血压的PCI患者,双抗治疗下主要不良心脑血管病事件的危险因素。既往脑出血病史并未增加高血压的PCI患者,双抗治疗下再发脑出...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老年冠心病(ACS)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后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8月—2013年6月住院的因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后上消化道出血老年ACS患者48例为出血组,选择同期住院治疗的老年ACS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后未出血患者48例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性别、年龄、肾功能、幽门螺杆菌(Hp)感染、负荷剂量、GRACE评分高危、联合口服质子泵抑制剂(PPI)、既往胃肠病史。结果出血组年龄、肾功能减退、Hp感染、负荷剂量、联合口服PPI、既往胃肠病史所占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性别和GRACE评分高危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ACS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后上消化道出血由多种原因引起,临床上应加强预防。  相似文献   

16.
<正>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通常采取支架置入术治疗,治疗后较长时间内需口服抗血小板药物,而上消化道出血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如使用不当会使上消化道出血加剧,所以在行支架置入术前应明确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病因〔1〕。胃镜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用检查方法,而常规胃镜检查时因为咽喉部刺激会引起受检者心率加快、血压上升、呼吸急促等状况,使心脏负荷增加,容易诱发心绞痛,甚至造成心肌梗死或死亡〔2〕。随着无痛胃镜检查技术的发展和成熟,患者对胃镜检查有了较好的耐受,在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上消化道出血风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63例患心脑血管疾病,且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患者的资料,以是否出现上消化道出血为因变量,以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消化道出血或溃疡史、幽门螺杆菌(HP)感染、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等临床因素作为自变量,比较不同临床因素下的上消化道出血情况,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963例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有68例(7.06%)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单因素分析显示老年(≥65岁)、有吸烟史、饮酒史、消化道出血或溃疡史、HP感染及不联用PPI患者的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显著较高(P均=0.001);经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老年(≥65岁)、吸烟、有消化道出血或溃疡史、HP感染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60~5.730,P0.05或0.01),而联用PPI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保护因素(OR=0.116,P=0.001)。结论:对老年、吸烟、具有消化道出血或溃疡史,且感染HP的心脑血管病患者,应警惕上消化道出血,及早联用PPI,以减小上消化道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消化道出血高风险冠心病患者根据胃镜检查结果制定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治疗后消化道不良事件、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方法 400例消化道出血高风险的冠心病患者分为A组、B组各200例,两组均接受冠脉支架植入术,A组根据支架植入术后早期行胃镜检查结果制定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B组根据既往临床诊疗经验制定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随访观察两组治疗期间药物服用情况、消化道不良事件和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与B组比较,A组患者阿司匹林服用率低,质子泵抑制剂使用年数少(P<0.05)。与B组比较,A组患者新发消化道症状、消化道出血例数少,因消化道出血接受输血治疗的次数少,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低(P均<0.05)。结论 早期胃镜检查在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消化道高出血风险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方案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减少消化道不良事件和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质子泵抑制剂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致消化道出血的影响。方法将接受 PCI 治疗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给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的对照组,和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兰索拉唑治疗的实验组,然后对两组患者术后消化道出血、消化道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在实验组患者中,未有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有4例患者出现消化道的不适,对照组患者中,有10例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18例患者出现消化道的不适,实验组消化道出血以及消化道不适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的患者,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可以降低 PCI 术后使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引起消化道出血以及消化道不适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服用者上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对创面喷洒医用组织胶预防迟发性出血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0月在我院因上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行ESD术,同时因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而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共17例,术前5d停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对ESD创面常规APC、止血钳及钛夹止血后,再喷洒医用胶,术后24h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分析迟发性出血及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ESD术后72h、7d及30d内迟发性出血0例,无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内镜下医用胶喷洒预防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患者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疗效确切、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尚需大样本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