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肠外瘘的治疗   总被引:98,自引:0,他引:98  
Li J  Ren J  Yin L  Han J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2):100-103
目的 探讨当前肠外瘘治疗的成功点与今后需要改进之处。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1971年1月-2000年12月期间1169例肠外瘘的治疗结果。结果 1168例患者的治愈率为93.0%,其中37.1%经非手术治疗后愈合。病死率为5.5%,主要死于感染(60/65)。659例接受手术治疗,647例获得成功(98.25)。第二阶段(1985年1月-2000年12月)的治愈率、病死率与手术成功率(94.2%、4.4%、99.7%)均较第一阶段(1971年1月-1984年12月)的结果(90.4%、8.2%、95.5%)为佳(P<0.05)。结论 本组病例取得治疗成功的基点是改变了治疗策略,将手术治疗作为最后的措施。改进了控制感染的方法;重视营养支持与生命器官的监测。为了进一步取得肠外瘘治疗的效果,缩短治疗疗程与减少费用,今后应研究促进管状瘘自愈的方法,改进特殊病因肠瘘的治疗以及早期施行肠瘘的确定性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双套管引流配合早期正常口服饮食在非高流量肠外瘘病人中的治疗作用。方法胃肠手术后非高流量肠外瘘病人82例,其中治疗组39例,采用双套管引流配合早期口服饮食治疗;对照组43例,采用双套管引流配合全程使用肠内营养制剂治疗。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后肠瘘是否愈合、愈合时间以及治疗前后的炎症指标、营养指标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39例病人愈合33例,瘘口自愈率为84.6%,对照组自愈率为86.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愈合时间分别为(14.7±6.7)天和(16.4±7.2)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中,低位瘘自愈率和愈合时间分别为93.1%和15.8天,高位瘘分别为60.0%和19.8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所有病人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血浆内毒素、C反应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治愈后的营养指标(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和视黄醇结合蛋白)均增高,其中前白蛋白和视黄醇结合蛋白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非高流量肠外瘘病人经双套管引流,早期过渡到正常口服饮食安全有效,而且在低位肠瘘治疗中更有优势。它可减轻病人的炎症反应,改善营养状态,使大部分病人的肠外瘘达到临床愈合,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3.
�������Ƶ���״����չ����   总被引:57,自引:2,他引:55  
肠外瘘有其独特的病理生理改变及临床治疗方法。在2 0世纪 70年代以前病死率高达 5 0 %~ 6 0 % ,至今仍在15 %~ 2 0 %。我科于 70年代专门设立肠外瘘治疗专业组 ,形成了全国肠外瘘治疗中心。于 1971年 1月至 2 0 0 0年 12月共收治 116 8例肠外瘘病人 ,治愈率达 93%。1 肠外瘘治疗的现状在 1970年以前 ,肠外瘘发生后的首选治疗是紧急手术修补肠瘘。但由于腹腔内感染严重 ,肠袢组织不健康而愈合不良 ,早期手术失败率高达 80 %。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不良与腹腔感染。同时发现肠外瘘瘘口局部有随炎症、感染的发展而逐渐扩大 ,再随感染、炎症…  相似文献   

4.
展望肠外瘘的治疗   总被引:64,自引:0,他引:64  
近30年来,肠外瘘的治疗效果不断地得到提高。在60年代其病死率为50%~60%,70年代以后治愈率逐步提高,至今,国内外肠瘘治疗中心的治愈率在80%~90%。治愈率的提高是由于:①改变了治疗策略,将确定性手术由首选改为瘘不能自愈时的最终步骤;②应用了...  相似文献   

5.
腹部手术后肠瘘的诊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和总结腹部手术后肠瘘临床诊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明确诊断为腹部手术后肠瘘4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行保守治疗18例,治愈16例,死亡2例。接受确定性手术治疗24例,治愈20例,死亡4例。结论对肠外瘘要早诊断、早治疗,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遵循一定原则,采取相应治疗措施,从而提高肠外瘘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缩短疗程并减少费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生长抑素和生长激素在肠外瘘治疗中的作用与方法及其对现行肠外瘘治疗方法与策略的改进。方法  1996年以来收治的 388例肠外瘘病人 ,84例接受了早期快速自行愈合疗法。 35例病人接受了早期确定性手术。结果 在快速自行愈合组 ,80例成功自愈。其中单纯生长抑素组共 2 4例 ,2 1例自行愈合(87 5 % )。生长抑素加生长激素组 6 0例 ,5 9例成功自愈 (98 3% )。单纯生长抑素组平均自愈时间为 (33 0±31 5 )天。生长抑素加生长激素组平均自愈时间 (2 8 8± 18 5 )天。行早期确定性手术的 35例病人均存活 ,其中4例术后发生吻合口再漏 ,经冲洗引流后均自行愈合。结论 生长抑素和生长激素在肠外瘘发生后序贯使用 ,可提高肠外瘘的自行愈合率。对早期肠外瘘可试行早期确定性手术 ,在围手术期加用生长激素 ,可确保其成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肠瘘的外科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肠瘘患者42例,其中40例(95.2%)发生于胃肠手术之后,肠瘘的位置:5例胃肠吻合口瘘,7例结肠瘘,14例回肠瘘,8例十二指肠瘘和8例空肠瘘。高流量瘘(〉500 ml/d)有20例(47.6%),低流量瘘(〈500 ml/d)22例(52.4%)。保守治疗17例,行确定性手术治疗25例(其中在发现肠瘘2周左右即行早期确定性手术10例;发现肠瘘3月左右再行确定性手术15例)。结果本组行保守治疗17例中,治愈12例(70.6%),自动出院4例,死亡1例;行手术治疗25例中,治愈21例(84%),自动出院2例,死亡2例。两组治愈率及死亡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发现肠瘘2周左右即行早期确定性手术10例患者,4例(40%)再次发生肠瘘;发现瘘之后3个月再行手术的15例患者,2例(13.3%)再次发生肠瘘,两组手术后再瘘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2)。本组患者自发现肠瘘之日起,行保守治疗者平均住院(198.5±35.6)d;行手术治疗者平均住院(122.4±45.2)d。手术治疗组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保守治疗组(P〈0.05)。在手术治疗的患者中,早期行确定性手术的患者,平均住院(88.5±25.1)d,晚期行确定性手术的患者平均住院(168.5±65.9)d,早期手术治疗组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晚期行确定性手术的患者(P〈0.05)。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对肠瘘患者行早期确定性手术是可行,可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获得较好地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腹部术后肠瘘的外科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外瘘是腹部外科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病死率较高,手术后肠瘘占所有肠瘘的75%~85%,也可由先天性畸形、创伤、炎症、肿瘤等引起。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其病死率为40%~60%。近来由于TPN、生长抑素、生长激素的使用以及恰当时机的手术干预,肠外瘘的治愈率不断提高,病死率降至15%左右。  相似文献   

9.
《认识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特性》一文发表10年感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68年,我们因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缺乏认识,在对一例脾破裂手术后肠梗阻病人治疗中采用了早期手术,伴发了复杂的肠外瘘,经过4年15次手术治疗始愈.1970年后,我们在继续收治其他医院转来的肠外瘘病例中,发现因类似情况而致肠瘘的病人占经治肠外瘘的5.8%(35/605).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早期应用“干预性手术”和肠内外营养治疗复杂性肠外瘘的临床意义及疗效。方法依据早期“干预性手术和肠内外营养”与全程完全保守措施的不同治疗方法,对24例肠外瘘病例资料分组研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指标的差别。结果干预性手术和肠内外营养组瘘口治愈率明显高于完全保守治疗组(87.50%VS37.50%);第4周肝功能损害率、瘘口平均愈合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与后者比较均有显著下降(P〈0.01);两组间肺部感染、败血症、切口疝、粘连性肠梗阻等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再人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杂性肠外瘘早期实施积极的“干预性手术”和肠内外营养治疗是肠外瘘外科治疗观念的重要转变,有利于提高肠外瘘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郭臻伟  杨茂清  朱惠芳 《中国骨伤》2001,14(10):582-584
目的 对35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进行临床分析,重点探讨了有关交叉韧带断裂的治疗问题。方法 经明确诊断后,分析采用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手术治疗26例、早期髌韧带中1/3移植重建3例、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5年,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及髋韧带中1/3移植重建29例为优良、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为差。结论 后交叉韧带断裂后应该及时给予手术修复;膝后外侧手术入路,操作简单,暴露充分;少于3个月的陈旧性病例仍适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重建指尖离断静脉回流的疗效。方法:2008年3月-2013年2月收治指尖离断患者80例,38例吻合指侧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或1:2或2:2,平均1:2;22例吻合指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20例未吻合静脉,术中仅吻合1条动脉,行侧切口或甲床放血。观察各组治疗效果。结果: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手指全部成活,无一例发生回流障碍;吻合指腹静脉组19例发生静脉危象,其中4例手指坏死;未吻合静脉组20例均发生回流障碍,其中6例手指坏死。5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吻合指侧方静脉组32例,指尖外形佳、指腹饱满;吻合指腹静脉组14例,指体轻度萎缩,指甲生长不平整;未吻合静脉组12例,指体萎缩明显。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指甲生长近平整,长度长于其他两组[(14.4±3.2)mm比(12.5±2.3)mm和(12.2±2.2)mm],远侧指间关节活动度大于其他两组[(63±5)°比(48±3)°和(45±7)°],两点分辨觉小于其他两组[(4.6±0.4)mm比(7.1±1.2)mm和(7.3±0.6)mm],感觉级别高于其他两组[S(3.45±0.39)级比S(2.57±0.42)级和S(2.55±0.49)级],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吻合指腹静脉组和未吻合静脉组在指甲长度、运动和感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吻合指侧方静脉能有效解决指尖再植静脉回流问题,可避免回流障碍,成活率高,促进指甲生长,可恢复 DIPJ 活动度及感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