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认识和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点、诊断和治疗原则。方法:对我院5年来发生33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3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例诊断为机械性肠梗阻第2次剖腹探查,其中1例行3次手术并发肠瘘,其余病例经非手术治疗治愈。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诊断可以依靠病史、体征、全腹CT及X线确诊,治疗主要通过抗炎,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中西医结合等非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仇建成 《临床医学》2006,26(5):45-46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治疗与预防方法。方法对38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病例作回顾性总结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全组病例均治愈,平均治愈时问为10d,未发生肠瘘、短肠综合征等并发症。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有典型的肠梗阻症状和体征,结合腹部X线平片与CT检查,一般诊断不难;非手术治疗完全可以治愈,不需手术治疗;依据其发病因素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可以避免发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护理经验。方法对37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进行非手术治疗,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及严格落实。结果所有患者肠道功能均恢复正常,平均13 d(8~23 d),平均住院21 d(8~47 d),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通过合理护理路径及切实有效的护理措施,是取得良好预后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4.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非手术治疗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0月至2007年11月收治的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1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患者均经(1)禁食,持续胃肠减压:(2)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3)全胃肠外营养(TPN)支持;(4)应用生长抑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5)应用广谱抗生素及甲硝唑预防感染等综合治疗治愈,平均治愈时间19.5d。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有典型肠梗阻的共性特征,也有其特有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早期明确诊断,坚持首先采用系统的非手术治疗原则,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误将机械性肠梗阻诊断为炎性肠梗阻,一旦出现肠绞窄的迹象,表明诊断有误,应立即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点及诊治原则。方法:分析36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结果:36例经胃肠减压,营养支持。应用生长抑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治疗后均治愈。结论:(1)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多发性在术后5-7d;(2)有典型的肠梗阻症状和体征,但很少发生肠绞窄 ;(3)多为腹腔内炎症致广泛肠粘连引起。(4)应先试行保守治疗。其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王军武  伍晓汀 《华西医学》2008,23(2):238-238
目的: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病因、诊断、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回顾分析65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结果:65例均经禁食、静脉营养、腹部针刺等方法治愈。平均6.3天,无复发者。结论:应用针刺等非手术方法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非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非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16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均经胃肠减压、应用生长抑素、肠外营养支持、激素等非手术疗法治疗全部治愈,平均治疗时间7.6d。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首选非手术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arly postoperative inflammation,lieus,EPⅡ)在腹部外科手术并发症中并不常见。它常是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形成的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腹部手术创伤是指长时间的肠管暴露以及由于操作所造成的肠管损伤,腹腔内炎症是指无菌性炎症,如腹腔内积血、积液或其它腹腔内无菌性炎症物质的残留。我院于1998年6月~2005年12月共收治EPⅡ病人35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26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结果。结果 26例患者经胃肠减压,应用生长抑素,肠外营养,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疗法治愈,平均治愈时间为13.5天,无一例2次手术。结论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常发生于术后4-7天,有其典型的临床特点,保守治疗常可治愈。  相似文献   

10.
术后早期炎性肠期阻由于自身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的特殊性,处理不当易发生肠瘘、短肠综合征、重症感染等并发症,严重危害患者健康.我院自 1990年 1月~ 2002年 12月期间共收治 12例,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术后早期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肠梗阻的特点和诊断、治疗原则.[方法]对本院1995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47例术后早期肠梗阻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7例病人均治愈,未发生肠外瘘等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2例术后4~7个月再次发生肠梗阻,均经保守治疗治愈.[结论]腹腔术后早期可发生肠梗阻,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体征及腹部X线、CT检查.治疗方法的选择及手术时机的掌握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术后早期肠梗阻应首先采用保守治疗,有肠绞窄或肠绞窄趋势时应及时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在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5年5月本院收治的腹部手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5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常规治疗18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生长抑素37例(治疗组),比较两组间治疗时间。【结果】试验组治疗时间为5~20d,平均(15.2±8)d,对照组治疗时间为8~40d,平均(20.2±11)d,试验组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生长抑素对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具有较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术后早期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肠梗阻的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分析近2年来经治的38例术后早期肠梗阻。结果:32例经保守治疗治愈。平均治愈时间为16.5d。6例经手术治愈。平均治愈时间为19d。无肠坏死。结论:术后早期肠梗阻的特点(1)近期有腹部手术史,多于术后3-8d开始出现梗阻症状。(2)以炎性肠梗阻多见。腹胀为主,腹痛较轻,较少发生绞窄,为腹腔炎症引起黏连所致,大多经保守治疗有效。(3)少数病例由于内疝,肠扭转,肠套叠,吻合口狭窄等机械性因素造成梗阻,多需手术解除梗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白蛋白联合呋塞米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将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10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两组入院时均采用非手术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白蛋白20 g,Bid,静脉滴注及呋塞米20mg,Bid,静脉注射,连续使用至腹痛、腹胀缓解,恢复肛门排气、排便为止.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腹痛、腹胀缓解时间和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均明显缩短(4.8±3.2)d&(7.5±2.7)d和(4.2±1.5)d&(7.5±2.8)d,(7.4±2.3)d&(11.5±3.3)d和(9.2±1.7)d&(12.6±2.8)d,P均<0.05;平均住院日显著缩短(13.5±2.8)d&(21.3±3.7)d,P<0.05.结论:在常规保守治疗基础上加用白蛋白联合呋塞米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可明显缩短症状缓解时间和平均住院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在炎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60例炎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乌司他丁治疗,评估两者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腹痛、腹胀消失时间以及肛门排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患者血清IL-6、IL-8及TNF-α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L-6、IL-8及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乌司他丁治疗炎性肠梗阻的疗效确切,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6.
术后早期肠梗阻32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策略.方法:对32例腹部术后早期肠梗阻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32例术后早期肠梗阻均发生于术后8天内,非手术治疗27例,再次手术5例(腹内疝2例,引流管压迫 粘连2例,非手术治疗逾期无法缓解1例).结论:术后早期肠梗阻多为炎性梗阻(约占90%),非手术治疗应为首选治疗.明确为绞窄性肠梗阻及治疗后逾期无效者应积极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肠梗阻导管对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50例随机分为肠梗阻导管治疗组(研究组)和普通鼻胃管治疗组(对照组)各25例,比较两组胃肠解压引流量、腹围变化、动态腹平片气液平消失时间.结果:研究组胃肠引流量(900.5±165.8) mL/d,腹围减少量(11.3±3.5)cm,气液平消失时间(9.6±2.5)d;对照组胃肠引流量(500.2±125.5)mL /d,腹围减少量(5.4±1.8)cm,气液平消失时间(14.2±4.3)d,研究组三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经鼻肠梗阻导管对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效果确切,能有效地进行胃肠解压、减轻腹胀、缩短肠梗阻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在胃镜引导下置入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52例接受胃镜引导下置入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用肠梗阻导管在小肠内边深进边吸引疗法解除了252例患者的粘连性肠梗阻。结论:(1)在胃镜引导下置入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肠梗阻症状避免再次手术,显著减轻患者的创伤和痛苦。(2)在胃镜引导下放置经鼻肠梗阻导管进行吸引减压较既往采用在X线检查机下放置该种导管省时、省力,导管插入深且可边操作边吸引胃肠液,从而避免误吸,避免医患受X线照射。(3)放置肠梗阻导管2~3d后可安全进行结肠镜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介绍小儿粘连性肠梗阻病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小儿粘连性肠梗阻病例。结果:发现粘连性肠梗阻大多数发生于手术后第1年内,且其保守治疗成功率明显低于粘连性肠梗阻发生于手术后1年以上者。结论:术后1年内小儿粘连性肠梗阻的防治很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