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太原地区职业人群中乙、丙、庚型肝炎病毒的隐性感染现状。方法采用EusA方法对太原地区从事公共场所工作、饮食服务工作、托幼保教工作以及职业供血等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职业人群进行HBsAg、抗-HCV、抗-HGV、ALT检测。结果HBsAg、抗-HCV、抗-HGV的阳性率分别为3.86%(11/285)、0.70%(2/285)、2.11%(6/285),两性之间、各年龄组之间、各职业间HBsAg、抗-HCV、抗-HGV的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1例HBsAg阳性者3例ALT异常,6例抗.HGV阳性者2例ALT异常,HBsAg、抗-HGV均阳者1例,抗-HCV、抗HGV均阳者1例。结论太原地区职业人群中存在有乙、丙、庚型肝炎病毒隐性感染,并且三者间存在有-定程度的交叉感染或重叠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患者在血液透析时间、次数,发生感染病毒性肝炎(HBV、抗HCV、抗-HGV)及合并感染状况。方法223例血液透析患者,其中男137例.女86例,年龄在27-80岁之间进行HBV、抗-HCV、抗-HGV检测。结果乙、丙、庚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分别为78.0%,35.0%和4.9%。血液透析忠者透析在6个月以内HBV感染率是448%;6个月以后都高于71.8%:抗-HCV感染率是10.3~69.2;抗FIGV感染率是0~10.3%。结论虹液透析足引发经血传播疾病的最危险因素之一。时间和次数是有密切的相关性。随时间和次数延长,其感染HBV、抗-HCV、抗-HGV阳性率也随之高。  相似文献   

3.
血液透析患者病毒性肝炎检测结果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作芝  王彬  乌丰莲  战贤梅 《职业与健康》2009,25(24):2854-2855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患者肝炎病毒感染现况,为控制肝炎病毒的医源性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正在大连市6家医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223例血液透析患者和内科非血液透析患者200例进行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二对半、抗-HCV、抗-HGV)检测。结果223例血液透析患者中HBV感染率为78.0%,抗-HCV阳性检出率为35.0%,抗-HGV阳性检出率为4.9%;均显著高于非血液透析患者。结论血液透析是血液传播病毒性肝炎发生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庚型肝炎传播途径及相关危险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献血员中HGV感染状况,探讨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是否存在输血之外的传播途径。方法:采用ELISA法和RT-PCR法,对泰安市189名无偿献血员、404名职业献血员、169名单采血浆献血员进行抗-HCV和HGVRNA检测;并对部分抗-HGV阳性献血员及其家属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三种献血员人群抗-HGV阳性率分别为1.59%(3/189)、0.99%4/404)和5.33%(9/169);HGVRNA阳性率分别为0%、0.25%(1/404)和2.37%(4/169)。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可能存在经母婴传播和性行为传播的感染者。结论:单采血浆和不洁注射为感染危险因素;HGV有可能经母婴垂直和性行为传播。  相似文献   

5.
静脉注射毒品人群中HIV、HBV和HCV感染的现况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了解静脉注射毒品人群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情况。方法从四川、湖南、广西和新疆等地静脉注射毒品人群中采集血液样本2025份,应用酶联免疫试剂盒检测抗-HIV、抗-HCV抗体和HBsAg。结果红静脉沣射毒品人群中,抗-HIV、抗-HCV及HBsAg的阳性率分别为14.7%~30.4%、60.7%~85.5%和6.6%~22.4%,其HIV/HBV、HIV/HCV、HCV/HBV和HIV/HCV/HBV合并感染率分别为0%~0.4%、11.6%~27.2%、2.3%~14.3%和1.6%~4.8%。结论静脉注射毒品人群中HIV、HBV和HCV的感染率均高于正常人群,其中HIV与HCV合并感染率最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患者肝炎及相关病毒感染状况,为采取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2003年,对在大连市部分医疗单位血液透析中心治疗的223例血液透析者进行HBsAg、抗-HBs、抗-HBc、HBeAg、抗-HBe、抗-HCV、抗-HGV、抗-TTV检测。[结果]检测223人,HBsAg、抗-HBs、抗-HBc、HBeAg、抗-HBe阳性率分别为10.8%、40,8%、71,3%、6.3%、24.2%,HBV感染率为78.0%;抗-HCV、抗-HGV、抗-TTV阳性率分别为35.0%、4.9%、33.6%。223人中,感染1种病毒的113人,占50.67%;感染2种或2种以上病毒的84人,占37.67%。[结论]血液透析是HBV、HCV、HGV、TTV感染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某农村人群甲、乙、丙、戊和庚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状况及其流行特点。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试验 (EIA)检测血清抗 -HAV、HBsAg、抗 -HBs、抗 -HBc、抗 -HCV、抗 -HEV和抗 -HGV ,并对抗 -HGV阳性者应用套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 (RT -nPCR)检测HGVRNA。结果 该人群抗 -HAV、抗 -HCV、抗 -HEV和抗 -HGV流行率分别为 86.9%、11.5 %、2 .9%和 1.8% ,HBsAg阳性率为8.0 % ,HBV总感染率为 5 4.8%。HAV以 5岁以下儿童感染率最低 ( 35 .0 % ) ,到 10岁时 85 .0 %的儿童已感染HAV。HBsAg阳性率呈现两个高峰 ,分别在 5~ 9岁和 40~ 49岁年龄组 ;HBV总感染率到 10岁时为 5 5 .0 % ,然后随年龄增长而上升。HCV感染主要集中在 2 0~ 49岁年龄组 (占 77.8% )。各型肝炎病毒男女感染率无明显差异。献浆次数、年限与HCV、HEV、HGV感染呈正相关。HBsAg、抗 -HBc、抗 -HCV呈现家庭聚集性 ,但仅HBsAg呈现母亲与子女相关。抗 -HCV阳性者中ALT异常率 ( 15 .9% )显著高于抗 -HCV阴性者 ( 1.2 % ,P <0 .0 1)。结论 该人群甲、乙、丙、戊和庚型肝炎病毒感染具有不同的流行病学特点 ;献血浆是该人群HCV、HEV和HGV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抗 -HCV阳性者多伴有肝损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和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状况,并分析两者阳性相关程度。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分别对105例血液透析患者和8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了血清抗-HCV、抗HEV—IgG的检测。结果血液透析患者抗一HCV、抗14EV—IgG感染率分别是35.2%和20%,抗-HCV和抗HEV—IgG重叠感染率为7.6%,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输血组HCV、HEV感染率明显高于非输血组,而输血量多者又高于输血量少者。结论血液透析患者比健康对照组有更高的丙、戊肝感染率及重叠感染率,且阳性程度与输血量的多少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普洱市HIV感染者合并感染病毒性肝炎的情况,探讨行为改变对预防HIV及各型病毒性肝炎传播的意义,为今后的研究和防治工作提供基础依据。[方法]对544份HIV感染者、531份对照人群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sAg、抗-HCV、抗-HGV,分析感染及重叠感染状况。[结果]HIV感染者的HBsAg、抗-HCV、抗-HGV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46%、50.37%、27.21%;对照组的HBsAg、抗-HCV、抗-HGV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52%、1.32%、0.56%。HIV感染者和对照组HBV、HCV、HGV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sAg阳性检出率在不同性别、年龄、职业、民族、暴露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CV阳性检出率在不同性别、职业、民族、暴露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GV阳性检出率在不同性别、年龄、职业人群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IV感染者合并感染HBV、HCV、HGV的阳性检出率高于对照组人群;静脉吸毒、不安全的性行为是感染HIV、HBV、HCV、HGV的主要原因。HBV、HCV、HGV通过不同方式、渠道传播的能力不同,HCV、HGV的传播能力明显强于HBV;行为干预是控制艾滋病流行的主要手段,也是控制HBV、HCV、HGV在人群中流行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自然人群中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状况及其危险因素,于1994年三月对河南省某农村进行了HCV感染的横断面调查,并于其后第8和第14个月进行了2次随访调查。结果表明,1994年1月该人群抗-HCV阳性率为26.6%(164/692),其中.有献浆史者抗-HCV阳性率(86.6%),显著高于无献浆史者(3.2%,P<0.01);献浆次数,年限与抗-HCV阳性率之间存在正效应剂量反应关系(P<0.01)。随访期间,有献浆史者HCV的新感染率(22.6%)显著高于无献浆史者(0.2%,RR=95.0,P<0.01);一方为抗-HCV阳性的配偶的HCV新感染率(11.1%)较双方均为抗-HCV阴性的配偶(3.5%:)高3倍以上(RR=3.22,P>0.05);3名新感染者与其配偶(原为HCVRNA阳性)的HCV基因型一致且其中1名新感染者无经血暴露史,提示经性传播的可能。该人群拉-HCV年阴转率为1.0%,年阳转率为1.6%;27.5%~41.6%的HCV感染者伴有ALT异常。结论:献血浆是当地人群HCV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并可能存在性传播。  相似文献   

11.
HPLC法测定全血中秋水仙碱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建立测定全血中秋水仙碱的简便、灵敏、准确的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DAD)检测方法。方法:全血样品经1%三氟醋酸乙腈溶液提取后,用W aters Oasis(MCX小柱进行净化,在ZORBAX Ec lipse XDB-C8柱(150 mm×2.1 mm×5μm)上以乙腈+0.04%三氟醋酸(23+77)为流动相,二极管阵列(DAD)紫外245 nm检测,柱温35℃,外标法定量。结果:秋水仙碱在0.50~50.0 mg/L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血样中定量检出下限为0.10 mg/L,方法回收率为88.1%~101.9%,RSD小于10%。结论:该方法的建立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快速、准确,适用于中毒病人的中毒诊断。  相似文献   

12.
曾春花 《现代医院》2007,7(9):91-93
目的探讨提高真空静脉采血成功率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将200例静脉采血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100例。实验组采用改良的真空静脉与特殊静脉采血法,对照组则按常规注射器静脉采血法。结果对照组与实验组在疼痛情况、采血成功率方面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个体疼痛感低于对照组,而在采血成功率方面高于对照组。结论改良的真空静脉与特殊静脉采血法可有效减轻患者采血时的疼痛,提高真空采血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人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的水平与血脂血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解放军总医院2014年健康查体1 063例老年人,年龄60~94岁,采用高效气相色谱毛细管层析法检测人体内ω-3 PUFA和ω-6 PUFA的含量及构成。结果该老年人群总ω-3 PUFA含量(5.81±2.18)%,总ω-6 PUFA含量(26.68±4.44)%,ω-6/ω-3比例为(5.24±2.16);且各年龄组间、性别组间ω-3 PUF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ω-3指数与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呈负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呈正相关(r=-0.064,P=0.037);EPA与三酰甘油呈负相关(r=-0.066,P=0.033),与高密度脂蛋白呈正相关(r=0.086,P=0.005);DHA与三酰甘油(r=-0.061,P=0.047)、总胆固醇(r=-0.097,P=0.002)呈负相关;ω-3PUFA、EPA、DHA与血糖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本组老年人ω-3PUFA处于低水平,ω-6/ω-3处于较理想水平,应适当补充ω-3 PUFA。  相似文献   

14.
肝硬化患者外周血IL-8及其mRNA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含量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IL-8 mRNA表达.方法 筛选典型HBV感染后肝硬化患者,以ELISA法检测血清IL-8水平;Real-time PCR检测PBMC中IL-8 mRNA含量.结果 肝硬化患者外周血IL-8及其mRNA水平分别为(431.39±97.39)pg/ml,1.112 5±0.202 4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而且病毒复制组表达水平高于非复制组(P<0.01,P<0.05),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者外周血IL-8及其mRNA均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肝硬化患者外周血IL-8及其mRNA表达增高,并与体内病毒复制水平、肝细胞损伤程度密切相关.IL-8在介导肝硬化进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张绍深 《现代保健》2011,(19):14-16
目的分析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在治疗中老年顽固性高血压中对降压疗效的影响情况。方法选择86例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或门诊已明确为顽固性高血压病的患者,在进行常规降压治疗(足量的3联或3联以上降压药联合应用)3—6个月均未能达到降压目标值140/90mmHg时,加用阿托伐他汀钙20mg,1次/d,随访3~6个月,平均4个月,观察患者在联合使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前后(原服用的降压药不变)其血压值的变化情况。数据用t检验分析处理。结果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在联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后血压有所下降,数据经统计学检验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患者对阿托伐他汀钙的耐受性均表现良好。结论阿托伐他汀钙对中老年顽固性高血压病能起到协同的降压效果。  相似文献   

16.
李晓冬  高丽萍  沈鸿敏  姚玉洁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2):2977-2978,2981
目的探索多囊卵巢综合征女性外周血中血管紧张素1-7(Ang1-7)的变化情况,了解其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0年12月某科就诊的30例PCOS患者为病例组,健康体检的30例女性为对照组。对照分析病例组和对照组卵泡期各相关指标,多元回归分析病例组Ang1-7与各相关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卵泡期LH值[(20.9±4.1)IU/L)]、LH/FSH值[2.7±0.8]、T值[(2.9±0.7)nmol/L]、FINS值[(16.1±8.2)mu/L]、INS2h值[(107.1±43.2)mu/L]及卵巢体积[(30.8±5.4)cm3]比对照组LH值[(11.9±3.8)IU/L)]、LH/FSH值[1.1±0.4]、T值[(1.3±0.4)nmol/L]、FINS值[(7.9±2.3)mu/L]、INS2h值[(71.4±23.2)mu/L]及卵巢体积[(10.4±4.8)cm3]显著高(P﹤0.05),而Ang1-7值[(20.5±8.4)ng/L]、OSRI值[0.4±0.1]及OSPI[0.8±0.1]比对照组Ang1-7值[(46.5±11.7)ng/L]、OSRI值[0.6±0.3]及OSPI[1.2±0.2]显著低(P﹤0.05)。Ang1-7与T、FINS及卵巢体积呈负相关,而与OSRI及OSPI呈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囊卵巢综合征女性外周血中Ang1-7低于正常人群,与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胰岛素抵抗有一定相关性,可将其作为临床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产儿生后3天内血气分析值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与早产儿视网病(ROP)的影响,及IGF-1与早产儿视网膜病的关系。方法按照我国卫生部在2004年制定的《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病变防治指南》规定的筛查对象,收集396例早产儿生后最初3天的血气分析,统计分析ROP患儿及无ROP患儿的PaO2、PCO2上下四分位值及PH值下四分位值。并分别在出生后第1、3、5、7周(出院前)监测血清IGF-1因子变化。结果 ROP患儿中占下四分位数PaO2PH值比率、上四分位数PaO2PCO2比率均高于无ROP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O2上、下四分位数、PCO2上四分位数、PH值下四分位数、及ROP患儿第1周、第2周、第3周血清IGF-1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值下四分位数与对照组比较第1周、第5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P组与对照组两两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低PaO2、PH值及高PaO2、高PCO2使发生ROP的危险性增加;低PH值、ROP患儿血清IGF-1浓度明显降低,低血清IGF-1浓度,预示ROP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雷公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免疫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比色法检测RA患者雷公藤处理前后PBMC的增殖活性,采用ELISA法测定RA患者雷公藤处理前后PBMC分泌的IL-6和TNF—α的含量。结果经雷公藤处理后,RA患者PBMC的增殖活性和产生的IL-6和TNF—α的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且在较高剂量时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20μl以上组的结果之间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雷公藤可能通过抑制RA患者PBMC的增殖活性和其IL~6、TNF—α的分泌能力,在RA的治疗中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19.
低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脂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低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脂及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的影响。方法将98例稳定性冠心病伴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3例和对照组4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口服阿托伐他汀(5mg/d),对照组不加降脂药物,疗程均为6w。结果疗程结束后治疗组血脂指标及C-反应蛋白(CRP)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较低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具有良好的降脂效应,且能有效降低患者的CRP,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消化道肿瘤患者术中输入红细胞对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对118例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前、术后一周外周血NK细胞及T细胞含量进行测定;其中42例患者行术中输入异体悬浮红细胞24 U(A组),39例患者术中输入异体少白细胞红细胞24 U(A组),39例患者术中输入异体少白细胞红细胞24 U(B组),37例未行术中输血(C组),对三组进行术前及术后外周血T细胞及NK细胞含量的比较。结果 A组和B组术后T细胞含量分别为(59.23±7.74)%和(62.12±6.43)%,明显低于C组(65.25±6.12)%(p<0.05);A组和B组与C组相比术后T细胞含量均有所降低,其中A组比B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A组术后NK细胞含量降低为(11.23±5.74)%,明显低于B组(15.12±4.43)%和C组(16.22±4.12)%,A组术后与其它组相比NK细胞含量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输入异体红细胞可导致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免疫功能降低,临床上应减少术中红细胞输注,选择少白红细胞可以减轻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