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血-脑屏障与血-神经屏障内皮细胞在超微结构、通透性及标记物表达方面的差异。方法取大鼠前额叶皮层和坐骨神经。用电镜观察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转铁蛋白受体(OX-26)和内皮屏障抗原(EBA)的表达及微血管周围纤维蛋白原外渗。结果电镜显示,血脑屏障和血-神经屏障微血管均为紧密连接,但血-神经屏障吞饮小泡较血-脑屏障多(P〈0.05)。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血-神经屏障OX-26和EBA阴性表达,微血管周围可见微量纤维蛋白原外渗;血-脑屏障OX-26和EBA均强阳性表达,微血管周围未见纤维蛋白原外渗。结论血-脑屏障与血-神经屏障内皮细胞虽然均为紧密连接,但两者在吞饮小泡数量、标记物表达及通透性等方面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脑小血管病是一种由脑微血管功能异常引起的白质高信号和其他脑成像异常,如新发的皮质下梗死 和腔隙性脑梗死等。它可以引起卒中和血管性痴呆。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小血管是脑小血管病中最常见的 一种,又称为年龄和血管危险因素相关的小血管病,其特征为血管中膜平滑肌细胞的缺失,同时微血管出 现动脉粥样硬化。在此过程中,脑血管内皮细胞形态上无明显变化,但其功能出现异常,具体表现为:局部 脑血流量改变;内皮活化;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本文结合最新的研究进展,对脑血管内皮细胞在动脉粥 样硬化性脑小血管病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背景:临床及动物实验证实脑溢安能促进脑出血急性期血肿吸收及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目的:观察脑溢安血清对体外缺氧培养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分离培养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移入厌氧培养箱培养18h建立缺氧损伤模型,并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正常血清组及含脑溢安血清组。正常组为同一批正常培养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模型组将正常培养的细胞放入厌氧培养箱内培养18h;正常血清对照组细胞在培养液中加5%正常血清后,放入厌氧培养箱中培养18h;脑溢安血清组细胞在培养液中加5%脑溢安血清后,放入厌氧培养箱内培养18h。结果与结论:缺氧培养使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存活数量减少,其表达的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增强,而脑溢安血清能明显增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存活数量,降低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表达水平(P〈0.05)。说明脑溢安血清下调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的表达可能是其抑制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对缺氧损伤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背景:临床及动物实验证实脑溢安能促进脑出血急性期血肿吸收及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目的:观察脑溢安血清对体外缺氧培养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分离培养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移入厌氧培养箱培养18h建立缺氧损伤模型,并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正常血清组及含脑溢安血清组。正常组为同一批正常培养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模型组将正常培养的细胞放入厌氧培养箱内培养18h;正常血清对照组细胞在培养液中加5%正常血清后,放入厌氧培养箱中培养18h;脑溢安血清组细胞在培养液中加5%脑溢安血清后,放入厌氧培养箱内培养18h。结果与结论:缺氧培养使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存活数量减少,其表达的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增强,而脑溢安血清能明显增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存活数量,降低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表达水平(P<0.05)。说明脑溢安血清下调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的表达可能是其抑制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对缺氧损伤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大鼠脑皮质微血管内皮细胞培养和形态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获取较纯净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进行血脑屏障的病理生理研究,我们采用脑组织匀浆,过滤和酶消化技术分离大鼠脑微血管,对分离的脑微血管嵴皮细胞进行了体外增减和形态学观察。倒置显微镜下,细胞具有单层“卵石样”排列的同共型特征、电镜观察可见细胞间连接,免疫酶技术显示,95%以上的细胞为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反应阳性,进一步证实为血管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活血化瘀药对内毒休克大鼠心、脑微血管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健康Wistar大鼠(180-220g)30只,随机平分为正常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模型组(注射脂多糖(LPS))和活血化瘀(AMRS)药物组。电镜观察心、脑微血管的超微结构变化,比较其变化程度。结果:模型组的心、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水肿、坏死、消失,管腔内中性粒细胞黏附、血小板聚集、纤维素凝结。AMRS药物组的内皮细胞超微结构接近正常,也未见管腔内的明显损伤。结论:活血化瘀药物能够预防和改善内毒素休克心、脑的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Ani)对缺氧-复氧时脑微血管内皮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在缺氧、缺氧-复氧及加入Ani后ICAM-1的阳性细胞百分率。结果:缺氧12h,脑微血管内皮细胞ICAM-1的表达与常氧时差异无显著意义,缺氧12h再给氧12h,ICAM-1的表达明显增加,加入Ani后,ICAM-1的阳性细胞百分率明显降低。结论:Ani可减少缺氧-复氧时脑微血管内皮细胞ICAM-1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比例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对体外培养的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12/2006-10在佳木斯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完成。①实验动物:取新生6h内Wistar小鼠4只用于神经干细胞的培养。另取新生1~7d Wistar大鼠4只用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②实验方法:取新生神经球按5×108L-1接种于预先置有盖玻片的6孔板中,2mL/孔,并加入含表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DMEM/F12条件培养基,于24h后行巢蛋白免疫组化鉴定。取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按3×107L-1密度接种于铺有盖玻片的6孔板中,2mL/孔,采用Ⅷ因子相关抗原进行鉴定。神经干细胞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共同接种于6孔板,接种密度分别为100∶1,10∶1,1∶1,1∶10,1∶100,每种密度均设6孔,以单纯神经干细胞作为对照。培养液为不含胎牛血清的神经干细胞培养液,2mL/孔,每2~3d全量换液,共培养14d,密切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③实验评估:利用免疫组化法计数神经微管相关蛋白2阳性细胞数,观察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元的情况。结果:①细胞形态观察:神经干细胞聚集成球状,细胞团呈棕黄色,神经球呈悬浮生长,细胞排列紧密;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呈“鹅卵石样”或“铺路石样”排列生长,细胞呈多角形或扁平梭形,核卵圆形,可见核仁。②神经干细胞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鉴定结果:新生神经球巢蛋白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胞浆深染呈棕黄色,胞核不着色。脑微血管内皮细胞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染色胞浆显示棕黄色或褐色颗粒。③神经微管相关蛋白2免疫化学检测:培养14d与单纯神经干细胞对照组比较,神经干细胞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100∶1,10∶1,1∶1,1∶10,1∶100接种密度共培养组神经微管相关蛋白2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升高(19.00±5.12),(34.46±11.57),(72.83±7.54),(60.71±10.45),(43.08±7.46),(31.08±4.60)个,F=35.59,P均<0.05);且共培养组神经干细胞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比例为10∶1时升高幅度显著高于其他接种密度(F=29.35,P均<0.05)。结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可以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定向分化,神经干细胞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为10∶1比例共培养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背景:研究发现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促进内皮细胞的存活,诱导血管新生,但其促进血管新生的细胞与分子机制尚不清楚。目的: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3D体外管状形成模型中对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管状结构形成的影响。方法:分离提取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并培养使之形成细胞小球,将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小球接种于Ⅰ型胶原-甲基纤维素的3D环境中培养,然后分别加入50,70,100μg/L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继续培养,于培养24,48h观察并测量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枝长度和分枝条数。结果与结论:经分离的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小球在Ⅰ型胶原-甲基纤维素3D环境中培养24h,均可见管状分枝,且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促进管状分枝生长,以100μg/L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促生长效果最明显,分枝也最多。培养至48h,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小球的分枝更长。说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3D体外管状形成模型中可促进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发芽及管状结构的形成,且具有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0.
背景:研究发现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促进内皮细胞的存活,诱导血管新生,但其促进血管新生的细胞与分子机制尚不清楚.目的: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3D体外管状形成模型中对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管状结构形成的影响.方法:分离提取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并培养使之形成细胞小球,将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小球接种于Ⅰ型胶原-甲基纤维素的3D环境中培养,然后分别加入50,70,100 μg/L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继续培养,于培养24,48 h观察并测量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枝长度和分枝条数.结果与结论:经分离的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小球在Ⅰ型胶原-甲基纤维素3D环境中培养24 h,均可见管状分枝,且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促进管状分枝生长,以100 μg/L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促生长效果最明显,分枝也最多.培养至 48 h,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小球的分枝更长.说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3D体外管状形成模型中可促进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发芽及管状结构的形成,且具有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左旋四氢巴马汀(L-THP)对缺氧-复氧时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在缺氧、缺氧-复氧及加入L-THP后ICAM-1的阳性细胞百分率。结果:缺氧12h,脑微血管内皮细胞ICAM-1的表达与常氧时差异无显著意义,缺氧12h再给氧12h,ICAM-1的表达明显增加,加入L-THP后,ICAM-1的阳性细胞百分率明显降低。结论:L-THP可减少缺氧-复氧时脑微血管内皮细胞ICAM-1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麻醉兔和狗秀电磁流量计测定通络活脑提取液对脑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通络活脑提取液能显著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脑血管阻力,同时降低心肌张力--时间指数,并具有短暂的降压作用。但动动物心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脑微血管内皮表达的细胞黏附分子在生理上参与脑组织正常结构和功能的维持,保证内皮细胞层的连续性、通透血脑屏障等功能.在病理过程中具有介导炎性细胞向正常或炎症组织移动或定位等功能.其中由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的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和选择素家族两类黏附分子与缺血性脑损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作者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的黏附分子与缺血性脑损伤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何福海  李建  孙鹏 《临床荟萃》2014,(9):1015-1018
目的研究两种磷酸二酯酶(PDE)抑制剂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屏障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以原代方法培养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并传代,将第5代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西洛他唑组、双嘧达莫组、西洛他唑联合蛋白激酶(PKA)抑制剂H89组、双嘧达莫联合H89组,共5组,各组均模拟"缺血再灌注"过程,之后分别添加相应的药物,分析内皮细胞纤维肌动蛋白分布、紧密连接蛋白5的表达、对白蛋白和葡聚糖的通透性,以确定各种药物对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屏障特性的作用。结果西洛他唑和双嘧达莫改变了纤维肌动蛋白的分布。西洛他唑增加了紧密连接蛋白5的表达,免疫印迹定量显示为对照组的(218.2±39.3)%(P0.01)。西洛他唑和双嘧达莫降低了内皮细胞对白蛋白的通透性,分别为(0.869±0.15)×10-6cm/s(P0.05)和(0.65±0.11)×10-6cm/s(P0.01);蛋白激酶抑制剂H89可基本逆转西洛他唑对白蛋白通透性降低的作用(P0.05);西洛他唑、西洛他唑联合H89降低了内皮细胞对葡聚糖的通透性(P0.05),而双嘧达莫不能(P0.05)。结论西洛他唑和双嘧达莫两种PDE有增强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屏障特性,但具体作用及可能的机制不同,其中PKA介导下的西洛他唑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
崔登峰  万琪 《中国临床康复》2005,9(9):98-99,i004
目的:电镜下观察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细胞间紧密连接的形成,并建立脑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的模型,以期发现该模型的建立对发现脑血管病变早期发生及发展的意义。方法:培养ECV304细胞,在细胞生长接触到融合状态后,在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胞间紧密连接的形成情况。结果:透射电镜下可见到ECN304细胞间能够形成典型的紧密连接结构,以及内皮细胞所特有的W-P小体,吞饮小泡等结构。结论:ECV304细胞之间能够形成典型的紧密连接;可以利用ECV304细胞系建立研究脑血管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的模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由聚乳酸纳米粒包裹的核因子(NF)-κB decoy寡核苷酸片段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组织因子表达活性的调控功能。方法 以聚乳酸为材料,纳米沉积法制备载荧光标记NF-κB decoy-纳米粒混悬液,检测其物理表征、包封率和体外释放情况: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观察和检测培养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摄取decoy-纳米粒的效率和细胞内分布,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比较摄取纳米粒的细胞在脂多糖(LPS)刺激下TF mRNA和P65表达的变化。结果 制备的decoy-纳米粒平均粒径为162.1nm,多分散指数为0.118,体外释放实验显示经28d其总释放率达92.3%,流式细胞术检测到细胞对decoy-纳米粒摄取随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被摄取的decoy-纳米粒位于细胞胞浆内,RT-PCR结果提示经纳米粒包载的NF-κB decoy具有生物活性,可以显著抑制LPS作用下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TF表达水平,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核提取物中P65的表达显著降低。结论 聚乳酸纳米粒能将NF-κB decoy寡核苷酸片段递送至细胞内,且能保持生物活性,该方法为脑血栓病基因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术中急性机械性脑血管痉挛.早期(2h)大脑中动脉(MCA)血管内皮细胞的反应。方法:6只猫,眶后入路,暴露右侧MCA,机械刺激30min,观察刺激后不同时段,血管直径的改变;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颞叶皮质间隙谷氨酸Glu浓度变化:镜下观察颞叶皮质形态学和MCA血管内皮细胞结构的改变。结果:机械性刺激MCA后.MCA直径缩小,为刺激前的68.78%。脑组织灌流指数下降到刺激前的42.59%。刺激结束后2h.MCA直径恢复正常。脑组织灌流量恢复到刺激前的61.87%。HPLC显示颞叶和枕叶脑组织间隙兴奋性氨基酸急剧升高.光镜下颞叶皮质神经元固缩.血管周围水肿。电镜观察发现,MCA经急性机械性刺激后早期(2h)MCA内皮细胞染色质聚集,凝聚成新月形小体。线粒体嵴模糊不清。结论:机械性刺激猫脑MCA诱发血管痉挛早期f2h)显示内皮细胞的缺血瀑布级联效应.与神经元细胞凋亡相呼应。但是其病理过程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卒中引发的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和血管痉挛不同。提示.颅脑手术或动物实验中机械性脑血管痉挛可能影响术后神经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对体外培养缺氧神经干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实验于1996-01/1996-12在佳木斯大学神经科学所完成。实验材料:同一基因背景新生的Wistar大鼠由哈尔滨医科大学实验动物学部提供(黑动字第99102001)。实验方法:①取新生24hWistar大鼠大脑培养神经干细胞,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鉴定神经干细胞。②取出生1~7dWistar大鼠大脑培养脑微血管内皮细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③将培养传代纯化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用0.25%胰酶消化成单细胞液后接种于涂有多聚赖氨酸包被的盖玻片上,接种传3代后用胰酶消化的神经干细胞,以1∶10接种比例加入神经细胞完全培养液共培养。④用无菌石蜡油覆盖于低糖细胞培养液表面,制备低氧低糖溶液。对照组:正常神经干细胞置于37℃、体积分数为0.05的CO2饱和湿度培养。缺氧共培养组:取共培养3d细胞,吸出培养液,用无菌Hank’s缓冲液清洗2次,加入低氧低糖溶液共同作用2,4,8,16h后换液,用PBS缓冲液冲洗3次后,换神经细胞完全培养液,置于细胞培养箱中复氧培养。缺氧单纯神经干细胞组:取传3代神经干细胞,用无菌Hank’s缓冲液清洗2次后,方法同上。实验评估:免疫组织荧光鉴定缺氧条件下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与凋亡。结果:①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Nestin及Ⅷ因子相关抗原分别鉴定为神经干细胞及脑微血管内皮细胞。②对照组细胞胞体饱满,折光性强,周围有光晕。缺氧单纯神经干细胞组细胞胞体肿胀,折光性差,有大量细胞碎屑,仅有少量活细胞,并出现悬浮死细胞。缺氧共培养组细胞形态有所改善,细胞折光性仍较好,大部分细胞突起仍未见回缩,仅少数细胞肿胀,坏死。③随着缺氧时间的延长,细胞死亡明显增多,存活数明显下降。缺氧共培养组细胞存活数明显高于缺氧单纯神经干细胞组与对照组(321.76±22.20,180.00±17.89,255.33±10.33,P<0.01)。④缺氧条件下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对神经干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缺氧共培养组细胞存活数明显高于缺氧单纯神经干细胞组,细胞凋亡细胞数低于缺氧单纯神经干细胞组(P<0.05)。结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可以促进缺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减少其凋亡。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猫大脑中动脉(MCA)受机械性刺激痉挛后早期(2h内),血管壁和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 6只猫,眶后入路,暴露右侧MCA,机械刺激MCA30rain,应用显微目镜的显微尺测量MCA直径的改变。激光多普勒仪纪录皮层脑血流灌流指数。电子显微镜观察刺激后2hMCA血管壁和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机械性刺激MCA后,MCA直径缩小,为刺激前的68.77%。脑组织灌流指数下降到刺激前的42.59%。刺激结束后2h,MCA直径恢复正常。脑组织灌流量恢复到刺激前的61.87%。电镜结果发现,MCA经急性机械性刺激后早期(2h)内皮细胞染色质边集,凝聚成新月形小体。线粒体嵴模糊不清。结论 机械性刺激猫脑MCA可致血管壁痉挛。刺激后早期(2h)即出现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显示内皮细胞的凋亡现象。提示颅脑手术或动物实验中对脑血管的机械性刺激应尽可能的轻微,尽量减少对脑血管的机械性刺激,避免急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以减少副反应或假阳性实验反应.  相似文献   

20.
背景:在缺乏淋巴管的脑组织内,脑组织液与脑脊液间、脑组织液与淋巴系统间以及各部位脑实质之间的物质传递的过程与途径是一个被忽略的未知领域,这就是本文要探讨的脑组织通道,对指导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预后与康复干预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脑血管周围组织通道的功能,为研究脑组织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理论依据。设计:完全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单位: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心内科;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生理研究室。材料:实验在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生理研究室完成。选择雄性SD大鼠20只,体质量250~300g,购自解放军总医院动物中心。干预:将大相对分子质量的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白蛋白(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 laheued albumin,FA)及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右旋糖酐(fluorescein isotbliocyanate labeued dextran,FD)分别定位注射入大鼠脑内,一定时间后通过示踪剂与血管同时显影的方法观察注入的荧光物质在脑内的分布情况及其与组织结构间的关系。主要观察指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注入的荧光示踪剂在脑内的分布情况、与血管之间的关系;对比分析注射不同相对分子质量荧光示踪剂实验组之间示踪剂分布的差异。结果:注入FA,FD之后均可见微血管周围广泛分布荧光浓集细胞(Mato细胞);FD在脑内扩散速度大于FA;FA注入后还出现血管周围荧光浓集影像,并沿血管通向远处,在皮质者通向脑表面,在白质者通向脑腹侧颅底血管,速度与距离均大于简单扩散。结论:脑血管周围组织通道与细胞间组织通道相比,具有物质传递优势;具有与淋巴管类似的功能,在大分子物质的传递引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与Mato细胞共同参与脑内免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